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文写作的久别重逢

这几天生活上有一个积极的变动,工作却有点焦头烂额,在读的书是露芙·帕黛的《摇滚神话学》(台版,英文原名叫<I'm a Man: Sex, Gods and Rock 'n' Roll>)。作者Ruth Padel是英国女诗人,主业写诗,研究古典文学。《牛津时报》评价她的诗作说:“就像华莱士·史蒂芬斯骑劫了西尔维亚·普拉斯,还挟带了一缕朋克风格的萨福在里头。"我并不知道华莱士·史蒂芬斯是谁,倒是买过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但也一直没看,所以完全不知道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朋克风格的萨福”,却是很好地概括了作者融汇希腊古典精神和摇滚气质于一炉的不凡作派。

说实话,这书看到现在,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但这样的写作方式还是不时让我激动不已。这跟我自己的一个经历有关。

读研究生的时候啊,我通过民俗学和荣格的原型心理学进一步接触到了文学和文化批评上的“神话-原型批评”一系,用根本的神话原型去分析、参照伟大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当时简直是醍醐灌顶,感觉精神星空一片璀璨,对此种思路顶礼膜拜。

最痴迷的一本书是叶舒宪老师编的《神话-原型批评》,里面选编的文章内容横跨弗雷泽派的古典文化人类学、剑桥仪式学派、荣格原型心理学派、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文学批评,甚至有费德莱尔写美国小说男性友谊原型的文章——那哥们写了美国小说研究的旷世经典《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没有中译本),我虽然没读过原著,但在众多美国文化分析文章中发现有他的影响。那本文集里面的好多文章真是看得我叹为观止、热血沸腾,当时我从图书馆借的老版本,都被我翻烂了。后来出了新版就赶紧买了一本供着。


旧版封面

一说起这样的过去比较容易激动,我平静一下。本来想说什么来着?对了,我当时沉浸在踏入神话-原型批评王国的狂喜中,然后如您所知,我是个英美摇滚乐迷,自然就会想到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来解读摇滚乐的事。

其实我有时写讲音乐的文,会往那样的方向靠,比如用神话英雄理论来说鲍勃·迪伦的歌什么的。但我不想太过刻意,刻意去套水准就低了,深入到两个领域再自然打通那才牛逼。所以偶尔写篇文章还行,但要写那样一本书我水平还不够。一本书的容量要求的对那样两个领域的深层次、长时间的沉浸和汇融,我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客观条件,得衣食无忧不工作天天做研究才行。事实上,我也确实觉得,如果有客观条件让我做那样的事,那人生实在是爽歪了!

然后我感觉我没有这个客观条件,中文世界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书了。国内研究神话-原型批评的人没人听摇滚乐的,乐迷又不可能懂那些。但我隐约期望,英文世界会不会有那样的书,毕竟那都是他们的原生文化。所以当我发现《摇滚神话学》这本书时我既激动又平静,就像碰见了一个冥冥中注定要见面的人。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蛤蛤。

但是我这篇文章不打算再说这本书里讲了什么,以及讲得好不好,也不想进一步阐述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分析音乐的内在机理什么的。接下来我想说说我对音乐文写作这种小众事物的一些特别感受。

在我上大学疯狂喜欢上摇滚乐的时候,也顺带读了很多讲那类音乐的中文文章。相关的中文书籍,当时能找到的,我应该全部看过。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其实也没多少。当时就有一个感觉,如果类比的话,跟写小说诗歌,写电影,甚至写古典音乐的比,我能读到的写西方摇滚音乐的中文文字,水准是最糟的,大多数根本就没法看。

这种情况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你可以翻一些公众号出来,写电影的,写文学的,都会有很多深刻内容。但是写音乐的呢,八卦,信息流,瞎抒情,根本没有高质量的文章。

如果长时间深切地喜欢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肯定是有深层次的意义的,也肯定会有很多人去深切地书写她。我那么喜欢西方摇滚和根源音乐,怎么可能没有与之相配的文章呢?国内很多乐评人的文章,实话实说,我都不大喜欢,唯一就是早期的李皖还有点水平。所以只好自己偶尔写一点给自己看。

后来一代乐评大师格雷尔·马库斯的两本书出了中译本,一本是《神秘列车》,另一本是《老美国志异》。(这两本出得早,再后来董楠老师翻译了《聆听大门》。)我阅读时的感受最贴近的词还是——久别重逢!真把这个东西写透了!用马库斯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把我一直隐隐约约感觉到并为之激动的东西都说出来了,文字还牛逼得没边!

马库斯是把摇滚音乐当成一个美国文化范本,放置在美国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的坐标中看待,视野之深邃、宏阔让人有空前绝后之感。影响马库斯写作的书中,有一本就是费德莱尔的《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这些小众书籍的串联发现,就像是你走进了一个光辉灿烂并且彼此相连的文明森林,但是身边并没有同伴,欣喜中有一种隐隐的孤独。)马库斯说,要把这个东西说明白,恐怕要一生的时间,这是个不亚于音乐创造本身的伟大事业。一生,其实哪够啊。

我又不打算进一步说具体内容了,因为在我感兴趣的东西里面,这个恐怕是最小众的了,再具体说下去,会急剧掉粉的。最近开通原创声明功能后关注度涨了不少,急剧掉粉我也是会桑心的。

反正就是,后来我又发现了很多伟大的音乐文写作者,每一个都跟伟大的音乐家一样,文字极具个人风格:

Peter Guralnick,专攻美国根源音乐,写作蓝调、乡村、老摇滚,有两卷本的猫王传记,深入南方音乐的魂灵,评论界高度赞誉;

Lester Bangs,纽约朋克风暴中成长起来的传奇乐评人,文字风格也是朋克味,简短有力并且非常自我,在著名摇滚电影《几近成名》里面出现过;

Nelson George,非洲裔乐评人,专攻黑人音乐;

Jon Savage,专攻英伦青年文化,喜欢编织史料,书都厚得要死;

Simon Reynolds,专攻新浪潮,锐舞文化,电音舞曲;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叶舒宪与文学人类学研究
【特别专题】李永平:媒介接引对文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弗莱与文化哲学
迷上了人类学
摇滚音乐
鲍勃·迪伦:一个解构的神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