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梁文化|挖掘千年齐梁历史,弘扬灿烂齐梁文化


常州是一个2500多年历史,人才辈出的文化古城,不但是“中吴要辅”、“八邑名都”,还是个千年龙城龙飞地,有很多齐梁帝皇故里的遗迹,是中华“齐梁文化”的发祥地。古代齐梁南兰陵在常州孟河镇万绥,常州别称“龙城、兰陵”都来源于齐梁,其丰富灿烂的“齐梁文化与萧氏名人文化”有着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一、悠久历史的地名文化

万绥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字记载,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先后使用过七里井等十个地名的名称。这些地名分别在国史、古籍、地方志、国家权威辞书、词典中有详细或简略的、相互印证的说明与记载,而且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遗存史迹佐证。

1.七里井。七里井是万绥最早的名称。七里井的具体位置在后《陈续志》中有所记载“江桥至兰陵桥”。﹙江桥是西夏野浦河乡的一座桥名﹚而兰陵桥在万绥东岳庙前,以上文献记载说明,“七里井”是万绥西汉时期的地名,在东汉光武年间光武帝刘秀曾由驰道到达七里井夜宿,并向村名打听七里井到达长江的口岸,其回朝廷后就命开浦渎河。

2.阜通镇。据《武进县志》和《万绥镇志》记载,万绥镇在西汉时早就叫阜通镇了。所为阜:即是土山,这里属高亢地区,田地高低不平,地势起伏明显,看起来象土山似的;所为通:即是四通八达,指当时水上交通发达有四通八达之意。据《武阳合志》卷一《古迹》记载:“兰陵故城在阜通镇,即宋朝万岁镇也。晋大兴初年始置南兰陵郡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齐四世祖准阴令萧整侨居之地。”西汉时,即有七里井水道。《风土记》云:“汉光武初年,潜尝宿井旁,民为指途达江浒,即位后开此渎”。阔五丈,深七尺,成为浦渎。东达常州,西通镇江,南到吕城,北经老孟渎直取长江口岸进出,成为水上交通的南北交通要道。阜通因此得名。


3. 武进故城——东城、东城里。阜通又叫东城——武进东城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齐记》中朝之乱。萧整自率萧氏士族兰陵过江,居“武进故城”之东城里,故称阜通为武进故城东城里。


4. 兰陵城——南兰陵镇。在西晋太康二年(281)随后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局面,为避战乱,淮阴令萧整便带着北兰陵的族人举族(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迁入江南至武进东城里阜通侨居,(今万绥一带)后世代定居在此。为了保持北方士族的统治特权,317年东晋元帝宣布可在江南地区建立侨郡、县,保持北方原郡、县名。318年侨置兰陵郡、兰陵县于武进县境,兰陵郡领兰陵县(郡、县皆无实土)。为了区分南北名称的不同,均冠以南字改名南兰陵郡、南兰陵县。南兰陵就是“兰陵故城”的旧址。萧家后人在此生活了一百多年后,成为武进的旺族,并诞生了齐梁两个开国皇帝。齐朝后梁敬帝太平二年为了不忘萧家祖籍地,以此将武进县改名南兰陵县、阜通镇为兰陵镇,历史上还有"兰陵古墟"之称,常州别称兰陵源出于此。至于原武进县故城东城里,则直至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5)才毁废。


5.万岁、万税和万绥镇。由于南兰陵是齐梁两朝皇帝的家乡,当朝又把兰陵镇改称为万岁镇。另因梁武帝的祖宅在“兰陵故城”南面“万岁里”,因此改名“万岁”。据《武阳合志》记载:“北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于建隆元年(960年)由于这里是南北水上交通要道,朝廷均在这里建署设卡收税,便将 “万岁镇”,又正式改称为万税。至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事,建都南京后,清两江总督怡良移居常州,命各县乡组织团练,准备武装抵抗太平军东进,地方上的老百姓痛恨战乱之苦,长有“盼太平、思安居“之意,遂将“税”字改为“绥”字,又改称为“万绥”的名称,且“万岁”、“万税和万绥”二字在当地系同音字,从此,“万绥”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又说在公元七世纪初,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惊讶地发现江南长江下游南岸边常州西北有一个名为“万岁”的小镇,居然在南朝时期连出齐、梁两朝皇帝。为使唐朝万代千秋永远不衰,他特地请有名的风水先生出手高招,可用一个巨印章盖住万岁小镇,以杀小镇皇气之灵。之后又下了一道圣旨,将万岁镇被强行改名为“万绥镇”,即绥靖、镇压之意。

二、丰富灿烂的齐梁文化

万绥古镇北面有孟河古城与长江,西北有嘉山,东北有小黄山,又如蜿蜒起伏游动,卧龙伏岗之势;山后长江水浪滚滚浩浩荡荡,又似跤龙入海,江山有靠,兴皇有兆。万绥古镇山环水抱,山明水秀,是紫气东来而不散,行而不止的风水宝地。据传说:嘉山与小黄山,是卧龙伏岗雌雄一对,几千年来,历代帝皇将相都要选择风水宝地,产下龙子龙孙,隐伏在风水宝地卧龙伏岗之下。故万绥成为“龙”的发源地,等待真龙天子的出世,可附身成为当朝的帝皇。

1. 辉煌华夏的龙文化。齐梁故里千年风流,中华龙城千古瑞气。当时齐梁疆域已囊括北到黄河,南到今南海以外辽阔疆土,统治了23个州,350个郡,1022个县大半个中国前后长达78年之久。齐梁时期常州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位皇帝,龙城齐梁故里共出了15位皇帝,产生了辉煌华夏的龙文化﹙古代皇帝是真龙天子化身的再下凡,所以说齐梁文化是一种龙文化的象征﹚。



早在479年南北朝时期,顺帝刘准逊位后,萧道成﹙427—497﹚建立了齐朝——自称齐高帝。他是个性格沉静,有雄才大略能成大器的人,他喜怒不形于色,富于才学,擅长草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还重用齐梁文学的代表人物江淹为尚书驾部郎、骑参军事。在他执政的4年中,他禁止皇室宗族封候占山为王,实行安游民,抚生产,免赋役,整户籍,建学校,禁止将帅私下招募部属等。他倡勤俭拒用奢侈品,把宫廷铜器改成铁,甚至黄金换成铁。他总结了刘宋后期子孙自相残杀和奢侈腐化从而亡国的教训后说:“如果让我治理天下10年,要让黄金和泥土一个价”。在位仅仅4年可惜他56岁时便去世了,史称为齐之良主。此后有齐武帝萧赜、齐景帝萧昭业、武陵王萧纪、齐恭王萧昭文、齐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齐明帝萧鸾、齐和帝萧宝融先后在位七位皇帝。


萧衍﹙464—549﹚在502年萧宝融禅位后,建了“梁朝”当了48年的梁武帝。只次于康熙、乾隆和汉武帝,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少数几个享寿高在位长的皇帝。他先以儒统治国,又以佛治理国,他勤于政务,日理万机,重视儒学,生活上特别俭朴。他颁布法令,禁止向官吏献礼行贿,倡导积极纳谏,在皇宫门前旁边设立信箱,让百姓投书检举官吏从恶是非的材料,还设国子监,对官吏进行监督。不到十年,由于他的精心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文化繁荣,是魏晋200年以来的最好时期。在他的倡导下文风大兴,一生作一千多卷著,被世人称为文化皇帝。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大发展,把建康发展成为人口超百万的大都市。但晚年他由开明转向昏庸,太迷信佛教,四次舍身同泰寺,朝廷大臣花了4亿多钱财才赎回这位“菩萨皇帝”,又此造成了国库空洞。最要命的是他收纳魏降将侯景,引发了将近四年的“侯景之乱”。549年侯景军攻入建康包围皇宫台城,86岁的萧衍竟被活活饿死。此后临贺王萧正德、简文帝萧纲、豫章王萧栋、武陵王萧纪、梁元帝萧绎、建安公萧渊明、梁敬帝萧方智先后八位皇帝在位执政。毛泽东在评价梁武帝——萧衍时曾经用李商隐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表达英雄相惜之感。

2.繁荣昌盛的文学文化。齐高帝萧道成多才博学,梁武帝萧衍文才卓越。萧衍自幼勤奋,博学多通,才华横溢,有梁朝文坛"竟陵八友"之称。他不但创新了一代诗风之先河,还使中国释、儒、道的三种宗教文化和睦相处,相融相合,开创了中国三教圆融的新局面。在他的提倡下文学得到了创新,还有当朝廉政文化得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得到了繁荣与延续,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搞廉政建设勤政为民都有非常的现实意义。

齐梁时期不但龙文化发达,其它文学书画等文化艺术也纷呈宾彩各领风骚,文学兴盛文化创新,开创了中华文明与繁荣文化的新格局。特别是“诗人皇帝”梁武帝萧衍 “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一诗句至今仍在世流传,被世人称为 “创新了一代诗风”。他的皇朝家族可称一个灿烂夺目的文学集团,除奇才“昭明太子”萧统外,梁简文帝、梁元帝都是著名诗人。他们的“宫廷文学与宫廷诗体”具有开放创新的意义,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新创造。还有齐高帝之孙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等,都是齐梁中华文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这些都是千年常州繁荣辉煌的历史文化。

齐梁时期布衣出生的刘勰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新篇章。据《南史》记载,在他约三十岁时,他选定了文学批评的道路。经过近七年的不懈努力,撰写出一本规模浩大的精典名著《文心雕龙》。在这部优秀的批评著作中,他有史以来对各种文学及主要作家、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评价,对文学创作规律、文学发展历史、文学批评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讨,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严密理论体系的批评巨著,刘勰也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鼻祖。清代学者章学诚赞誉说:“《文心雕龙》体大精深,笼罩群言”。鲁迅称《文心雕龙》为“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把刘勰和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可见其成就之高。世人评论《文心雕龙》文学作品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齐梁萧家皇室中的大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他最早选先秦至梁初138位著名作者700多篇赋、诗、诏、表、经、文、书、信、画、医和宗教编辑成规模总量最大30卷的《昭明文选》,是我国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史称 “文选总集之祖”。由于辑录内容完备、解读方便,成为唐代之后文人研读选本,还被列为科教书必读教材,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和《金楼子·志怪》等,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散文理论著作和笔记体小说;萧文帝萧纲以宫廷贵族生活为对象,创新了“宫廷诗体”;萧子显的《南齐书》被列入正史二十四史书之一;萧衍的“乐社大义”等著作,萧子云的飞白“草隶”等;这些都是常州古代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齐梁时期出现"灿若繁星,争相辉映"的繁荣文化新局面。齐梁时期对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为后人研读梁朝以前700多年的文学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齐梁文化”是继春秋战国后又一个思想解放,学术争鸣,文化艺术活跃纷呈兴盛的时代。齐梁两帝曾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政治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史学界公认为当时华夏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齐梁时期是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时代。

 3.兴旺发达的萧氏姓氏文化。萧氏姓氏授于战国时宋的邑(县),位于今安徽萧县。萧氏家族的命运直到山东南迁后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萧道成和萧衍先后建立了齐和梁朝政权,登上了中国政治权力的顶峰,开创了齐梁萧氏文化的辉煌。萧氏家族既尚武,更重文,其子孙都有修养,特别在经史艺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创新,推动着一代代萧氏姓氏文化一起兴旺发达。



自东晋初年从山东到万绥的萧氏先祖创建了有15位皇帝执政的齐梁两朝,从隋唐“宰相世家”到明清学界精英,这个萧氏家族世代相传,久盛不衰,在萧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无比瑰丽的一页。据史料不完全记载,齐梁时期萧氏宗族不乏大家,以昭明太子萧统为首的萧氏家族文学集团中有40多人留下了经典名著;并涌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书画家,初步形成了一种“齐梁文坛万紫千红,萧氏名人灿若星辰”独有的花团锦簇萧氏文化新格局。他们创新和繁荣了萧氏名人文化,所以萧氏文化同样对后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我们研究梁朝前的萧氏名人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史料,这些都是萧氏祖先留给家族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存世南兰陵的萧氏宗谱分析,近现代许多萧姓均源自齐梁萧氏。当代萧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萧姓移居海外后一样兴旺发达,海外萧氏主要在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成功开拓事业者也不泛其人。据泰国萧氏宗亲会编撰的《萧氏起源播迁及历代世系》载:泰国萧氏大都从广东南兰陵齐梁房的后裔:“盖萧整之玄孙为齐高帝萧道成,云孙为梁武帝萧衍……入唐宰相辈出,子孙蕃衍,齐梁房乃蔚为吾萧氏之第一大流派。”台湾皆属“南兰陵萧氏”,即全部是南朝齐梁后裔,至今仍能分别出8个萧氏系列派别。



剖析齐梁极具典型的萧氏家族文化发展过程,其归纳出五大特点:一是历时一千多年,世系清而不乱,家族宗谱文化自成一体,可见“正史”记载,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二是萧氏家族文化世代兴旺发达,从南兰陵萧氏至五代后梁的六百年间,萧氏家族先后共出15位皇帝和37位宰相,还有3人得封国公者和3位附马,几百位文臣武将。三是萧氏故国皇族,国破而家族不衰,萧氏文化延续繁荣发展至今。四是以昭明太子萧统为首的萧氏家族文学集团中有40多人留下了流芳百世的精典名著;并涌现了一批卓越的人文墨客。五是萧道成与萧衍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书法家。特别是萧衍善长书法,他亲笔御书“天下第一山”,作为镇江甘露寺山门的石刻,笔划刚劲有力,美观大方得体。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对这一萧氏家族,曾有过“世家之盛,古未有也”的高度评价。萧氏家族的后人为了怀念祖先在南兰陵几百年中留下的辉煌历史与文化,把南兰陵称为“齐粱故里或萧氏故里”, 把故里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称她为“齐粱文化与萧氏文化”。

齐梁时期的萧氏名人文化不但是整个萧氏家族的荣耀,更是为萧氏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其深厚底蕴的萧氏名人文化和家族精神,不仅对中华姓氏的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价值,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和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4. 开放和谐的宗教文化。齐粱时期开创了三教融合和谐宗教文化的新局面,特别是萧氏宗族祠堂和皇族私家庙宇比较发达。据史料不完全记载,齐梁都府直接管辖的沿江庙宇有三分之一多,当时万绥东岳庙是江南七十二东岳庙之首。齐粱时期信教是开放的其宗教文化也是十分和谐繁荣的。



萧衍在中国宗教文化发展史上有一很大创举,就是开创了“三教同源”和谐宗教文化新格局。当时释、道、儒三教互不相让,冲突经常发生,社会不稳定和谐。他说老子、周公、孔子都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这就是说道、儒来源于佛。而儒、道又低于佛,这是因为道、儒只能求人间的善,而佛能使世人成为出世的圣人。他还把佛作为天上的月亮,把道、儒比作周围的星星,月亮要靠众星烘托。他取儒教的仁义、道教的无为和佛教的果报,认为三教都提倡人们做好事积德行善,其信仰方向是一致的。他又说道教茅山宗的代表人物陶弘景也信佛,要他吸佛引儒,儒佛双修,佛道都收。在皇权与萧氏皇族的互动下,在萧衍宗教理论文化的训导下,在陶弘景的带领下,齐粱时期整合了中华宗教文化,在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把人们的宗教信仰统一到一起,达到了社会的和谐。“三教同源”开放和谐宗教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发展,他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头,所以和谐文化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教,他早年就舍宅为寺,后以舍身为僧,自定法号“三宝奴”,身披袈裟,亲开法座讲经,4次舍身于同泰寺院。他用大量钱财建筑寺院,塑造佛像,在建康城东南西北各48里,建了一座又一座寺院,僧尼多达10万多人。萧衍还善于书法,镇江甘露寺山门的“天下第一山”石刻,是他亲笔御书。常州城内文笔塔与太平寺,也为萧道成所建。



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齐粱时期和谐开放的宗教文化盛景,可以说齐梁时期的和谐开放宗教文化达到了历史顶峰,这也是一种宗教文化中国建筑史上的辉煌。那时齐梁故里方圆百里之内庙宇寺院是比较有名的,东岳庙宇著名建筑之雄奇在历史上是悠久庙宇之一,在常州故里是首屈一指的。



5.创新了廉政文化。萧衍大力倡导廉政,设立了“国子监”,对官吏的善恶是非进行监督。萧衍还颁布法令,禁止向官吏献礼行贿。每当选拔长吏,务必廉平为准,并亲自于殿前召见,勉之以为政清廉之道。他还特别注重纳谏,当时朝臣中有到溉、刘酿二人,皆以廉洁著称,被分别提拔为内史、太守。由是上行下效,吏治有了不少起色。萧衍登基之初,常常以前朝宋、齐灭亡的历史不断提醒自己,总是以勤务政,孜孜不倦。即使寒冬腊月天寒地冬,也是五更天就起身,认真批改公文,以至双手冻裂。萧衍勤俭节约,终身木棉布衣,一件衣服他要穿三年才肯换,一条被子他要用二年才换新的。每天只吃一顿粮食,惟豆羹粗食,很少山珍海味,一旦公务繁忙,便喝点稀饭汤水充饥。

6. 艺术价值的石刻文化。北朝的石窟艺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南朝齐梁文学、诗歌和书法艺术已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南朝齐梁石刻艺术在风格上,它既延续了汉代陵墓石雕的质朴大气,又体现向着唐朝新高度的发展气象。齐梁帝皇陵墓石刻文化在中华帝皇陵墓雕刻文化史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南朝陵墓石刻大多在六朝都府南京郊外和齐梁帝陵在丹阳陵口、埤城等地。齐梁石刻不仅刻工精细逼真而造型优美生动,还具有鲜明齐梁时代的特色,集中表现了齐梁石刻的艺术成就。南朝齐梁石刻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梁陵墓石刻文化有着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齐梁文化与萧氏名人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著名齐梁石刻文化陵墓大都在丹阳陵口萧港——萧梁河东西两岸,齐梁石刻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墓葬文化。齐梁石刻中以丹阳陵口二石兽最为宏伟,雄踞萧梁河两岸,东西对立,为陵墓群入口标志。在陵墓前左首置双角的天禄,右首挺立着单角的麒麟,无角的辟邪则置于皇侯墓前,充分显示了帝皇的权势和威严。两石兽均胸突腰耸,身刻羽翼,瞋目张口。天禄迈左足,麒麟抬右足,足下攫一小兽,石兽雕刻神奇曲线,体态多姿,灵动俊秀,豪迈疏朗,气韵生动,形神兼备,造型雄强矫健,雕刻工艺十分精致。现遗存齐梁帝陵石刻还有12处26件,皇帝陵墓前现存包括神道石兽、石柱础、石柱、石龟趺各一对;石柱础南北各一,皆方形;二石柱柱身呈直刳棱形,柱顶圆雕一辟邪,下有莲花圆承盘。柱额上刻隶书“太祖皇帝之神道”,一正刻顺读,一反刻逆读。柱础上圆下方,精刻跤龙 一对;二石柱损坏较严重,部分构件已毁,二龟趺保存尚好。最小的一处陵墓石刻在埤城镇水经山村东南的齐梁陵墓前一对无角辟邪,二兽均为圆雕,体长颈短,张口吐舌,颔下有长须,双翼,四足爪造型矫健其形态优美生动。最大的一处陵墓石刻在陵口萧梁河岸边,陵墓前石兽麒麟和天禄是最为壮美的一对石刻,东为双角天禄,损缺四足;西是独角麒麟,四足不全。大的长、高各4米多,重30吨左右,小的长、高各不到2米,重2吨左右,都是用整块巨石雕就而成,石兽与底座是一整形巨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细腻而奔放,雕刻遍体纹饰华美,气势雄伟傲岸,洋溢着浓郁的江南艺术情调。


齐梁石刻帝陵和皇墓神兽都是昂首,吐舌,挺胸,阔步,具飞翼,纹身,卷尾及地。造型粗犷,古朴,简洁,孔力。丹阳齐梁陵墓石刻艺术,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重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石刻艺术文化是有着“凝固的音乐”之雅誉,齐梁石刻文化是十分珍贵的,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稀世瑰宝。

7.各具特色的景观文化。齐梁时期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优秀人文景观文化,体现齐梁故里与萧氏名人文化有关的主要优秀人文景观有东岳行宫、智宝寺、皇业寺、十王堂、梁皇宫、观音禅寺、九龙禅寺;东城天子路、皇家码头、万岁里、花园里、兰陵郡县治所、五桥﹙懊恼桥、兰陵桥、凤凰桥、罗妃桥、金鸡桥,﹚八池﹙碗池、马池、蒋家池、小池、东大池、西大池、墨池、灯池〈龙池〉﹚、志公井、萧相府、将军楼、状元牌坊、昭明太子读书处、著书院、水龙小城、败田里、泰安陵﹙皇坟﹚;古碑廊、图公所、古戏楼、萧氏总祠、千年银杏树、兰陵河、前萧庙和后萧庙等齐梁二十八景。当年繁荣的齐梁文化和辉煌的中华齐梁古帝都已成为了历史,昔日的齐梁故里都已逐步衰败,荣耀故里的优秀齐梁人文与萧氏名人文化景观已毁殆尽,现幸存下来的齐梁人文与萧氏名人文化景观遗迹大都已“有名无实”了。而有关齐梁故里传说却永远留在了故里老百姓中间,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齐梁文化、齐梁故里与萧氏名人文化二十八个人文景观却一代又一代在民间流传至今永远不变。



8.远古朝代的军事文化。﹙略﹚

三、绚丽灿烂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朝齐梁两朝建都南京虽然只有78年,但文化事业却是百花争艳风靡一代,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朝代,也是促进常州文化事业繁荣的时代,齐梁时期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为世人留下了绚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梁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的独特形态有——白兔墩跳猴灯,北角落头调“四爪太平神龙”、固村舞“青狮舞”狮子”和礼巷里耍“十八条龙”等,相传都是齐梁朝廷专门为萧家皇宫庆典时的表演的几种舞蹈节目,还有齐梁华夏正声和齐梁石刻艺术等都是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唐朝就形成的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艺和清末民初时期就形成的孟河医派文化等。

1. 白兔墩猴灯,万绥白兔墩猴灯始于1700年,是地方上为重修东岳庙,在镇西北的白兔墩挖土时,挖到了一个猿猴头骨,被人们奉为神物,当地一个聪明的和尚照猿猴头骨制成猴灯面具,为它配制了服装道具,还带领白兔墩村的青壮年进行模仿猿猴动作练艺表演,既能作表演又能健身强体,逐步形成了一种民间独特技艺表演风格,后来演变为齐梁朝廷萧家皇宫庆典时专门表演的一种特有的舞蹈节目,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猴灯一般在皇宫庆典和逢年过节及庙会时表演,可以在舞台上也可以在地上,猴灯表演队伍一般有几十人,出动时一律戴猴面面具和穿上猴衣,有扮成猴王和魁星的武生领路,在前有12平方米的一面督旗和八面舞旗开道,演员们手执叉棍等器具,一路锣鼓喧天,威风凛凛。

猴灯是一种集民间杂技、民间武术和民间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表演难度较大,要有一定技巧。万绥白兔墩猴灯舞已在2007年已申报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 “四爪太平神龙”、固村巷“青狮舞”礼巷里的“十八条龙”等将来都是常州一笔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齐梁“华夏正声”。《常州特色文化》记载,“华夏正声”创始者萧衍。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历代都尊崇南朝的梁陈旧乐为“华夏正声”。而1500多年前创始“华夏正声”的大音乐家正是“梁武帝”——萧衍。这位梁朝皇帝自幼聪颖、文艺多才。做了皇帝在日理万机之中仍重视音乐一事。他认为:“正乐”先“正律”。律是乐之本,定律要有律器,为此他的还亲自研发了准音器。他对于我国古代声乐,特别是梁朝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华夏正声将是未来的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齐梁石刻艺术。齐梁两朝皇帝虽然统治江南一带大半个中国,而且只有七十八年时间,但是齐梁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一个重要发展和繁荣阶段,齐梁文化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但齐梁雕刻艺术一直没有被人们所重视,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才有文史专家发现和勘查位于南京、镇江一带的南朝齐梁时期的陵墓石刻艺术。三十多年前,当南朝齐梁石刻艺术展现在世人眼前时,立刻引起了国人的轰动,南朝陵墓石刻文化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朝齐梁石刻艺术可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4.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艺。孟河原来有一座小城,名孟城(1958年后城墙被拆除),原城池位居江南水乡和宁镇山余脉地带结合部,介于嘉山和黄山之间。从远处眺望,层峦叠嶂,岗阜连绵,城居其中,势若“双龙抢珠”,故历史上孟城又有“珠城”之名。孟城依山临江,地控南北水路通道,清代以前,历代均为江防要地。按中国古代的说法,山青水秀之地,人必钟灵毓秀,孟河也确实如此。孟河斧劈石盆景所采用的是小黄山一带石料。孟河小黄山一带的斧劈石,这种石料集其他硬石的雄、秀、奇、险于一身,石峰棱角分明,有自然奇异纹路。色彩有青黑、土黄、红、五彩、黑白相间等,形状有片状、柱状、带状等这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斧劈石,经过艺术雕琢,可逼真地再现大千世界的奇景胜观。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在2007年被常州市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5.孟河医派。孟河在清朝中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中医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

孟河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孟河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经济、文化的繁荣有关。孟河之名,源于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而来。孟河在武进奔牛西北,它由浦河(旧名浦渎)一路贯穿养济河、午塘河、小横河等十余条河流而成,当时常州是南接京杭大运河北达长江的唯一通江河道之一。唐朝元和年间由常州刺史孟简主持开通,孟河的开通使漕粮船只亦可经由此入江,分流了漕运,同时使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亦逐渐繁荣。至明孟河清时期,常州文风兴盛,文人辈出,涌现出了有全国影响的清代五大学派团体。如著名的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思想指导下,孟河镇弃儒从医者甚众,或承其家学,或受于师门,且受儒学之影响,同业相互切磋,阐发古典经籍之奥义,或下承诸子百家之说逐渐形成了孟河医派。

当时清朝中后期,三百多余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自南向北分别是儒德堂、泰山堂(扬中人开)、树德堂(马家药店)、同德堂、天生堂、费德堂(费家药店)、仁济堂、灵济堂、益生堂(为费保堂开),足见当时医事之盛。府县志有记载:“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撸之声连绵数十里”。



费氏医学无疑是孟河中医四大家族中最古老的开创之一,其家谱可追溯到汉代,祖籍江西凯山,从儒而仕,世为良臣。1626年,费尚有(1572—1662)离开镇江,定居孟河,弃儒从医,开创了孟河费氏医学之先河。略早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调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为费氏的另外一支)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七世孙费伯雄、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马培之晚年去苏州、无锡,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法家到宜兴和桥与武进雪堰桥等,都有相当的发展,成为当地的名医或医学流派,并且带出众多弟子,代有相传,并且发展到全国各地和港澳与世界各地,可谓“孟河医派弟子遍天下”,后经好多传人和再传弟子传承成为现代著名中医药专家和杏林骨干,形成了名震华夏的孟河医派,孟河医派在2007年被常州市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将申报为省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历史上不但产生了齐梁两个开国皇帝和13位萧氏继承皇帝,还出过37位萧氏宰相和100多位萧氏文武百官,还出了常州第一位状元萧颖士。借古比今,借题发挥。我们要借齐梁文化的精髓为发展常州旅游和创新繁荣常州文化之用。深厚的齐梁历史文化底蕴,为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养料的土壤;富裕的齐梁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崇文重教和谐社会的齐梁风尚,为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经世致用朴实的齐梁学风和“创新敬业”的齐梁精神,为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古齐梁为今用、古文化为现用。我们今天要开发齐梁故里,挖掘千年齐梁历史,弘扬灿烂齐梁文化,开发齐梁与萧氏名人文化人文景观,研究齐梁和谐文化的精髓,学习勇于创新的齐梁精神,借鉴齐梁和谐文化之神,是为教育后人建设廉政勤政为民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参古谋今使古今齐梁孟河更辉映。

作者简介:程协润,江苏常州人,从事齐梁文化研究多年,著作颇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水赋(25)——《孟河赋》(一)——程协润
关于孟河医派那些事(之一):齐梁故里多名医 孟河医派超天下
齐梁皇陵和齐梁故里
孟河镇为什么这么牛?
齐梁故里,兰陵古墟。
南朝陵墓石刻访古纪行之七——陵口石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