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平洋坦克战(22):略优于原地踏步的一式中战车“奇黑”
userphoto

2023.11.11 河北

关注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119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6207字,配图35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3年10月28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里,欢迎延伸阅读。

接上期(第1114篇

图1. 八九式中战车甲型,定型于1929年(天皇纪年2589年),与此类似冠以八九式的兵器还有海军的八九式12.7厘米高射炮
图2. 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配合日本陆军和海军特别陆战队作战的装甲兵器仍然是八九式中战车,这一阶段中国军队的反装甲兵器数量也非常有限
图3. 这张模型作品参考了当时的一张历史照片,装备给上海特别陆战队的一辆八九式中战车开到街垒掩体后方提供活力支援,旁边还有一辆仅装备两挺重机枪的装甲车

与其他军事强国类似,日本陆军很早就开始研究坦克这一类的新型陆战兵器,其中在中型战车这条线上,分别在1929年定型八九式中战车(13吨)、1937年定型九七式中战车(15吨)、1941年定型九七改型中战车(15吨)。与此相比,同时期的美英苏德法等强国装备的中型坦克在性能上也没有拉开多少距离,但在1939年欧陆战争全面爆发后,卷入战争的英德两国迅速提升了各自装备的坦克兵器的能级。
以德国陆军为例,一号坦克(5吨)和二号坦克(7吨)还仅装备机枪和20毫米小型机关炮,真正算得上坦克的是1937年定型的三号坦克(19.4吨),装备50毫米坦克炮(样车及三号A型装备37毫米坦克炮),1938年推出的三号D型坦克的装甲提升到了30毫米厚,超过了八九式中战车的前装甲(17毫米)和九七式中战车的前装甲(25毫米)厚度,而且三号坦克后续的各种魔改将整体性能提升到几乎脱胎换骨的程度,这些都要得益于德国工业扎实的发动机基础。最后一个改型——三号N型的主炮更是升级成75毫米KWK37L/24型短身管火炮(也是四号坦克早期型号使用过的火炮),主要用于杀伤步兵。

图4、5、6. 德国造三号坦克A型、J型、N型的侧视图对比,在类似的车体上,德国人不断升级了主要武器和装甲防护,使得三号坦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战场活跃度,日造战车与之相比,九五轻战大致相当于三号A型,九七中战初期型大致相当于弱化版的三号N型,九七中战改大致相当于换装50毫米42倍经火炮的三号早期型号

受限于贫弱的工业基础和有限的国力,日本人的战车不可能得到过多的资源。在日系中战车中,唯一参加过实战且拥有打击M4谢尔曼等盟军中型坦克的就是九七改型中战车。
九七中战改的研发动机直接来源于战场,1939年爆发的诺门坎冲突让日本陆军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装甲兵器——九五式轻战车和九七式中战车已经落伍于当年的世界先进水准。九五轻战的37毫米战车炮无法击穿苏联人的轻型坦克,九七中战的57毫米战车炮更偏向于杀伤人员而不是坦克之间的对战。为了对付陆军强国的装甲怪兽,必须增强己方战车兵器的穿甲能力。
图7. 1938年在张鼓峰、1939年在诺门坎,面对被苏军轻型坦克旅的BT快速坦克,在中国内陆横行的九五式轻战车和八九式中战车被吊打,连新装备九七式中战车也无济于事,暴露了日军战车本身性能和车组技战术不足
图8. 1942年5月,攻克巴丹和科雷吉多岛要塞的日军首次装备了九七中战车改,照片中可以看到一辆带有明显长身管战车炮的中型战车在一群步兵中间驶过小路
图9. 塞班岛,最终被美军缴获的战车第9联队指挥车——一辆九七中战改
图10. 画作:塞班岛上的战车第9联队的早期型九七式中战车,注意其装备的57毫米短管战车炮,车体上保留着片假名,炮塔上有流水菊花纹的属于各级指挥车

图11. 九七中战车改的前部照片,该车炮塔转向左后方,火炮指向下方,显然该战车炮拥有比较大的射击角度范围,车体右前方凸出的驾驶员观察舱是九七中战的特征,车体左前方有一挺车载机枪

1936年,日本在从德国引进的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基础上,仿制出了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日军称为速射炮)。但出于火炮通用性的考虑,日本人放弃了不能内装炸药的被帽穿甲弹,坚持使用自己的穿甲爆破弹(既能穿甲又能杀伤人员)。结果就是在同等距离上,九四式速射炮较之德国原版的Pak36穿甲能力弱了10毫米。
图12. 三名澳军正在摆弄一门日造37毫米速射炮,注意该炮的木质轮盘和开脚式炮架,方便固定在地面上,也有资料认为这门炮实际上是一门一式37毫米速射炮,但从外观上比较难以分辨
图13. 日军速射炮小队正在操作一门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照片可能拍摄于诺门坎战役期间,日军必须要面对强大的苏联装甲部队。而在中国抗日的战场上,由于中国军队缺乏坦克装甲车,日军的速射炮更多会用于杀伤人员或攻击碉堡,所以内装炸药的穿甲榴弹更适合战场
在1939年诺门罕战役里,当遭遇苏军的T26S轻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时,日军的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非常吃亏,当时苏军最强的T-26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25毫米,这就让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在远距离的穿透效果很差,对大倾角装甲目标射击时还容易跳弹。战后,日本人加长加厚了九四式速射炮的炮膛与炮管,使之可以发射弹体更长,发射药更多,重量更大的炮弹,于1941年定性为一式37毫米速射炮,但仍然对穿透能力提升不明显。
几乎是同一时期,在参考了缴获的意大利M1935型47毫米反坦克炮和苏联19-K型45毫米反坦克炮之后,新型反坦克炮也在1941年研发定型(1940年6月完成试制炮,炮身倍径为53.7),该炮使用了和九四式速射炮一样的开脚式炮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用车辆牵引。所以该炮不仅使用了橡胶轮胎,也冠以了机动二字。机动并不是指能够自行,而是指可以被牵引。反观大正十一式37毫米平射狙击炮和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还需要使用骡马牵引。和九四式一样,一式速射炮也配备了榴弹,可以在必要时对付软目标。相较于九四式速射炮,一式在实战中曾经在1000米外击穿美制M3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这让日方十分兴奋。
图14. 一门一式47毫米速射炮,该炮的橡胶车轮可以判断出这是日本人的“机动”火炮,即可以使用车辆拖曳,背景中出现的好像是盟军士兵,炮盾已经丢失,实战中为了避免被发现,前线部队多有自行拆卸防盾的行为
图15. 有意思的是,竟然找不到一张日军操作一式速射炮的实战照片或者训练照片,只能以这张模型照片来代替,实际上,一式47毫米速射炮的产量始终是个大问题,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给战车炮,所以速射炮中队里往往只有一门一式47毫米速射炮,其余都用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代替

1941年同期,日本人还以57毫米口径研制了试制二式57毫米速射炮,该炮样品在1942-1943年经过广泛测试,发现与一式47毫米速射炮穿甲能力差距不大,所以没有大量投产装备部队。
早在诺门坎战役爆发前的1939年3月,日本陆军战车开发委员会提出“战车除了一门短管57毫米火炮支援步兵作战以外,也需要另一种高初速的47毫米速射火炮执行反坦克作战”。诺门罕战役后,受到苏制装甲兵器威力的刺激,开发新火炮的步伐瞬间加速。1940年9月,仍在研制中的47毫米速射炮就被装上九七中战的底盘进行测试,1941年9月,新式47毫米战车炮开发基本完成,由于炮塔尺寸无法容纳原装的一式速射炮,因此新式战车炮采用的是略短的49倍径,1942年4月正式定型为一式四十七毫战车炮。虽然九七中战的底盘可以承载这门新炮,但仍需要换装更大的炮塔,这也是九七中战改在外观上最大的改变。

图16. 博物馆中的九七式中战车初期型,明显可以看到偏向右侧的炮塔,安装了一门九七式57毫米战车炮,可以发射榴弹和穿甲榴弹(内置炸药),反装甲能力较弱‍‍‍‍‍‍‍‍‍‍‍‍‍

图17. 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与1945年的“八月风暴”中,苏联缴获过不少的日本战车。本照片中就是陈列在卫国战争博物馆的一辆九七式中战车初期型,清晰可见遍布全车身的铆接痕迹

图18. 九七中战初期型的技术参数和产量

图19. 九七式中战车使用的57毫米战车炮。由于低劣的反坦克性能,迫使日军不得不开发新式的战车炮作为替换

一式47毫米49倍径战车炮是日军战车炮序列里唯一能从侧面击穿李/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的利器。随着新战车炮和新炮塔的开发完成,1942年春,装备新炮塔和47毫米火炮的九七改开始陆续驶下生产线。九七改相比初期型九七中战重了约0.5吨。一式47毫米战车炮依旧有着炮塔内的±10°方向射界,同时有着+20°~-15°的俯仰角。炮塔内有两名乘员,分别是位于炮塔左侧的炮手和位于炮塔右侧的车长兼装填手。在发射一式穿甲弹时,一式47战车炮在500码(约457.2米)距离上可以击穿7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或呈30°摆放的51毫米厚的装甲板。
九七中战改的装甲也有所提升,炮塔正面装甲达33毫米,炮塔侧面为26毫米。车体正面装甲增至25毫米,侧面26毫米,后部也达到了20毫米。

机动方面,九七中战及其改进型号均使用三菱SA12200VD发动机。这款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在1500转时出力150匹马力,2000转时出力170匹马力,为九七中战提供了38公里/小时的公路极速。

九七中战及九七改是日军二战时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系列,总系列共生产2123辆。显然,对九七中战“打补丁”的做法只是权宜之计,必须从头开始设计新型装甲兵器。

图20、21. 九七式中战车和九七式中战车改的三视图和结构线图对比,在防护上做了些许功夫,九七中战改的车顶加装了防空机枪架,从正面来看,驾驶员位于车体右侧,机枪手位于车体左侧,但是九七中战采用2人炮塔,车长兼装填手,忙不过来

图22. 部分二战时期日军试验、量产的战车型号。包括97式指挥坦克,三式炮战车,120毫米自行火炮,一式自行火炮,120毫米97式榴弹支援车,一式炮战车,一式炮战车(试验)以及四式150毫米自行火炮,九七式中战车与九七中战改

自1941年始,日本陆军开始着手开发九七中战的替代坦克,代号遵循惯例,用皇历2601年来定名,称为一式中战车(一式中戦車 チヘ)。1941年8月,木制模型完成。1942年9月,原型车驶下生产线接受检测。测试和改进一直持续到了1943年6月,随后在同月开始量产,共生产170辆。也有资料认为一式中战的产量有587辆,这可能是将部分从九七中战改造的战车计算过来的缘故。
一式中战的外观与九七改非常相似,以至于在后期拍摄的照片中不太容易分辨,因为两款车型都是以九七中战为基础,又使用了相同的战车炮导致炮塔也高度相似。但实际上,一式中战的改进之处还不少。如九七中战的车体大部分为铆接接成,一式中战则几乎全部改为焊接,整块样式的矩形焊接装甲板也有利于工厂的加工制造。
一式中战的车体和炮塔前部装甲倍增——从25毫米增强到50毫米;引擎换装为三菱100式发动机,该发动机为12缸柴油机,出力240匹马力,能够将公路极速提升到44公里/小时。炮塔变为三人炮塔,增加一名专职装填手,可有效减轻车长负担,弹药基数也增加了约20发。

图23. 1945年末,位于九州地区的一式中战车

图24. 一式中战车侧视彩绘图,与九七中战改的侧面相比较,两者相似度比较高,但焊接式车身明显比九七中战的铆接炮塔和车体更光滑,装甲厚度更大,内部换装更大马力的三菱百式发动机,可以达到44公里/小时的更高速度,车体前射机枪和驾驶员观察孔也略有差异

图25. 九七中战改的三视图,1945年8月战车第11联队的涂装


一式中战车改变最大的一点在于它是二战时日本首款全套配置无线电收发机的坦克。一式中战车车体后方安装了天线,在许多彩绘中也成为辨识的方式。在此期间,日军装甲兵的交流基本上是以旗语,甚至是直接喊话来协调作战!仅在少量的指挥车里安装有无线电收发机。
图26. 一式中战车“奇黑”的后视图。最终这款仅产170辆的中型战车连本土都没出过
图27. 画作:一式中战车在太平洋海岛上配合步兵作战
图28. 模型彩绘,一式中战车“奇黑”,注意较为光滑的车体及炮塔曲线、车尾的无线电天线,背景还有一门大口径榴弹炮

作为日军唯一投入量产的新型中战车,一式中战勉强达到或略微超过了美军M3/M5轻型坦克的作战能力,然而按照盟军的标准也只能算是轻型坦克,勉强可以应付强力侦察类的任务,拿来冲锋陷阵显然防护力不足,拿来反坦克则主炮威力不足,且因为主炮口径小,也不适合对付步兵一类的软目标,基本上可以算是刚问世就已经过时。

图29、30. 日本投降后,大量装备于本土战车师团的一式中战车随同其大量战车兵一同向盟军投降,这里可以看到车体前方与九七中战改不同的驾驶员观察孔,显然更加平直,在这些照片中还能发现更加罕见的一式装甲运兵车

图31. 日军中比较罕见的一式装甲运兵车,基本仅装备于本土战车师团

图32. 战争后期的美军轻坦主力——M5轻型坦克,重15.6吨,公路最大时速56千米/小时,车身正面装甲28.5mm-63.5mm,炮塔正面装甲44.4mm,主武器为一门主炮37mmM6坦克炮(备弹147发),各项指标都与一式中战比较接近

一式中战车没有明确的海外作战记录,其投入生产的1944年,日本陆军已经将重心逐步转入本土防御力量的组建,包括1944年6月在本土组建第4个战车师团——战车第4师团,包括一式中战车、二式炮战车、一式装甲运兵车在内的大量“先进兵器”被优先配发给战车第4师团,一边测试新装备的性能,一边完善部队的训练程度。

有部分资料认为,少量的一式中战车被补充给从战车第2师团抽调用于北太平洋防御的战车第11联队,并在日本投降前后那几天参加了对滩头阵地的苏军的反击作战,但尚未得到明确的证据。

图33. 至今仍留在北太平洋占守岛上的日军战车第11联队的坦克残骸,从车身上保留的铆钉来看,仍然是九七中战改
图34、35. 一些一式中战车的CG作品或模型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日军装甲车
二战日军最常见的铁棺材,日军九七式战车及其改型
王牌坦克:东瀛末代铁甲,二战日本五式中型坦克解密
二战日本坦克装甲车彩色图鉴
不可思议的末日战车图鉴系列. II日军篇
世界上最变态的超级巨型坦克:有的一炮能干沉军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