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诗赏读作纪念

好诗赏读作纪念

【编者按】8月1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4年前,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造成一百多人死亡和失踪。人间多灾难,世人多健忘。4年过去了,爆炸的惨烈正淡出人们的记忆。

如今的诗歌界有一股奇谈怪论,对描写灾难的诗总是不屑一顾。面对灾难,面对生命被吞噬,用笔触及人间的痛点是诗人的责任,描写灾难的优秀诗篇永远超越诗歌本身。

今天诗评媒推送《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的诗作《纪念》和两篇评论,对4年前的那场悲剧作一次纪念。

纪念

罗广才

一个月前刘红霞走了

可能是死于非命

王老师说:其它的家属不肯再说

今天,刘红霞曾经生活过的塘沽

一连走了很多人,数字不详

虽然有人透露

我们看得见秋天的花和晴朗

我们看得见那朵悲壮的蘑菇云

我们看得见灾难后的喧嚣和沉默

我们看得见魂灵腾空的抽泣

甚至我们还能看见:

铁水凝固成的铁器

在冷冷地放光

今天

我具体到纪念一个人

我少年时代的伙伴

中年后独身的她,

独到她曾生活过的塘沽

和她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依旧车水马龙,依旧经济繁荣

繁荣到一声巨响后真的出现了红霞

撕裂着人心

今天,我同样无能为力

在我的祖国,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

我能捂住吼叫,却不能捂住一声巨响

甚至捂不住所有迟到的倾听

                2015年8月14日凌晨3:58

——------------------------------------------------------------------

为时代发声

——读罗广才《纪念》

杨宝丰

用文本说话,对文本说话。很好理解,可真正做到却很难。其一,“用文本说话”,这很难,因为有几个人真正创作出了有价值的文本?“对文本说话”,这个也很难,尤其作为评论家,经常要做的是对垃圾文本违心的猛烈地叫好,又要不停的将作者个人的所言所行拉进文本之内,做歌功颂德。因为文本不足以说话,所以拿“作者的个人事情”凑数。

一个好的成熟的文学作品创作之后是要脱离作者本身的,是要超越写作者个人生活背景的,从而作为超越作者而独立存在的“文本”。在今天,垃圾文学充斥的时代,真正能做到“对文本说话”十分不易,甚至于用良心说话都很难。

《纪念》这首诗却不同,这样的作品是每一个诗评家都喜欢评论的,因为不用违心的说好话,只对“文本”说话就可以,这是可以摒弃创作者本人来对文本说话的一首诗,评论者可以体会到难得的不违心的快乐。

这首诗看似因为突发的社会性事件而作,有创作动机的偶然性和时机性,这种为突发事件而作的作品很容易写成“应景”之作,几乎不可能产生不需要“注释”的传世之作。

《纪念》这首诗是例外。这个例外有很多种因素,首先,作者创作这首诗确实是有突发事件背景,但是这个事件却不是这首诗的主体,只是这首诗的导火索,这首诗的主体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积累,因为这个事件的导火索而爆发出来。其次,这首诗的成功也有作者本身创作理念的原因,作者对创作文本的珍重在这个作品泛滥的时代十分难得,这种内心的呐喊在作者创作这首诗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很久。如果是其他作者,也许因为这种历久的感触早就创作出了几十首作品,但作者惜字如金的创作理念积累了这种深厚的爆发力,因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索,而成就了这首“为时代发声”的经典之作。之后作者高超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为这首诗起到了关键作用。读这首诗,语言与意境层层叠进,每一句话都能够在诗歌意境和诗歌气象上一个台阶。

但这首诗文本中体现出的更高的价值却不止于此,此诗已经具有了很强烈的时代特性,这是一首“为时代发声”的经典之作,是站在未来回顾历史时一个时代的标志。文本价值的衍生性,延展性不只是作者简单的创作经验性,或者是阅历就能够完成的。

写作手法的成熟确实是诗人几十年创作经验所累积的,我们知道,这样的庞大题材诗作,一定是由小及大的延展性写法,而大与小的融汇贯通却是这样的诗歌作品写作成功的基础条件。作者以同学的个体性着笔,延展到社会性的呼喊,这种笔锋的流畅与社会时代性的呼声达到相互贯通的成果,需要极高的水平。

写作和生活一样,最初的阶段是迷茫,不停问为什么,这个时候人生充满了迷茫和疑问,我们用文本为人生和世界发问。到第二阶段,我们为能够“清晰的理解”这个世界而激动,像是手中拿到了钥匙,面对的不再是世界关着的门,人生像是梦想已久的旅行,即将启程,这时我们学会了描述,能够把每一句话都钉在世界疼痛的关节。这时我们不再问为什么,而是清楚的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而到第三层境,就是构建,是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要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做。

这首诗,每一节都隐藏着构建,都表达出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确定的需要什么,我们要得到什么,例如——第一节:“一个月前刘红霞走了/可能是死于非命/王老师说:其它的家属不肯再说”。

一句一个叠进,又涵盖了很大的内容性,同时,这里面又有隐藏的构建,这句“王老师说:其它的家属不肯再说”,隐藏着我们需要知道真相的渴求,要敢于追求真相,用隐藏的手法达到了构建的目的。

再看第二节:“今天,刘红霞曾经生活过的塘沽/一连走了很多人,数字不详/虽然有人透露

这种文本的高超写作手法就不说了,而文本背后隐藏着强烈的我们不想被欺骗,我们不接受隐瞒真相的态度,又是一种高超的隐藏性的构建。文本非常明确的说明了我们需要什么。

在第三节,作者使用了自动写作手法,这是一个成熟写作者最忌讳的事情,尤其是诗歌,而这一部分的自动写作,却将整首诗从意境到语言冲击力整体推向了高潮。尤其这一节的收尾之句:“我们看得见秋天的花和晴朗/我们看得见那朵悲壮的蘑菇云/我们看得见灾难后的喧嚣和沉默/我们看得见魂灵腾空的抽泣/甚至我们还能看见/铁水凝固成的铁器/在冷冷地放光

铁水凝固成的铁器/在冷冷地放光,这一句像是与之前几句不融合,但这个转折却凝聚了前面铺垫的精髓。我们看到了以上种种景象,如果习惯性的思维,我们在最后两句应该看到怀念死者的鲜花,应该看到为怀念死者点燃的蜡烛。

但不是,我们看到了冷冷地放光的铁水凝固成的铁器,我们看到了群体性的内心恐惧,读到此处,我想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了,每个人都会产生对事件和自我内心的悲愤。这又形成了隐藏的构建,在这个时候,我们希望最后看到的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武器,应该是怀念死者的鲜花,为怀念死者点燃的蜡烛。

“今天/我具体到纪念一个人/我少年时代的伙伴/中年后独身的她/独到她曾生活过的塘沽/和她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依旧车水马龙,依旧经济繁荣/繁荣到一声巨响后真的出现了红霞/撕裂了人心”。

一首有庞大背景的诗,在着笔处肯定是由小及大的。诗里面的刘红霞在作者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具体存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今天,确实有无数个这样的刘红霞在我们身边活着。一首有庞大背景的诗,由小处着笔到具有社会普遍性的诗主体的宽阔能够顺畅的融会贯通,合为一体最为关键,不止是文本不能有脱节感,意向的递进也要有连续。这首诗的文本控制力已经臻于幻境,达到了顶峰。而这首诗文本的衍生力又创造了这首诗更高的价值,这是一首本身就带着生命力的诗,带着运动性,思考性,带着律动行进的诗。更高明之处是这首诗处处有隐藏性的构建,构建是我们要得到什么,而这首诗用控诉的方式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得到什么。

最后一节:“今天,在我的祖国//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我能捂住吼叫,却不能捂住一声巨响/甚至捂不住所有迟到的倾听/击节赞叹!把一首庞大背景的诗挑到那样的高处,却能收出如此点睛尾句,不得不惊叹。这吼叫与倾听之声将形成历史,并穿越历史。

读这首诗,不能简单的体会诗的每一句话了,每一句话也许是一棵树,都很茁壮,都有很深的意义与价值,而这首诗是每一棵树都茁壮而构成的森林,如果只能看到树,而看不到这些树形成的森林是阅读者最大的损失。而这片森林是无意形成的,是文本自身形成的。如果说这是一首为时代发声的经典之作,那么这首诗又把所呼应的每一个人创造成了一棵树,使每一个读者成为了这片森林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好作品最强大的延展性,是文本本身自创的一种价值。文本价值的衍生性,延展性不只是作者简单的创作经验性,或者是阅历就能够完成的。应了一句古话“文章本天成”。

敢于发声,需要一个有社会历史责任感的人。而能够发声,并能够发出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声音,这不是想追求就能够得到的。在诗歌,这需要有深厚的诗学基础和很高的思想境界。这首诗,看似因为突发的社会性事件而作,而文本中体现出的更高的价值却不止于此,此诗已经具有了很强烈的时代特性,这是一首为时代发声的经典之作,是站在未来回顾历史时一个时代的标志。作为一首为时代发声之作,作为一个时代特征的烙印,作为在未来回望历史时,这个时代特征的情境体现,集聚了一首经典诗歌所必须的全部内容。

百年后,人们回顾历史,能够在这首诗中找到关于这个时代的一部分答案。“为时代发声”,是在未来,子孙后代回顾历史时,能够看到代表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而这首诗,无疑,代表了这个时代很多人内心的呼声。

                                                  2017年1月29日于北京。

人与诗

——评《纪念》

汉家

时事每一刻都在发生,社会即是由事件构成的。一个成熟的诗人在处理时事题材时,通常持有的是警惕和谨慎的态度,此类题材的最好书写时机也多为在事件充分发生和发酵完毕的相当长时间之后。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社会事件在发生和刚发生后的时态中,其内部成因未得到完全的公布,尚未水落石出,事件迷雾之下动笔,易南辕北辙或蜻蜓点水;二是当时的社会情绪会绑架作者的个体情绪,从而在社会情绪的直接催动下,作者将丧失理性的思辨能力,致使作品只是情绪的衍生品或成为社会愤怒的垃圾出口,民粹将主导此类作品的终极导向;三是,仓促中对当下事件的书写,大都流入新闻特写或文学活报剧的僵化模式中,宣讲意味明显,气质粗糙,文学水准低下。

罗广才的《纪念》一诗,虽然时机几乎与事件同步,但在构思上却独辟蹊径,立意别开生面,具有独立的文本面目,这些特质使其有效地区别了那些同类型题材的劣质作品。这首诗以少年伙伴的去世带出了举世震惊的塘沽仓库爆炸事故,以小带大、以个体命运带出对群体性灾难的反思和控诉、以开首默然叙事的口吻带出了愤怒的语言惊雷,结构层层递进,力量持续加重,直至最后一击。她的力量沉得住又击得准,这是本诗的一个可贵之处。另外,本诗没有纠结在新闻特写式的文法中,没有滞留于事故的具体规模、幕后秘闻、伤亡数字等浅层叙事中,而是将语言重心落在了情感震荡和自我反思上,读后使人感到苍凉悲伤,以至于沉默无语——是的,这首诗读后不是激发了读者的言说欲望和情感躁动,而是使读者陷入了沉默的自我氛围和心理暗示中难以自拔。这首诗呈现的哀痛竟然是哭不出声的哀痛,竟然是心口堵着一块顽石的哀痛。

“一个月前刘红霞走了/可能是死于非命/王老师说:其它的家属不肯再说//今天,刘红霞曾经生活过的塘沽/一连走了很多人,数字不详/虽然有人透露”。少年伙伴的离世作为了全诗的导语,深沉冷静的道出,更显悲凉莫名。后,塘沽事故被带出,依然在冷静叙述的调性中隐含着悲哀之情。

“我们看得见秋天的花和晴朗/我们看得见那朵悲壮的蘑菇云/我们看得见灾难后的喧嚣和沉默/我们看得见魂灵腾空的抽泣/甚至我们还能看见:/铁水凝固成的铁器/在冷冷地放光//今天/我具体到纪念一个人/我少年时代的伙伴/中年后独身的她,/独到她曾生活过的塘沽/和她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依旧车水马龙,依旧经济繁荣/繁荣到一声巨响后真的出现了红霞/撕裂着人心”。群体性事故与个体命运交互写来,视角间自由转换。个人事件与群体事故的交相发力,在语言上却无生拉硬拽和牵强附会之感,真情自然流露。这两节的语言质地赤诚而深重,语言批判的指向亦毫无拖沓和犹疑,一击而中。

“今天,我同样无能为力/在我的祖国,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我能捂住吼叫,却不能捂住一声巨响/甚至捂不住所有迟到的倾听”。批判锋芒陡然向己,自我反省的力度狠重。本诗没有将全部的愤怒和指控都倾泻于社会外部,而是在结尾处勇敢而诚实地收在向内的自我批判和反省上,此结尾不仅在写法上格高也分外地真实坦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前落下的五分红霞 已脱胎换骨 它用新长成的翅膀 扇了扇春天 扇了扇我
每周评论:吕本怀 最令我苍凉的十首当代诗歌
【才媛秀笔】汪红霞|玉莲低首翠扇摇,过路烟云瞬间消。
诗群像189 ‖ 高红霞诗歌八首
【“我与鲁西诗人”征稿作品展播】山东莘县|吴天野: 我与《鲁西诗人》
诗歌是生命里开得最美的一朵鲜花 —赏析诗人刘春宇新书《这一季,花还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