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义建模:让数学教学焕发“模”力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所谓“数学化”,就是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数学的模型建构。模型建构,关键在于让学生体验建模的过程。模型建构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创新数学知识。意义建模,就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生活,用数学的大脑考量世界,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意义建模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想。

一、生活世界:意义建模的牢固根基

“数学化”过程包括“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所谓“横向数学化”,就是将学生从生活世界引向数学符号世界。胡塞尔语:“所谓生活世界,就是学生置身其中的、预先给予的、活生生的世界。”因此,生活世界是学生意义建模的根基,是意义建模的起点,也是意义建模的归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主动链接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模。

本文中我们设计的适用于体域网平台的区块链身份认证系统框架,将传感器、路由器和可信中心构成一个区块网络,如图2所示。由于传感器的资源受限,无法进行数据的计算工作,因此传感器只参与数据的简单加密和传输。然后把数据作为数据交易块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使用验证机制对接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将数据发送给可信中心,可信中心根据共识机制将数据记入帐本。

例如,在教学“间隔排列”时,教材提供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图:兔子木桩图、夹子手帕图、篱笆木桩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间隔排列,建立“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生活化的情境感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里间隔排列的例子。借助举例,引导学生认识间隔排列的特征,即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或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通过生活中的间隔排列事物的列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或者为什么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将学生从生活世界导向数学世界,促发学生感悟:在间隔排列中,两种事物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组组地圈画,学生就能发现,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在前面都是成对出现的,最后多了一个两端物体,所以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根据生活原型,尝试对间隔排列现象进行描述。通过生活化的表达,学生能找到间隔排列的数学规律,领悟到间隔排列的本质,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周期现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是质性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生活世界的数学学习,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链接,学生的生活世界能自行解蔽、敞亮。在生活世界中,学生不仅建立了丰富的数学知识表象,更激活了数学思维。

二、抽象概括:意义建模的有效提炼

如上所述,学生的“数学化”过程不仅包括“横向数学化”,也包括“纵向数学化”。所谓“纵向数学化”,就是在数学的符号世界里进行塑模、提炼与概括。数学教学不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是通过一个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模型解决一类问题。比如“一笔画”问题解决了著名的“七桥问题”,就彰显了模型的力量。在数学中,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是对数学问题的抽象化、简约化、本质化的描述。

以小学数学最为重要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建构为例,从众多的、形式不同的相遇问题中概括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从众多的、形式不同的追及问题中概括出“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进而提炼出“速度×时间=路程”;从众多买东西的事例中提炼出“单价×数量=总价”;从众多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等。当我们将这么多数量关系概括起来进行整体观照时,不难发现这些数量关系可以建构一个更具普适意义的数学模型:每份数×份数=总数。应该说,这样的数学模型超越了个别的数量关系,具有更高的统摄性、包容性,是一种更为上位、更具统驭意义的关系。再比如,从长方形、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中建构具有统一意义和价值的“V=Sh”的直柱体的体积公式模型;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中提炼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等,也是一种数学模型。因此,从根本上说,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抽象、推理和建模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数学模型建构的意识。只有将个别化、孤立的数量关系、数学公式、计算法则等提炼成数学模型,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统一。

提炼、概括、建构数学模型,能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原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感受数学模型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丰富建模内容,激发学生建模的兴趣,指导学生建模的方法,展示学生的建模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在数学建模中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意义赋予:意义建模的灵动运用

意义建模只有回归实践才有意义。从数学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就是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意义赋予的过程。对数学模型进行意义赋予的过程更能彰显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无限的数学想象。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引导学生在“数学化”与意义赋予之间来回穿行。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意义赋予,有时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意义赋予,鼓励学生的意义赋予,不能绝对地对学生的意义赋予进行批评指责,应抓住学生意义赋予的可取之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学生建立数对的模型——(x,y)。笔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事例。一位学生用儿童化、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讲述了一则童话故事:小鸭子从家出发,先向东走了5 步,又向西走了7 步,小鸭子的位置在哪里?小鸭子向南走了3步,又向北走了8步,小鸭子现在的位置在哪里?学生的故事让数对知识生动了起来。那么,以什么位置作为小鸭子的原始位置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以小鸭子最开始所在的位置作为原点。那么,问题又来了,小鸭先向东走了5 步,又向西走了7步,也就是说小鸭到了原点的左边。如果以向右作为正方向的话,那么向左就是负方向了。这里,将数轴从正方向拓展延伸到负方向,让用数对确定位置从正数拓展到负数,让直角坐标系由原来的两个象限拓展到四个象限。学生故事化的意义赋予,让小学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与初中的直角坐标系的内容连接了起来。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对的本质,更活化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突破了数学学习的瓶颈。

108例患者共计130处病变,包括非致密型腺体17处,良性病变7处,恶性病变10处,总占13.08%,致密型腺体113处,良、恶性病变各有51处和40处,所占比重为86.92%。

“视域融合”视野下“以诗为词”的论辩………………………………………………………………………………赵英超(4.56)

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赋予时,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意义赋予的过程能展现学生的思维,让教师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样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模型化”思考,具备了“模型化”的数学眼光、思考方式时,意义建模才能彰显应有的魅力。

教师要善于发掘数学知识中的模型因子,丰富建模内容和形式,启迪学生的建模方法,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建模、在有效迁移中建模等等。在学生建模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穿插一些模型背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晰模型的意义,科学地进行数学模型的意义赋予,真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植树问题 人教新课标
分数的意义教学研究报告
如何用数学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物理模型思维的缺失与重建|发表论文系列5
魅力课堂:通过“三教”培养学生数学关键能力
学数学对个人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