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北传统村落(47)地润人和谐的靠背古村

编者:各位行家与靠背村村民,如果你发现本文有什么问题或好的建议,请在文后留言。谢谢你!

一、村况地状

全州县绍水镇沿河村委所辖的靠背村,位于镇圩南方3公里,沿河村委东南方300米。全村常居人口576人,本村在外的非农业人口118人;95%为张姓,其余唐、李、赵姓各占1家。该村有保水田573亩,荒田(望天田)40亩,有山地约1500亩;村东邻洛口村委上宅村,南靠本村委的井边村及柳甲村委毛坪里村,西邻本村委的青山田村,北靠大丰田村及白沙江,村域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有史以来,村中以种水稻为主,兼种红薯、玉米、黄豆等作物,近年有不少农户在山林或旱地推广种植柑橘及槐花等经济作物,亦有少量水田也开始种柑。

村名叫靠背,是因为该村村后有山坵一座,村落依山靠岭而建,故名靠背。村后之山高虽不足百米,却有合抱古松上百株,把该山上拔了数十米高,松枝斜挺,松针苍翠,显得甚有灵气;古村座东南朝西北,村前是古宜乡(从宋代始,全州分六乡,绍水、咸水属宜乡)最大的田垌——西起清水江出山口的庙门前、白塘,东至下宅、二美,长10余公里、面积约两万亩的白沙江流域的塘口大垌;村口正对着大丰田(大丰收的田)村,远处正朝着越域岭山脉东南侧全州境内最高大最雄伟的屋柱岭;白沙河从屋柱岭西侧的桐油山(古名桐源山)流出峡口后,像一个多情的少女,对迎着靠背村千回百转的缓缓流淌而来,至村前300米处,因靠背村地势的隆起,河水才不情愿的往村右东折而去。山后东南方连延至井边村后龙山外,东西向的棒槌形山势,向西延伸约200米后,突向北折90度,形成了个名叫花台山、座南朝北的山坵,酷似人之左臂,把靠背村环拥入怀,臂弯处有四季涌泉的古井一口。而在棒槌山形北拐的外弯处,其脉又连着一座奇形怪状的石山拔地而起,在群丘中鹤立鸡群,甚是雄伟,山上怪石林立,形状奇异;石山之西连着数公里长的土坵山脉,至秀家洞村后的石山而止,为靠背村形成了第二层“左臂环抱”之屏围。古时有风水师考靠证靠背村风水格局时曾说:“面金山(屋柱岭山顶形如金字),迎银水(白沙河),隆玄武(后山),环青龙(左山),避白虎(右河),吉祥地也”(见张文楠坟碑)。

二、祖系探考

张姓在全国是大姓,在全州则人数不多;宜乡绍水的张姓,主要居住在松川张家,下宅张家,(又名洛溪张家),靠背张家三个村,其它都较零散;在很讲究联宗共祖的封建时代,凡同乡同姓之族,总会尽可能地考族源,联宗谊以互为倚重;而绍水的三个张姓大村,除下宅张家有部分迁到靠背村居住外,三村却不同宗;是三村张姓古时没有往来沟通,还是其祖系确实不一样,估计后者的可能性极大。那么靠背村的祖系和迁居史如何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查查家谱便知。古时全州各族姓,把修家谱看得非常重——凡百人以上之村,或族众散居之姓必然联宗修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余庆谱)”曾成为全州人的古训,特别是民国年间的前期,全州80%的姓族都修了家谱。靠背村也是修了家谱的,可现在不见了,有村人说,是走日本那年丢失的,疑是某前辈藏在村中某墙洞或某樑书中。没有了谱书,对该村祖系和迁居史的考证,简直无法着手。后有村民提议,找全州地名之书核查;找到1983年出版的《全州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后,在141页上记着:“靠背村,344人,张姓,清乾隆年间从下宅张家迁此,因村背靠山岭而得名”。果真“从下宅张家迁此”?是也非也。是者,乾隆年间确有一户下宅张家人迁居于此,嘉庆年间也迁过一户,土改时又有10户迁来该村;据统计,由下宅迁来的张姓人口有约200余,其他张姓即原居张姓占大多数,他们同姓不同宗,且不同辈行,原居张姓目前执行的辈行是“高祖明声远”,而由下宅迁来张姓目前用的辈行是“才景嗣先师”;那么原居下宅村张姓人的祖系及迁居史呢?据村中前辈讲,他们的祖先是从朝南的源口村迁来的。为了寻根溯源,村中队干张先亮、张兵荣及代表张兵,两次到朝南村委的源口村寻找谱书不果后,又在村中老者指引下去找古墓;在何村北田垌中间的一个大土堆一侧,有块斜角而断的坟碑,立着的半块埋在土堆中,只有尖角露出地面;倒伏在地上的半块,半埋于土半朝天;碑上依稀可见“明故高祖张公 之墓”,还记有“公生三子分为三房……葬倒褂金钩之吉穴……幸发一村……全叨坟灵庇佑……乾隆十年清明节立”等字样。据该村在场的张水斋老人(75岁)讲,他们村是长房,二房迁在宜乡靠背村,三房迁到四川去了。两村的老人都还记得,民国年间,源口村与邻村发生山林争斗,在当地属于孤姓的源口村,派人向靠背村求援,在村庄被围,械斗将起时,靠背村数十名族人在张先午率领下,气势汹汹赶到现场;骑着缴获的日军东洋马的张先干,恶声怒吼,拔枪示警,邻村人见势不妙,悄悄撤围遁去。虽没找到谱书,有古坟碑及村中老者佐证,靠背村原居张姓迁于源口已无疑,至于迁于何村,从坟碑之字考证,为其高祖立碑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则是立碑人的曾叔祖迁于靠背村,按古村30年为一代计,则从乾隆十年上溯120年,靠背原居张姓应迁于1625年的明代天启年间,至今已近400年了。又据靠背村先亮与兵荣两队干讲(均60多岁),年轻时一次清明节随村人到县城柴头岭帮张澯公(四部尚书)扫墓时,曾巧遇张公后人从平南来扫墓,前些年平南人修家谱,还派人来邀靠背村同修统谱,虽未落实,却收到他们赠送的书一册,专记该族迁居史及科第之婵联;记有张公先祖为开封人,宋未在广东做官,宋亡后安家于广东新会,其高祖迁至平南而居。而靠背村民国年间的全州名人张闻楠的坟碑上,由时任灌阳县县长唐元堃的墓志铭之尾铭曰:“粤之张氏,源行西江”句,莫非靠背张氏与平南张澯后人曾是同宗?这疑问,或许已成谜案,或许待该村老谱面世之后方可解疑。

三、张家大院

之所以把张家大院列为一个专题,是因为该院太大了,有可能是全州最宽大的围院。该院由前后五座正房相连,每座房之间有圆形月亮门相通;主房的东西两侧,又各建了五座横屋相匹配,15座主房横屋连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整体,前后深72.6米,左右宽36.6米。在这个长方形整体东南两侧的二进房位置,又分别增建了绣、书房两座,每座面积约180平米(房已坍塌并有人建了新房,无法具体丈量),第一座房的照墙东角与南角,有半圆型的围墙与两侧增建房外侧山头墙前角相连,增建房外山头后墙角又有围墙与五进房的后墙相连,围墙高约8米,上半部留有枪眼,墙内侧建有楼廊,供护院枪手巡守之用。由15座房屋组成的长方形整体,加上两侧增建的绣书二房,建房面积达3017.16平方米,再加上东南西北四角的半圆形围墙内的演武坪900多平方米,场院内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试问:全州境内,还有比此围院更宽大的院场否(院内建筑风格因恐文太冗长故略)。为了培植大院前方的风水,大院主房的照墙前留6米大道外,还建有一个长36.6米,宽12米的花园,花园之外还挖建了两渠三塘;外渠环村而流,内渠穿花园则而过;三塘均呈半月状,如三块巨大的明镜,摆放在村前,上采日月之光,水养荷莲之花……村之风水培植,院之精心部署,足见该村先贤及建院主人的智慧与卓识。那么,张家大院建于何时?又乃何人所建?五房十屋相连,又加绣、书两房有分有合,意为何也?为什么围墙四角还留有枪炮眼呢?如若解疑,还得从院主人说起。

四、大院主人

靠背村从建村到今已历约400年,村中曾出了些什么人才,因谱书不存,村内的几对功名甲科石,也被当作渠道桥体所用,已无法可考;但民国年间,该村却出了三个大名人——民国前期古宜乡无人无知的名医张闻楠,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民国后期广西著名学者张先辰及名噪全县的其弟张先午。他们都是张家大院的主人之一。

(一)张闻楠其人其墓。从张闻楠墓碑文及民间采访,再加上参阅刘中华先生《爱国学者张先辰》一文得知;张闻楠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其祖父为五孙按辈行分别取名为嗣耕、嗣读、嗣诚、嗣孔、嗣颜;并分别为其取字曰乐道、悟道、至道、绍仲、存礼;闻楠是其号也,因他一生最喜楠木故自号闻楠。从其祖父为五孙各取的名与字推考,闻楠出身不仅在富贵之家,同时也是书香门第无疑。

张闻楠7岁在外祖父家读书时,就能游目数行过目不忘,被人誉为神童;读书五年则精经史,后因父疾终读,助父理家并学医“以待父疾”;从此,一代名医在宜乡的晚清时期名声大噪,并先后在大坪圩,桐源山(现桐油村委)、三友梅塘、塘口水头、柳甲莫书院、咸水的黄土田等村开过药铺,一边管理各地祖遗田园,一边看病行医。张闻楠生五了三女,排序为大姑、先庚、先已、先丁、五姑、先辰、仕美、先午。靠背张家大院的五座主房十座横屋即分又合,就是张闻楠为五个儿子各人可分得一主房二横屋而建造的。

张闻楠祖业本已丰实,加上他治家有道,再加上了医术高明,家产不断增大。更奇巧的是光绪二十八年,张闻楠在大坪开药铺期间,一名湖南药材客商运了一大船药材沿湘江而上,欲去广西省府桂林批发;行至大坪时突然染病,只好把药材寄存在互有买卖关系的张家药行,掉船回湘医病之后再无消息。第二年全州大疫,药材奇缺,张闻楠怕客商的药材久存后变质,登记数字后把药材批发给了各药店,得到一大笔钱。时逢清末,时局动乱,钱币时涨时低,张闻楠久等客商不至,怕货币贬值,日后难以向该客商交差,故将钱币购置了大批田地和铺面。民国初年,张家已在全州、界首、大坪购置了约40间店铺,在咸水的黄沙田垌、柳甲大堰垌、沿河垌、洛口垌、三友垌等地购置了4000多亩良田和桐油山的1500多亩山林,并有十余个庄园,成为当时全州六乡的“三最”(恩乡蒋伯文的权最大,长乡高田唐文轩的钱最多,宜乡张闻楠的田地最宽);是当时全州县内首屈一指的大财主、大地主。

张闻楠先祖是下宅张家人,后迁洛溪张家,继张先亮一家之后又迁居靠背村(约在嘉庆年间),后来为管理各地田产,曾迁居到柳甲的垒沙底等庄园居住,并在柳甲大堰垌中间建了一座南极楼(现已成废墟,谐名塘子头)并居住多年。清末时局动荡,张闻楠于光绪三十年(1904),回靠背村建正、横屋各一座,重回村居住,不久有湖南一股流寇,趁张闻楠与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外出后,破门而入大肆抢劫,并掳其妻赵夫人及长子先庚等6人为人质,索6万银元方可放人。田地虽多钱不多的张闻楠,卖掉了全州的10 多间店铺和4处庄房,还向高田唐文轩借了12000块银元才赎回人质。此后,张闻楠又一次“悟道”:田地钱财乃身外之物,知识才是偷不走抢不去的宝藏;于是,他先送先辰夫妇到外省、到日本读书,又送先午去南京求学,并鼓励其他几个子女奋力读书,还许诺为子女读书,每人可变卖千亩良田。此诺日后成为佳话并流传至今:“张闻楠为送仔女读书、卖千亩良田不痛惜”。此后,他将主要精力和财力用于建张家大院,严修围墙留枪眼,高价求购枪械,精选家丁护院;4000多平米的张家大院,前留有三门,后只两门,晚上五门一关,犹如一座城堡。平常匪寇,莫奈他何!

张闻楠一生,恰如其名(嗣读:一生勤读医书,成一代名医)、其字(悟道:为富有仁——田地租息低于其他地主,特困户可免减租息或药费;远见卓识——鼓励儿女读书,报效国家;急公好义——出主资并倡捐修通了咸水至洛口、桐油山口至洛口铺垫河卵石的路;重视教育——卖田15工办起了洛溪村小学校)、其号(闻楠:一生钟爱楠木,棺木、手杖均为珍贵楠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八月底,张家主庄园的桐油山区疾打摆子病盛行,时年79岁的张闻楠怕家人反对,偷偷进山施医;在救愈多名患者后也感染病疫卧床;因年事已高,九月七日被家人抬回靠背,第二天病逝,十月初十卜葬于村左花台山。5年后,其坟石料圈砌。1950年,其妻赵氏逝葬其右。文革破四旧时,石圈祖的大部分石料被抬去建了小水电站。1985年秋某夜坟被盗,棺穴水浸齐盖顶,楠木棺盖被锯开,陪葬物尽遭洗劫,唯留楠木拐杖一根,弃于坟旁月余后不知所踪……。

(二)张先辰与张先午。张先辰是张闻楠第四子,在儿女中排第六,曾与妻同时留学日本帝大;抗战期间,任广西大学总务长,主持学校西迁贵州榕江,1946年积极投入反独裁,反内战活动,解放前又参予领导了广西大学的护校活动。解放后,张先任主持广西大学校务工作的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委员会秘书长,继任校教务长。1955年,张以中国民主同盟桂林市委主任委员的身份,当选为桂林市副市长。1958年调任广西社科院办公室主任;1962年调任广西通志馆副馆长,兼任自治区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广西区委副主任又兼秘书长,还被选为自治区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1976年,病逝于北京,终年70岁。张先辰是广西著名教授和学者,他一生辛勤笔耕,在广西解放前夕,曾发表了大批很有价值的文章,内容涉及科学、哲学,广西工业、经济资源、地理等层面,为广西解放后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不少指导性的理论。

张先午是张闻楠最小的儿子,毕业于南通大学农学系,曾在广西多县任职。因身材高大威武,且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多任武职,如曾任桂林警备队教官,并先后任融县、全县侦缉科科长。日军占领全州后,张先午遵照其兄张先辰“千万不要为保存家产而为日本人做事,绝对不能当汉奸”的教诫,率领绍水境内的一支自卫队(属蒋余荪抗日挺进纵队的一个大队)在桐油山、妙山一带山区打游击,还把家里的枪械带进队里,并多次伏击日军。一次在松川地带一次杀死日军七名,还缴获了一匹日军官的东洋马。1944年暮冬,驻扎在张家大院的日军一中佐,知道张先午是曾留学日本帝国大学张先辰的弟弟后,三次写信给张先午,要他投诚后出任全县维持会会长,张接信后不看一眼就把信烧了。日军投降后,以张先午为首的绍水地域内的地主武装,曾与桂北游击队多次交战。全州解放后,张先午与蒋文度向政府投诚,1950年在绍水白沙被农会以大地主身份枪决。

五、红军情缘

第一次到靠背采访时(连访三次),有村民说村里曾住过红军,我不信,因为本人对于红军过湘江的多个渡口和行军路线的历史比较了解。该村队干张先亮、张兵荣为证实此说,请来了该村生于民国十三年,现年94岁的张先昌老人,老人虽然年过九十,但耳聪目明脑子灵,生活不但能自理,还能下田看水种菜。谈起红军的事,他如数家常地回忆起了80多年前的情景:“民国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我打断他的话问:“你怎么记得那么清楚?”他说“我哪时已有10岁了,因为过两天就是俺奶奶生日,生日有肉吃,所以每到那几天,我总是数着日子盼那天的。”他接着说,“中午时分,红军从白沙河沿河西南岸的大路(卵石路)向桐油方向走,俺村子三豹哥(张高元)刚从田里挖了几挂红茹,站在路边看闹热,有红军拿银毫子买红茹吃,三豹哥大个的收点钱,小个的不收钱。卖完了红军问还有不有,三豹哥又回家挑了一担送到路边,很快就卖完了。我们村里人很奇怪:这些军人实在蛮好,拿钱买老百姓的红茹吃,以先总没见过。”听老人讲完,我犯疑了——当年红二师从大坪渡江后,红四团南下占界首,红五团北上欲占全州,后因湘军4个师先到全州而退到脚山修工事的,怎会有红军沿白沙河上桐油方向走呢?我忙问老人人数多不多,走不走得急?老人说人数不多,也就百把人,还有女的;这时我才突然想起:红一军团的指挥部本来就设在水头村乐耕公祠 。红二师的后勤人员从大坪过湘江后,沿白沙河到靠背村门前,再沿大丰田到水头指挥部,一点也不错。后来我回家查资料,红二师从大坪过湘江是1934年11月27日,确实是民国二十三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

先昌老人还说,原先的部队没打仗,过了几天,李军娘子(当地人对桂系李宗仁部队称呼)扯马尾(当地人对桂系打红军后续部队的讲法)时,有些伤员也三三两两的从村口走过。有一个伤员膝盖骨打伤了,走到竹山园不走了,看样子20岁不到,又哭又喊,喊痛喊娘,俺老子(张嗣德)正在家里和斗子岭赵桂生喝鸦片、知情后送了点鸦片给那个红军吃了止痛,并按照那个小红军的要求,用奋箕把他招到上宅村鱼形山,小红军讲那里有红军大队过路,好带他一起走;过了几天,听说那个红军被该村的念龙长子砍死过了;文革时,有红卫兵问念龙长子为什么要砍死红军,念龙长子吓得吊死了。

张先昌老人还说,一个姓潘的红军奶仔掉队了,俺村修元(张先辰的二哥张先已的号,他们五兄弟分别叫西元、修元、斗元、桂元、谷元)把他当仔带了十多年,解放后回江西了。还有个红军也在俺村里住过蛮久,是莫书院一个剃头师傅当仔收留他的,曾到张先午家里来当长工,后因一次家庭纠纷,被张先午用枪打死了。老人还如数家珍似的告诉我:当年走散和落伍的红军有蛮多,都给当地人做仔了。下宅李桂花捡了个号兵做仔,这个号兵现在不在了,但他有三个仔还在。张家老村张三元也捡了个红军仔,带了10多年,解放后回江西老家了,后来还转来看望过三元。还说咸水黄土田也……

靠背古村,确与红军结过缘,而且此缘不浅!

六、和谐之村

三次连访,靠背村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村民和谐、友爱,今如是,昔亦如是。有例如后(为便阅读、权且按条序而列)。

①全州农村,历来很讲宗派,不少村族还有些排外;但乾隆、嘉庆年间,洛口张家今队长张先亮一家人及张闻楠一家迁到靠背村住后,200多年来,从未与明末迁到靠背村的原居张姓发生过不愉快的事,连句双方不愉快的话都没讲过;特别是土改时迁来的10户,明打明晓得是冲着靠背村田多来分田的,但靠背人还是象迎接家人一样欢迎他们。

②抗战时期:日军一个指挥部曾驻在张家大院,日军得知张先辰曾留学日本帝大、称其宅为太君之家。有日军官曾问张先丁:村人与你家是什么关系?张说全是一个大家庭的人。全村人得到庇护。

③人民公社时,靠背村分两个队,不按宗族派支分。

④村人赵绍明(该村赵姓唯一家)读高中时,因家庭困难,是当时生产队拿钱送他读书的。张桂林妻子赵满凤得了癌病,村里大多数人都捐了钱。

⑤10多年前,村民张兵在宅基地建房子,牵涉到20多户的地盘,张兵提出兑地后,几天就兑换清楚了。张启发有宅基地与张兵荣连一块,启发要建房,兵荣二话不讲就把自己那块地兑让给了启发……

⑥8年前,村民每人集资数十元,全村委第一个硬化了村巷道水泥路。前年,村民集资修村口到村委的水泥路,收到村民自愿捐款3万多元。

⑦村里建了个“背靠背取暖,心连心建村”微信群,全村不管在家或在外,农业非农业户口,凡懂微信的都入了群。由张天涯(28岁)、张文光(33岁)立头。发起了个“竖村碑、安路灯”的捐募活动,至今已收到51人的捐款15000多元,每人捐300-1000元不等,大部分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志鹏和张魁分别捐了1000元、800元。如今,一块高3米多,宽2米多的原生大理石已竖立村口,太阳能路灯也在筹备购装。

⑧每年大年正月初,村里都要举办文体活动,如唱歌、跳舞、拨河、推独轮车等10多项比赛;奖品有铝铁桶、热水壶、牛奶等,今年正月初四花了18000多元,都是村人捐的钱,立头的张文光、张志鹏每人捐了1000元。好多邻村青年人也赶来参加,太神了。

一个加非农人口不到700人、有4姓5宗支的靠背村,公益事业越办越好,还建了个名字取得那么好的微信群,并每年正月里举行文体活动,即没有政府指导,也没有老板资助,全是村民自资自愿捐款自娱自乐,这个村人的素质太不一般了!他们除了善良,更多的是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得到了传承和升华,才有了全村人的和谐与幸福,他们的幸福指数不仅在于每家都建了新楼房,更在于他们内心的充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称靠背村叫和谐古村,很贴切!

陶启兄文.图

探秘桂北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平台与版权保护商签订版权保护协议,未经平台同意转载者,后果自负。根据协议,本平台不参与调解。

全州县江南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已的大市场!

第230期:胖妞减肥 (误会有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灶择日的正确方法
甲日主—金不换大运详解【梁湘润】
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诗词赏析-35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22-【师徒远涉帖】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23-【论让夺】
《孙子兵法》诡道术之七--- 实而备之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