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河北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知识梳理(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第13首黄鹤楼
【文学常识】崔颢,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奔放。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诗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即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昔人①/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 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炼字:“空”字表达了鹤去楼空的无限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
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内容: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前两联中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炼字:“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
芳草/萋萋⑤/鹦鹉洲。
晴日里的原野中汉阳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③〔川〕平川、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⑤〔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内容:颈联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语言: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⑥〔乡关〕故乡。
炼字: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了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
情感: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第14首使至塞上
【文学常识】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单车①/欲问边②,
属国③/过居延④。
(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行进在辽远的边塞地区。
①〔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②〔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③〔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④〔居延〕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
情感: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征蓬⑤/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进入胡人的地方。
⑤〔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修辞、内容: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炼字:“出”“入”二字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二字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感,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⑥直,
长河⑦/落日圆。
茫茫大漠上一柱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夕阳西下,黄河上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⑥〔孤烟〕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⑦〔长河〕指黄河。
炼字:“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长”字表现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之大,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四个景物,描绘了雄浑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⑧,
都护⑨/在燕然。
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
⑧〔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⑨〔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内容: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用典:运用典故“燕然勒功”,“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借指最前线,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主旨】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第15首钱塘湖春行
【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同期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①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①〔初〕刚刚。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景,从大处落笔,描绘了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②,
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
②〔暖树〕向阳的树。
内容:颔联写禽鸟的活动。
炼字:“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茂又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遮盖住马蹄。
内容:颈联写植物的变化。
炼字:“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初春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第16首饮酒(其五)
【文学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写作背景】陶渊明曾做过几次官,但因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后辞官回家,归隐田园。《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结庐①/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把房舍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
①〔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内容: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情感: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
悠然③/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
③〔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炼字:“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这两句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表现手法:以景物衬托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采菊/东篱下,
悠然③/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
③〔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炼字:“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这两句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表现手法:以景物衬托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山气/日夕④佳,
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秀丽,成群的小鸟结伴而归。④〔日夕〕傍晚。
内容:前句承上启下,承上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飞鸟结伴归林。这两句描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内容:“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以哲理句结尾,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主旨】本诗融情入景,描写了物我合一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第17首春望
【文学常识】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作者是杜甫。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十一月, 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国破/山河在,
城①春/草木深。
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内容: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炼字:“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情状,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内容:本联以“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章法分明。
炼字:“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诗人移情于物,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愁思。
烽火②/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事持续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修辞: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
浑③欲/不胜簪④。
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③〔浑〕简直。④〔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炼字:“白头”是写实,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以想见诗人的苍老之态。“搔”字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第18首雁门太守行
【文学常识】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世称“诗鬼”。《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写作背景】《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唐人好用这样的诗题写当时的题材,作品极多。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黑云压城①/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守城将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内容:描写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
炼字:“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角②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③。
号角声中冲锋陷阵,秋风为之助威,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②〔角〕军中号角。③〔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铺垫。
表现手法: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惨烈,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将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进行点染,衬托出战地的悲壮之感。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军队半卷着红旗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露重连进攻的战鼓也难擂响。
内容:写夜晚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表明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暗示将士们具有悲壮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立即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鼓寒”的声音细节,使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报君/黄金台④上意,
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手持宝剑奋力杀敌,视死如归。
④〔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⑤〔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忘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主旨】本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出悲壮的战争场面,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第19首赤壁
【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诗文多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①,
自将②磨洗/认前朝③。
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我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①〔销〕销蚀。②〔将〕拿,取。③〔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表现手法:借物起兴。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寓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叹,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慨,为后两句的论史抒怀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④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④〔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⑤〔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内容: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
用典、表现手法:化用典故,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失败的后果,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
【主旨】这首怀古咏史诗借一件古物起兴,引出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女子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含蓄地表现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第20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文学常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写作背景】《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一般说来,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①/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②问我/归何处。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相邀,情意恳切地问:归宿何处请相①〔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②〔殷勤〕情意恳切。告。
内容: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她本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回到“帝所”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于是自然地引出下片。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生动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我报③路长/嗟④/日暮,学诗谩⑤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⑥。风休住,蓬舟⑦/吹取/三山去!
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息日暮已到,我学作诗,空有妙句(又有什么用)。(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③〔报〕回答。④〔嗟〕叹息,慨叹。⑤〔谩(màn)〕同“漫”,空、徒然。⑥〔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⑦〔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内容:词人回告天帝: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难有作为;二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无用。现实如此,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炼字: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这两句把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表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词人以记梦的特殊方式,抒发心中抑郁不平之气,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主旨】本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21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文学常识】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词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意境清新。“浣溪沙”是词牌名。
【写作背景】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填一曲新词,饮一杯清酒,依旧是去年的天气和往日的亭台。眼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才能够回照天际?
炼字:“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表现手法、情感:“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倾诉了词人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事物重现的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中花已纷纷落去,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了回来。我独自徘徊在小园里撒满落花的小路上。
内容:直承“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的哲理。
炼字:“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徘徊”是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将词人对春天、年华和美景的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落去”与 “燕归来”的对比,以及对词人“独徘徊”形影相吊的刻画,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哲理:蕴含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谁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的哲理。
【主旨】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八年级下册
第22首 关雎
【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窈窕②/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的陆地上。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①〔洲〕水中的陆地。②〔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③〔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④〔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内容: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小伙子对文静善良美好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写作手法: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参差/荇菜,左右/流⑤之。窈窕/淑女,寤寐⑥/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悠哉/悠哉⑧,辗转/反侧。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时左右求取。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追求她成了空想,日日夜夜不停思念。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身直到天亮。
⑤〔流〕求取。⑥〔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⑦〔思服〕思念。服,思念。⑧〔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
内容: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写作手法: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炼字: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给出,着重表现了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⑨。参差/荇菜,左右/芼⑩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⑪。
长和短的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右挑选。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⑨〔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⑩〔芼(mào)〕挑选。⑪〔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内容: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变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采之”“芼之”“乐之”等一系列描写,写出了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主旨】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3首 蒹葭(2016年)
【文学常识】《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此外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③。溯洄/从之④,道阻⑤/且长。溯游⑥/从之,宛在/水中央⑦。
芦花一片茂盛的样子,清早露水变成霜。所爱的人她在哪,那人正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路途艰险而且漫长。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①〔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③〔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④〔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⑤〔阻〕艰险。⑥〔溯游〕顺流而下。⑦〔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内容: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却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
表达方式、内容:运用描写的手法,前两句写景,既烘托环境的凄清,又流露出主人公思念心切,望眼欲穿而幻想追随却不得的凄婉之情。
蒹葭/萋萋⑧,白露/未晞⑨。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⑩。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⑪。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⑫,白露/未已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⑯。
芦花一片茂盛的样子,露水珠儿不曾干。所爱的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越走越高。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小洲上水中间。
芦花一片茂盛鲜明的样子,太阳不出露水还没有干。所爱的人儿她在哪儿,那人正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且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⑧〔萋萋〕茂盛的样子。⑨〔晞(xī)〕干。⑩〔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⑪〔跻(jī)〕(路)高而陡。⑫〔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⑬〔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⑭〔涘(sì)〕水边。⑮〔右〕向右迂曲。⑯〔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内容: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之路困难重重,表现出主人公急切的心情。
表现形式: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情感:“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萋青再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方”“湄”“涘”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
【主旨】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第24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学常识】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不仅能诗,且擅骈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写作背景】本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姓杜的少府(县尉的通称)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弥漫。
内容:点出了送别地点和友人的去向。
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都是在外做官的人。
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苦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个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般。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情感: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的哲理。
无为/在/歧路①,
儿女②/共/沾巾③。
无须在岔路口告别的时候,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挥泪告别。
①〔歧路〕岔路口。②〔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③〔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情感:“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言送别。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主旨】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25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8、2012)
【文学常识】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②/长③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八月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
①〔三重( chóng)茅〕多层茅草。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③〔长(cháng)〕高。④〔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内容: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的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的挂在了树梢,低的沉到了塘坳,表现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炼字:“怒”写出了秋风之狂,“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飞”“渡”“洒”“挂”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⑤。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⑥,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⑤〔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⑥〔呼不得〕喝止不住。
内容: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俄顷⑦/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⑧/向昏黑⑨。布衾⑩/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⑪/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⑫!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粗布被子盖了好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床边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不停地往下漏。自从遭受安史之乱,我睡觉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⑦〔俄顷〕一会儿。⑧〔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⑨〔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⑩〔衾(qīn)〕被子。⑪〔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⑫〔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表现手法:景物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蓄势。
修辞:“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内容: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何由彻”与“未断绝”照应,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⑬/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⑭/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⑬〔寒士〕贫寒的士人。⑭〔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
内容: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诗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情感:表明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急切希望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把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旨】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第26首 卖炭翁
【写作背景】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因此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①/十指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指漆黑。
①〔苍苍〕灰白。
内容:开头先概括交代卖炭翁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②?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
②〔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
内容:运用设问。前两句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生活的贫困。
炼字:诗人先用“可怜”二字倾注了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无限同情,再以“忧”“愿”来写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与《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心理如出一辙。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内容: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
炼字:“辗”字既写出了雪天路难行,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早起驾车、踏雪碾冰的艰辛,生活的不易。
表现手法:对比。“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突出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难。
翩翩③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④/口称敕⑤,
回⑥车/叱⑦牛/牵向北。
那骑着轻快的两匹马的来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炭车吆喝着牛朝宫廷拉去。
③〔翩翩〕轻快的样子。④〔文书〕公文。⑤〔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⑥〔回〕调转。⑦〔叱(chì)〕吆喝。
内容、炼字: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手把”“口称”可见宫使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的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控诉。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⑧。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⑨向/牛头/充炭直⑩。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夺走,吝惜不得。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⑧〔惜不得〕吝惜不得。⑨〔系〕挂。⑩〔直〕同“值”,价钱。
内容:写被掠夺的结果。
表现手法:“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和“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炼字:“惜不得”写出了老人的炭被夺走,可惜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主旨】这首叙事诗,没有直接议论,而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词曲鉴赏专题中考复习
☆ 高考复习--古诗词赏析(4-2)
中考课内古诗词鉴赏常考题目都在这了,还有详细解析,解题技巧!
2018年高考诗歌赏句题的精准指导与高效训练
古诗
中考古诗词复习提纲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