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课堂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 张新明

摘 要:在已有关于“师生互动”研究基础上,该文从师生互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方面建立了“师生互动”评价指标,并以此评价指标为例,利用层次分析、熵值法得出目前某市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指数”,然后以“师生互动指数”为自变量,“学生成绩”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某市课堂“师生互动指数”高度集中在2.25-3.25之间,据此推论,新课程背景下师生课堂互动总体表现较好,但“指数”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比较复杂。

关键词:师生互动;学生成绩;互动指数;指标体系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1]同时,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合理的师生互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2]由此可见,课堂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然而,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大多集中“探究师生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的内容、师生互动的社会属性”等方面,却鲜有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师生互动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研究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维度,进而探究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便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改善提供实证依据。

一、课堂师生互动相关研究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理论维度分析

课堂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最初起源于社会学领域的“互动论”,该理论认为教育其实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部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由教师、学生和知识构成的[3];后来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R.K.White)等人从社会秩序的角度进一步将课堂师生互动划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4]。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不仅仅只研究课堂互动的宏观指标和相应类型,而且还开始关注课堂互动的本质构成要素,例如西尔弗索恩(D.U.Silverthorn)在研究课堂师生互动时指出,一节成功的课,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互动目标;(2)确定互动的内容;(3)确定哪些学生可以自学;(4)课堂实践;(5)课堂活动评价。[5]他不仅把互动目标和互动内容归为主要因素,还把课堂实践与评价纳入考虑范围。瑞克(J.Ranker)在研究课堂活动时从建立一个多维度辩证分析框架入手,[6]把目的性、操作性、有效性作为研究课堂互动的维度,强调课堂互动要有可操作性。弗兰德斯在研究师生互动时更为精准,提出了互动分析框架,[7]他认为课堂互动分析要从教师发言、学生发言和沉默三个方面入手,强调师生语言互动的重要性。戈尔曼(A.H.Gorman)认为师生互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互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2)师生双方交互行为的情境;(3)互动的目标;(4)师生互动的过程。[8]他强调互动的目标和主体性。蔡楠荣从课堂师生互动的目的与内容着手,把师生互动分为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他认为互动目的是以教学为前提,内容是互动的核心,行为是互动的载体。[9]基于以上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研究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虽然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要穷尽课堂师生互动所有方面,不太可能,同时也没有必要。比如课堂情感互动,固然重要,但在实证研究中由于数据无法获得,很难进行度量,所以只要我们抓住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一样可以刻画堂课师生互动的主要特征。综上所述,师生互动的研究重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师生互动是指在一定情境下的课堂中,师生之间为了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各种行为有效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过程,即师生互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2)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课堂互动的内容要丰富有价值。(3)课堂互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有效互动,可以是师班、师组、师个“叫答式”;也可以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式”,强调的是课堂互动的手段问题。因此,本研究认为课堂师生互动目标、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这三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课堂师生互动的所有方面,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对师生互动进行量化研究。

(二)课堂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指标确定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探究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关系。就目前关于课堂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而言,大多为理论探讨或者是经验总结。比如,有理论分析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式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10]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在其《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指出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在刺激-反应之间得到正向强化,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成绩的提高依赖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互动。[11]赖安(A.M.Ryan)等人在对八年级233个学生学业成绩做研究时发现课堂师生互动对学业成绩影响是非常大的。[12]桑德斯(W.L.Sanders)在探讨教师课堂互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时,发现课堂中教师的影响是学生学习增值的主导因素。[13]潘恩塔(R.C.Pianta)的研究也表明课堂互动的质量对学业成绩影响最大。[14]国内也有研究指出师生互动主要有三种关系,即合作互动、竞争互动和对抗互动,并且认为丰富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15]由上述文献分析可知,过去研究者大多集中理论和经验层面上探讨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均发现师生互动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的,并且大多数研究均认为师生互动越好越有利于学生获得好的学业成绩。但是现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有些形式上的互动,其互动水平越高是越不利于学生获得好的学业成绩的;另外,即使是很好的互动,但是如果这种互动水平已经到达顶峰,再难有所突破,该种互动可能就会逐渐模式化,而模式化的课堂师生互动也是不利于学生获得好的学业成绩的。那么现实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否能够支持上述假设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课堂师生互动的核心指标,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改善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中国学校课程和教学调查(Investigation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China,ICIC)”项目。该项目采用多层随机抽样及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市所有在校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代表性抽样。从全市各区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再从各个区中抽取学校,从学校中抽取班级,抽样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参与调查。总样本共包含3个区,163个班级,其中填写数学调查问卷有4332名学生,语文有4295名学生。本研究仅使用数学问卷和相应学生期末成绩。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课堂师生互动文献做个大致梳理和归纳,构建理论层面的师生互动分析框架,即文献法。接着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所谓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指的是按总目标、各层分目标和评价准则等顺序,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运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运用加权和的方法获得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然后利用熵值法计算师生互动指数。熵值法中的“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反之熵就越大。本研究主要采用yaahp5.0软件进行权重处理,SPSS18.0,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三)指标测量体系及权重

1.课堂师生互动指标体系建立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本研究把课堂师生互动指数(即师生互动程度)设为目标层;一级指标三个方面,互动目标、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二级目标共计15个(见表1)。

表1 课堂师生互动情况指标体系

?

2.课堂师生互动指标体系说明

运用《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调查表》对师生互动状况进行特征分析,该问卷采用李克特四点计分,即“几乎没有”、“有时”、“经常”“几乎总是”分别记1、2、3和4,反向题反之。

3.权重的获取

首先,利用yaahp5.0软件构造一个求解判断矩阵,目标层为课堂“师生互动指数”,中间层由互动目标、互动内容、互动方式构成,然后以15个指标对应相关中间层。在衡量变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专家五级打分方法,即用“1、3、5、7、9或1、1/3、1/5、1/7、1/9对进行变量间关系衡量。经过一系列的运算和处理,显示判断矩阵一致性都在0.0000左右,这表明所获得的权重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具体权重见表1。

三、数据分析

(一)“师生互动指数”分布情况

在获取具有一定效度和信度的权重后,通过对4332份学生问卷进行技术处理,发现有143份问卷是无效问卷,采取直接删除法。接着利用熵值法对剩余的4189份问卷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课堂师生互动平均值为2.53,其中有4181个问卷的“师生互动指数”介于1和4之间,有8个问卷为“特殊问卷”,因为一个问卷得分为1,七个问卷得分为4,理论上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即“1”表示课堂师生互动为零,“4”表示课堂师生互动最完美,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几乎很难发现,由于涉及问卷数量不多,本研究把它们排除考虑。另外考虑到现实和公允性,特把“师生互动”得分为“1”的定为25分,以此类推得分为2、3、4的分别为50分、75分和100分。这样,课堂师生互动平均分2.53,折算100分制后,即为63.25分。就有效的4181份问卷得分来看,课堂互动最高“四分位数”为2.98,最低“四分为数”为2.41,折算100分制,分别为74.5和60.25。最后,对这4181个学生课堂师生互动问卷进行分段分析,发现“占比”、“互动指数段”、“互动指数均分”与学生相应“期末成绩平均分”均有差异,具体见表2。其中76.62%的“师生互动指数”得分高度集中在2.25-3.25之间,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堂师生互动认同度是相似的,这与计算出的平均课堂互动得分2.53,不谋而合。

表2 占比、互动指数段、指数均分、期末平均分

占比 互动指数段 互动指数均分 期末成绩平均分0.09% 1至1.25 1.14 61.1 0.28% 1.25至1.5 1.42 59.29 0.63% 1.5至1.75 1.66 56.95 3.63% 1.75至2 1.91 58.36 9.48% 2至2.25 2.16 63.59 18.31% 2.25至2.5 2.39 66.92 23.36% 2.5至2.75 2.62 71.81 19.90% 2.75至3 2.85 72.33 13.25% 3至3.25 3.12 74.11 6.85% 3.25至3.5 3.21 75.72 3.12% 3.5至3.75 3.62 77.14 1.10% 3.75至4 3.84 76.41

(二)“师生互动指数”与学生成绩回归分析

对所取得的结果,进一步分析,探讨课堂师生互动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是否存在 “师生互动指数越高,相应的成绩越高”这种关系。首先用SPSS18.0软件对学生问卷所得出的课堂“师生互动指数”与对应的学生成绩之间做回归分析,把“师生互动指数”设为自变量,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成绩设为因变量,发现虽然显著性低于0.000(低于0.02即显著性明显),但是相关系数仅为0.197。这表明“课堂师生互动指数”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若把低课堂互动段和高课堂互动段剔除,以76.62%的“师生互动指数”得分在2.25-3.25之间的指数与学生期末成绩做回归分析,发现相关系数达到0.897,显著性低于0.00,具有线性关系,正态分布显著

(三)“师生互动指数”变动与成绩变化关系

如果把“课堂师生互动指数”进行细化,以0.25为一个刻度,在1-4分之间的课堂师生互动指数就可以分为12个数量单位,再把这12个数量单位与相应的成绩做比较,经计算发现不同的“互动指数”变化一个单位,对应的学生成绩变化有所差异,具体表现见图1。

图1 “课堂师生互动”每变动0.25个单位引起的学生成绩均分变动

从“图 1”中可以得出“课堂师生互动”每变动0.25个单位学生成绩所发生的变化情况大不相同。当“课堂师生互动”指数由1升到1.25时,学生成绩均分将下降1.81分;由1.25上升到1.5时,学生成绩均分将下降2.34分;由1.5上升到1.75时,学生成绩均分发生逆转,将提高1.41分;依此类推,当“课堂师生互动”高到一定程度后,变化一个单位,成绩均分将不再升高,会再次发生逆转。如当 “课堂师生互动”由3.75上升到4时,成绩均分就会下降0.73分,其中变化幅度较大段,集中在1.75到2和2.25到2.5这两个指数段上。这表明,课堂师生互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非常复杂,当“互动指数”处于低水平或高水平时,每变化一个单位,都会促进学生成绩的降低,只有适度的课堂师生互动才会对学生的成绩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满堂课都是轰轰烈烈的互动”或“教师单边主导互动”都不利于学生成绩提高,只有“课堂互动指数”处于1.5到3.75之间,比较适度的互动,才会对学生成绩提高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一)某市课堂师生互动较好,但是仍有提升的空间

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一系列的判断矩阵,得出各指标的相关权重,以师生互动指标体系、权重和大数据为载体,利用熵值法得出目前某市课堂师生“互动指数”,平均分2.53,折算100分制相当于63.25分,并且高度集中在2.25-3.25之间,人数占比高达76.62%;得分低于1.75的人数占比不到1%;得分超过3.5的总人数占比不到5%。这表明某市课堂师生“互动指数”高度集中在75分左右,得分在1.5到3.75之间都属于比较合理的师生互动,而该市师生互动集中度最高值3.25,距离上限3.75还有0.5的差距,很明显,该市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也折射出该市多数学校课堂师生互动比较积极且效果较好。为什么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好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得到了有效改进,使得课堂互动目标更加明确、课堂互动的方式更加灵活,比如现在学生“很清楚每堂课要学什么”,“课堂上可以主动表达自己对某问题的看法或观点”等。正如我国学者钟启泉和张天宝均认为新课程推出后,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积极的改进[16]。其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界限逐渐在缩小,师生互动意愿较之前有较大的改善。正如有的研究者所发现的那样,新课程推出后,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了,课堂师生互动意愿有了极大的提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课堂互动的代表性的班集体还比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可能是现行教育制度制约教师们不敢冒险去尝试更高水平的课堂互动。正如有的研究所认为的那样,制约教师能动性的现行制度仍需要改进。

(二)适度的课堂师生互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占比为76.62%的学生 “师生互动指数”(得分在2.25-3.25之间)为自变量,期末成绩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发现相关系数达到0.897(p值小于0.000,其中低于0.05即显著性明显),这时的相关性极其显著,具有线性关系,正态分布显著,即师生互动水平越高学生学业成绩就越好,这表明适度的师生互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若把低课堂互动段学生(课堂互动指数小于1.5)和超高课堂互动段学生(课堂互动指数大于3.75)也计入考查对象时,却发现相关系数不高,仅为0.197,即“名义上的课堂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不大。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多种,课堂师生互动并非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其一,一些学优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已经完全掌握,在教师进一步互动时已经不再关注;或者因为学优生比较含蓄,喜欢倾听老师讲授和自己独立思考,不喜欢参与这种“热闹”的课堂互动。其二,部分“学困生”,由于活泼好动,喜欢把“热闹”课堂作为展现自己“有能力”的平台,自然课堂互动表现就积极。其三,成绩中等的学生,比较循规蹈矩,喜欢在老师引导下、启发下学习,把互动当作老师关注自己的支撑点,可能这样的课堂,“互动”越强烈越会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当然,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社会因素等,正如,有研究者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情况时,就发现家庭社会因素对学业成绩影响也十分重大。[17]

(三)不同的师生互动水平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需要针对不同师生互动水平开展相应的干预,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以课堂“互动指数”和学生成绩做相应分析,发现课堂“师生互动指数”每变化0.25个单位,对学习成绩变化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表现为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两个方面。在低课堂互动段(课堂互动段水平在1-1.75之间),“师生互动指数”每增加0.25个单位,学习成绩会下降2-3分;在高课堂互动段(课堂互动段水平在3.25-4之间),“师生互动指数”每增加0.25个单位,学习成绩也会下降2-3分;只有在中度课堂互动时,即仅在课堂“师生互动指数”集中度较高的2.25到3.25之间才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师生互动指数”每增加0.25个单位,学习成绩会提高2-4分。这表明只有适度课堂师生互动才会对学生成绩有促进作用。低强度的课堂互动和高强度的师生互动不但不会促进学生成绩提高,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可能是因为,在低互动阶段由于师生之间均没有把握互动的本质内涵,导致它们的课堂师生互动出现走样的情况;而对于“高互动段”由于互动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可以说是一个瓶颈了,师生之间已经形成模式化的互动,而正是这种模式化的互动使得课堂学生缺乏生气,表面是互动,其本质是走向师生课堂行为的固化和僵化,这种课堂互动的创造性不够,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就比较困难了。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要对不同阶段的课堂互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以便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EB/OL].2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2][11]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3]何嘉.课堂互动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2,(3):61-66.

[4][10]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7-29.

[5]Silverthorn D U.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interactive classroom[J].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2006,30(4):135-140.

[6]Ranker J.Composing Across Multiple Media A Case Study of Digital Video Production in a Fifth Grade Classroom[J].Written Communication,2008,25(2):196-234.

[7]Hopkins,D.,A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M]. 1993:111.

[8]Gorman,A.H.Teachers and Learners:The Interaction Processes of Education[M].Boston,1969.

[9]蔡楠荣-互动生成教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24.

[12]Ryan A M,Patrick H.The classroom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hanges in adolescents’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during middle school [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1,38(2):437-460.

[13]Sanders W L,Wright S P,Horn S P.Teacher and classroom context effe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valuation[J].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1997,11(1):57-67.

[14]Pianta R C,Hamre B K.Conceptualization,measurement,and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processes:Standardized observation can leverage capacity[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9,38(2):109-119.

[15]吴康宁等.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1994,(2)

[16]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5).

[17]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10-13.

(责任编辑:许爱红)

张新明/上海建桥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教学 | 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绿色评价系统
绿色评价起航
优秀教师的三种类型
班主任评语精选
“每次上语文课,我都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