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学校要“依乡而建”

  我们不应该照搬城市学校模式,而要因地制宜,“依乡而建”,总结过去乡村学校办学的有益经验,探索出一条新路。

  近日,有政协委员谈到了乡村学校建设的问题,认为乡村学校不能是城镇学校模式的复制,乡村教育也不是城市升学教育的一种简单移植。乡村学校建设,要研究乡村的特有需求,要研究乡村办学的规律。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乡村教育上没少花心思,包括推出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支教计划等,尤其是去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之后,很多城市学校或与乡村学校结对,或在乡村办分校,或派教师到乡村学校轮岗交流,这些当然都是很值得肯定的做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可能会把城市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简单复制到乡村学校,殊不知这样是办不好乡村学校的。因为城市学校的很多做法,是和乡土社会格格不入的。比如教师身份,城市学校的教师更主要是作为授业解惑者出现,遵循的是陌生人社会中的职业身份;而乡村教师却往往是以乡村熟人社会的一分子而存在,不但要能入乡随俗与村民融为一体,还要给予乡村孩子更多的情感照顾。又比如教学和管理,如果仅仅是离乡村孩子现实生活很远的教科书知识的生硬传授,只是借助貌似生动的多媒体手段演示,不让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去参加劳动实践,不让他们下课后去亲近大自然,进行爬山、爬树、滑土坡等野外活动,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这样简单复制而来的城市教育模式不但可能水土不服,而且还可能抹杀掉乡村学校的特色。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乡村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便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他怎么做到培养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呢——他要求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还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怎么使用教学做合一的活的方法呢——他和师生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建起了校舍、图书馆、科学园,并耕种学田。他怎么使乡校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呢——学校办起了乡村医院、民众夜校、中心茶园、晓庄商店和合作社等等。学校不仅仅是简单地办学,还开创了一种与农村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和办学形式。

  也许您会说现在的乡村已经和陶行知那时候的不一样了,现在城市化的强大力量已经使得一些乡村日趋凋敝,元气大伤了。这当然一方面说明乡村学校建设的难度更大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保持乡村学校特色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城市生活也许是目前人类最高效的生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乡村生活就要复制城市模式,乡村生活的很多美好是城市模式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怀有乡愁的原因。乡村学校建设也是如此,我们不应该照搬城市学校模式,而要因地制宜,“依乡而建”,总结过去乡村学校办学的有益经验,探索出一条新路。

  乡村学校建设怎样做到“依乡而建”呢?关键是两点,一是充分考量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二是重点关注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尤其是关注留守儿童的需求,这应当成为未来乡村学校建设的工作重点。留守儿童有着特殊的需求,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在情感、心理方面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这已成为新时代乡村学校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现在先进的通讯手段,让留守儿童和父母经常可以通过视频沟通;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家一般温馨的环境,让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需求得到部分替代和释放。既要让孩子们掌握知识,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和能力,又要照顾到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特征,让他们的心理成长更健康。只有这样,无论是致力于教育均衡的政府部门,还是拥有一腔热情的公益组织,才能做到教育精准扶贫。也只有这样,真正尊重乡村孩子需求、“依乡而建”的乡村学校才有成为新时期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的可能。(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1012-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 休宁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今日之乡村教育改造
张治中与黄麓师范
乡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张志勇代表:变“以城带乡”为“城乡一体”
教坛纪事(之三)____ 依法征管教育费附加是发展山区基础教育的保证
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邬志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