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SUMMER




廖鹏飞语文名师工作室高一复习系列

分享:戴艳惊




现代诗歌阅读专题专题训练

一、了解现代诗歌的有关知识







二、明确鉴赏现代诗歌4角度




1.理清形式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按形式分,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按表达方式分,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这是阅读诗歌要首先把握的。

2.体味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3.咀嚼字词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4.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典例分析训练


summer



(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整体阅读】·(约5分钟)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标题点明了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刈禾女。

(2)读正文,明主旨

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

【精准答题】·(约9分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解析】选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原诗中有“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可见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选B。这两句诗并没有写“静”与“时间”。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每答出一点给2分, 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每答出一点给2分, 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限时规范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义?“站”可以换成“立”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风  景

辛 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

                                        在沪杭道上

1.对本诗意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终点”即“田野间的坟” 。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五、六两句把“绿得丰饶”的土地与“兵士的新装”放在一起,揭示出了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虽然土地丰饶,但国民党挑起的连年内战使人民难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D.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黯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2.对本诗的赏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对连年战乱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

B.作者以“风景” 为标题、透过车窗看到了茅屋、坟、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表明“风景” 其实是病态的社会、是连接不断的“社会问题” 。

C.全诗围绕“社会问题” 展开,并以此为线索,反映了旧中国在反动统治下阶级压迫日益深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现实。

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使全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分析说明。(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主旨,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金黄的稻束》

1、【解析】选D。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2、【解析】选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3、答案:(1)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2)“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拟人效果,就赋予了稻束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每点2

4、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母性的礼赞。母亲是艰辛的、疲倦的,更是伟大的、无私的、坚忍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在历史的长河里站立成一个思想,成为历史的永恒。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哲思。“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为代价,“收获”是人类生命力的消逝,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每点3分)

《风  景》

【解析】选D。无中生有,“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诗中没有依据。“却是一般的黯淡”说的是社会问题同样存在,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并不能反映出“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故选D项。

2.【解析】选C。C项,无中生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诗歌中没有体现。

3.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分析说明。(4分)

【解析】本题要求答出诗歌取名为“风景”的妙处,考生需要通读全诗,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主题表达、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全诗内容来看,诗歌写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所看到的都“不是风景”,而是“病”,因此从手法上来看,题目与诗歌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达效果来看,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从主题表达来看,诗人回到祖国本想看到风景,但看到的却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且社会问题还很多,“一节接着一节”,很普遍,“一路来行过的地方”都有相同的问题,最后诗人痛苦地大喊“都是病,不是风景!”可见以“风景”为题,能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答案:①题目与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具有讽刺意味。③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4.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主旨,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6分)

答案:这首短诗运用对比的手法,造成强烈的反差,含意非常深刻。(2分)“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而后一句的“新”与“旧”则显露出同一对象本身的反差,恰当地形容了被迫当壮丁的士兵命运何其可悲。“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瘦”字的重复使用,着重比较出瘦的程度,与首句的“肋骨”遥相呼应,由此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都是病,不是风景!”(4分)

扫码

关注我们

            分享:戴艳惊

            责编:廖鹏飞

             编辑:戴艳惊

             审核:章清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模拟卷辛笛《刈禾女之歌》试题答案商榷
学霸题库|2022高考现代诗歌阅读精练
高考诗词鉴赏题库
2020高考一轮现代诗歌鉴赏复习指导(魏继国)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赏析
汉语新诗鉴赏(49)?夏雨?阿北(深圳)?公木?卞之琳?林徽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