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北古村落(24)科甲传芳石头岗,敦亲睦族燕窝楼-----闻名县内外的永岁乡石岗村

编者:《广西古村落史料集成》全州古村落意见征求稿发表了不少,多数作者也寄来初稿,也有许多朋友完成修改稿。但有些寄来的稿件离桂学会的要求有点远,写法不符合要求,字数也很少,又没的配发照片,所以交稿来后迟迟没有刊发,希望这些朋友继续充实,争取我们所写的古村落稿,三本古村落书都能上。桂学会出书是有一定质量要求的,如果努力后实在达不到桂学会的出书要求,你撰写的那个村,也只能在这部书缺席了!但只要你付出了,至少会被一本书采用,所以不会“杨白劳”。写了初稿的,要继续完善,文章越改越好!还没交初稿的,争取最近几天完成吧!!以下刊发的石岗古村资料比较全面,当然也肯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读者与该村的村民多提意见(请在文后留言),以便作者修改,争取出书时变得更好!

一概述

石冈村原称石谈冈,又称石头岗,位于全州县永岁乡,从乡政府沿322国道往北行1.6公里,右拐穿过铁路和高铁桥洞后,就能看到以雄伟壮观的燕窝楼位居村中央为标志的石冈村。在322国道和湘桂铁路修建之前,这里是从湖南到广西桂林的交通古道,曾经是古城,有城门、营寨、官道等。石冈村被称为风水宝地、“才子之乡”,共考出了9位进士和78位举人,包括官至二品的工部右侍郎蒋淦,还有传为佳话的“一门三进士”——父蒋林、子蒋良骐和蒋良翊。村子坐北朝南,三面环山,村后有连绵的山脉,前方是数千亩的广阔良田,一大一小两条水道从村前自西向东流过。上等的风水宝地养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能人和贤才,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窝楼最为突出,燕窝楼也被称为“燕子公堂”,村里人就直接叫“大公堂”,因为村里还有其他小一些的公堂,先后有18座之多,背后隐藏着一段又一段的辉煌历史。

图1  远看石冈村(拟改航拍)

风水宝地的传说

    石冈村一直被称为风水宝地——村后有高耸的后山(寨楼山)和连绵的山脉,村前是一片广袤的田野,左前方田野中有印台(堆子头),右前方田野中有笔架山(庙山),村前绕村子有一小溪(近)和一河道(远),河道及河堤形似玉带(革带),村前村后有一处寺庙(残)、一座道观和一个土地庙(残),活泉水井多达6口以上,印记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石冈村符号——公堂先后有18座,包括最大的公堂“燕窝楼”。

1,一条玉带(革带)

一提起“玉带(革带)”的传说故事,村里人以及周边村子几乎是家喻户晓,忍不住侃侃而谈,为你娓娓道来:

石冈村的风水太好了!村子有后山叫寨楼山,呈牛形,站在后山高处可远望到30里外的全州县学房塘宝塔。从寨楼山往后都是连绵的山脉,远处紧连越城岭,绵延数十里,龙脉曲伏有致,紫气腾腾,婉转奔驰到石冈村唨山嘴位置,可看到显露出地面的条形青石,是为龙头。村子前方是广阔平整的良田(田垌),称为“难比垌”,有数千面之广,往左一直延伸到大桥头村的湘江边,往右延伸到越城岭脚下,往前延伸经三桂村又到达湘江上游。紧贴着村子跟前绕行流过一条小溪,村子前方约一里路开外是一条小河,河流呈半环形绕村庄缓缓流过,河道极像是一条玉带(革带)。特别是在下游位置更是奇特,本来地势越来越低,田野应该顺势延展下去,但河流对岸却有隆起的小土山,全是土堤,没有石头,宽约二十米,长约300米,并一直沿着河流延伸到村庄的后方,与连绵的山脉相接,从外围把石冈村围起来一圈。这被称为是一条玉带,奇特的是河流流到下游地势低洼处有土堤(革带)怎么办?土堤并没有缺口,而在土堤下方有一个天然的小土洞,直径约两米,数千年来,无论多大的洪水,小土洞仍是那么大,而且没有垮塌,这条玉带把东南方的土山与村后东北方的山脉相连,把石冈村围起来像个大鸟巢,被认为是上等的风水宝地。

据传说,由于石冈村人才辈出,举人进士一个接一个,风水宝地的说法越传越远,还说有龙脉,会出天子,最后传到了皇帝那里,惊动了皇上。皇帝派人来查看后,要把玉带挖断,但是挖了很久也没成功,白天挖出的口子,过一个晚上后又恢复原样了!然后增派到上千人来开挖,仍然是过一个晚上后又恢复原样,最后吵闹到土地菩萨,透露了“日里千人挖,夜里万人垒,不如铜钉钉腰”的秘密,皇上赐封了三丈六尺铜钉,钉入玉带后,河水红了两天,之后玉带就被挖断了,如今还可看到一段留存的“玉带”(土堤),几处挖断面清晰可见。

图2 被挖 “玉带”的断处之一

                    图3 被挖 “玉带”的断处之二

                     图4 “玉带”通过河水的土洞位置

2,两件文印

石冈村的前方是一大片开阔平整的水田,但在田野中却有一左一右两件案台文印之物:左方鸭婆井外30米远处有一个直径约30米的方形土台,约两米高,极像是一件印台,据传这个土台是古时村里为了改善风水而特意修建的,所以村民称之为“堆子头”,这个土台夏秋收获时节用来晾晒稻谷,其他并无用处;另一处案台文印之物就是田野右前方的小土山,称为“庙山”,形如笔架!而土山四周都是平整的水田。印台和笔架一左一右在两边,印台近而笔架稍远,真是神似!

 图5  形如文印的堆子头

3,三座寺庙

石冈村旧时有三座寺庙和道观,见证了这里浓厚的思想和文化气氛,村民崇尚读书、习礼、进德、修身。

村子右前方约一里远处有一座小土山,称为庙山,山腰有一寺庙,称为“日月庙”,可惜文革时被毁,现仅留有一些断墙残壁;在石冈村的后山寨楼山最高处,有一处5亩见方的平地,旧时这里也有一间小庙,庙中供奉着土地菩萨,是村里的土地庙,现也仅留有一些断墙残壁;第三处是一个道观,村里称“祖观庙”,该道观有过一次迁移,原本位置是在村后一座山腰上,这座山现在还叫“祖观庙”,现在的位置则是在村子左侧的田野间。关于迁移,还有一个传说:

原来的祖观庙中供奉着一尊大神像,道观中一直住有道士做功课,周围远近都常有虔诚之客前来祈福许愿,并且十分灵验。有一天一个富裕人家挑了一担香油和纸钱到观里还愿,而两天后道士在供奉时道观突然失火了。有村民梦到供奉的大神像跳到了寨楼山左前方的祖山脚处,大佛要在此新址安身,并且次日清晨到祖山脚看到大佛真的来到了此处。后来村民们商议,就在祖山脚附近的水田中新建了一个道观。这里处于全村水田的下游位置,村民说是能镇住出水口,以保风调雨顺。道观或寺庙一般常见于深山之中,而这是一座修建在水田中的道观,比较罕见。祖观庙解放前倒塌,解放后于1965年重建,被用于花生油榨油厂,现在被空置在那里。

                       图6 祖观庙

4,六处活水

    石冈村村前村后共有六口水井,布满源头活水,井水清澈甘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石冈村人。

首先前方紧贴着村子有上中下三处泉眼,即:秦皇井、观音井和鸭婆井,是村民日常用水的取水点,也形成了绕行村庄的溪流。上游也就是村子的西侧,古时称为秦皇井,历史最长,现在井的位置已经有所外移,该井由于位置稍高,秋冬枯水时节可能会断流。

中游的泉井称为观音井,井水清澈甘甜,偶有断流现象。观音井的由来还有神奇的传说:千多年前是金姓的居住在村北的山凹里,是吃秦皇井的水,但到冬天水位下降,沒水外流,污染严重不利健康,吃水就困难了。自从蔣姓来石淡岡后,人口逐年增多,用水更加供应不足,传说一祖先某晚梦到观音菩萨送梦暗示在现在井的地方有水源。第二天在梦中提示的地方挖下三尺,真的有泉水涌出,而且不管怎样快想把水泼干以便挖得更深点,但就是泼不干。之后人们再也不愁吃水难了,所以后人把这口井叫“观音井”。

 图7 观音井

下游处的泉井称为鸭婆井,水源充沛,四季都有活水长流。为什么叫“鸭婆井”? 传说,石冈居民越来越多,住宅面积也随着增大,牲蓄也随着多起来,大旱年间,大河流水都少了,整个田洞都难见到水,养鸭子也要有水。人们提着水拿着谷子倒到地势较氐的地方给鸭子吃,结果鸭子越插土越湿,第二天还有一小滩水。于是大家都把鸭子放到这里来,奇怪!鸭子一天比一天多,泥潭一天比一天大,水也随着深了起来。可田洞的泥土一天比一天干、变白、起灰尘。老人在此深虑;地下莫非有水,天气越来旱,这泥潭被鸭子插得成了小水塘似的。决定在此挖井取水,挖下兩尺,果然流出大水来了。接着用石条石板把井砌起来,这水源是鸭子找到的,所以把这井叫“鸭婆井”。

    在村庄的右前方水田中,有一处较大的泉井,密集分布着四五个泉眼,水流量较大,被称为“奶奶江”。水源来自较深层地表,夏季时冰冷刺骨,常成为村民们消暑的好去处。

    在石冈村后山脚下还有一处泉井,井水最为甘甜,称为“苦珠井”,井水四季长流,既可用于饮用水,也灌溉了村后的大片农田;在村前观音井与鸭婆井之间,有一口井叫“十六门前井”,四季长流,但主要用于洗涤,非饮用。

上述六处都是村子边上有活水涌出的泉水,之外在村子中间还有一处圆井,井水需要下桶提上来饮用,水质清爽甘甜,称为“肚挤井”。村后农田的稍远的另一处尽头,还有几处处活水,一个称“江母”,还有“大广口”、“大畚箕”等处的泉井,这些井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图8 鸭婆井

5,十八座公堂

外村对石冈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石头岗,大地方,除了公堂无住场”,这句话就是表达石冈村公堂之多。古时石冈村修建公堂的目的,一是敬宗祭祖,二是记载房族荣誉、弘扬道德传统,三则是讲学和集会之用。公堂建筑面积一般比住宅要大,结构和工艺更为讲究,造价自然更高,因此修建一个公堂往往表示某一房族人丁兴旺,而且一定有一位考取功名、仕途鸾飞凤翥的头人,公堂的名称则以这个人物来命名,比如:紫雲公、梅潭公、淑景公、茂茂公、社堂公、道操公,等等。18座公堂大多数已被损毁,大公堂燕窝楼因为几次修缮而保存最好,其他保存相对较好的还有4~5座。之前公堂更多的是用作学堂,例如大公堂1975年用作“五七高中”,社堂公用作小学学校等。

 图9 紫雲公公堂

图10 紫雲公公堂一侧门楼

图11 紫雲公公堂考究的工艺

石冈村历史文化厚重,还有其他很多特色古迹,有待进一步考究,比如村后和村右远处有两座“牌楼山”,曾有石质牌楼,但就在最近的几十年间被拆作它用了。以下为古城门遗迹等,过去是鹅卵石铺设的官道,如今已变成现代化的水泥路了:

图12 古城门遗迹(拱门)

图13 超过300年历史的古树

三,石冈蒋姓氏族

1,渊源

    石冈村现住户全部是蒋姓氏族,但据族谱记载,早在唐朝时期永徽庚戌年(公元656年)首先是金姓氏族开始居住在石谈岗。蒋姓最开始移居到石冈村的始祖是蒋氏第八十六世念九郎,字虔坤,于宋朝时携长子光瑞从永岁乡梅潭村迁入,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后来蒋姓人口越来越多,金姓人口到上世纪初还有少部分,但在1929年至1933年期间石冈村的蒋姓第六次修谱时,只有一户金姓人口,并且改纳入蒋姓,自此全村就都是蒋姓氏族了。

石冈蒋姓源自周文王之孙周公旦三子伯龄,伯龄居期思(现河南省),被封为蒋国,蒋伯龄为蒋姓始祖。期思蒋姓后裔,世出俊秀,代有闻人,传至四十七世横公字承先,汉光武时拜大将军,封逡遒侯,所生九子俱皆封侯。九侯子孙散居大江南北,因此有“天下无二蒋,尽是九侯家”之说。横公第九子澄公字少明,就是全州蒋姓分枝祖。再传到五十八世安阳侯——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仕蜀汉,有社稷才,为诸葛亮所器重。亮卒,琬加大司马,封安阳侯,琬生三子,长名斌,次名显,三名贯。斌、显皆仕蜀,同时死于蜀难,贯与斌子珩,随母毛氏夫人还居零陵湘乡,依其叔阳羡侯瑜公抚育成人。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毛夫人携子贯,徒居零陵洮阳县城北二十五里之石龙潭,即今全州之梅潭,距石冈村约两公里,水田相连通,这就是全州蒋姓的发源地。

梅潭近宗至宋朝时,处士淑公字太白,为伯龄公八十三世孙,安阳侯蒋琬二十六代孙,育二子:仲湘、仲源,后各生四子,共八人,八人再生共九子,分别称为念一郎、念二郎、......念九郎,现后裔已超过10万人,分布在全州范围内和全州以外各地。

念九郎,虔坤公之子,生四子:光瑞、灿瑞、圣瑞、景瑞。长子光瑞从永岁乡梅潭村移居石冈村。念九郎一支,人口发展庞大,渐渐移居到外地,据1995年统计,仅全州县范围内,就已经分布到了17个乡镇148个村共计35478人[1]

2,辈行排序

在石冈村的族谱中,对各代祖先均有记载,从第一世始祖蒋伯龄到第八十六世念九郎,代代相接,无一遗漏,横跨三千多年,可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011年,石冈村族谱进行了第七次修订,完成了最新的一次衔接。石冈蒋姓近支从第一代光瑞公开始,各代辈行为:

光德清润  英均仕文  克仁本思  允友彦景  时上良善  

邦国平泰  受福承祥  元亨利贞  乾道维新  政治咸理  

家和人安  士庶康吉  继志述先  宜念前绪

以上为石冈润可公朝英楚英支辈行,早期从石冈村迁出移居到其他村落的辈行有些不同,其中大石江汉英公支、龙水德祥公支和庙头宜湘河灿瑞公支差别较大,有点则只是中间有几代不同,但之后又进行了统一,主要有:

湖南衡阳水尾润壬公支:

光德清润  祖汝思友  (蒋)伯文世  大以彦景 时上良善

邦国平泰  受福承祥  元亨利贞   乾道维新 政治咸理

家和人安  士庶康吉  继志述先   宜念前绪

白宝乡、东山乡碑头宗英公支:

光德清润英通仁子思惟廷仲继天守奇文啟学上

良善邦国平泰受福承祥元享利贞乾道维新政治

咸理家和人安士庶康吉继志述先宜念前绪

大西江乡大石江汉英公支:

光德清润英仕宗信克文才仲国周纯中道祚延成

康永世咸昌祖德发祥远承先作述光贻谋开大业

贤嗣绍书香

龙水乡德祥公支:

光德仕文思祖宗缘宝水一春坤尚秀振励啟奇英

继世纯芳庆钟元嗣守成思熙延景运廷献绍家声

颂式胎传永基长保令名

庙头宜湘河灿瑞公支:

念灿英廷子惠思必孔世蒋可继盈丰顺道其康泰敦

本起孝心明源开信义祖德发嘉祥宗功振万纪

据六修和七修谱,从石冈村发祥出去移居到的部分村落有:

全州县永岁乡——梅潭、大山冈、大塘尾、上改州、下改州、上永岁、下永岁、同福田、大源屋、磨石源、睡牛坪、滕家湾、茶源头、铁炉背、蜈蚣坪、鲁塘底、狮田、秀水、万福塘、聂塘屋、中铺、沙子湾、井头冈、深溪铺、源口、岔冈、上升、虾塘、中铺,等。

全州县凤凰乡——探鹏岭、学里、湾里、塘边、发家、堆子脚、中兴、豆子滩、石子桥、建安司、地尾、桐木堰、大桥头、溪塘、印田,等。

全州县才湾镇——稳水塘、上才湾、下才湾、板屋、闫家、惠坪、水车、腊梅塘、大落塘、梅溪、蒿菜坪,等。

全州县安和乡——满竹蓬、跳石步、瓦窑头、黄家、聚贤洞、沟爽、外枧,等。

全州县黄沙河——老屋宅、上张家湾,等。

全州县庙头镇——中秋屋、河源、新溪铺、五里,等。

全州县咸水乡——鱼塘

全州县凤凰乡——印田

全州县蕉江乡——下太白地

兴安县界首镇——白面山、苏武江、新山枣湾,等。

兴安县溶江镇——大溶江

荔浦县花篢镇——盆江村

阳朔县——朝阳寨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水尾村、东安县州头村,等。

其他村落还有——高茶源、霖源村、石紫桥、滕川村、发甲村、稳水塘、三枣湾、地尾村、跳龙村、才湾下村、西塘村、水康头、舵裹源、圭山、沟挟、蒿菜坪、慧平村、福湾村、伏龙村、跳龙村、永岁铺、虾塘村、印田村、江屋岭、南山岗、七塘村、大贵江屋,等。

3,祖训

    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石冈村蒋氏家族之所以能历尽沧桑,一代代兴旺崛起,正是得益于数百年来所形成的一种能惠及后裔的祖训、家训,这些良好的祖训家训已成为石冈人成长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它是石冈人永远得益的一块沃土,是传家之宝。族谱中的祖训:

敬亲尊长,温存心诚。父慈子孝,门风端正。

兄弟友爱,和睦族亲。强不欺弱,富不凌贫。

弱不卑屈,贫须自尊。见难相助,亲疏不分。

团结乡里,有义有仁。节俭积粟,勤劳务耕。

研读诗书,刻苦勤奋。钻习科技,努力攀登。

报效国家,服役参军。为官做宦,清正廉明。

遵纪守法,不盗不淫。不赌不骗,毒不沾唇。

不惹事端,言行必慎。为人忠厚,正直公正。

为族争光,铭记祖训。

四,历代名人

石冈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一代传一代民风勤俭、崇文尚德,曾先后考出了9位进士和78位举人,不愧为才子之乡,人才济济,名流辈出。据《石冈水尾蒋氏家乘》,举人以上记载的有[1]

1,进士9人

蔣  淦  正德辛未(1511年)二甲進士,任兵部武選司主事,歷郎中,出守嚴州,服阕補惠州知府,擢河南按察司,陞江西右布政使,輔浙江左布政使,歷順天府尹,陞北京工部右侍郎,正二品。

蔣  賁  嘉靖甲辰(1544年)二甲進士,授廣東番禺知縣,陛南京主事,歷戶部員外,刑部郎中,陞雲南按察使僉事,服闋補四川按察使僉事分廵北川。

蔣  淳 嘉靖癸丑(1553年)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北京山東道監察御史,廵按南直棣馬政。

蔣  煇  嘉靖乙丑(1565年)副進士,任湖南辰溪教諭,陞常德府推官,調福建邵武府同知,轉南北戶部郎中,服闋陞雲南挑安府知府,貴州副使。

蔣  肇 康熙癸未(1703年)二甲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陞檢討,充癸巳會試同考官,歷任侍講學士。

蔣  林  康熙乙未(1715年)二甲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改戶部雲南司郎中,出守福建延平,調邵武轉調浙江,歷杭巖金華三郡擢直棣長蘆都,轉鹽連使司鹽連使。

蔣良憲  乾隆壬戌(1742年)進士,江南六安營參將。

蔣良騏  乾隆辛未(1751年)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館篡修官,晋日講擢侍御,轉鴻臚寺少,陞奉天府府丞提督學政,授通政使司通政使。(后移居才湾乡)

蔣良翊  乾隆甲戌(1754年)二甲進士,簡選棣萬全縣知縣。

以上石冈村9名进士,从1511年到1574年,年度跨越244年,辈分从石冈蒋姓第十代“仁”字辈的蒋淦到第十九代三位“良”字辈,跨越共十代。首位进士蒋淦于1528年竣工燕窝楼,燕窝楼原名“敦睦堂”,是学习和修养的地方,正是在“敦睦堂”修建之后,村里才先后考取了8名进士和数十名举人,可见蒋淦以及其“敦睦堂(燕窝楼)”对石冈村乃至所在乡、县的正面影响。

蒋淦(1487~1541),字汝漯,号双桥,人称“笃行君子”,为官刚正,辨冤狱,除贪暴,兴利除弊,受士民称道。在石冈村的名人之中,蒋淦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位,一是其官至工部右侍郎,二品,职位最高;二是由他修建了有皇帝赐封的“燕窝楼(敦睦堂)”,为石冈村造福千秋万代;三是其可钦可敬的品行,正如其为燕窝楼所题词“居惡在路惡在當求其道,生於斯長於斯無黍厥先”一样,蒋淦极重品行,“當求其道”。族谱记载:“公性孝友……著作甚夥……平生淡泊寡营,乡人称为笃行君子” 。蒋淦官至工部右侍郎,主管全国河沙水利建设,可谓建筑专家。蒋淦尤其重视书院建设,除了石冈村的燕窝楼(原名敦睦堂)之外,据《惠州府志》记载[2],他担任广东惠州知府期间,于1532年新建了“敬一亭”书院,并重修了学宫。另用记载蒋淦还在全州蒋姓发源地永岁乡梅潭村修建了“梅潭书院”。[3]

    石冈村9名进士当中,影响较久远还有被传为佳话的“一门三进士”——父蒋林、子蒋良骐和蒋良翊。其实在一门三进士之前还有起了带头作用的进士蔣肇,他是蒋林的亲叔叔,因此加起来就是“一门四进士”了,蒋林生6子,良骐为第二子,良翊为长子,其后考取进士。四人之中蒋良骐影响最大,尤其是其著作《东华录》,开创清史一体,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之外还著有[4]:《京门草(家刊)》、《伤神杂咏(家刊)》、《下学录》、《覆釜纪游(家刊)》、《昌黎先生遗文集(辑)》等。据曾冉波著《清代桂林文化世家之著述初探》[4],其他人也有不少著作,如其父蒋林著有《介庵诗稿》,其叔祖蒋著有《近光集》、《归真集》、《林下闲谈》、《蛩鸣集》、《杜诗集解》、《退食琐谈》、《书法指南》等。

据《全州县志》记载[5]:“蒋良骐(1723~1788),字千之,升乡石冈人,后移居才湾”,而据蒋钦挥发表于《广西文史》上《全州历史名人“三蒋”辩》中考据[6],蒋良骐等早在数代之前就移居到先安乡和后才湾乡,应该是与祖村石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且蒋良骐等在著作中自述均称为石冈人,石冈村族谱、燕窝楼碑文中也是如此记载:比如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任魏县知县的蔣芾(康熙丁卯科舉人)在修缮祠堂的碑记中记录了与蔣如昇(号紫雲,康熙丙子科舉人)、蒋良骐的叔祖蔣肇以及蒋良骐的父亲蒋林等一起为祠堂和村里事务热心奉献的事迹;燕窝楼祠堂内则有户部尚书赵申乔为学士蒋肇庶吉士蒋林所立匾额《汉疏宋吕》、全州知州严薪为乾隆丁卯科举人蒋良骐良翊立匾额《二龙并跃》、广西巡抚陈元龙为进士蒋淦蒋贲蒋蒋肇蒋林立匾额《世進 士》等等。

2,举人55人

 蔣  昌     宣德己酉科(1429)

    蔣  晟     宣德壬子科(1432)

    蔣  铨     成化甲午科(1474)

蔣  淦     正德丁卯科舉人

蔣具體     正德己卯科舉人

蔣  棫     嘉靖戊子科舉人

蔣  賁     嘉靖庚子科舉人

蔣       嘉靖己酉科舉人

蔣       嘉靖己酉科舉人

蔣       隆慶丁卯科舉人

蔣  垠     隆慶丁卯科舉人

蔣  增     隆慶庚午科舉人

蔣  熡     萬歷癸酉科舉人

蔣  貴     萬歷戊子科舉人

蔣允方     萬歷甲午科舉人

蔣允卞     萬歷甲午科舉人

蔣允雍     萬歷甲午科舉人

蔣允京     萬歷丁酉科舉人

蔣允臺     萬歷癸卯科舉人

蔣允彥     萬歷癸卯科舉人

蔣允茂     萬歷己酉科舉人

蔣有成     萬歷乙卯科舉人

蔣振奇     崇正庚午科舉人

蔣裕祧     康熙癸卯科舉人

蔣允曦     康熙己酉科舉人

蔣彥泗     康熙壬子科舉人

蔣  芾     康熙丁卯科舉人

蔣彥俊     康熙癸酉科舉人

蔣景詡     康熙癸酉科舉人

蔣如昇     康熙丙子科舉人

蔣  肇     康熙己卯科舉人

蔣景楷     康熙己卯科舉人

蔣似葵     康熙乙酉科舉人

蔣時鼎     康熙乙酉科舉人

蔣芝馥     康熙乙酉科舉人

蔣紹芳     康熙戊子科舉人

蔣  檉     康熙辛卯科舉人

蔣       康熙辛卯科舉人

蔣  杞     康熙辛卯科舉人

  蔣朝     康熙癸已恩科舉人

蔣  林     康熙甲午科舉人

蔣  淇     康熙庚子科舉人

  蔣景梗     雍正癸卯恩科舉人

蔣上瑋     雍正甲辰科舉人

蔣  柱     乾隆辛酉科舉人

蔣良騏     乾隆丁卯科舉人

蔣良詡     乾隆丁卯科舉人

蔣良驥     乾隆庚午科舉人

蔣時桐     乾隆丙子科舉人

蔣良俊     乾隆庚辰科舉人

蔣龍光     乾隆戊子科舉人

蔣善承     乾隆庚寅科舉人

蔣上遴     乾隆庚子科舉人

蔣善功     乾隆己酉科舉人

蔣善積     嘉慶丁卯科(1807)

从以上考取举人的资料中看到,在蒋淦之前的几十年左右,石冈村已经开始逐渐出人才了,蒋淦的父亲蒋铨已经是本村的第三位举人。蒋铨,字德侑号建德,成化甲午科举人(1474年),宏治辛亥(1491年)任直隶池州府建德县知县,后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一边耕读一边教育子女,结果其子蒋淦于正德丁卯(1507年)考取举人,之后于正德辛未(1511年)考取二甲進士。由此可以想象石冈村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传、帮、带”优良传统,正如叶冰等在《清代桂林文化世家及其家庭教育》中考究的那样[7]:“人文之盛,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人才以家族群体式出现”“长辈们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并以课子训孙为责、为乐”“对子弟进行教育的除了父母外,还有祖父母、兄姐等,常常是许多人培育一人,或是相互切磋,共求长进”。

    以上举人名单中,家族群体式特点最明显的是以蔣肇为首的“一门四进士,三代三翰林”,蔣肇康熙己卯科舉人、康熙癸未(1703年)二甲進士,其侄儿蒋林康熙甲午科舉人、康熙乙未(1715年)二甲進士,蒋林次子蔣良騏乾隆丁卯科舉人、乾隆辛未(1751年)二甲進士,蒋林长子蔣良詡乾隆丁卯科舉人、甲乾隆甲戌(1754年)二甲進士,蒋林第三子蔣良驥乾隆庚午科舉人,蔣良騏长子蔣善承乾隆庚寅科舉人,等等[8] [9],据吕余生在著作《桂北文化研究》中所记该家族叔伯子侄辈先后有10人中举[10]

3,副榜10人

蔣本檜      嘉靖戊子科副榜

蔣  爓      萬歷己卯科副榜

蔣思      萬歷戊子科副榜

蔣鐘秀      萬歷庚午科副榜

蔣允讜      萬歷癸卯科副榜

蔣友芳       萬歷己酉科副榜

蔣志       萬歷乙卯科副榜

蔣國輅       崇正庚午科副榜

蔣友暠       崇正壬午科副榜

蔣葸友       順治丁酉科副榜

4,武举23人

蔣兆熊 康熙戊子科武舉

蔣良輔 雍正壬子科武舉

蔣月占 雍正壬子科武舉

蔣良昜 乾隆戊午科武舉

蔣良憲 乾隆辛酉科武舉

蔣良推 乾隆甲子科武舉

蔣夢元 乾隆壬申科武舉

蔣  卓 乾隆癸酉科武舉

蔣良慈 乾隆癸酉科武舉

蔣善瑋 乾隆己卯科武舉

蔣紹蕘 乾隆己卯科武舉

蔣上 乾隆丁酉科武舉

蔣必超 乾隆丁酉科武舉

蔣善 乾隆癸卯科武舉

蔣上瑗 乾隆己酉科武舉

蔣邦華 道光己酉科武舉

蔣國錫 咸豐辛亥乙卯科武舉

蔣榮魁 咸豐戊子同治壬戌科武舉

蔣有承 同治甲子科武舉

蔣應兆 同治丁卯科武舉

蔣國鉅 光緒乙亥科武舉

       (1875年)

5,其他

    在古时,石冈村燕窝楼前方是一篇宽广的空地,树立着近百块石碑(甲石),上面刻着一位又一位的功名,可惜现已荡然无存,祠堂内匾额,也不翼而飞。居记载,石冈村历代任州县同知24人,推官通判22人,武职44人,封典20人,例授並保舉19人,五貢49人,不虚为才子之乡,人才济济,名流辈出。有人说自从燕窝楼建成之后,石冈村就不怎么出人才了!从上面的历代名人榜看到,恰恰相反,大部分名人是出在燕窝楼建成之后,正是燕窝楼修建之后,石冈村逐渐成为才子之乡,燕窝楼门楼的牌匾《科甲传芳》就是因为在继蒋淦之后又考取了蒋贲和蒋淳两位进士,这样有接连三位进士之后才题此匾:“嘉靖甲辰,环山公贲,癸丑毅所公淳,相继成進士,改题曰:‘科甲传芳’,观者伟之。”值得正视的是,近一百年来,燕窝楼遭受的损坏应该是最大的,由此带来的影响实在不容忽视。

    笔者倡议:燕窝楼及其承载的历史是我们的无价之宝,要想办法恢复燕窝楼广场的功名录,更详细收集、整理和展示祖辈先贤才子的事迹和史料,再掀开其光芒来继续照耀,给后人以引导和激励,传承和发扬。

五,燕窝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窝楼是石冈村的符号和名片,早已声名远扬。古时石冈村是湘桂古道必经之地,大小官员经过燕窝楼时会下马停留,行礼瞻仰;现在也是旅游胜地之一,时常有游客前来参观欣赏。

  图11 燕窝楼正面照

1,修建历史

族谱记载“本宗自有宋迁居,向未建祠,迨我朝宏治乙卯,建德公全创立相基它材,未就而卒”,蒋氏自宋朝时迁居石冈村,一直没有建立祠堂,直到建德公开始筹建。建德公,即蒋铨,字德侑,号建德。宏治辛亥(1491年)任直隶池州府建德县知县,后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一边耕读一边教育子女,结果其子蒋淦于正德丁卯(1507年)考取举人,之后于正德辛未(1511年)考取二甲進士。建德公后因子贵而封兵部武选司主事,赠广东惠州知府,江西右布政使。建德公于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开始奠基修建祠堂,由于工程浩大,尚未完工,公于正德丁丑(1917年)过世。建德公之子蒋淦后来擢升工部右侍郎,获得明正德皇帝恩赐,续建祠堂。司空公蒋淦亲自设计、主持,直至嘉靖七年(1528年)祠堂才得以竣工,可见工程之大、之难。

 图12 燕窝楼建造题记[11]

燕窝楼能采用高规格的建筑模式,是由于它的修建获得了皇帝的恩赐,下图中的“恩荣”牌匾即表达此意,悬挂于门楼正上方。

图13 “恩荣”牌匾

    “燕窝楼”的称呼是后来因门楼形似燕窝而得名,原名为“敦睦堂”,祠堂1528年竣工,之后不到50年的时间之内又连续考取了三位进士,第四位进士是蔣煇,嘉靖乙丑(1565年)副進士,后任云南挑安府知府,为祠堂题名“敦睦堂”,取敦亲睦族之意。燕窝楼是石冈蒋姓氏族举行各种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石冈村与梅潭村邻近(水田相连),而梅潭村是全州蒋姓的发祥地,所以燕窝楼也是全州蒋姓集会的重要场所,每逢清明节时,常有数百人从各方汇聚到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族谱记载:“慎怀公溟,乃建合水为龛,题曰:‘乐安郡蒋氏先灵神位’”,蒋溟是燕窝楼始建者蒋铨的第七子,也是蒋淦的弟弟。蒋氏郡望有三:曰汝南、曰乐安、曰晋陵,乐安郡是湘源蒋姓之祖。

 图13 燕窝楼的本名“敦睦堂”匾额

2,艺术特色

燕窝楼属于中国最高级别的古建筑文物,有广西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木质牌楼,是广西著名的明清砖木瓦建筑,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全州县旅游胜地之一。

 图1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石

司空公蒋淦任工部右侍郎,主管全国桥梁、水利工程等建设,可谓建筑艺术大家,祠堂建筑极为考究。整个祠堂为坐北朝南方向,包括“一牌楼、一公所、最后为祠宇”三大部分,或者称为“牌楼、门楼、祠堂(分上殿和下殿)”三部分,建筑结构上为“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第一进深间为牌楼,后三间为门楼,牌坊与门楼之间由轩相连细分依次为牌楼、门厅、天井、中殿、亭廊和后殿。祠堂占地面积493平方米,建筑面积446平方米。其中牌楼最具建筑特色,艺术风格举世罕见,极具价值,可谓金碧辉煌、工艺盖世。

 图14 侧前方看燕窝楼

牌楼为全木质结构的如意斗拱,形如燕窝,为庑殿顶,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屋顶建筑结构。横向呈“一”字形,仅由四根直径0.44米的大楠木支撑,柱高5.6米,柱脚为大圆鼓石柱。楼高12米,宽8米,上四层,下三层,上宽下窄,迎风摇曳。为了防止生锈腐蚀,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梢,由324根榫木铆装而成,环环相扣,排列有序,极为精巧。

图15 侧面看到的上宽下窄结构

正脊装饰有宝珠、鳌鱼、博古、戗脊、戗脊、灰塑、卷草纹,正、明楼檐先和额枋间单拱层层向拱,下用如意坐斗承托,斗拱精雕细刻,状如莲花。正楼四层出翘,明楼三层出翘,正楼大额枋高浮雕、透雕,有双龙、双狮等图案,明楼额枋和枋垫板浮雕有如意八宝、草楼等图案,纹饰层次分明,繁绢华丽。据传说,为保该楼永久生辉,蒋淦要求建楼工匠对一些关键性的材料采取了特殊措施,如铆装在楼上的365根雕花榫木和其它花板均经过桐油浸煮。楼内所用柱子及枋料全是从越南进口的楠木。为了建造最佳最美的牌楼,蒋淦特意请来一位心灵手巧的高手,经过这位高手两年的匠心独运,建造出了金碧辉煌、工艺盖世的燕窝楼。据说这位造楼高手,在燕窝楼建成不久后即英年早逝,经这位少年建造的牌楼在全国仅有三座,而燕窝楼是难得幸存的,可见其稀罕和珍贵。

 图16 燕窝楼部分图案造型

牌楼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一,庑殿顶——中国古代屋顶结构类型中最高级别的一种(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象征尊贵);二,形如燕窝的如意斗拱;三,斗拱上宽下窄,最下方仅一块木结构,起风时可见到整个牌楼能随风摇摆,而庑殿顶结构又能最有效地疏导风力;四,全木质结构,无一铁钉;五,牌楼上的梁枋、雕刻、彩绘,工艺非常精致。昂头望,只见燕窝楼上装饰的宝葫芦、鳌鱼、龙凤、狮、鸟、兽、花木等,在艳阳下,与彩漆精雕相映生辉,风吹楼动,似醉汉摇曳不定,令人生些许担心,但是,几百年来尽管风吹楼晃,它却安然无恙。

 图17 燕窝楼如意斗拱

燕窝楼门楼下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这对石狮所用石料材质十分特别,本地区未曾见过此等石料,据传说石狮是由河南开封府赠送的。石狮质地细腻如玉,光滑而有柔软感觉,特别是夏天炎热时节,肤感清凉舒爽。两只石狮半蹲半立、相对而笑,小狮子后背各有一圆形鼓枹石,鼓枹石两侧有精美石刻:“双龙戏珠” “双凤朝阳”“马鹿含花”和“仙鹤玉立”。凡石冈村人,哪一个没曾骑在小狮子背上玩耍过?这对石狮身上,印记了多少人活泼天真的童年记忆?

图18 两只石狮及四幅图案

3,得名“燕窝”的由来

    “燕窝楼”主要因牌楼上的如意斗拱形似燕窝而得名,村里人叫“燕子公堂”“大公堂”。在桂北一带,燕子是一种吉祥鸟,象征着富贵和长寿。巧妙的是,燕窝楼上几乎年年都有燕子搭窝。就在上个九十年代以前,石冈村的后山寨楼山上还有三棵高大的松树,树高数十丈,树径需两个成人才能合抱,高高的树杈上有多个约直径一米的鸟窝,常见喜鹊等鸟类寄居。

    在322国道和湘桂铁路修建之前,石冈村是从湖南到广西桂林的交通要道,从南往北,一条大路就从村中经过,村子里到处是青石板铺的道路。石冈村人才济济,名流辈出,在燕窝楼前面,原来有块很宽的空地,那里有近百块石碑、石柱,上面记载着该村的荣誉,如记载某人考取功名,用以激励后人等;还有许多许多用来拴马的石柱。路过的官员还未进村就自觉下马、下轿,然后步行进村,在燕窝楼前拴马停留休息。那时候,根本不用宣传,燕窝楼就声名远扬了。

4,祠堂匾额对联

燕窝楼不仅有建筑艺术方面的珍贵价值,更有文化思想方面的宝贵财富,那就是祠堂里悬挂的一幅幅匾额对联和对应的历史内涵。现存匾额实物已很稀少,多数被匿名收藏了,希望将来能一一呈现出来,回归原位。好在族谱中对匾额的内容均有记载,主要匾额对联有:

大 門  居惡在路惡在當求其道

       生於斯長於斯無黍厥先           嗣孫淦題

大 門  累朝榮蔭家聲遠

       歷代科名世澤長                 內閣大學士葉向高題

大 廳  箕裘業起自賢科盛代菁莪化澤

       社稷器傳之漢世千年喬木人家     嗣孫铨題

祠 堂  期思漆水亦遼城旣樂且安何徒杜曲逡遒無乃九候宜

       興雲陽裔属蜀都相

       零陵湘鄉本全郡殊名同地卽舊宅龍潭江浦從此十房方

       析虔坤公起石岡宗               嗣孫芾題

祠 前  敬宗尊祖須收族

       裕後光前在讀書                 嗣孫肇題

       先公以農事開基惟吾族世守耕桑克繩祖武

       家相本禮教垂訓必我輩人崇信義始裕孫謀     嗣孫枅題

上 聽  靈鐘蜈嶺人文秀

       派衍龍潭世澤長                 二十一代孫效松敬題

       支派分流連水尾

       宗峰叠起自石岡               嗣孫成名邦修桂嵩敬題

漢宋祖雲遙仰安陽溯淑公遞及虔坤一脈流轉徽卋系

明清族正發登臺輔拜太守次就縣尹群才趃起振家聲

祠 堂  世德駿烈  嗣孫公立

       猷守兼優  河南按察使張琮伯為河南南府偃師縣知縣蔣如昇立

       松柏之心  廣西提督學院池生春鈕福保為儒士蔣善純之妻節壽謝氏立

       孝    行  廣西學道李義莊為孝子蔣溟立舉人舒文壁書

       貞孝格天  廣西學道黃為生員蔣允袞妻節婦謝氏立

       陟降于斯  嗣孫上塤 繼美立

祠 前  思 敬 亭  學士嗣孫肇立

       名登天府  廣西按察司副使姚張斌為崇禎乙亥科拔貢蔣一瑜立

       守志不二  全州知州之縉為儒士蔣時登之妻節婦舒氏立

大 廳  敦 睦 堂  姚安知府嗣孫煇立

       湖南瑞鳳  湖廣直隸靖州知州莫可及為湖廣寧鄉知縣蔣允茂立

       進    士  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南京兵部尚書新建伯兩廣總督王守仁為正德辛未科二甲進士蔣淦立

       經    魁  全州知州劉準同知尤鳴高為宣德己酉科蔣昌壬子科蔣晟萬歷癸卯科蔣允臺康熙乙酉科蔣似葵辛卯科蔣檉庚子科蔣淇 立

       上苑仙才  廣西按察司僉事郭諌為貢士蔣鴻圖立

       節茂松筠  全州知州黃德星為儒士蔣時昌之妻貞節秦氏立

       翰苑烏臺  東閣大學士葉向高為御史蔣立

       南臺清望  廣西巡撫部院蔡應科為御史蔣貴立

       漢疏宋呂  戶部尚書趙申喬為學士蔣肇庶吉士蔣林立

       文經武緯  永福知縣王坦為嵗貢蔣良弼武舉良輔立

       望重銓諫  廣西平樂府知府石愔為推官蔣有成立

       八閩良吏  福建福州府知府蘇本給為南平知縣蔣紹芳立

       二龍並躍  全州知州劉日晹為萬歷癸卯科舉人蔣允臺允彥立

       二龍並躍  全州知州嚴薪為乾隆丁卯科舉人蔣良騏良翊立

       二鳳齊鳴  廣西巡撫部院陳大科為萬歷甲午科舉人蔣允方允卞允雍立

       二鳳齊鳴  檢討劉師恕中書院應商為康熙辛卯科舉人蔣檉蔣蔣杞立

       世 進 士  廣西巡撫陳元龍為進士蔣淦蔣賁蔣蔣肇蔣林立

       進   士   五面

       恩   榮   題牌坊

科甲传芳  題門樓

这些匾额,一方面彰显了石冈村文人才子(匾额主人)的荣誉,给后人提供了积极向上激发动力,另一方面也能透露出题匾者信息,如范围之广、职位之高等,比如题写“累朝榮蔭家聲遠,歷代科名世澤長”的內閣大學士葉向高,是事实上的内阁首辅,其他还有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等。

图11 燕窝楼匾额之一[11]

六,风俗文化和传说故事

1,上祭

石冈村历代有祭先祖遵古训的传统,于孟秋之月中浣之五日,中元令节之时,遵古训举行奠仪,称为“上祭”。上祭通常是同一个房族的人在本房公堂内举行,或者全村统一在大公堂进行。五日前村民准备好三牲、酒礼、冥烛、香楮、金帛、罨角等,选辈高岁大的嗣孙来喊祭,拜祖宗,从始祖一代一代往下喊祭,并宣读:

       惟我祖考妣

悠悠岁月,浩浩湘江。

迨我先祖,定居石冈。

洒血滴汗,致力农桑。

历尽艰苦,建设是乡。

笃学识礼,继承发扬。

经营不辍,清湘流芳。

村出名宦,户屯余粮。

江南无二,才子之乡。

累朝蒙荫,科名泽长。

父子进士,一门占三。

爱民若子,清廉为官。

光前裕后,德馨名香。

燕窝门楼,举世无双。

吉人天佑,后嗣绵长。

子孙数万,星布八方。

 人才辈出,文武昭彰。

 今我后嗣,承祖荣光。

 团结族众,再创辉煌。

 祖德祖训,牢记心房。

 官则廉正,民则端庄。

 行必守法,学攻专长。

 品行端正,规矩纯良。

 人人勤奋,代代荣昌。

                                 尚飨。

2,正月十五闹元宵

    石冈村自从燕窝楼建成后就有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风俗,一是庆祝燕窝楼,祭祀祖先功德,颂扬祖先勤奋精神,二是祈求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五谷丰登,家福国强。有的打扫祠堂内外,有的熬火药、沖铜钱,有的上山砍竹子制作放花筒,准备工作就忙得不亦乐乎。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还会邀请外村亲戚朋友前来热闹。放烟花、抢师牌、唱调子、打鼓、跳舞、对歌等等,十分热闹,直到晚上活动结束,还久久不愿离去。

典型的对歌有:“喝了茶来收了杯,远当贵客来奉陪,粗言取笑奉陪了,各人有事都要归”“今天和你唱山歌,明天隔山又隔河,哪个能将山移拢,移拢山来作一坨”;也有青年恋人对情歌,情哥哥送情妹“海椒又辣又放姜,柑橘又甜又放糖。情妹又白又打粉,逗得哥哥好心慌。送妹出村我心慌,摘个柑橘给你尝,妹吃柑橘心甜透,何日才能和妹谈?” 或者是情妹送情哥哥“送哥出门妹心想,怕哥心中有情人,路边野花你莫彩,明年元宵就成亲”等等,这样的对歌千万首,无法表达各人的心愿,最后高唱“千言万语讲不尽,盼望明年个个来”。

3,七月半打照还愿

    石冈村还有七月半“打照还愿”的风俗,该活动的目的是辟邪除魔、期盼好运,该活动是全村共同举行,通常还会佩戴面具。在农历七月十五进行,会请来道士、师公,做法事和举行某些仪式,杀鸡宰羊、打锣鼓放鞭炮,辟邪除魔、祈求好运。村外宗族的人也会来参加,共同在祠堂祭拜祖先,诗词歌颂先祖丰功伟德,同时表达自己的心愿,或祈求平安无事,或身体健康,或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等。场面浩大,鞭炮声、锣鼓声、歌声、朗诵声、笑语声,持续数小时,十分热闹。

4,丫环祖头山的传说

石冈村有一座山名叫“丫环祖头山”,关于这座山名称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明朝末年,本村三房(石冈村从第八代起区分为六大房:文源、文昌、文湘、文渊、文洪、文海,三房即湘房)有一人,称道操公(建有祠堂,现存小部分断墙),当上了知县,由于给当朝皇帝办了一件出色的事而获得特别授权,赐他上方宝剑,可先斩后奏。他需要一个洗澡盆,就找箍桶匠来为他制作,结果做出来的澡盆都达不到他的要求,一个一个的箍桶匠就被他杀掉了。家中的丫环知道他是一条蛇精,后来就偷偷告诉了新来的箍桶匠,说要在澡盆上做一根横梁才可以。最后道操公知道了是丫环泄露了他的秘密,就把丫环和最后一个箍桶匠杀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好心善良的丫环,就把这座埋葬她山叫“丫环祖头山”。

5,学堂外的神童——叶向高

石冈村燕窝楼大门上的匾额“累朝榮蔭家聲遠,歷代科名世澤長”是内阁大学士叶尚高所题,叶向高(1559年-1627年本是福建福清人,1585年开始到京任职(翰林编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被推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未能查到石冈村有谁与他同朝为官,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为燕窝楼题词的呢?石冈村代代流传这这样的故事:叶向高出生那年正好倭寇入侵福建沿海沦陷。叶向高的母亲还怀有身孕,为逃避倭寇而流落他乡,因此叶向高是在母亲逃荒途中出生。石冈村人传说,当时叶向高就是由母亲带着在石冈村暂住,母亲帮别人家放牛,而叶向高则总是躲在学堂外面“偷听”,后来被先生发现了,就问他听得懂在讲些什么吗?没想到小小的叶向高居然能完整复述里面讲的内容,让先生十分吃惊,于是就让他进到学堂里来听讲和学习。后来,叶向高果然厉害,考取了进士,最后官至明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明代朱元璋为把持权力,废丞相一职,大学士即是事实上的丞相),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伟大人物,所以后来为燕窝楼题了牌匾。

据《叶向高及其著述》等探究,叶向高确实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母亲林氏为了逃倭难在半路生下向高于路边破厕之中,并取乳名“厕仔”。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向高两岁时,家乡化南里一带遭倭寇抢掠,于是全家逃难到本县海口镇东城,至嘉靖四十二年(向高5岁),戚继光扫平倭患,才迁回后叶村。“向高六岁始读书,极具天资,一时人称‘奇童’”,之后就接连在当地考取功名。福建福清县距离广西全州路途遥远,且当时叶向高还没有外出任职,因此上述传说可信度不高。

叶向高父亲叶朝荣(1515-1586),字良时,号桂山。考取秀才后一直未能入仕,滞留学宫三十余年,直到万历四年(1576年)叶朝荣62岁时方得任江西九江府通判,万历十年(1582年),叶朝荣九江六年任期满,转任广西粤西养利州知州,万历十四年(1586年)叶朝荣任期刚满,年已71岁,就在广西病故了。由此推测,叶向高可能由京都往返广西养利州,经过湘桂古道上的石冈村燕窝楼,从而停留观仰和题词。尚有待考究。

6,出来一个发一个

    据传说,在燕窝楼即将竣工之时(1528年),于卯时上梁,会放鞭炮发福利(全州民俗,凡是建房上梁必举行这个仪式,由建房木工在梁上将粑粑抛下来让人们去抢,以示喜悦与吉利)。轰隆隆的鞭炮响个不停,村里男女老少以及周围村子都有来人,人山人海,挤得公堂水泄不通,不好向下抛上梁粑粑,站在梁上的建楼主持人念着:“一根丝线吊江中,先吊鲤鱼后吊龙,先吊鲤鱼生贵子,吊起龙来状元红”接着喊“不要急!不要挤!出去一个发一个。”有人解读是出去外边的人会发达,燕窝楼建成后村子里就不出人才了,其实不然,从上面的历代名人榜看到,恰恰相反,大部分名人是出在燕窝楼建成之后,正是燕窝楼修建之后,石冈村逐渐成为才子之乡。正确解读“出去一个发一个”应该是指迁居村外人口繁衍很多的意思,据1995年统计,仅全州县范围内,石冈村发祥出来的人口就已经分布到了17个乡镇148个村共计35478人。

参考文献

[1] 石冈水尾蒋氏家乘七修编委会.石冈水尾蒋氏家乘[M].2011

[2] 包国滔. 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

[3] 邓敏杰,邓韬. 广西书院钩沉(二)[J]. 广西地方志,2016,(06):34-40

[4] 曾冉波,吕立忠.清代桂林文化世家之著述初探[J].广西地方志,2003(3):43-49

[5] 全州县志编撰委员会, 全州县志[M],1998

[6] 蒋钦挥.全州历史名人“三蒋”辩——明蒋鼻、蒋升,清良骐、良骥 ,民国继伊、继尹名考[J].广西文史,2015,4

[7] 叶冰,李琼严.清代桂林文化世家及其家庭教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2):8-12

[8] 朱桂昌.蒋良骐年谱简编.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J].1994,10(6):66-72

[9] 傅贵九. 蒋良骐故里考察纪实[J]. 学术论坛,1986,(04):61-66.

[10] 吕余生.桂北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1] 曾小帆. 微风燕子斜 教睦思荣远——记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燕窝楼[J].人事天地,2016,(12):57.

其他:文中图片除已标注外其余由本文作者蒋喜国、蒋顺忠拍摄,作者分别为石冈村第22代国、第23代平字辈嗣孙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阅读:

探秘桂北

红军过桂北之最之六:作品篇

探秘(13)陈恩元题桥碑记揭开“中正桥”命名之真相

全州老大哥

全州文献之一:洮 水 考

全州文献之二:曹横舟改创磐石官道记

一个民间流传关于全、兴、灌、资四县的故事(原创)

楚南精短文学

第96期:壶口瀑布(一诗一景)

第95期:反抗的力量来自河流对山溪的向往 (小小说)

小民论天下

中华智慧篇之二:史官惊西方用韩信大策

中华智慧篇之三:破洞朗及西方围堵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州石岗蒋氏祠堂
骑行广西27-黄沙河
桂北全州县武举第一村是哪个村?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燕窝楼
零陵枝琬公后裔世系图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窝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