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365】 “吃苦”方成“人中人 ”


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  千万考生高效提分平台

教师交流

学生学习

投稿合作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程俊平

语文高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语文教研组长,校报编辑。喜爱读书,发表论文多篇。对于学生作文指导有自己的见解,主张“我手写我心”,抒发真情实感。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梁音

 审校:罗莉 / 美编:易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很多人不甘做普通人,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一旦成功,便自命不凡。教育家陶行知曾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一位学生将这句话改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陶先生则认为,在公平合理的社会,不应该有“人上人”和“人下人”,只有“人中人”。“我们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是'人中人’。”从此以后,育才学校学生的寝室里端端正正地贴上了这样一幅对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为布局未来教育科技研究院精选试题。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 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批判质疑  理性思维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了三种有关吃苦和做人的关系的观点,同样是吃苦,但追求不同:一是传统观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人一旦成功,便自命不凡”,很显然材料对此持否定态度;二是育才学校学生的观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有“人下人”,自然有“人上人”,吃苦的做“人下人”,不吃苦的是“人上人”么?颇令人费解。第三种观点,陶行知则认为,在公平合理的社会,不应该有“人上人”和“人下人”之说,只有“人中人”,“我们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是'人中人’”,这句话是审题立意的关键。育才学校学生的寝室里端端正正地贴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的对联,这是再一次明确题旨。

2.典型任务限制。“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考生要谈谈对吃苦和做人关系的看法,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二元关系型命题;“你有何看法”限定文体为议论文。“请结合材料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里告诉考生材料是写作的起点,材料中有三种观点,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考生要有驳有立。

3.价值判断的限制。第一种人“不甘做普通人,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一旦成功,便自命不凡”,很显然,命题人持否定态度。育才中学学生的观点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陶行知作了反对;对于第三种观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陶行知的话“我们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是'人中人’”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才学校学生的寝室里端端正正地贴上这副对联,由此可以看出命题人也是肯定这个态度的。

开放性

1.作文立意的多样性。本题目为命题作文,题目界定“吃苦”和“做人”的关系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在这个立意方向上,结合材料,考生可以从正面谈这个问题,可立意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的'人中人’”;也可从反面先驳后立,“吃'苦中苦’对,做'人上人’错,”“同为劳苦大众,何来人上人下”……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性。从所给的材料中,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呢?首先想在传统的社会里,什么样的人是“人上人”,这样的思想在今天为什么是错的?“吃得苦中苦,成为 '人下人’”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哪一个更合情理?“先天之忧而忧”是人上人、人中人还是人下人?在公平的社会中,人应该成为什么人?

解题

本题目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价值观和思辨能力,引导青年思考人生发展问题。从“人上人” “人下人”和“人中人”的理解 ,都需要考生考虑以什么样的价值准则来评价其正误。三种观点的前提都是“吃苦”,前提是没有错误的,关键是在做人问题上的分歧,到底要让学生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的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人才,这应该是作文立意的目的 。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

2. 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的“人中人”。

3. 吃“苦中苦”对,做“人上人”错。

4. 我们都是劳苦大众的一员,都应该做“人中人”。

……

偏题立意:

1. “人上人”与“人中人”。(侧重论述人的差别,题目要求论述的是吃苦和做人的关系。)

2.  吃苦是成功的条件。(题目要求论述的是吃苦和做人的关系,而非吃苦和“成功”的关系。)

3. 要做“人上人 ”。(和题目价值取向悖离。)

……

下水文   

 “吃苦”方成“人中人 ”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这里所说的是“苦中苦”,乃是指人生之重大磨练。这句话放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只有尝尽人生磨练之苦,才能成人。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常常要吃三种苦:第一种是自律之苦,这是一种毅力之苦,只有达到高度的自治、自律,还有毅力的苦,做事情才会无往不利。第二种是独处之苦,所谓独处之苦,就是寂寞之苦,寂寞地读书,学习,成长,在寂寞中不停地锻炼自己。第三种苦是思考之苦,就是吃脑力苦,无论你学习什么,都要用心去思考,甚至是殚精竭虑。只有这样,我们走上社会,才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么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很多人不甘做普通人,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一旦成功,便自命不凡。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和周进之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度之下,苦读大半生,考上了,便进入仕途,成为脱离民众,甚至欺压民众的“人上人”,考不上,便沦为孔乙己那样的社会多余人。吃苦是对的,但吃苦的目的却不值得推崇。

育才学校的学生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

“人下人”怎么理解,可以理解为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锻炼人生能力的人。这样理解当然可以,但是有“人下人”,就有“人上人”,但是让吃苦的人居于人下,让什么样的居于人上呢,让不吃苦的人居于人上么,这就更没有道理。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仔细一想却又令人不解。负重前行,甘做“人下人”当然应该歌颂,但若是为不劳而获的“人上人”负重前行,公平么?生而为人,谁没有对这个社会的一份担责呢?谁是“人上人”,谁又是“人下人”呢?

陶行知老师说:“我们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是'人中人’。”

这话说得中肯。在理想的社会中,无所谓“人上人”,“人下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礼记·礼运篇》中所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既然天下为公,人也就无所谓上下,都是其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担着自己的一份责任负重前行,就像55颗北斗,每一颗都有自己的作用。这样的人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

“吃苦”方可“成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中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种审题技巧实例破解高考作文素材运用6
思辨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写作方法|写作立意,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化大为小
“因人而宜”话题作文指导及范文
高考作文要让材料和思想紧紧“胶合在一起”
议论文该怎样选择角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