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高频词(十八)焉、也、以

10.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兼词,相当于“于是”,译为“从这里”)。(《劝学》)

(2)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割鸡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什么”)用牛刀?(《论语》)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寡人之于国也》)

(5)犹且从师而问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师说》)

(6)盘盘,囷囷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7)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置土石?(《愚公移山》)

11.也

(1)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句末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鸿门宴》)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邹忌讽齐王纳谏》)

(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伶官传序》)

(4)雷霆乍惊,宫车过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阿房宫赋》)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阿房宫赋》)

(6)嗟乎!师道之不传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久矣!(《师说》)

12.以

(1)夫夷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逆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3)且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由于”)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4)愿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的介词,译为“用”“拿”)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余船表示依据的介词,译为“按照”“依照”“根据”)次俱进。(《赤壁之战》)

(6)秦亦不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的介词,译为“把”)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7)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的介词,译为“在”“从”)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8)久之,能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的介词,译为“凭借”)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9)指从此语气助词,与“来、往、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愿得将军之首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译为“来”“用来”“以便”等)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荆轲刺秦王》)

     (11)樊将军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12)樊哙侧其盾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而”或不译)撞。(《鸿门宴》)

(13)木欣欣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或不译)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巩固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止息。(《离骚》)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否,小学而大遗。(《师说》)

B.①皮之不存,毛将附。(《左传》)

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C.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爱莲说》)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六国论》)

D.①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

     ②积水成渊,蛟龙生。(《劝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非秦也。(《阿房宫赋》)

②族秦者秦,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B.①生乎吾后,其闻道亦先乎吾。(《师说》)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

     C.①廉颇者,赵之良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鸿门宴》)

     D.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赤壁赋》)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B.①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阙秦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C.①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D.①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臣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参考答案:

1.A(A项①“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②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B项“焉”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什么”。C项“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D项“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其中)”“于是(在这里)”。)

2.B(B项①“也”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②“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A项“也”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C项“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D项“也”句末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3.(C项①“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②“以”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的介词,译为“把”。A项“以”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的介词,译为“用”“拿”。B项“以”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以便”等。D项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下)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学生用心复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高考备考资料)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大全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之三)
2011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总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