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利用数字化实验对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的再探究

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1]

本文结合“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的再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设计过程为例,分析在问题情境下合作探究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欲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科学可行的税收筹划方案可以降低涉农企业及人员的税收负担,保证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大多数涉农企业及人员的纳税意识相对薄弱,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该享受的政策享受不到位,不该执行的政策反而铤而走险,由于普法意识不强的原因造成应上税项目未上,产生恶劣影响,也给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了损失。因此,正确认识税收的重要性,合理利用优惠政策,掌握税收筹划的原理和方法至关重要。国家税务机关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税收法条等的学习,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做到依法核算税费缴纳税款,充分利用政策提升生产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经济效益。

一、设计思路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过量的石灰石处理废液中的盐酸,并认为看不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废液中的盐酸已经被消耗掉。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一道有关这方面的试题:

某同学实验后,为了防止废液中过量的盐酸污染环境,他按照传统方式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石,并同时用pH传感器测整个过程的pH变化,即从开始反应到最终不再产生气体直至过量石灰石沉淀分层,静置一段时间后得到的图像如图1。命题老师编制这道试题的目的是说明“用过量的石灰石除去废液中稀盐酸是不合理的”或者“根本不能将盐酸除去,但反应到一定时候反应就不再发生”。

有学校提倡“以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学院推荐为辅”的策略,以减轻目前学生毕业实习的压力,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定期巡视实习过程来保证毕业实习效果[6]。这种模式在大量扩招的学校及部分职业院校比较普遍,但是管理难度非常大,而且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图1 用pH传感器测出反应过程中pH变化情况

笔者查阅文献,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7期(上月刊)的《数字传感仪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中,作者利用数字化实验测该反应后pH,多次测定发现,当肉眼完全看不到气泡,大理石有剩余时,溶液的pH基本停留在1.7~1.9。文章还写到“数据说明,我们看到没有气泡其实并不是稀盐酸反应完全了,只是它的浓度过低,不足以使反应持续进行[1]。”

根据试题和文献的描述,都只是在气泡“停止”后用传感器测出剩余溶液的pH,并没有持续研究下去,是不是真的反应就无法进行下去呢?带着这种疑惑,笔者对该反应过程进行了再探究。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谏襄王述周公封建,有云:“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4](第6册,P255)至少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宗族拱卫国家的观念。此后这一观念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二、实验设计和过程

实验仪器和药品:智能数字实验盘、pH传感器、笔记本电脑、烧杯;石灰石、10%稀盐酸。

实验设计如图2、图3:

图2 实验中需要的数字化设备和电脑

图3 实验过程中测溶液的pH变化情况

实验过程:将足量的石灰石和一定量10%的稀盐酸放在烧杯中,从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到肉眼无法看到气泡,每过一段时间多次用pH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溶液的pH。

三、实验数据

石灰石与稀盐酸刚刚开始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反应刚刚开始溶液pH变化曲线图

从曲线变化明显看出,由于石灰石不断地消耗溶液中的HCl,使得溶液的pH不断地增加并且变化很快(反应剧烈造成对传感器探头的碰撞,使得曲线中抖动情况)。大约过去二十分钟后,仍然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反应一段时间(有少量气泡)溶液pH变化曲线图

从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反应明显变慢,但溶液的pH在增大,由图4的1.23增加到1.44,说明溶液中HCl仍然被消耗。

接下来,分别测试了1小时(已经看不到气泡)、5小时和1天以后烧杯中溶液的pH,分别见图6、图7和图8。

图6 1小时后溶液的pH

图7 5小时后溶液的pH

图8 1天后溶液的pH

反应到肉眼无法看到气泡时,烧杯中非常的“安静”、溶液非常的“清澈”(图9),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情况下,经多次不同时间段的测试,溶液的pH仍然在不断地增加,由无气泡测出的2.13增加到5.84。

图9 无气泡时烧杯中剩余物

四、实验结论和反思

1.实验结论

纳米流体发电的本质是利用纳米孔与电解质溶液界面效应所产生的对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将蕴含在溶液浓度梯度差中的吉布斯自由能转化为电能.基于纳米流体发电的基本原理可知,决定输出功率变化趋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ΔC,随着它的增加意味着有更多的吉布斯自由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二是纳米孔阵列的离子选择透过性,它的强弱与纳米管道两侧双电荷层的厚度(λD)密切相关,λD的公式为:

(1)从定性角度分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一开始有大量气泡、反应放热且石灰石部分溶解;随着反应进行,由于盐酸的浓度越来越小,气泡越来越少,最后到肉眼看不到气泡产生。

按理说,一个男人做出如此大的改变,甚至按照自己不喜欢的节奏和方式工作,只为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是不至于被求全责备的。

(2)从定量角度分析,反应一开始溶液的pH增加较快,随着时间推移,反应越来越慢直到无气泡产生,但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测试,发现溶液的pH仍然在不断地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由快到慢,说明肉眼无法看到气泡,只能说明反应非常缓慢,难以觉察,但不能说“反应不持续进行”。

2.几点反思

复自小径,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山顶有石如屋大,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就碑,可见缺画,如禹庙没字碑之类。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不能插也。或云大篆,或云小篆,皆不可考。

(1)数字化实验技术方便、快捷、可视化并且具有持续性,对化学实验的研究更为高效。通过数字化实验得到的曲线、数字,让学生具有证据意识,能依据证据对物质的变化,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反应的真伪,揭示实验的本质和规律。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研究不同反应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等,都会对实验的结果有所影响。科学探究具有持续性、严谨性,有时不能根据某一个特定的曲线和数据“匆忙”地做出判断。本实验涉及到的反应过程就需要用传感器测出不同时间段烧杯中溶液pH变化情况,这样的研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这一核心素养。

(2)数字化实验技术得到的曲线真实、有效,但不同实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数字化实验用品不同、实验药品不同、实验环境不同等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作为化学教师,实验数据和结论的获得,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自己走进实验室,结合文献进行再探究,决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拿来”。

参考文献

[1] 张灵丽.数字传感仪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7):31-3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DL/T 943-2005 烟气湿法脱硫用石灰石粉反应速率的测定
2020-2021年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化学习题课件 第十单元 专题三 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
2018年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7计算题
【初中化学】经典初压轴题及答案,40道!
(2007-2021)广东化学中考非选择题第25小题汇集训练
参考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