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门峡:“五小水利”补强农业短板


□本刊记者 李乐乐 □通讯员 李苏宏 高 川

地处豫西山区的三门峡市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曾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荒山”,如今却成为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花果风景区,春来一片生机盎然。

该村村民武安伟在外打拼多年,富裕后反哺乡里。他出资治理荒山,并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先后投资146万元建设“五小水利”工程,修建7万方的拦河坝1座,提灌站2处,建设800方蓄水池2处,铺设输水管道2万多米,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多公顷。

得益于“五小水利”工程,当地成立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及合作社,彻底改变了荒山野岭的面貌。“前坡核桃树,后坡石榴园。千年古代大荒山,如今变成了花果山”,村里已经百岁的老人岳东山曾这样赞美村里的变化。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是重要一环。田的命脉在水,提高农业产品的有效供给,往往面临着破解水利瓶颈的难题。地处山区的三门峡市缺水状况更加严重,该市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确保了林果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为农业结构调整夯实了基础,写下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浓重一笔。

特色农业遭遇短板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是陇海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然而全市平原面积仅占9.20%,其余均是山区丘陵,“五山四陵一分川”是当地人对其地形地貌的概括。境内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水资源总量仅全国人均的三分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之水低地高,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很大。

“二仙坡”苹果在中原大地久负盛名,其产地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的二仙坡。每年初秋,这里苹果挂满枝头,四野绿意葱茏。但因为缺水,这里曾是黄土裸露的一大片荒坡。

当地果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二仙坡种苹果,纬度带、海拔等条件得天独厚,土壤也是适合果树生长的弱碱性土壤,但面临着缺水这一大难题。“二仙坡”苹果也是三门峡农业的一个缩影:发展特色农业有优势,水资源却成为拦路虎。

据统计,三门峡全市耕地面积16.40万hm2,其中灌溉总面积仅5万hm2,大部分耕地因没有水源无法水浇。而受资源禀赋制约,三门峡市没有被列入国家粮食核心区,许多农田水利项目,都不在中央、省重点投资范围。

破解水资源瓶颈,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成了决定三门峡特色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小水利”破解难题

有水无水,对于山区发展而言,大不相同。“弥补农业薄弱环节,补齐水利短板,才能为优化农业供给创造条件、提供支撑。”三门峡市水利局局长段建民说。

据段建民介绍,三门峡市河道溪流较多,零星水源丰富,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土地流转经营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四荒”开发大户和农民群众对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池、小水渠和小水窖“五小水利”工程的发展,呼声很高,反映强烈。

“五小水利”改革是三门峡市在河南省率先实行的水利投融资改革内容之一。在中央、省农田水利项目资金较少的情况下,三门峡市不等不靠,加大对民生水利工程的支持力度,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的办法,调动社会(集体、个体)资本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利用河水、溪流、水库、水塘、水坝和零星水源的巨大潜力,大力发展“五小水利”工程,解决了“小地块”或“小区域”灌溉和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破解了多年制约水利发展的“瓶颈”。

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社区的333.33多公顷山坡地,过去无水源,连树也不长。当地村民孙忠贵承包后,积极解决水利问题。后来,孙忠贵获得奖补资金300多万元,建设小水利的劲头更足了,如今333.33多公顷荒山全种上了烟叶、核桃、樱桃等。

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具有适应耕地分散、灌溉及时和管理方便等特点。三门峡市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工程形式结合的建设模式。其主要有五种:一是在沟里修塘,用泵站提水,塬上(山顶)建调节(水)池,通过管道(渠道)田间输水,发展节水灌溉。二是在溪流、沟道上游建引水堰(坝、蓄水井),利用水头的自然压差,引水到下游,发展节水灌溉。三是在河边打大口井,建泵站,田间修调节水池,发展节水灌溉。四是打井,铺设田间管道(修渠)等,发展节水灌溉。五是以现有水库(淤地坝、水塘)水为水源,采取提水的办法,发展节水灌溉。

作为水利投融资改革内容之一,2014年,三门峡市“五小水利”改革在陕州区做先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农民群众和种植大户的欢迎。2015年被列入省试点市,试点涉及义马市、渑池县、陕州区3个县(市)、区26个项目,工程总投资685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3250多万元。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三门峡市先后出台了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央统筹资金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以奖代补”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各县(市)、区水利部门积极投入到这场改革之中。

多措并举集中发力

“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是关键。每年市、县两级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建设资金,择优选定群众意愿强、积极性高、效益好、有特色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大力发展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

三门峡市遵循政府引导,突出重点,民办公助,先干后补,以及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在项目资金的奖补上,引入奖励竞争机制,市、县财政资金不搞平均分配,坚持“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和“先易后难,当年实施、当年完成”和“先验收、后兑现”的奖励补助资金办法。

农民群众和各种类型的农业经营开发户是“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主体。三门峡市坚持“政府引导,规划依托,民间资本为主,财政奖补为辅”,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按照“一事一议”等方式,负责本区域内自选、自建、自管、自用“五小水利”工程的项目申报、建设实施、建后管护等具体工作。

五小水利工程采取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农田水利工程中权责不明、重建轻管的痼疾彻底破解,实现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截至2016年底,三门峡市共投资26950万元,新建“五小水利”工程193处,新发展管灌、喷灌、滴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hm2。涌现出陕州区二仙坡、丰阳,义马凤凰山,渑池柳庄,灵宝淹里等一大批投资多、规模大、运行管理规范的“五小水利”先进典型,为山丘区特色农村的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收稿日期:2017-9-13

编辑:李乐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望安山文学】方亦飞||站在三门峡大坝(散文)
中央指示,全面推进6大工程,2023年农民有福了,家家受益
年均投资将达4000亿元 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减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关于孝感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孔城镇18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