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高中文言文断句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蕴含着灿烂悠久的文化精髓。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全国卷高考中常见题型,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当前的文言文断句教学还是以教师一人的讲解为主旋律,并以字词讲解和句子翻译为主,往往是学生断错,教师就此句断句知识点讲解其中一二,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氛围沉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刺激,而非主动去建构文言断句的认知体系。

5)合理负载。在促早栽培中,为提高果品质量必须要控制产量,亩产量应控制在1 500~2 000 kg。

这部微电影,反映建场初期来到农场开荒拓土的南农人的生活。他们挖坑栽树,将荒沙滩变成了万亩果园,用青春和汗水为农场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3)试算结果表明,在同等高度情况下,斜放四角锥网架受力性能和刚度优于正方四角网架,并且焊接球节点数量较少,因此本工程阀厅屋盖采用斜放四角锥三层网架。整体模型计算表明,优化设计后的网架屋盖用钢量仅为57 kg/m2,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一、利用古汉语词汇特点帮助断句

首先,要了解古汉语词汇的外部结构特点。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使是出现两个字连用的很像双音节的词,往往可以拆分开来解释。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非常”是两个词,“非”是否定副词,“常”是形容词,合起来理解为“不寻常(的状况)”。注意到这一点,在断句的时候就要留心古今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的不同。

其次,断句时尤其需要辨明词义。进行文言文断句教学始终离不开对文言词汇意义的理解。王力先生就曾在《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一文中指出,提高阅读文言文水平的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由于汉字在长期演变发展变化中出现了词义上古今不同的现象,掌握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断句时尤为直接和重要。以“再”字为例,在古代汉语中“再”常用意义是“两次”,和现代汉语表行为重复(“再次”)的常用意义有所不同。如《六国论》说“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其中的“再”字即指“两次”,所以自然在“再”后断开。

二、分析文言文句法结构帮助断句

古代汉语中,句子有其特定的语法结构。主谓宾部分是句子的主干,谓语是语句的核心,先抓动词,就会比较容易抓出主干。如《鸿门宴》句子“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中有动词“拜”、“谢”、“起”、“立”和“饮”。其中“拜谢”连用,表示下拜行礼致谢,是可以独立开来的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间断开;但“起立”中间必须断开,因为古人用单音节词,单“起”字就可以表示现代汉语中“起立”之意;“立”是饮酒的方式,中间加一个连词“而”,和“饮”构成修饰关系,中间不可断开。

我们在进行断句时不仅要分析文言基本句法结构,还要特别留心古人的用语习惯。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就是在语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词与词之间的固定搭配关系。每一种句式一般都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表达特有的语句关系或语气,如:“何……为”,“何……之有”,“受……于……”,“见……于……”,“唯……是……”等。在断句的时候,需兼顾周全,不可拆开这些结构。而文言文比较多见的判断句也可以作为断句时所从的根据。一般地,如果主语之后有“者”字则断,谓语后煞尾的“也”后也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了解文言文修辞谋篇帮助断句

古人为文注重文气,讲究语句音韵和谐,工整对仗,常常借助一些修辞来实现。由于修辞格具有内在的规律或固定的格式,因而可以借助修辞格来识别词义,理解句意, 甚至帮助句读。与断句关系尤为密切的修辞格主要有顶真、层递、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其中顶真修辞的表现形式通常为用上句结尾的若干字作下句的起头,从而使相邻句子首尾衔接,产生一种前后承递的意趣与鱼贯而下的文势。这样的句子前后相承,其一在前一句作宾语,其一在后一句作主语。如果遇到紧密相连的词语,可按照顶真形式考虑断句。如“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两个相同词语连用的情况下,如果不属于词语的重叠形式,往往分属于上下两句,一般来说中间需断开。

同样,利用结构上的对称性也可以找到断句的依据。如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上下文句使用相同或相对的结构,字数大致相同,断句时可以上下文参照完成。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突出,文言文教学自然成为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重。通过文言文断句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不仅要丰富自身语言文化知识的储备,转变教学方式,发掘文言文断句教学中可循的理念和深层的古汉语话语结构,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的规律性和实效性;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起通往断句天地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J].语文学习.2005(5):48.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953.

[3]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5):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吃透6种句式,文言文“秒变”现代文!
弟子之称师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
强化语法教学 提升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7字诀教你攻克文言文翻译!
高中文言文翻译技法指导
330.新书推荐: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