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绪性进食,为什么我就是管不住嘴?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刚吃完饭,但看到食物仍想继续吃

夜深人静的时候,心情不好就想开大食会

临近工作/学习ddl的时候,只有吃东西才能让自己感觉好点

……

如果你有以上的表现,那么你可能有情绪性进食。情绪性进食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消极情绪状态(如抑郁、焦虑、压力)而不是生理需要时进食的倾向(Arnow et al., 1995; Heatherton & Baumeister, 1991),这种进食行为不是为了解决我们的生存需要,摄取必要的营养和蛋白质,而是为了处理任何情绪。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有害?有益?

有情绪性进食问题的人,无论是开心或是难过时,都会采取吃东西的方式来鼓舞、延长、减少或是避免自己的情绪问题。

虽然说这种行为能短暂地让我们得到消极情绪的缓解,但从长远来说,这对于我们身体的伤害远远大于益处。

有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可能是一些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这些健康问题包括饮食失调(Danner et al., 2012)、超重和肥胖(Nguyen-Rodriguez et al., 2008)。这种对压力的非典型反应不仅存在于超重或饮食失调人群中(Greeno & Wing, 1994),而且也存在于相对健康的群体中(Newman et al., 2007)。

为何会有情绪性进食?

根据情绪调节模型(Hawkins & Clement, 1984; Telch, 1997),情绪性饮食者学会了吃东西可以减少讨厌的情绪状态,他们通过这种“获益”带来的强化,逐渐训练并保持这样的进食行为。

回避理论认为情绪化进食会将注意力从痛苦的刺激或事件上转移开(Parkinson & Totterdell, 1999),进食的过程能让个体避免直面消极的“我不好的”的自我觉察,同时也能屏蔽掉一些威胁到自我的信息(Heatherton & Baumeister, 1991),譬如说,在面临考试压力的学生会通过吃零食和外卖,暂时地逃离众多复习资料(威胁自我的信息),也就暂时逃离“我好菜鸡,我复习不完”的自我认知。

还有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者依赖于情绪聚焦的应对方式以及回避分神策略 (Spoor et al., 2007),通过逃离到食物的世界,个体能短暂地不需要面对消极情绪。

因此,并非仅仅是消极情绪的体验导致了情绪性进食,也许是由于个体对一些消极情绪体验的不耐受,当他们意识到情绪的时候就已经想逃离到食物的世界,更何况是让其接纳这种情绪并与之共处,久而久之,不健康的进食行为就养成了。

和正念的关系

关注一个人的情绪反应、知觉体验和身体感觉的能力是正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一种开放和接受一个人的经验的态度,无论是情绪或身体的经验。

特质正念高的个体,会有更好的情绪调节的能力和较低的情绪反应 (Pearson et al., 2015)。因此,在经历负性经历后,有更高水平的正念的个体往往更有适应性的生理和情绪反应(Fogarty et al., 2015)。

关于饮食行为,有研究者发现特质正念与体重增加(Mantzios et al., 2015)以及超重和肥胖(Camilleri et al., 2015)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特质正念越高,体重增加越少,越少出现超重和肥胖。

此外,正念已被证明与情绪化和失控饮食负相关(Katterman et al., 2014),高正念水平意味着对情绪化或失控饮食的反应性和冲动性减少。

要怎么减少情绪性进食呢?

正念干预被证实了有助于改善情绪性进食。Lattimore(2020)的研究招募了一群有情绪性进食行为的来访参加针对情绪化进食的正念干预,在参与完6周的干预后,参与者展示出对饥饿和饱腹线索的依赖增加,对线索的反应性和冲动性减少,也就是说,他们对身体的饥饿和饱腹的信号更加敏感,而不再是自动化地对食物进行反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狗狗的情绪化进食,当它行为问题越多,饮食习惯越反常
别让减肥受到情绪饮食的困扰
“正念饮食”,你懂“我”有几分?
这本书可以让你瘦(连载2)—— 记住一句话
为什么节食常常没效果?
无数次暴饮暴食前后,我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