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北古村落(29)风景佳处 人文亦兴——记传统古村落安和镇大塘村委大塘村

编者: 这是唐运勇先生写的全州县安和镇大塘村的古村落初稿。小编感觉该文史料丰富,文字也美!入地方书很好,入史,则以为不要使用第一人称。文章期待学者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为让作者看到你的建议,请在文后留言。

一、村落位置并沿革

大塘何许地也?其距全州县城约四十公里,距安和镇政府三公里许,为安和镇大塘村委所在地。大塘村清时属建安乡二十七都三甲,民国时属内建特别乡,当下隶安和镇。

该村地处西越城东都庞二大山脉之间狭长平川之中,狭长平川南促而北阔,南可经四所、万板桥、界顶而过隘兴安,北至麻市则一马平川,其间良田沃土不知几千顷也!而建江婉蜓其间,滋润此方土地,母亲两岸百姓。笔者高中上学途经麻市桥头小坐,见一方墓冢有碑,上刻一联曰:“龙山苍翠谱地势,建水廻环启人文”,觉得颇有些气势,便大意记住了。如今这一方墓冢早为桥头商铺所易而不复此地,对联却已在我这个路人的心底了。对联虽说只是用来形容墓园风水的,我将它扩而大之,来状写一下这二脉青山逶迤,一溪清水中流的建安风光似乎也还贴切。狭长地带的中北部,有一叫龙头石山的婑岭绵延十有余里,切割后成东丘陵西平川的不同地貌。而大塘和鱼井龙家两个年代相对久远的村庄,他们的祖先,就占据了这绵延婑岭西南部的嶙峋景佳处。

图一为龙头矮岭景致

大塘村名的由来,乃在于岭脚不远处有一湾塘泉四季不涸,远眺则状若“金盆”,由是以大塘名村。旧时大塘村居多依山围塘而建,村后则古木葱茏、山石嶙峋,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可状村韵;塘泉之水北流,其溪沟曲走村间,村中古道,沿溪而行,道行所需与夫屋宇接连,有古桥多座,或条石横架、或半月拱跨,古意盎然,标配版的小桥、流水、人家;溪流之畔,青石作板,铺路前行,绕“金盆”而向村外延伸。若登高望远,则不仅后山葱茏更远倚巍巍都庞,村前田畴间一湾塘泉水色澄碧,水流成溪绕村望北流行,至龙井村北与龙井之水合流,灌溉两岸良田无数。稍远则建江蜿蜒流过,放目处青青越城风光无限。塘泉而外,更有村北山麓之井泉凡二,水清冽而甘甜,为建乡名泉,因水清味美至今不废。如此山环水绕的一处村落,叫人不能不佩服古村先人的眼光。早在民国时期,便有本乡名望蒋伯文所修安百公路(安和至百里)穿村而过,如今,道路等级提升,交通之便捷已不在话下。

图二为村北井泉之一

村庄整体格局坐东朝西,所谓青山启后,绿水承前,想必符合于古人的风水学观察。村后之龙头石山长年封山严禁,不许就近取柴伐薪,涵养水源以保塘泉井泉长年丰沛。如此则饮用灌溉而外,四季源头活水不断亦可作生生不息解。而山间古木花草竞秀则四时风景不同,山光水色可悦人眼目亦可怡人心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人较今人多所洞见。地理位置则南临土枧头,北连大天井,东北与龙家村相隔不远,西与江明、跳石埠等村隔江相望。

二、族群源流述略

村中姓氏,以唐氏为著,间陈氏蒋氏,不详其何时自何地迁入,唐姓乃于明初自实充迁入,始祖延康、延昭兄弟二公。全州唐氏,多以“质肃”公为始祖,“质肃”为谥号,公名介,字子方(1010—1069年),湖北江陵人。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官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据《续修实大族谱序》载:“吾族自质肃公谪岭南挈家南行,熙宁初拜参知政事,子之问遂留于南,今兴安唐家司是也。公未几卒于官,归葬江陵府城西北之龙山,而子孙之家兴安者所葬处因曰龙山湾。至怀展公徙居全之建安司,既而又徙实充,祖祀龙山,香火讫今”。这一记载较为简略,尚不足以清晰说明这一脉唐氏的族群源流,遂质之于史册与网络。《宋史·唐介传》仅载:“子淑问、义问,孙恕”,不详。实则介公生五子,曰:“淑问、义问、待问、嘉问、之问”,除待问早卒外,余皆为官。之问为介公五子,官太常寺太祝,元祐党籍之祸,其次兄义问列名籍中,为避祸,之问乃举家迁往兴安之龙山湾(高尚乡大宜山)。如此,则知这一脉唐氏祖于之问公。盖古来习尚,氏族修谱,多傍名人。介公官历数朝,高居相位,于是是脉唐氏谱系,乃上溯一代,以介公为始祖,总算是相国家乘。今实充村后山犹有龙山殿,为祖祀之所,至今香火不绝,乃因介公葬江陵府城西北之龙山,子孙百代皆以龙山为祀,以示不忘根本并祖上的高明。

之问之名,不显于当朝,后世之人若我等者,对公知之甚少。乃复傍名人,以资说明。大诗人陆游(1125—1210年),众皆耳熟能详,陆母唐氏,乃介公孙女、之公之女是也,则陆游为之问外孙。他与表妹唐琬(1126—1159年)凄婉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两阙令人感慨无限的千古绝唱《钗头凤》,更是家喻户晓。唐琬实为介公曾孙女,陆母之伯父淑问公之孙女,陆母之堂兄弟唐意之女,与陆母在唐家为姑侄,与陆游为隔代表兄妹。

陆母唐氏,远在兴安,如何嫁往江南陆氏,挖掘起来,当大有文章可做。而她与唐琬在唐家为姑侄,在陆家则为婆媳,古来的亲上加亲。至于她为何要如传说中的逼迫娘家侄女与自家儿子离婚,生生拆散一对与自己至亲的恩爱夫妻,挖掘整理出来绝对是传奇。只是本文主旨要写的是大塘古村,这些宋代传奇发生时大塘尚是一片荒榛而未见人烟,所以不必详写只略述梗概,让人知晓全州唐氏祖上的一些故实。而数百年后的大塘唐氏姑侄,嫁入本乡青龙山蒋家而为婆媳,则曰历史会惊人的相似,此事当在后文交待。

如此,则知大唐唐氏,最初源自介公五子之问,自江陵迁往兴安高尚之大宜山,至怀展公始迁全州凤凰之建安司,之后迁本乡实充,之后分迁各村,若大马实、大塘等,而以延康、延昭兄弟于明初迁入大塘的这一支开枝散叶为快,于是又有从大塘迁出别村者,若太平、大井塘、亮井、绕水井、蚂蝗塘等村皆是。乃至这一脉源自兴安高尚大宜山之全州唐氏,其藩衍居地不啻十数村也,清末续谱时曰实大族谱,取实充大塘两村各一字名之,盖以两村而为此支唐氏之正脉也。

三、人物并及门户

大凡一方水土,总能出几个人物。久了的不说,远了的不说,清末民国,大塘周围,大塘有唐必见、唐尚光叔侄;叔为武举人,侄是文进士。青龙山先有蒋任衡、蒋连杰兄弟;兄为文知事,弟是武进士。后出继伊、继尹昆仲。兄字伯文夺前清举人,留学日本习财政,先后任两广财政厅长、广西参议长,修湘桂、桂柳铁路、桂黄公路是民国全州风云人物。弟留学日本学农业,为广西大学早期教授。而唐尚光作为全州最后一个进士无疑是大塘村最引以为自豪的显赫人物。

但唐尚光并不生在大塘,其未生时家已迁居距大塘西南数里的另一个依山傍水的秀丽村庄,名曰绕水井。唐尚光祖上在大塘是名门。伯父唐必科(1825—1903年),字锦廷,咸丰癸丑(1853年)武学州试第一,入府学第四,后屡赴乡闱不遇,遂绝意功名,转而经营家业并督率足下三弟皆成名。大叔父唐必见(1839—1918年),字桂芳,同治丁卯科(1867年)第十名武举加守备衘保举千总。小叔父唐必庆(1845—1905年),字静轩,学名致祥,岁贡生铨选儒学正堂。父唐必鼎(1837—1898年),字台臣,号甲第,他是四兄弟中惟一积学不试者,也就是说甲第先生并没有科甲及第,台臣公也没有登台称臣,他只是一个乡间勤于学问的绅士,因勤学而得以恩授明经进士候选儒学正堂。明经进士在明清并不是功名之一种,只可为称号,通常指可就读于国子监的贡生。甲第先生是否就读于国子监,今天己无从考知,但他做起学问来,其实一点也不含糊,族谱有载如下:“公初强记,读书目数行下,日尽数万言,六经至老犹能背诵……”,这一记载看起来似乎有点搞笑,现在的年轻人读网络小说,哪个不是一目数行扫过,日尽又何止数万言!但在文言线装时代,唐必鼎的读书速度还真是了得了得,而且不是囫囵吞枣、食古不化,“六经至老犹能背诵”绝非泛泛而读所可能够做到。唐尚光生有这样的父亲,更兼叔伯功名学问加身,到了自己身上,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套,那是想不用功都难!

唐尚光父辈文武兼习,其中声名最著者为大叔父唐必见。在唐尚光出生前两年他已是武举人,而且第十名应当是高名次。科举时代,考中举人还只是取得了投考进士的资格,还不能够入仕做官。当时年轻的唐必见肯定有进士加身,从而入仕光宗耀祖激励后昆之想,但他的功名却止步于此。而他一生的武功主要用在了调和乡党纠纷与办团练维护一方平安之上。族谱曰:“公器识宏远,尝慨然有天下志,于史鉴得失之故暸如指掌,平居与人言缕析是非,琐而成章,纵极盛怒,闻公言则平……清咸丰以来,海内多故,朝廷肃清保甲,于是乡绅耆群首举公与尹君昆冈、蒋君上达同心共济……而建安一隅,内乱既弭,外患莫入,皆公与二君维持调护之力也。”说的就是唐必见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气度与威望,想想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朝廷统治无能的时代,“建安一隅”,我们这个小地方能出这样一个人物也算是百姓之福了。战乱年代,百姓最为惧怕者,非兵即匪。光绪丁酉岁(1897年),全州哥弟会首领王名卿、胡栋廷举行反清起义。五月廿一日,集会党2000余人,攻破灌阳县城后,于廿五日取道内建乡,欲攻兴安。一时间人心惶惶,民惊恐而慌乱,不良之徒则蠢蠢欲动,欲趁乱而图不轨。当此时尹昆冈已殁,唐必见闻讯即刻联络蒋上达及武进士蒋连杰等,一纸号令集内外建乡团兵数千人围攻会党于四所,杀200余首后溃之。不但在非常时期替行了官府“剿灭”兵匪的职能,也表现出其临大事而从容的胆识与谋略。“剿灭”之举,清廷得报,欣然赏以库银。唐必见并不居功而自入私囊,乃以之购械置产设立永安团局,招募健壮勇猛之建安子弟,操练自卫。至于朝廷以功保授千总加守备衔则欣然接受,这些官服后来随葬入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盗墓之风大起,唐必见巨冢自是难免,后人修葺整理时,犹见官服构件。而永安团局于公归山后数十年仍在,名雄一时!“剿灭”史事,不当见诸族谱,1998年版《全州县志》亦载。

唐必见以武功“剿灭”之举似乎与与唐尚光所秉家学无关,因为他走的是文科之路,且“剿灭”之举发生在唐尚光中举数载之后再赴礼闱之年。但唐必见早年的“慨然有天下志”,后来的种种,无非是传达一种士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管这一天下只是在“建安一隅”,但这种精神是不分文科武科的。

唐尚光的大家庭,自祖良球公渐起田园,至父辈四人白首析产分灶之时,数十百年间几世同堂,伯父唐必科于家业累积居功至伟。“公初奋于武,二十八岁州试第一,过府试以院试绩优而入府学,后屡赴乡闱不遇……”,功名无望遂转而辅佐其父唐良球打理家政,由原本仅给自足的不多田产,因他“屏营措置,悉得其宜”,经营而至于“所置粮田一千四百有奇,堂构辟新,山园广殖,非敢曰雄一乡,亦庶几小康焉”。这话中当然有自谦的成分,就凭“粮田一千四百有奇”在当年的建安也算是大财东了,累积出这么大的一份家业,得以保障一个大家庭的不扉用费。唐尚光一生时间大半游学应试,如果没有相当的家属财力支持,就算有才也只能一辈子贫寒秀士。前面说到唐尚光大叔父唐必见平一方乡土之安,为之读书励志创造了好环境,而伯父的理财兴家则给唐尚光以求学赶考以财力支撑,因此对于唐尚光而言,后顾之忧大可放下,努力读书就好。

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理想便是金榜题名而光宗耀祖,然后入仕做官以“兼济天下”。

公讳尚光,号星航,全之大塘村人,天姿早慧,学问渊博,尤邃于史,为文雅健雄浑,动与古今,学者仰之如泰斗,光绪丙午(1906年)以庶常(庶吉士)游日本,旋长广西谘议局,凡所兴革,动关大计,任高等学堂监督,循循诱人成才甚众,民国二年(1913年)授广西高等审判分厅长不就,是年癸丑七月十九日酉时卒于桂林,距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十一月廿十七日辰时,享年四十四岁……这是唐尚光侄外甥、侄女婿,曾任两广财政厅长、广西参议长的全州民国人物,内建同乡青龙山人蒋继伊字伯文为叔舅、叔岳大人所撰墓誌铭中的一段。

自十岁出就,传今上,十一年丙戌(查应为光绪十二年公元1885年)补弟子员,壬辰(1892年)食廩饩,明年领乡荐而观……这是唐尚光为其母阎氏老孺人所撰墓誌铭中夫子自道的几句话。

依以上两则,我们可以大体勾勒一下唐尚光虽则短暂却是学而优则仕的封建士大夫人生轨迹,他生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晚清同治年间,幼承家学,少年智慧。十岁开始出外求学应试,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三岁成为得食官府薄禄的廩贡生,二十四岁中举,三十五岁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于光绪丙午(1906年)游学日本习学法政,归国后任广西谘议局副议长,又任广西高等学堂监督(或相当于现在的广西大学校长),民国二年(1913年)被任命为广西高等审判分厅长不就,不久即英年早逝,尚不满四十四周岁。这不禁让人感慨万般,这位读书入仕、文章报国的士子大半生时间都在游学应试,经历坎坷终得进士及第,满怀期待入仕不几年,其欲所报之国却已灰飞烟灭。有道是愿望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想是时的唐尚光,其心境又如何生不逢时四字所能了得?

唐尚光成进士的甲辰科为中国历1300年科考中最后一科,此后,科举考试制度废除。唐尚光在国家为末科进士,在全州为最后一名进士,在大塘则为唯一一名进士,总之是一个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只可惜在其家族走向兴旺其个人人生走向巅峰的时候,大清帝国已经到了陆沉的前夜,一场波澜壮阔的立宪改革运动亦未能挽狂澜于即倒。尽管唐尚光积极投身于这场改革的洪流之中,以翰林院编修并留学日本法政速成科官员的身份出任广西谘议局副议长,终未能在以捍卫皇权为实的改良中获得成功,之后也难以适应新兴的民主政治形势以及纷繁的现实,以至于在不满四十四周岁的壮岁过早的失去生命,留给族人后辈以无尽的慨叹!也让其本当更加绚烂多姿的人生过早的定格于民国二年。

图三为唐尚光甲石

查《唐氏实大族谱》等资料,大塘历史上有文科举人科名者凡二:一为大塘建村始祖唐延昭,记为元至大壬子科,一为唐尚光,记为清光绪癸巳(1893年)科中式第九名。进士一名,为唐尚光,记为清光绪甲辰(1904年)科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编修。有武举人两名,分别为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武举人唐良藩,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武举人唐必见。查全州历代举人、进士名录,则唐良藩、唐必见、唐尚光三人可资一一对应,唐延昭则不见于名录。或许是年代久远史料阙如,亦或许是族谱记载有误,盖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并无壬子年份,再者若其为元至大年间中举,亦难合于其明初(至早为1368年)迁居大塘的史实。此可存疑,以待高明。

由于在大塘这方水土上历来有尚文习武的风气,故而文武人才多出。举人进士而外,次一等功名加身者若廩贡生、太学生、文武郡庠生等不啻数十人。而有名为进士实为监生或太学生者三人,其中明经进士一人,为唐必鼎,前文已有提及,成均进士两人,为唐必諅、唐秀全。至于例授修职郎、恩授登仕郎、钦赐文林郎、恩授承德郎、恩授正九品、恩授正九品等散官自清初起代不乏人,能被朝廷或赐或授以散官者多半有廩贡生、太学生、郡庠生之类的秀才级功名,也有是因为在地方上有功德恩授,或者因祖上功名例授,不一而足。散官只是一个品阶虚衔,并非实职。但区区一村,数百年间,出文武举人,中进士点翰林,做朝廷命官,已然辉煌炫目矣!又有数以十计的散官点缀其间,难怪族谱要以科甲云连来形容了。

图四为今人复制的奉天诰命碑

村中人物,有名于时者,不可尽记,但有一人,可记上一笔。此公名叫唐仁民(1914—1972年),为唐尚光侄辈,他毕业于为CC势力培养人才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因攀附二陈(陈立夫、陈果夫)及张道藩而颇负时名,在桂林和重庆期间先后担任广西图书杂志审查处股长及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总干事。1949年到台湾后则追随“立法院长”张道藩长期任职于“立法院”,并于19541月递补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此公行为作派不类其前辈祖上,在当时亦不可以正人君子名之,但小小一村,出此人物,当为之小记。

旧时代,婚姻讲的是门当户对,大户人家的媳妇,大抵不会是穷人家的女儿,而富裕人家的女儿,也一般不会嫁给穷人家的儿子。唐尚光大叔父唐必见配王氏,育二子一女,子名唐尚銮、唐尚崶,女唐尚福适青龙山全县知事蒋任衡。唐尚福在年龄上要长于唐尚光,是他堂姐,蒋任衡娶唐尚福成唐尚光堂姐夫,唐蒋两大建安望族由此结为姻亲。蒋任衡,字永铭,号春浦,原居青龙山,民国四年率子孙迁居鳌洲(今安和乡政府大院内),春浦先生是清光绪年间的廩贡生,举孝廉方正,曾任全县知事。唐尚福嫁春浦先生后育蒋继伊、蒋继尧、蒋继尹三子及蒋继芬、蒋继娴二女。三子中老二蒋继尧过继给其叔清光绪间武进士蒋连杰不提。长子蒋继伊字伯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后以举子身份在京候选知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叔舅唐尚光、三弟蒋继尹被清廷选派日本留学。继伊、继尹兄弟在亲戚关系上是晚辈是唐尚光的侄外甥,在学业上则执弟子礼称门生,由是两家的走动日益频密,兄弟俩又先后娶了唐家的姑娘为妻,将之前的姻亲更向前推进了一步,来了一个旧时代常有的亲上加亲。

蒋继伊娶的是唐必科孙女亦即唐尚光侄女,唐必科有一子曰唐尚燦,膝下一儿一女,儿曰唐国信,女曰唐琼英,蒋继伊娶的正是唐尚燦女儿琼英小姐。有资料说蒋继伊娶的是唐尚光女儿,说唐尚光是蒋继伊的岳父,甚至鳌洲的蒋氏族谱上都是这样载的,但这显然是个错误。笔者读过多篇蒋继伊为大塘唐氏先人写的墓誌铭,都以外甥的名义,这不错,大塘原本就是他的舅家。而他为唐尚光写的墓誌铭则落款门人,不落女婿,也不落侄婿,这仍然不能说明问题。既是门人又是女婿或者侄婿也不矛盾,最有说服力的当是他为其内兄唐国信写的墓誌铭上的一段话:君姓唐氏讳国信号镇垣,全县建乡绕水井人,曾祖良球清赠中宪大夫,祖必科父尚燦均清武庠生…武庠公(必科)一子燦孙男一即君,孙女琼英适蒋继伊…这是继伊自己写的,自家夫人总不会写错了吧?蒋继尹娶的是唐必见的孙女,唐必见长子唐尚銮与妻尹氏有一女名唐洪信,嫁给了蒋继尹。而唐洪信的亲姑妈就是蒋任衡夫人唐尚福女士,在蒋家她是唐洪信的婆母,一对亲姑侄嫁一家而为婆媳,也就是旧时所说的娘娘带侄女,亲上更加亲。唐尚福与唐琼英,虽非亲姑侄,也是堂侄女,在蒋家则是她的大媳妇,正是:“堂上一姑尊婆母,外家两侄称媳妇”。如此一来,伊尹兄弟既是唐尚光外甥,长大娶亲后更多了一重侄女婿的身份。蒋继尹留学日本学的是农科,学成归国后与马君武等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为早期教授。后大学西迁南宁,蒋继尹搬家途中在昭平境被土匪误认为蒋继伊而劫杀,殊为可惜。到下一辈,唐仁民娶的是蒋继伊的侄女,则唐仁民为蒋继伊侄婿,唐蒋两大门户,亲缘关系数代不断。这也是古来乡绅文化之重要特征之一种。

四、古建碑石等人文遗存

一般而言,村中古建有代表性并保存完好者多为祠堂。但大塘村建于光绪年间的三座祠堂如今只见残垣断壁,而坍塌未尽的一座犹可见高高的马头墙,让人约略可以想见当年屋宇之高敞。白墙上书一联曰:“稼穑开基景西周祖德,诗礼传后宗东鲁圣人”,说的是耕读传家的家风与族群溯源。上下联之间为一个大大的“福”字,字幅上方书一行款字:“岁光绪乙亥癸未乙亥癸未课吉□造”,此中乙亥癸未重叠当为笔误,所纪年月为18766月。此题书法宽严雅正,博厚复密,颇得几分颜书意味,水平不低。书者何人未见署名,或为当年族中书法优异者所为也未可知,至少可证当年董其事者书法赏鉴水平不低。而按款题年月,则祠堂修建及今不过百有余年,从修筑到维护殊不见佳。且从面阔三间的屋宇规制、从残墙上留存江砖砌体,当年的投入,只能说是简而约。村中保存完好的成组古建已然难寻,盖村人多弃故宅而起小洋楼于村外围交通便捷处,老屋因无人居住修缮而颓败乃至于坍塌者触目皆是。此不独大塘如此,在中国农村恐怕是普遍现象,中国古建筑在城市有国家财力投入尚且缺少保护,相对而言,农村的祖屋单靠后人修缮管理,其命运大概只能是交之于天了。祖屋若分属各房子孙则多沦为堆柴放草杂物间,或者饲猪养狗的牲口屋,修缮之事通常无人问津。若归于某房某家,则多半拆旧建新,故宅不存。笔者于祠堂周围走过,亦见数栋老屋旧貌尚存,幽巷杂草青青,却难觅人踪,推测大抵属于上说之前一种情形。当然,时代在前行,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遗存都带往将来。但有选择性的保存那些有代表性、有价值的乡村古建筑,应当上升到地方政府并相关部门的议事层面,由政府投入使其作为对乡绅文化遗存和乡村旅游景点施以开发保护,恐将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图五为祠堂的残垣,白墙上对联与福字依稀可见

图六  无人居住的老屋,巷内及墙上植被青青

相对于古建,则村中甲石古碑等项保存略好。笔者行走村中观察访问,一耄耋老者说村中原有甲石二十余对,现时所余也就几对了。笔者一番统计,计有甲石五对半,诰封碑一通,古记事碑两通,复制碑两块,村尾古墓一座稍有毁损但建构精良,森森翠柏掩映之下,肃穆之气聚存。

甲石五对半有三种不同规制:其中半对单块的无穿亦无字,孤零零立于路边让人摸不着头脑。另有两对与诰封碑立于村中部公路一侧,诰封碑居中而甲石分列左右,甲石上下有穿分别为上菱形下圆形。还有三对亦上下穿但为上方下圆。甲石虽成对树立,实则一人一块。比如立于村中部公路一侧的两对,自北而南数去,居首一块为唐尚光进士及题并授编修后建立,甲石前侧一行书刻曰:“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唐尚光建”,另一块为“廩贡生特授柳州府怀远县教谕唐炳銮建”,唐炳銮为唐必见长子,是较唐尚光小两岁之堂弟,故而该对甲石也就成了一对兄弟甲石。靠南一侧那对建立稍后,因石上书刻有“前清”字样,乃民国年间产物也。又一对立于村尾,石色稍旧乃成均进士唐必諅、唐必赞(字秀全)所建。距此石不远处一对甲石,两石前后四面仅一面刻字,其刻曰:“同治十年辛未孟冬是浣谷旦立”。知此石立于1871年农历十月上旬,却不知所立者何人?这一种立法当作何解?还有一对原本立于村中溪桥一侧,早岁见过知为成均进士所建,今为一水泥构件作坊砌入墙中,不见刻文遂不详名讳。如此说来,则知甲石有廩贡生并其上功名者便可建立,故前文老者言村中原有甲石二十多对,诚非虚言也欤!

图七  唐必諅、唐必赞甲石

诰封碑制作得高大厚重,碑首并两侧浮雕人物蟠龙图饰,何许喻有皇恩浩荡之意。只可惜碑首及部分碑身被人为敲碎,殊为可惜。按例,唐尚光赐进士出身当诰封直系长辈三代,则至少当有诰封六通,实则朝廷给出的诰封共有七通,因大叔父唐必见有武举功名在身,又有剿灭之功于朝廷,故额外诰封其为中宪大夫。而前列的诰封碑正是他唐必见的。七通诰封文牒见于族谱而直系的六通未见有碑。这一现象颇值得玩味,是否已故之被诰封者不再建诰封碑,还是另有其因?笔者尚不得而知!

图八  唐必见诰封碑

古墓墓主名唐尚燦(1854-1888年),字焕文,为唐必科之独子,唐尚光之堂兄,也是蒋继伊字伯文的岳父大人。只是他去世得早,只活了三十四岁,故蒋伯文小时候见他也只称舅而非岳父。该墓冢座南朝北,圈起有碑,典型的明清墓葬规制,即民间所称之圈祖。其墓首部分有被撬坏的痕迹,但不算严重,总体尚称完整,墓居村尾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毁于人手是墓主之幸,更是后人之福。

图九  唐尚燦墓冢

古碑两方着人破坏而外,风化漫漶亦著,已不可读见其中内容。复制碑一高一矮,一繁一简,高且繁者为奉天诰命碑,矮且简者唐氏溯源碑。奉天诰命碑高逾三米,碑首并两侧浮雕祥云龙纹构件为原碑旧物,碑体新制。碑额奉天诰命四字为电脑篆字,正文楷书为实充村民间书手所为,碑文内容是为大塘村历代有官阶功名者列名,为古村人物留名实为保存历史,是功德之事,尽管书法欠佳但有比无好,况且保护保存了部分原碑风貌旧物。唐氏溯源碑内容摘抄族谱,通碑新制,存之可为将来之人文古迹。

村中古桥数座,多为条石横架于溪沟之上,除其中一座被水泥构件作坊以混凝土覆盖外,余皆原貌。而最见古意者,为一半月型青石拱跨。跨可两米余,桥阔将三米。笔者访问村中,恰遇一老者坐于桥畔老屋之下,于是询问此桥建于何时,老者说桥底有刻字记载,但我寻遍拱下,并未见有刻字记载,推想一下,总该是数百年的故物了。

图十  村中古石拱桥

五、风景与故事

龙头矮岭之绝壁山脚,多生溶洞。村北之两眼井泉流出,皆入壁底溶洞,而金盆塘泉流经溪沟,尽处亦入溶洞。人说龙井之水源于大塘,思想之下,似乎有点道理,矮岭逶迤连续,龙井是在下游。但地底山下暗流交错、溶洞勾连,谁也弄不清里面的具体情形,否则大塘人的洗澡洗脚水自龙井冒出,如何能清冽洁净如此!

自大塘往东北行里许,有绝壁下临深潭,潭水清幽,壁影天光,堪称胜境。壁下有空,阔可行舟,壁青间白,故名白壁岩,或曰白面岩。已然成为现时火爆的小九寨——龙井游的景点之一。有经济头脑的大塘人已在此间泊橡皮舟、搭观景台、设小食摊等,圈景待客而取费。                  

   图十一  白面岩景点

绝壁深潭之间,早岁有故事流传,写出来可佐人游兴。

说是有好事者数人,但见得绝壁间岩穴中有岩鹰飞出,便生出取其蛋掏其崽的玩心来。众人商定自壁顶悬箩载人行其事,余者持绳徐徐下放,为安全与行事计,过程中喊话因应。箩中人下行未远,抬头忽见绳索因摩擦岩石起毛欲断,于是惊呼:索子起毛了。声音在岩壁间回响,壁顶人听不真切,又看不见悬箩与人,于是以为所掏鸟崽已经生毛了,乃大声回应:生毛了要起。箩中人气急,又呼:是索子要断了。上边人答:蛋啊,蛋也要啊。说东答西,箩中人无奈只可听天由命。未几绳断箩坠,直落深潭。由于有箩筐的缓冲,又潭水深深,落水者并未受伤,旋即游出。壁顶数人因绳断而倒地,亦无大碍。虽未由此酿成祸端,这一众不靠谱人的故事却因有趣而流传开来,至今也不知有多少年了。

六、乡村旅游畅想

   龙井村有绝美的自然风景,自2016年秋后,已然声名远播,慕名游览者,与日俱增。其实龙井村乃为大塘村委所辖,两村相距只三两里。大塘的一处风景,已与龙井接连,若能将大塘的人文景观整理开发,则安和镇的乡村旅游线路,乃可向前延伸。前文说到,唐尚光并不生在大塘,生而成长于距大塘西南数里的绕水井村,他的故宅就在该村,且至今保存完好。盖绕水井于唐尚光家实为庄户,尽管其生于斯而长于斯仍以大塘人自居,其进士甲石亦立在大塘。若能将绕水井唐尚光故宅修缮开发,再佐以青龙山、鳌鱼洲等处风景与人文,则何愁游客行之不远,游之不欢。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阅读:

中华智慧篇之八:洞朗之后论语中美合作

湘山寺(5)"楚南第一禅林"湘山寺里的题刻

第114期:打电话*精短小说

使用支付宝的朋友请注意,小心该公司的新规则注销你的账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不贪,三不交”,才是真的聪明人
倪海厦 天纪 第五课 视频文字版 (米纸护眼)
紫微斗数——什么是自化忌,如何理解自化忌
潘长宏《五言劝世歌-【3】》
大丁术数课堂 盲派八字命理学习笔记(03)
二十四山咏龙脉及吉凶释义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