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夏你虚了吗
过夏你虚了吗

过夏你虚了吗

□文/朱凤海吕沛宛教授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

人们常说“入夏无病三分虚”,那么,入夏“虚”的到底是什么呢?

《内经》曰:“人生于天,命悬于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大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人体与自然界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们才得以生存。正因为人体气机与自然界的气机息息相关,所以才形成了中医的“天人合一”学说。自然界气候、时令、时辰、昼夜的变化以及环境、湿度、温度等,都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变化有影响。

例如春天,自然界的阳气趋于向外生发,草木发芽,这时人体气血也由里趋表,人体汗毛开始生长,面色开始红润,愿意舒展筋骨,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生”;到了夏天,自然界的阳气充盛,雨水增多,植物开始繁茂,此时人体气血进一步趋向于体表,皮肤变得润泽,毛发更为稠密,人们晚睡早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夏长”;秋天西风拂来,空气湿度开始降低,出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景象,此时天气开始凉爽,草木树叶开始凋零,人体气血开始趋于向里,排汗减少,所以皮肤干燥,小便增多,而万物也到了收获的季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收”;等到了冬天,有些动物开始冬眠,植物也变得枝桠光秃,草黄叶枯,大地变得寒冷,地壳表面的阳气进一步趋向地壳内部,这时人体气血一样趋向于里以濡养脏腑,此之谓“冬藏”。人体气血总量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体气血会随着天地阴阳的变化而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脉肉皮骨之间做出最合适的调整,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这是人类适应自然、赖于自然生存的最本能表现。因此,当自然界气候出现极端变化、超出人体自然调节能力时,人们就表现出相应的不适甚至是疾病。

为什么夏天容易“虚”

人体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有遗传自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之气、来自后天饮食的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气的充沛与否,主要在于后天水谷之气的补养。中医认为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当脾胃虚弱时,气血生化乏源,加之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观点,夏季人体气血趋向于表,人体内部的元气自然就会呈现出虚损之象;元气虚就会导致五脏争气,进而导致五脏功能变得相对不足。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五脏与六腑、筋脉肉皮骨通过经络而紧密联系,五脏功能的减退会影响到六腑和筋脉肉皮骨的相应功能出现问题,使人们夏季出现多汗、气短、乏力、倦怠、饮食减少等一系列常见的“虚”的表现。当然,这里的“虚”并不一定就是疾病,大多数人可能是由于夏季人体正常需求过大而产生的一种相对的“虚”。但是这种相对的“虚”也不能小觑,如果不能及时地予以补充和纠正,最终也会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一大隐患。

夏天植物生长越茂盛,从土壤中汲取的能量越多,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夏季亦是土壤最为贫瘠之时。同理,夏季是人体气血外达,筋脉肉皮骨最为润泽之时,而筋脉肉皮骨内连五脏,那么五脏气血就相对薄弱,因此大家自我感觉“虚”。比如夏天人体会以排汗的方式来调节体温,而气随汗出、津随气泄,再加上夏天消化液分泌减少,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成减少,人们感到疲惫乏力、体虚倦怠就很好理解了。由于“天人相应”关系,中医脾胃五行属土,夏季土虚,对应人体脾胃。而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而夏天气血外走润泽皮肤、充养四肢百骸、濡润筋脉肉皮骨。此时的脾土相对于夏季庞大的生理需求而言是虚弱的,它的升降功能受到影响而不能正常地运化食物以化生气血、升举清气以充养形体官窍;又因为夏季雨水丰富,而脾的生性“喜燥恶湿”,湿气困脾会进一步郁遏脾胃功能,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暑热之时人们会出现四肢乏力、气短等体虚表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内经》中这段话讲夏天这三个月是“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汇,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而人们应当稍晚一点睡觉,早一点起床,以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让自身的精神情志顺应自然的气机升降规律以调养身心。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伤,到了秋天会引发疟疾,进而导致“秋收”的能力减弱,为冬天的健康埋下隐患。现在夏季很少见到中暑的病人,而感冒、发烧、泄泻的病人比比皆是,都是夏天冷气的过度使用导致的。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夏季人体气机应当宣发外达,毛孔打开,而冷气会使得毛孔关闭,气机内壅,极大地破坏了人体顺应自然的养长之道,当然就会发病,并且还会影响下一个季节的健康。由此可见,秋季常见的疾病与“夏虚”是有一定关系的。

“夏虚”易致秋季多病

为什么秋季呼吸道疾病高发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夏季能顺应自然生长之道,就能使体内正气充沛,到了秋季就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外部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侵袭,引发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又比如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又与脾胃为母子关系(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所以脾胃虚弱会导致肺的抗病能力减弱,加之燥为秋季主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湿,尤以恶燥为甚。由于这些原因,秋季成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为什么秋季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初秋与中医概念中的长夏(指换季的最后18天)相续接,而长夏乃是脾胃功能最薄弱的季节,在饮食方面,脾胃对生冷、油腻类食物的消化功能下降,又因为秋气秉肃降之性,人体气血趋里、趋下,脾主升清功能减弱,秋气袭来,脾胃首当其冲,人体为了自保,胃的降浊功能相对亢进,所以就出现秋季消化道疾病高发。当然,也有专家说秋季腹泻是由于燥气使肺脏受损,引起肝胆功能失司所致。中医认为肝胆脾胃同属消化系统,肝胆属木,脾胃属土,为相克属性,所以肝胆功能的失常容易影响到脾胃,进而导致秋季腹泻。

为什么秋季皮肤病高发秋季皮肤病的发作,则是由于秋之主气为燥,其性干涩,易伤津液,并且秋季人体气血趋于向里,皮肤失于濡润滋养,血虚而风燥;而夏季又因未能合理养长,导致人体气血津液处在一个相对虚弱的状态,脾胃虚弱对体内水湿运化不及而成湿邪,湿阻气机,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邪气侵淫血脉,加之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部致病因素,从而引发秋季皮肤方面的疾病。

此外,秋季处于夏与冬之间,温差较大,是疠气(中医理论中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流行传播的良好时机,再加上夏季养长失道导致的“虚”,所以使得秋季成为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夏虚”如何防治

夏季体虚往往会导致人的体重有所下降,虽然不足以作为判断健康与否的标准,但是体重减轻超过两公斤,则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比如瘿瘤(甲亢)、消渴(糖尿病)、痨(结核病)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都会导致体重短时间内大幅的下降。

所以我们应该足够地重视夏季养长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去安排生活。夏季要合理使用冷气,以减少对我们身体的损害;慎食、少食生冷、油腻等有伤脾胃的食品,以顾护脾胃,使之正常工作,增强我们的正气,提高我们的抗病能力,使我们在“夏虚”之时不虚。

过夏造成的虚,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损耗、一种不足,如果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及时补充回来,那么身体就会一直处于这种亚健康甚至是疾病的状态,对我们身体的长远影响是有弊无利的。所以,秋季我们不仅要顺应“秋收”之道,更要在这一季节把过夏造成的“虚”给补回来,为今后的健康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秋季如何补“虚”呢?请读者接着看下一篇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说人体健康
养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腿上有一穴 是治疗颈椎病和落枕的特效穴
如何选用适合自己的煲汤用药材
细辩手足冰冷症
老年人如何养生?《黄帝内经》这么说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