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想家No.43ll微型诗发展的论述及其思考(一)/风剑心

《微型诗》编委成员

   主编:风剑心 名誉主编:郭密林 副主编:傅月心  奥冬

   编委:山城子 箫鸣 燕荣 鲁午坡 赵汉成 静雪 杜宏艳 晴天愿


 《微型诗》主编风剑心诚邀:欢迎更多有志于喜爱、写作、推广微型诗的诗友加入《微型诗》团队!


微型诗发展的论述及其思考

文/风剑心


(本次刊出目录中加粗部分)

 

目录

 

前言

一、    微型诗的现状概述

1. 大众化创作,互联网广泛推动微型诗的发展

2.  微型诗发展断层,理论体系建设缺乏持续及尊重

3.  缺乏具有领军性的高度、且专业研究发展微型诗的平台

二、    微型诗命名以及理论体系

1.  名家名作推动微型诗创作及理论探索的热潮

2.  蒋人初先生命名微型诗并建立基本理论体系

3. 《微型诗报》创立及其影响和穆仁先生对微型诗发展贡献

4.  吕进先生《中国现代诗体论》对微型诗重要性

5.  其他微诗理论的辅助完善作用

三、    静观微型诗发展

1.  必须尊重蒋人初先生对微型诗研究成果

2.  马立鞭先生的《让事实说话》引发的大讨论

3.  《微型诗报》的大分裂

4.  微型诗影响力的衰落和走向网络及大众的见证

四、    微型诗发展的思考

1.  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继承发扬

2.  抓住核心,大胆探索

3.  “四条腿的都叫,微型诗回归本来

4.  不孤立发展,本质是诗

5.  畸形裁剪,损害微型诗的自然与诗意

6.  拓宽微型诗的创作面

7.  需要好的平台推动微型诗发展

8.  写出好作品是对微型诗最强有力的发展

9.  结语

 


 

前言

 

引起我写本文缘起,在于读了蒋人初先生在2000年5月发表的《谈谈“微型诗”的探索》之后,发现自己的浅陋和微型诗理论的断层,其中诸多的不解,使我长久疑惑,为了窥探微型诗发展,从构思、购书、大量阅读、文献整理、下笔等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才成此文。

现在流行的微型诗理论体系,多以穆仁先生的《诗话偶得》、《微型诗话》和吕进先生的《中国现代诗体论》中第四章“微型诗”为蓝本,特别是通过吕进先生在诗歌界的影响力,《中国现代诗体论》一书“再次确认”微型诗为“新增多诗体”,在网络时代的广泛流传,几乎成为认识微型诗的主流和依据。以致于,其他理论建设,如蒋人初先生的系列理论、邹雨林先生的《雁语诗路》、马立鞭的微型诗理论研究、曹铁娟教授的理论研究等,都被淹没了。笔者认为,这是微型诗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缺失,有必要将之梳理,使得微型诗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有更多的资料可查询,也减少在微型诗发展过程中本可以避免的诸多是是非非,回归创作与研究的本质。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为:微型诗的现状概述、微型诗命名以及理论体系、静观微型诗发展和微型诗发展的思考,既尽可能从前辈的论述中吸取精华,又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意是为了微型诗的发展,并无“引起关注”或者“打击报复”等等私欲,假使有人从中认真研究和读这些前辈的著作(含微型诗作品和理论),皆会体会到我的用心。

当然,行文之中,也难免出现不足或者看法有失偏颇之处,也请前辈们和广大微型诗爱好者、关注者见谅。假使没有研究这些著作,而只是凭口指责,在下也没有功夫理会。

感谢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诗友,也正是你们的提醒,使我更加客观地去认识微型诗。

 



一、      微型诗的现状概述

1.     大众化创作,互联网广泛推动微型诗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诗歌的创作可以说是空前繁荣,无论古体诗还是现代诗,过去任何时代都难以与网络时代相比。鉴于科技的进步,人们更加容易使用碎片化时间,将自己瞬间的灵感赋之于文字,在网站、移动互联等及时发表分享,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追求在纸刊发表,这一根本性的改变,无疑可视为中国文学的爆发期。

文学的创作也从少部分人转向大众化创作,使得文学不再具备过去那种神圣感和神秘感,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时随地随感皆可成为文字,并广泛传播,随时可能成为热点,长期淹没于文字的洪流中也属正常。同样,微型诗也深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应该说为它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良好环境。各个诗歌网站基本上设有专门的微型诗版块、或分类为微型诗、或专门的微型诗网站和平台(如微信、qq、微博、博客),并有大量的作品发表。从微型诗广泛传播来看,大家还是接受微型诗的,当然也存在大量的杂音,这属正常。

微型诗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除了网站和平台上的作品之外,诗集、代表人以及理论的传承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微型诗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伊凡、唐淑婷等为典型,在微型诗创作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诗集如伊凡的《微雕的诗语》;唐淑婷的《唐淑婷微型诗三百首》、《唐淑婷微型诗四百首》、《唐三行》;特别是文源先生(关中道人)在2013年策划主编并由北京文天在线图书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中国微型诗丛》,30位诗人微型诗集的集体亮相,可以说是微型诗在创作方面的巨大成果。微型诗理论方面,研究的人比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如钱志富教授、寒山石先生等,以寒山石的微诗理论集《滴水藏海——当代微型诗探索与欣赏》、《微型诗探》较为全面


2.     微型诗发展断层,理论体系建设缺乏持续及尊重

   微型诗发展的断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型诗报》原来的老一辈诗人逐步退隐或者离世,微型诗后继创作者在自身响力和作品影响力等方面难以达到前辈的高度;二是由蒋人初先生、穆仁先生为代表建立的微型诗理论体系没有得到继承、尊重和发展。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断层”的存在,导致今天微型诗很混乱的局面。2010年由宋长江先生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微型诗300首》的序中谈到:“何谓微型诗呢?对微型诗这一概念的阐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微型诗是指行数和字数都较少的现代诗,行数字数均无严格限制,一般认为行数在十行以内,而字数在一百字以内;狭义微型诗,则是指三行以内,不超过三十字的小诗。”假使研究过蒋人初先生、穆仁先生等系列的微型诗理论,作者应该会认识到自己所言理论的浅陋。简单来说,微型诗是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新诗体(可见蒋人初先生、穆仁先生的诸多论述),能不能用“广义微型诗”去包含小诗的概念呢?从逻辑上来看,使人难以信服,这种提法是欠妥的,而且微型诗压根就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又如近来有人用“中华微型诗”的名义,重新界定微型诗的行数、字数,其原文摘选如下:“微型诗歌,不要太拘于格式!只要不超过40个字(我们参照的是中国古典五言版本,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母仪文化!将微型诗歌融入中国四千六百多年的文化底蕴然后加上现代语言的风格!这就可以柔和成古典与现代的中华微型诗歌新版本)”,“可以一行,可以两行,可以三行,可以四行,没有说一定要四行的!但只要不超过四行就行!我们这次的界定,也是想给微型诗歌换血!给微诗人更大的创作空间!因为受到30个字的束缚,很多优秀的微诗都给流产了,这是诗歌的悲哀!但既然是微型诗歌,一定还是有一个微字!应该不能忘记的八个字:惜字如金,敬字如神!”(只要在百度输入“中华微型诗”就可以搜到)这两段话,看来颇为寻味,当然,如果沉下心来去研究微型诗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理论体系,不过是无知的、自立山头、否定又强行使用“微型诗”概念的表现罢了。

   2011年6月12日,高世现先生在《我参与了微博时代的诗歌建设》一文中,也将微型诗概念弄成浑水,也摸出了“鱼”——“微诗体”,高先生的确有“谋”的,摘其几个主要部分如下:“‘微诗体’与之前的‘微型诗’和‘微诗’最大的区别是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这里的 ‘微诗体’仅指发生在微博上的微型诗。早在20世纪初,微型诗就流行诗坛”,“‘微诗体’已突破传统定义的‘三行、三十字以内’,拓展为‘135字为一首’,这是个革命,让微诗更具有包容性和创造性了”,“‘微诗体’以其微博‘话题’的篇幅(除去‘话题’前缀的5个字符,实最高容纳字数为135字)、语言短小精悍,意味隽永深长满足了博友这一需要,所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创作群体。”从中可以看出,高先生是知道微型诗界定的,但从其对“微诗体”的界定看来,实质只是“以其微博‘话题’”的诗歌,充其量也就是“微博体”,这应该还有“短信体”“微信体”,根本缺乏理论体系,为什么要强行使用“微诗体”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就这么困难吗?

   再而,微型诗的字数也是一个容易爆发战争的导火索,笔者也经历过这样无聊的、无知的争论,最后还是自己不去搭理这些争取“话语权”的斗争,假使有心人去看看蒋人初先生的“微型诗三论”,很多无谓的争论和斗争是可以避免的。

由于存在上述这些 “乱象”,微型诗发展两个断层的现实,对前辈的研究不够尊重,试图破坏微型诗艰辛探索成果,并且微型诗缺乏持续的理论研究,使得微型诗后续发展缺乏源动力。当然,矛盾的存在,广泛的传播,本身也是微型诗的发展,或者说,目前微型诗的发展使命就是进入大众的笔下、进入大众的视野。


3.     缺乏具有领军性的高度、且专业研究发展微型诗的平台

现在文学发展的平台可谓多样化,最主要的划分还是两大块,一是传统的纸媒平台,包含报刊杂志、文学年选等;二是互联网平台,包含网站、移动互联、自媒体等新型工具。前者在文学发展中目前还是占据权威地位;后者已成为主流,传播面广,受众面大,假以时日,随着后者自身体系的完善,也将成为权威。微型诗在这两个平台都有发展,很多诗刊杂志、年选等都已经大量收录微型诗;特别是网络上的微型诗,其产量惊人,显然微型诗的面和受喜爱的程度是广泛打开了的。

   反观历史,微型诗能够在上世纪80、90年代高峰发展,其根本是什么?首先是大背景使然;其次是有大量的诗人名家参与微型诗的创作;再次是具备领军性的平台《微型诗报》以及逐步完善的理论体系建设。前两点在蒋人初先生系列微型诗理论和著作(《艰苦的探索》、《微型诗·微型诗论》、《微型诗的微雕艺术》、《新时期为何出现微型诗——蒋人初诗文选》等)、穆仁先生《偶得诗话》《微诗诗话》和吕进先生《中国现代诗体论》中阐述得非常清楚了,故此不赘述;后一点是笔者通过对微型诗的产生与发展、创作、理论体系的梳理研究和推广传播中的总结。

回归到微型诗发展现状,由于存在上述中“两个断层”,目前无论哪一个平台(包括纸刊杂志、微型诗选集、互联网等)都没有形成领军性的像上世纪九十年创办的《微型诗报》那样的高度。一些所谓打着“领军微型诗发展”旗帜的刊物和网站等平台,他们连微型诗基本理论体系都无法继承、连本身的会员都无法义务地服务好,甚至把纸刊变成会员内部自我娱乐的消遣,又怎么谈发展微型诗呢?

2015年12月31日凤凰网的一篇评论文章《13字短诗 获10万元奖金惹争议》中写道:“2015年12月30日,中国咸宁‘金叶·香泉海杯’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评选结果出炉。获一等奖的诗歌是只有13个字的《故乡》,值得一提的是一等奖的奖金有十万元。作者系云南《曲靖日报》的一名记者,名叫施云。”的确,这种以微型诗出现并获大奖的赛事,无疑对微型诗发展是重大利好。于是,就有些微型诗界诗友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及时发文表达“预言”:《故乡》的获奖,预示着微型诗再创辉煌的时机即将来临(大意如此)。看了之后,笔者保持沉默,果然已近半年了,那些“预言”并没有实现。回过头来看,《故乡》引起的广泛争论,并非在于它的诗意和诗学价值,而是在于“十万的奖金”,因此没有实现“微型诗再创辉煌的时机即将来临”的预言,也就是再正常不过了。究其根本,最主要也是由于“两个断层”以及缺乏具有领军性的高度、且专业研究发展微型诗的平台所造成的。



二、      微型诗命名以及理论体系

1.     名家名作推动微型诗创作及理论探索的热潮

在微型诗尚未命名之前,以微型诗形式已经创作出大量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微型诗界经常提到的四位诗人:顾城、麦芒、黄淮和鲁行。顾城1979年4月创作并于1980年第3期发表于《星星》的《一代人》、麦芒于1979年第10期《诗刊》发表的《雾》、黄淮于1980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雷》、鲁行于1986年5月号《星星》发表的《鼠》,鉴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并发表在高规格的诗歌期刊和国家报纸,引起的社会反响何其之大,争论之激烈何其高,诗歌创作之影响何其深远。正是由于名家名作效应,无疑把一至三行的诗歌创作推向高潮。同时,对这种短小诗体理论探索,也逐步多人加入研究之中。

著名诗评家马立鞭(也是引发微型诗大讨论的微型诗评论家,见下文)在《论微型诗》(《写作:中学版》1997年第10期)一文中,对微型诗创作具有影响力的发表做了综述:“1979年6月号《东海》上,诗人刘湘如率先发表了10多首质量不低的总题为《碎石篇》的两行诗。四个月后,即在1979年10月复刊号《星星》上,归来不久的大诗人艾青也发表了20多首微型诗助阵。接着,《人民日报》在1980年下半年的《大地》副刊上,又先后推出黄淮的《星花集》,解明的《真情小札》和纪洞天的《思海一束》。此后,1987年《全国诗歌报刊集萃》上李羽龙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微型组诗《咖啡小豆》,1991年第1期《十月》上冯异的《飞鸟小集》17首,以及1994年6月号《散文》以头条位置发表的王尔碑的《遐想录》70首, 也都以各自的高水平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自然,当我们议及微型诗的勃兴时,我们还不能忘记曾为它立下汗马功劳的江浙籍诗人马君伟。他在1987年至1989 年这三年间,先后在《星星》、《绿风》和《江南》上,发表了总题为《求实篇》与《求是篇》的微型诗50多首,并且还宣称今后要专写这类‘自以为是一种特色’的‘两句头’ 的诗。”《星星》《十月》《绿风》《诗刊》等这些主要诗歌阵地,又特别像《人民日报》这些国家级媒体,多次推出1至3行的诗歌作品,也相当于为诗歌创作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也为微型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原《微型诗报》主编邹雨林先生在其微型诗论集《诗路雁语》中说到:“共和国建国以来,在诗歌形式的实验方面,郭小川和雁翼是我敬重的两位诗人,他们在几十年的诗歌创作中求新求变,不断探索,不愧是追求现代诗歌完美的勇敢开拓者。”其中,雁翼先生是与北岛齐名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诗人,也获得了“中国三行诗之父”的美誉,可见其对微型诗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在有关微型诗的诸多理论中,极少或者没有提及雁翼先生,是不可想象的,也有些不公正,且雁翼先生已于1990年1月1日在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了《故乡三行诗》集。现在很多举办“三行诗大赛”而不叫“微型诗大赛”,就可见雁翼先生三行诗影响。邹雨林先生在《雁翼的微型诗,生命的另一种灵光》(见邹雨林《诗路雁语》)中客观评价“三行诗,或者别人写过,但没有谁能够像雁翼那样独树一帜、孜孜不倦地钻研与追求。……雁翼才是三行诗及微型诗的引路人和最早的探索先锋。”这说明,微型诗的理论研究“雁翼三行诗”是不能忽略回避的,今后的理论家补上这一个短板才是佳话。

上述作品发表,“雁翼三行诗”的影响,以及“蒋人初的《微型诗集》,黄士如的《哲理小诗》,熊雅柳女士的《柳叶的沉思》,曾伯炎的《智慧小语》,王尔碑、流沙河主编的《小诗百家点评》也都先后出版(见马立鞭先生《论微型诗》)”,特别是蒋人初先生的《微型诗集》的代序中提出首次“微型诗”的概念,基本标志着微型诗的诞生。


2.     蒋人初先生命名微型诗并建立基本理论体系

   新事物出现并完成命名,一般都是有长期探索与偶然灵感的结合,其中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痛并快乐着”的滋味,旁人难以完全体会。谈到对微型诗的命名,蒋人初先生如此叙述:“从1976年起,我在张继楼(原重庆市作协副主席)的支持下,进行了十年(1976年——1986年)的艰苦探索,1987年我发现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的一至三行的新诗带有某些规律性的现象。在重庆长安机械厂微型汽车名称的启发下,于是我大胆将这种诗体命名曰:‘微型诗’,并写了约140字的《微型诗观》(见蒋人初先生的《新时期为何出现微型诗体——再谈微型诗的来龙去脉》)”,外界事物的启发,结合长期艰苦探索,于是诞生了“微型诗”。

   蒋人初的《微型诗观》面世,却是在次年即1988年的事了,邹雨林先生在《诗路雁语》后记《蒋人初与微型诗》一文中谈到:“记得1988年秋,重庆诗歌研究会为了帮助会员解决出书难的问题,决定由我负责编辑一套内部出版的‘银杏诗丛’。经重庆作协张继楼同志推荐,蒋人初来到我家,表示要出一本诗集。我在阅读书稿时,发现基本上是压缩得极短的1-3行的诗,写得精炼,眼前为之一亮。他将这种比短诗更短、小诗更小的诗称之为‘微型诗’,并以此作为诗集的书名。《微型诗集》于当年10月出版后,引起了应有的关注。”,《微型诗观》就是作为“代序”发表在《微型诗集》中。原文如下:

  “微型诗——

  歌颂祖国和人民;

  追求真、善、美;

  鞭策假、恶、丑。

  由于摒弃了假、大、空;由于改革开放时代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欣赏微型诗。我认为——

  微型诗是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分支;

  微型诗追求的美学原则是小、真、新;

  微型诗在形式上最多四句,最少一句。

  古代的绝句诗,可以说是古代的微型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也可以说是微型诗。

这就是我的微型诗观。”

从此以后的文献,包括穆仁先生的《偶得诗话》、《微型诗话》,吕进先生的《中国现代诗体论》,邹雨林先生的《诗路雁语》以及《微型诗报》各种综述等来看,都明确表明蒋人初先生的《微型诗集》是第一次出现并使用“微型诗”这个概念。蒋人初先生的《微型诗观》中,提出了微型诗的产生原由,明确指出“微型诗是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分支”、美学原则、表现形式以及涵盖的范围,这应该视为蒋人初先生第一次独立完成了微型诗的概念和界定。其中,不成熟的地方在于“形式上最多四句,最少一句”以及古代的绝句诗也可以是微型诗,这也为后来由于其他人“引述”不当而触发巨大争议埋下了隐患。其实,在1989年,蒋人初先生已经将行数修正为“最少一行,最多三行”,并在1991年写成了《论微型诗》(1992年至1993年修改定稿,并发表在1994年《中外诗歌研究》第二期》)。

随着1994年蒋人初先生的微型诗“三论”(即《论微型诗》《再论微型诗》《三论微型诗》)的写成和发表,建立的基本理论框架,加上之前命名、微型诗作品的发表,即作品、命名和理论三者的相辅相成,就建立了微型诗基本体系。当然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朝着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方向行进,除了蒋人初先生继续在微型诗的形式、特征、美学、结构、规律(这些都有蒋先生的专门的文章或者论文集)和创作之外,也带动了其他人加入微型诗的创作和研究,一步步将微型诗的作品、理论体系夯实、发展,以致后来引起全国及国际的关注。


3.     《微型诗报》创立及其影响和穆仁先生对微型诗发展贡献

   一种新的诗体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蒋人初先生的《微型诗集》1989年获得了重庆作家协会颁发的建国四十周年重庆文学奖;著名诗人沙鸥对《微型诗集》的评论文章也发表在1991年第十期《诗刊》上——见《诗路雁语》后记《蒋人初与微型诗》),为了研究、巩固、发展这一成果,必须有其根据地作为载体,也就说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微型诗的根据地的建立就属必然,查阅资料之后,才知道《微型诗报》是由重庆退休8位(或9位)老诗人自费筹资创办的,最开始不叫《微型诗报》,而叫《微型诗刊》,这从张继楼先生的《探索与倡导——我所知道的有关微型诗的一些情况》一文中可见:“蒋人初的探索,得到了不少诗友的肯定和鼓励,为了倡导、发动、团结更多的诗友都来创作研究这一新的诗体,由重庆文艺界离退休诗友姚益强、穆仁、冯异、朱兆瑞、张继楼、徐西东、吴凤楼、蒋人初等,于1995年12月5日,开会决定自筹经费,自己动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组稿、编辑,到出版、发行,创办《微型诗》刊(1997年1月,扩大为《微型诗报》)”,并于1996年1月15日出刊,则标志着《微型诗》报的正式诞生。

   从《微型诗刊》到《微型诗报》,其产生影响均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微型诗根据地,吸引著名诗人和广大读者参与创作与理论探索,把微型诗推向全国,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并带动诸多诗歌刊物或者文学刊物刊登微型诗作品或理论文章,迎来微型诗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期间,可以从穆仁先生的《微型诗话》诸多的信函书札中得到佐证,如艾青、沙鸥、白莎、流沙河、麦芒、黄淮、王尔碑、非马、丽砂、傅天琳、木斧、曾卓、雁翼、北岛、汪曾祺、塞风、曾伯炎等名家都参与微型诗的创作,吕进、马立鞭等著名诗歌评论家、理论家参与微型诗理论体系的建设。为此,贺敬之先生寄予了厚望:“‘微型诗’型微诗不微。作为百花园中的一支新花,理应得到大家的关注,促其发展(见《微型诗话》中‘微型诗:诗歌百花园中的新花——致蒋人初、穆仁、邹雨林’)”,并又在2000年10月进行了高度评价:“《微型诗》创刊至今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绩,它不断推出的微型诗佳作和理论研究成果,在各类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它对新诗百花园中的这一奇葩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见《微型诗话》中“贺敬之函贺《微型诗》五周年”)”。

   第二个方面是扩大到国际的影响。吕进先生去日本参加第16届世界诗人大会后,与穆仁先生的通信中谈到:“对俳句和短歌的重视,除了对格律诗的重视外,主要是对微型诗的重视”,可见微型诗已走出国门,或者说国际上也在重视以“微型诗”为形式诗体的发展。此外,微型诗并发展到中国港台、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地,其中的《葡萄园》、《秋水》、《澳洲彩虹鹦》等著名诗刊,也大量刊登微型诗,把微型诗推向国际舞台(具体见2007年出版的《微型诗存》第三卷附录:《微型诗》刊12周年大事记——(1996年至2007年)备忘录)。

   《微型诗报》的创刊一直到与《中国微型诗》刊合并,穆仁先生作为社长,融合自己在文艺界的资源与自身的影响力,使微型诗根据地通过作品、诗集、理论争鸣以及名家关注和创作效应得以迅速扩张,并影响到全国及国际范围,其贡献难有人与之并论。除此之外,穆仁先生的作品如《影子》《乡土》等影响了后来者,作为《微型诗报》的创办人之一,穆老在微型诗理论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偶得诗话》与《微型诗话》已成微型诗研究必读的经典。1996年《微型诗》第一期蒋人初先生在《微型诗理论的探索——读<偶得诗话>》中如是评价:“穆仁对微型诗理论的探索,是对微型诗的贡献。它必将影响今后微型诗的建立和发展”;《微型诗话》除了穆老的理论建设,更是把“涉及《微型诗》刊发展轨迹资料和有参考价值的别人的有关论述也酌予选入,以供关心微型诗的新诗研究者参考(《《微型诗话》》自序)”,具有微型诗史料研究价值,穆老颇费一番苦心。


4.     吕进先生《中国现代诗体论》对微型诗重要性

   鉴于吕进教授是中国诗学的泰斗级理论家,并由于地缘因素,很早已参与到微型诗的理论建设中来,并在穆仁先生主编系列丛书中作序(如《微型诗500首点评》、《微型诗存》第一卷等),一路见证且研究微型诗的发展,可以说吕教授对微型诗的研究成果是具备相当权威性的。目前,关于微型研究,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基本以吕教授的《中国现代诗体论》中第四章“微型诗”为准。

   在《中国现代诗体论》中,吕进教授通过“微型诗的产生和发展”、“ 微型诗的文本特征”和“微型诗的创作和鉴赏”全方面系统论述了微型诗,建成完整的、研究价值极高的理论体系。正是通过吕教授明确确认“微型诗”为“增多的新诗体”,从此奠定了微型诗在“诗歌江湖”的地位。

   吕进教授在对微型诗理论发展进行梳理时,并非照搬蒋人初先生、穆仁先生等“微型诗人”的理论,而是在尊重与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新的见解,并让微型诗研究不以孤立于诗歌大家庭的形式而论述,而是保持“微型诗特色”又使其回归到诗的本质。例如“从根本上说,微型诗都是白话诗,微型诗这一概念的出现,有其新的、特有的含义”,“古代‘微型诗’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微型诗。但即使是现代意义上的微型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古典诗歌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这样论断更为客观。其中“从根本上说,微型诗都是白话诗”,更是把微型诗与古诗、格言、对联、文言文语句、童谣歌谣、歇后语、谚语等关联与区别加以了科学地研究,还原了微型诗产生于近代小诗这个“母体”,基本上说明了微型诗是新诗,并不是要囊括一切与之相近的文体都称为微型诗,而是要保持其诗的本质又具备微型诗的特色。这与蒋人初先生发表在2000年5月《诗刊》的《谈谈“微型诗”的探索》(本文也是节选自蒋人初先生1998年《三微特征是微型诗的生命——从探索的偶然性看必然性》)中论述不谋而合:“有的人认为形式就是微型诗体。这样就忽视事物本质的区别,把单纯形式与微型诗体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混为一谈。于是将古今中外凡一至三行都归为“微型诗”。正如张继楼一针见血指出的,他们‘把四条腿的都叫马’。”

   关于在《中国现代诗体论》中确认微型诗为“新增诗体”,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吕进教授经过长期跟踪、研究的必然结果,可以从2002年出版的《对话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札记》得知,早已埋下伏笔。


5.     其他微诗理论的辅助完善作用

   进入互联网时代,微型诗更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大约从2005年2010年左右达到这个时期的高峰,但其在全国范围的影响,至今也没有超越1996年至1998年这个时期的《微型诗报》。然而,每个事物的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它的使命,就像前文说,这个时期的使命应该就是让微型诗广泛传播、创作。

   这个时期微型诗发展,也存在之前提到的“两个断层”,也是吕进先生在《中国现代诗体论》所说的进入“平民化”时期(笔者认为:“平民化”带有阶级色彩,用“大众化”更为适合)。这个时期大家基本遵循“微型诗形式”(主要以1至3行30字左右为标志)自由发挥,作品剧增,但“热闹争吵”多过于“微型诗理论继承与探索”,且作品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在理论探索方面也有很多诗友,包括基于写作经验的诗友、专业学者、跨界人士等,都有参与进来,具备代表性的莫过于寒山石先生,以其2006年出版《滴水藏海——当代微型诗探索与欣赏》和2009年的《微型诗论探》较为全面对微型诗进行了理论探索与总结。

寒山石先生的《滴水藏海》论集获得穆仁先生、蒋登科先生、钱志富先生以及张德明先生写序,社长与学者教授联合出手,可见对其之厚望。四篇序中,进行了高度评价,穆仁先生说:“《滴水藏海》一书的的出版,对推动微型诗的发展无疑是弥补空白,继往开来的大好事;文学博士、诗评家、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教授蒋登科说:“这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书,尤其是在新诗诗体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看到的时候,结合诗歌历史和当下新诗发展的现状,对一些具体诗体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学博士、诗评家、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钱志富说:“这部书的确是一部有价值的书,笔者认为它的出版应该是中国新诗史上至少是微型诗史的重要事件,而且它也会在中国诗歌界引起一定的反响;文学博士、诗评家、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授张德明说:“寒山石对于微型诗进行的理论阐述与文本细读,在文学研究领域有着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这些研究文字为微型诗这种文学作品找到了应有的位置,并在小的篇幅中开拓出大的世界。”

   《微型诗论探》主要是将微型诗产生和发展、分类等进行梳理,以及实际创作做种出现的现象和争议提出看法,重要的篇幅还是着重于微型诗创作的经验总结。

   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断层”时期,能够有一本专著论述微型诗,继承和发展理论,引起的关注也是应得的。本文以“发展的论述和思考”为题,笔者自然也会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也请寒山石先生海涵了。

   穆仁先生称“对推动微型诗的发展无疑是弥补空白”,应是带有鼓励性质,但似乎有点草率。因为在寒山石先生写《滴水藏海——当代微型诗探索与欣赏》,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已存在,此领域并不是“空白”的,可以查阅《微型诗报》的理论文章、蒋人初先生的微型诗系列理论体系、穆仁先生的《偶得诗话》和《微型诗话》、邹雨林先生的《诗路雁语》、马立鞭先生关于微型诗评论、曹铁娟教授关于微型诗研究等诸多理论文章(这些都远在寒山石先生的论作之前)。《滴水藏海》上篇是以“微型诗散论”形式出现,且以穆仁先生的《偶得诗话》《微型诗话》以及当时网络关于微型诗流行的看法和讨论为主要研究蓝本,对上述其他人的研究极少涉及,其研究价值方面是要大打折扣的。笔者拜读大作(包括《滴水藏海》《微型诗论探》)之后,与上述理论相对比,大多存在相近或者相似之处,也就是说并没有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对微型诗作品鉴赏、创作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未完待续,见下期)


公众号投稿说明


感谢您关注《微型诗》“wxpoemer”平台


1.题目除外,3行以内30字为宜;

2.只选优秀作品;文责自负,你懂的;

3.用心发现美,诗歌与灵魂很近; 
4.假如您想投稿,可发30首以内自己认为好的作品、百字以内的简介、照片一张到weixingshi2016@sina.com(作品最好直接发邮件,不用word文档,照片附件)
5.凡入选作品,按期计算,每期稿酬为微信红包5元;
6.平台有自己选择的标准,可能即使投稿了,也会选不上一首,请见谅。发出来了,记得转发分享。

Wxpoemer 一个不一样的诗意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微型诗略论》
诗研班‖古今诗话基础‖第八讲
《沧浪诗话》
诗家争鸣197期|万龙生:新诗第二个百年的出发点
《中国诗学》第一至十二辑目录
【七绝】振波浪清? 第五次品读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之感?21、22、23、2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