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北传统村落作者修改稿(4)历史悠悠大石江(三)

编者:写全州传统村落,蒋咸喜先生撰写的大石江资料最为丰富,达六万余字。这是第三期连载。

(三)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

1929年6月,邓小平受中央委托,到广西开展民运工作,是年12月举行了闻名全国的百色起义,并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正当红七军要“保卫和扩大红军红色区域,计划迅速与朱毛会合”之际,却遭到李立三推行的要在“全国举行总暴动,攻占大城市”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指令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中心城市。1930年11月9日,邓小平等率领红七军主力7000余人,从河池出发,挥戈北上。沿途进行了一些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全军伤亡惨重,被迫改道回撤。12月25日,红七军到达守敌仅600余人的湖南武冈,但由于该城守敌死守待援,城墙高厚坚固,易守难攻,红七军连攻四昼夜未能凑效。28日敌军己达武冈增援,红七军与敌展开激战,寡不敌众、才撤出战斗,星夜向新宁方向退去,是役,全军子弹几乎打尽,团长何子祁等200余指战员牺牲,100余人受伤。12月30日,红七军甩开湘敌,到达湘桂边境高山上的十字路,十字路这个地方位于湘桂两省三县(湖南新宁县与广西的全州县、资源县交界之地,它东到全州大西江界牌、南到资源梅溪、西到洪水冲、北到新宁县九龙。当时又值隆冬严寒,红军战士衣着单薄,又冷又饿,在到达十字路时士们已经非常疲惫,许多人已经走不动了。此时的十字路北面有湘军十六师的追击,西南有桂系在附近布兵。

面对逆境困局,为了挽救这支部队,红七军的领导在此作出了关系到红七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决定。当时军长张云逸提出,鉴于其它地方的敌人过分强大,还是东走界牌进入大西江奔袭兵力空虚的全州县城为妙。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红七军领导的一致赞同,经红七军前委决定,1931年1月1日红七军为避开湘军的追击,从湖南新宁与全州交界的十字路,经界牌,过长界岭,进入全州大西江境内。

如图:上三房宗祠鸟瞰图。1931年1月1日红七军营宿于此。

红七军过境大西江非常顺利,未损一兵一卒,这其中有原由。据大西江千户所村的谢敦天老人说:当年红七军入境大西江要过战略要地军防口八十里山关。为防红七军过境,当时的广西军政府派了他的舅舅陆玩伯带领全州民团扼守着这个关口。他的舅舅是鹿鸣村的,大西江本地人,他担心在家乡跟红七军打仗,家乡人就要遭殃。为了避免战争祸殃乡梓,他舅舅就擅自将民团队伍撤离了驻防的八十山关口,给红七军让了道,让红七军顺利地从大西江过境。事后,白崇禧和陈恩元非常恼火,就撤了他舅舅的职。大石江村的蒋昌玺老人也讲到陆玩伯给红七军让道的事,他还讲到全州民团的成员又是从县内各村抽去的,大石江村的蒋成局、良田村的蒋月息(音)等也在民团的队伍里。当时蒋成局、蒋月息与许多家乡人也劝陆玩伯,希望不要在大西江境内开战。大西江峡口村的唐帮梁(唐绍庆的儿子,广西粮食学校讲师)也说到:红七军过境全州时,他的父亲唐绍庆(名燮,字绍庆)任全(州)县县长。他的父亲担心在家乡大西江打仗,百姓遭殃,就写了张字条给守八十里山关口的陆玩伯,喊陆玩伯给红七军让道,后来陆玩伯听了他父亲的话,就把民团队伍拉到了良田村,一枪没放。陆玩伯因给红七军让道而被撤了职,据老人们讲:如果陆玩伯与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陈恩元不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的同学,恐怕早就被杀了头。

红七军入境大西江走的是广西大路,他们从十字路,出长界岭、经柳山里、横江源、八十山口、会龙铺、千户所、中板桥、杨家、经家、寺门前、徐家、枫木山、瓦窑头、归崇庙伍家、到达大石江村宿营。

红七军的总指挥部设在大石江村下三房宗祠内。次日,红七军在村民的带路下,沿磨头桥、新江、千金塘、水冲里、碑石岭、拱桥头、屏山、石板岭、鲁塘、易家、唐家、全佳田、石山、寺门前、蛟龙田,到达亭子江的犀牛塘。然后再入万全里古道,过车底、小盘石、龙水、磨头、桥渡、柘桥,向全州进发。在大石江休整期间,红七军政治上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发动群众,书写张贴标语。李明瑞在大石江村前两棵古柏树下发表演讲,宣讲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和政策。行动上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买卖公平,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也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红七军出八十山口到达会龙铺、千户所两个小村时,会龙铺的蒋世兰正好结婚娶新娘,准备就餐时,突然有人大喊“红军来了”!因国民党政府欺骗宣传不明真相而恐惧的群众,赶紧跑上山躲起来。红七军并未进村打扰群众,而是在村外稍事休息后继续赶路。红军过后返回的群众见酒席和家中物品毫发未动,无不感慨地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军队!”新郎的父母更是烧香跪谢,祝福红军常胜平安。

红军在大石江村宿营时,打土豪没收浮财,开仓分粮济困扶贫。村里的文冕宗祠有300多亩祭田,建有义仓,积谷可观,红军打开义仓,开仓济困。村民为红军不扰民的行为所感动,热情招待红军,安排住进村里的6个大祠堂(八房宗祠、上四房宗祠、下四房宗祠、上三房宗祠、下三房宗祠、六合宗祠)和俗称桥头边“四家火炉”(即四兄弟共建)的大宅院里。

如图:六合宗祠鸟瞰图。1931年1月1日红七军营宿于此。

当时的红军伤病员住在“四家火炉”民居的蒋永璚、蒋永珞、蒋永瑰、蒋世定家。四家火炉宅主之一的蒋永珞、蒋世定是远近闻名的祖传中医,他们分别开有益寿堂和芳记堂药铺。他们主动为红军伤病员治疗。村里富裕人家还为红军捐款银元100多元。

如图:上三房宗祠侧门

次日,红七军出发时,村民蒋世银和癞子(注:癞子是大石江村脚村松山屋蒋世材之子)两人为红军带路到亭子江的犀牛塘才返回。据村里的蒋昌玺老人回忆:蒋世银是在大石江村里守八房公堂的,他家里穷,没有儿子,但他是个热心肠,做事认真负责,村里就安排他守公堂。蒋世银曾跟蒋昌玺说过给红军带路这件事,那时大石江村到全州县城还没有通公路,当时峡口村的唐绍庆(名燮,字绍庆)当全州县长,主持修万全公路,大西江境内的城隍桥木桥拆毁了,江水很大,通行不便。李明瑞总指挥就问蒋世银还有什么路可以到全州县城,蒋世银说还有一条古道广西大路通县城,李明瑞就请他给红七军带路。蒋世银听过李明瑞总指挥的演讲,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帮穷人打天下的,就高兴地答应了给红七军带路。他带着红军走广西大路从大石江村沿磨头桥、新江、千金塘、水冲里、碑石岭、拱桥头、屏山、石板岭、鲁塘、易家、唐家、全佳田、石山、寺门前、蛟龙田,到达亭子江的犀牛塘。返回时,李明瑞曾给蒋世银一块银元作带路费,蒋世银没有收。李明瑞非常感动,说打下天下后,会回来看他和大石江村的村民。至今,红军当年宿营大石江村对百姓秋毫无犯的故事还在当地广泛传颂,村民们希望红军曾住过的这六座祠堂和桥头边四家火笼民居能够成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

(四)村落中的重要历史人物

(1)立塾传经的蒋信福

蒋信福,字德厚,大石江村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初六,殁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十月二十一日。他颖悟过人,奋志诗书,于明景泰四年入泮,天顺五年获府廪生。信福公人如其字德厚,他考取功名后没有外出为官,而是遵循曾祖父(始迁祖祖潜江公)“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训,一门心思用于育人教子。他的四个儿子皆科甲传芳。长子蒋克淳,贡生,任平乐教授;次子蒋克泓,庠生,诰封中议大夫;季子蒋克渊,邑庠生,诰封直奉大夫;四子蒋克润,吏员。孙曾辈有:蒋文冕,文林郎,诰封奉上正大夫;蒋文折,邑庠生;蒋文旭,宾州斈正堂,岁贡生,任思恩府知县;蒋文暹,字用之,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科举人,历任临高、四川绵州知县,陞山东泰安知府;蒋才猷,庠生,乡进士、文林郎;蒋仲俫,由岁贡生擢授直棣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敇封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蒋仲儒,补全州弟子贡生;蒋仲伦,庠生;蒋仲傑,岁贡生,任湖广南陵知县;蒋仲采,吏员;蒋仲木,庠生;蒋国光,府庠生;蒋国珩,清敕授登仕佐郎,湖北广济县典史;蒋国元,廪膳生;蒋国龙 ,庠生;蒋国端 ,庠生;蒋懋周 ,邑庠生;蒋锡周,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丁卯科举人,任江西玉山知县。自明朝中叶开始,大石江村蒋信福一门 呈“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之显,出现了文风鼎盛,科甲传芳,俊才迭现的盛况。

(2)大善人王氏老孺人

王老孺人是大石江村蒋府八品修郎延诚公(字芳友)的夫人,生于乾隆癸丑年6月24日,殁于光绪二年12月29日,享寿83岁。系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王槐廷之淑,出身于四世青缃的书香世家辅佐延诚公从白手起家,宏开骏业。她心慈雍和,爱乐施,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还对那些确实困难的欠债人家,当着他们的面就烧毁借据欠条,放弃债权。打家劫舍的匪寇因受这户大善人隐德所感,曾毁全州富户房屋无数,唯独不损其居庐。文墨,精诗赋,才貌双全,相夫治内,懿范于家,励子勉学,教子成名她为延诚公生育五子,因延诚公常年在外伟略经纪,治理家政,教育儿子的重担就落在了王老孺人的肩上。她举办私塾,访聘能师,身教言传以陶母训子的故事教育儿子。她的儿子们也牢记母训,为官清廉,惠及后人。除其长子英年早逝,其余四子皆有功名,成了有用之才。次子成纲,明经进士,赏六品功碑;三子成,修职郎,附贡生;四子成绩,国学生,议叙六品;五子成绎九品登仕郎,恩贡生加中书科中书。其次子成纲公曾奉令办团,倾尽家财,抵御匪患,保乡护民。王老孺人的懿德和家风还惠及孙曾。她的孙辈多有功名:康俊,国学;康修,中书科中书;康,恩贡生;康,太常寺博士;康伊,武监生,千总衔,例授武略骑尉;康俨,恩贡生,中书科中书。乡人赞:“王氏夫人有义方,教四子,名俱扬。”并称其有陶母风范和窦燕山的家风。

王老孺人平日常周济贫寒,广结善缘,因大懿德而例赠孺人。曾在蒋府当过私塾先生,后为楝知县的王廷凤,他从孝、顺、和、睦、贞、静、慈、良”等八方面对王老孺人的懿德进行了高度概括,赞誉王老孺人南国声蜚,留彩凤于人间;三径贤孃,播懿美于千秋。”王老孺人夫妇仙逝后,昔日受到恩惠的人家主动为其守墓,直到土改。

王老孺人墓园至今仍保存着赞誉其懿德的古诗赞和墓志铭。

赞誉王老孺人懿德的石刻古诗有四首。其中:江大榕题《淑昭亘古》二首。其一:“孺人德大福何崇,少小时安命不同;励学无荒陶母训,抚儿有教窦家风;趋树玉庭超群彦,绕砌金兰冠世雄;异日徽音标彤管,颁来凤浩耀丹枫。”其二:“五福从来纪九畴,眉齐大耋赴琼楼;江干漂母芳规著,岭畔仙媛盛迹留。燕翼垂长恢祖德,鸿图丕起裕孙谋;他年太史标仪范,淑誉昭彰亘古流。”沈德冕题《能娴内助》二首。其一:“中含怿豫著柔嘉,履顺思危念不奢;内纪能娴全内助,名媛克配名家。相夫早设延宾酒,处室常烹欵客茶;且看孙曾膺国事,陈情表上日东华。”其二:“戌山辰向绽中央,秩秩幽幽卜久臧;马鬣崇封昌厥后,牛眠永固发其祥。苍松拔地龙鳞古,黑竹参天凤尾翔;勿谓吾人空赋此,他日墓左定焚黄。”

例授文林郎知县世晚王廷凤顿首拜的《大懿德例赠孺人蒋府王老孺人墓誌》

全文如下:

坤,贞道,大配苍帝而就一元;巽,顺德,纯佐青宫而全二气。诗首《关睢》之咏,起闺中书。先妫妠之,观伦崇门内。所以青编纪美,不遗巾帼之幽光;由来彤管扬辉,端重闺帏之懿行。”

蒋母王孺人,玉垒清姿,珠江秀质。千寻彩笔,钟雪山剑阁之灵;四世青缃,本乌巷龙门之裔。以西蜀槐庭之淑,匹南天竹径之英。婉嫕性成,笑不苟;幽閒天亶,语默恒恭。主中馈则调五味于梅羹,勤内政则课七襄于柘馆。春风习习,爱提陌上之筐;秋月溶溶,竞响林间之杵。尔其相夫子也,车挽夫鹿,案举夫鸿,笃伉俪于鸡鸣,追踪柳氏,效倡随于弋雁,媲美莱妻。

凡芳友公之家道丰亨,悉老孺人之宏勋,襄赞也矣。其待嫡氏也,堂中滫瀡,意悦淑媛;厨下糟糠,名称能姬。侍疾则参苓谨奉,瓣香默祷夫神明;守服则桮棬衔哀,食啜不忘夫诚敬。粤稽贤妇,无过孺人。

其处妯娌也,不闻诟谇之声,时著雍和之象。连灯课织,同堂敬若宾朋;煮茗言欢,异姓谐如姊妹。

且也心慈悲而爱,性慷慨而乐施。桑梓孤贫,昏暮叩门勿厌;葭莩艰苦,时贷粟无虚。楚国伍员,曾饱媛之惠;淮阴韩信,蒙漂母之餐。锡帛蠲租,称累仁也。数十稔分金赠麦,待举火者百余家。悯寒士而指囷,共赞香闺子敬,向债家而焚券,群称秀阁,冯驩、孟德耀之徽音,未必过也。桓少君之令范,若是班乎宜乎。

梦叶燕兰,数符窦桂。虽一枝夭折不祿,来邑考之悲,而四王焜煌杰出,懝王门之器。富则粟红白,骏业宏开;贵则兄紫弟朱,龙光并龙。羡孙曾之鹄起,勋名皆赫赫,堪夸卜来晜之麟,振福泽正蒸蒸未艾。论孺人之谊行,既克比夫郝钟;计孺人之家风,亦可方夫尹姞也。

嗟嗟!参差荇菜,南国声蜚;馥郁蟠桃,西池驾返。机丝鍼管,留彩凤于人间;石檀瓦棺,瘗鱼轩于地下。蟾魄俄悲夫晦暗,骊坟已叹夫崇嶐。

在戊寅,月维正卯。感乔门之高谊,作我东君;荷哲嗣之盛情,位余西席。适值佳城欎欎,藏珠之马鬣初完;迺瞻古木森森,纳之鸿词未备。学博乃硕人中,子不图谫陋之才,参仪系寿母文,孙遂切誌铭之请谊,既关夫通好,责难辞,以不文临笺,扬藋茀之光,生平莫罄珥笔,表频繁之德,梗概略陈。黑竹灵山,纪芳徽于片碣;白杨古墓,播懿美于千秋。

铭曰:奕奕高山,苍苍乔木;久矣恭人,埋金玉。三槐秀质,三径贤孃;灵钟蜀郡,德著洮阳。懿范云亡,闺中仰止;天设牛眠,珍藏芳趾。吉人吉地,瑞气氤氲;子孙万代,福履绳绳。”

如图:尊誉“陶母风范”的全州的大善人大石江村蒋府王老孺人的墓

 (3)伟略经纪勤俭兼至的蒋芳友

蒋芳友,名延诚,号仕期,芳友是他的字,大石江村人,生于乾隆壬辰年(公元1772年)正月初三寅时,殁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五月十一日酉时,享寿86岁。他曾白手起家,后因伟略经纪,勤俭兼至,而富甲一方。芳友公性情非常好,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芳友公对待父母就尝试着学老莱子作儿童戏那样,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芳友公对待兄弟就如后汉时期以孝著闻的姜肱那样,与兄弟同床一被,常共卧起,兄弟友爱无间。他性笃孝友,谦以待人,虚以接物,心胸开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娄公唾面自干那样的忍让品格。他志存高远,藏器待时,知机善守,忍辱负重,避锋敛锐,能刚能柔,不逞一时之气。他有容人之德,关爱他人,对别人推衣解食,深施恩惠。平常对穷苦人过世施以棺木,冬天对贫寒人家施以衣被。他在古驿道上建造路亭,并施茶供过往行人歇息饮用,以及修桥筑路,这种积阴德惠及乡里的义举小事,那是枚不胜举。他在饥荒年景,率先以低价卖出粮食,接济贫民。平日放贷给别人也利息很低,其美德闻名遐迩!

乡里的年轻人和村里的晚辈向他求教,他接见他们时从不摆架子,和蔼可亲。他教育年轻人和晚辈要懂得持家的常规就是勤俭。并且还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谈及男孩子的奋斗目标,教育他们应当要有远大的志向,修身自立,自我勉励,奋发图强!命运是什么?你们年轻人一概都不要相信命运!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年轻人和晚辈们听了他的教诲,大家都非常兴奋,并对自己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广东省琼州府琼山县知县李文煊被芳友公的人生励志故事所感动。李知县了解到芳友公年幼时,原本家境窘困,而能够白手起家,在成家立业后又能够行善积德,觉得芳友公有许由一样的贤德,不营世利、讲道义、守规矩,他的高尚品德,有必要进行弘扬,并发扬光大。于是顿首拜譔,写下了《恩授八品修职郎蒋公芳友府君墓誌》。

 原文如下:

“府君姓蒋氏,讳延诚,字芳友,而仕期则其号也。世居清湘大石江,望族。自高曾以下,世守清白,不屑屑生计,至公则窘益甚。公出,伟略经纪,勤俭兼至,中年颇少有,自稀至耄则居然称富有矣!殆孔子所谓善焉者乎!性笃孝友,尝学老莱子作儿童戏,并姜家大被同眠故事,盖其天性自醇也。接物谦而能容,屡有人悔之,不惟不较,反笑以谢之,娄公唾面自乾。公其有马,以是邑中无一人寻间抵隙者。尤尚推解。贫不能葬者给以棺,寒不自禁者施以被。至施茶于亭,暨修筑。阴隲事,犹其小马者也!荒岁率减价以出 ,平日贷于家则不重息,远近德之。少年子弟辈接见,恒规以勤俭,并现身说法,道及男儿当有自强耳!概诿之,命何为者?以故人多奋兴。咸丰五年,寇纷至,被燹者指不胜屈,而公之居庐无损殆,隐德有以感之也!嫡配孺人氏胡,子二早逝,女一。次配孺人氏王,子五,长绶赍志早逝,次纲、次采、次绩、次绎。或以太学显,或以文学著。又偕绩、绎二弟均议叙职,且磊落不凡。孙男八九,幼业儒,皆亭亭玉立,使非公贻谋远大昌克臻此然?使景福膺而寿筭促,犹未见,其能全也!而公乃杖国杖朝,恩被者屡矣!又闻骑箕时,未尝有二竖作祟,则又飘飘然,有羽化之奇马,五福自此全矣!令庭锦江大明府,余同年寅友也,休沐时欵接,適有人馈一鲤,剖之,则令嗣所寄行述也,意欲乞誌与铭。锦江笑而揖之曰:“是,非同年大手笔不可。”余不胜惶愧,庄诵之,不觉神为之舞竊。公幼时,本白手也,而能成家且不惟成家,又能积德,若是许氏之宗必大矣!

公其人杰也乎哉!爰不揣郢鄙,濡笔叙其懿范而为之铭。铭曰:溯公之德,仰公之型,与兰并馥,偕桂同馨,既藏且固,灯自焱焱,蓉城主阙,地脉钟灵,试看云仍之福茂,自必有如此铭。”

芳友公的墓园还有石刻古代诗赞二首。其一《厚泽》:“自恨迟来君子乡,未能亲炙德星堂;生前厚泽多推解,身后遗徽永播扬。不为先生伤委化,但夸继起尽贤良;旋看墓左焚黄日,史策名登姓氏香。”——古零晚生萧其相式齐顿首拜题。其二《品范》:“夙闻品范甚端庄,白手起家迥异常;寿到修龄欣茂柏,歌传遗爱懝甘棠。一堂孝友行无忝,满眼儿孙义有方;记得当年勤俭语,于今犹自佩难忘。”——宗愚侄從善顿首拜挽。

(4)不向命运屈服的杨氏老孺人

大年三十日晚上架在火炉上的第一锅菜是清水煮萝卜,这是大石江村蒋府“六家火炉”杨氏老孺人在清道光年间给后人所定下的过年“先吃萝卜后吃肉”的规矩。为什么她要给后人定这样一道规矩呢?相传“六家火炉”的祖辈很穷,后来兴旺发达起来,出现了“六家火炉的顶子”之盛。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又全仰仗于不向命运屈服的杨氏老孺人。

杨老孺人是蒋府祚嶷公的夫人,她出身于大户人家,系全州县大西江镇(原称万乡五十四都)杨家村杨文科之女。杨氏生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正月初七日酉时,殁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七月十六日酉时,寿九十二岁。据其墓碑记载:“皇清例赠孺人蒋母杨氏,杨文科女,勤家政济,内则树母仪,躬亲勤免,忠厚传家,所由致也。”

杨氏生来命相不好,犯凶。她出生时,家里人请算命先生给她看了命理,属相犯铁扫帚,是个“扫帚星”。旧时农村有“扫星主扫除,见则起灾祸”的说法,认为凡犯此凶星的女人不仅自己的命运不好,还会给他人带来灾难或厄运,周围的人见到她也会因为她而倒霉。

杨氏夫人的命运也时常被命相所作弄。当年她作为富家女子,年方二八,按旧时“女子许嫁,笄而字。”的礼记规定,女子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笄礼”( 成年礼)。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象杨氏家庭条件这么好,按理说到府上说媒的人应是踏破门槛了,她找个门当户对的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可由于她命相犯凶,那个时候人们又迷信,普遍认为:铁扫帚是个凶星,女人命中犯了铁扫帚就会克夫再嫁,乖背破家,最为不吉。这样杨氏到了20出头还待字闺中,在当时算是大龄剩女了。杨氏的父母也为女儿的婚姻大事操碎了心。经后媒婆撮合,杨氏嫁给了大石江村的蒋祚嶷为妻。对于女命来说,杨氏犯了铁扫帚也是夫家所忌讳的。杨氏出嫁之前,蒋府与杨府双方商量要按照旧俗中的解难消灾办法来办理,即在女方出嫁之时,在娘家凑足“五谷”,让陪同出嫁的送客随身带到夫家大门口抛在地上,新郎递给新娘一把新扫帚,让新娘把“五谷”扫进院内,然后用红布包起来,放在夫家的柜子里,以此希望今后能够消灾旺家。在杨氏出嫁的大喜日子,如此这番折腾,在她的心里也就打下了一个思想“疙瘩”。本来蒋祚嶷家当时很穷,对于这桩由双方父母包办的婚事,作为富家女的杨氏是不太乐意的。她尽管心里不乐意也实在没有办法,谁让自己命相不好呢!最后也就只好嫁鸡随鸡听天由命了。

蒋祚嶷当时家境贫寒。其祖上“不屑屑生计” ,“生窘益益”,但祚嶷公人穷而志不穷。夫妻新婚燕尔,情爱理应如胶似漆,可在婚后的第二天早上夫人杨氏醒来却发现新婚的丈夫不在身边,心想这么大早丈夫做什么去了呢?她起床梳妆后出门过江一看,见丈夫一个人已在自家田里劳作起来。见此情景,夫人杨氏非常感动,她觉得这个男人勤劳,算是没有嫁错。杨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赶紧回家做好早饭,恭敬示夫。当天晚上,夫人杨氏就向蒋祚嶷交了心底,她告诉丈夫:“我出嫁时,娘家人给了一些压箱的银子做嫁妆,怕你厌我命相不吉,以后对我不好,就没有把这事告诉你。现在家里穷点不要紧,俗话讲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看到你这么勤快,我也就放心了。以后你主外,我主内,好好打算一下,我们总有出头之日的。”夫人杨氏把自己的想法向蒋祚嶷和盘托出后,便拿出了压箱的嫁妆银子,交给丈夫由他用来购买了一些山地。

人勤春早。蒋祚嶷自娶到这会持家、懂得精打细算的杨氏,看到了美好的希望,生活也就有了奔头。蒋祚嶷人长得魁梧,腰板硬朗,干起活来整天总有使不完的劲,经常是披星星戴月亮、早出晚归地劳作。没过多久,他就将买来的山地全部开劈成了良田。夫人杨氏与蒋祚嶷夫妻俩生活也非常俭朴,据说他俩经常是粗茶淡饭、节衣缩食,用清水泡饭、素菜送饭或辣椒拌饭这是常事,就是到了过年也是一锅清水煮萝卜,节俭之极。这对恩爱苦也甜的夫妻,经过多年齐心合力的辛勤劳作,家里的田地多了,粮食也多了,家庭经济有所好转,并逐渐富裕起来。

命相的阴影如一把利剑不时刺痛着夫人杨氏的心,但却从来没有屈服她的意志。杨氏出嫁到了蒋府,作为她娘家人的杨府犹如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心里自然也轻松了许多。杨府因忌讳女儿的属相,娘家凡有喜事,一般也不请女儿回娘家。一次杨氏的父亲大寿,按农村的礼节规定: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一起要去给泰山大人祝寿的。但杨府碍于女儿犯凶,担心女儿回娘家冲散了喜气,就只同意女婿蒋祚嶷一人到杨府祝寿。杨氏给父亲准备了祝寿时用的礼品,让丈夫一人挑着送往杨府。杨府当天中午是在大厅明堂为老人举行寿诞仪式的。因杨府是大户人家,去贺寿的大多是有头有脸,衣着光鲜。杨府也是很讲究排场和面子的,看到来祝寿的女婿蒋祚嶷穿着粗布褴衫,怕客人晓得女婿家里穷,给杨府丢了脸面。再是担心女婿参加拜寿会沾连女儿“见起灾祸”的晦气,于是便交待女婿不要去大厅就座,莫参加拜寿仪式,就在伙房里面与伙夫吃点饭算了。女婿蒋祚嶷便听从杨府安排中午在伙房随便吃了点饭,草草了事,其他客人都去拜寿了,他觉得自己一人再在杨府呆着也没趣,杨府对女婿也没有客气挽留,蒋祚嶷就提前回家了。夫人杨氏见丈夫这么早早就回到了家里,便觉得奇怪,就问:“今天你是去给岳父大人拜寿的,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丈夫蒋祚嶷把自己在杨府所遇的冷漠经过一讲,把杨氏气得痛哭了起来。此刻,平时因命相的辛酸过往如五味杂陈在杨氏心头翻滚,挥之不去。杨氏便发誓再也不回娘家,由此而起,杨氏就与娘家断绝了亲情来往。

村里房族人自蒋祚嶷娶了杨氏,也不愿多与他一家接近,生怕见到“扫帚星”而沾上晦气。每年的清明节,村里文宪公的后裔都要在文宪宗祠举行祭祀仪式,集体为先人扫墓,祭扫完毕房族人就在祠堂内开清明宴,摆席吃清明酒。宴席列位时,房族中主祭的人每年总是把蒋祚嶷一家单独安排到门口的席位,就餐时还给坐这席位的人每人发给一个缺口的饭碗。在房族列祖列宗前受到这样的歧视,蒋祚嶷一家也一直忍气吞声。到后来杨氏给蒋祚嶷生了蒋延伟、蒋延杰这二个儿子。杨氏和蒋祚嶷非常注重对儿子的教育培养,让他们幼年习诗书。据延伟公墓碑记载:“例赠文林郎时英公(延伟公),涉世内精明而外浑厚,十六七岁辅先祖理家政,因而兼创不自遐逸,府君颖吾过人,幼年习诗书,暮年尚能文作家训数百余言,一气流转,语皆确切,生平有实行举遳,享年六十二岁。”再后来蒋延伟、蒋延杰又各生了三个儿子,这样蒋祚嶷就有了六个孙子,这六个孙子个个都长得高大英武。一年蒋祚嶷带着他的二个儿子和六个孙子去祠堂吃清明酒,主祭人还是一如既往那样安排席位,给他们每人发一个缺了口的饭碗,蒋祚嶷的六个孙子见此情景实在是忍不下这一口气。入席之时,蒋祚嶷的六个孙子便把文宪宗祠的大门关了起来,说今天房族举行清明宴,他们要在列祖列宗前敬告主祭人:“凡是文宪公后裔应该是长幼有序,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今后谁也别以为他们的奶奶命犯“扫帚星”而被歧视,否则就别怪晚辈们失礼而不客气了。”自此之后,房族里的人再也不敢对他们一家另眼相看了。

杨氏夫人听到孙子们在宗祠内大闹清明宴的事,觉得后辈们有失孔孟之礼。她毕竟是出身于大户人家的女儿,眼光与一般人不一样。于是她就与丈夫和儿子商量:“现在家里经济逐步好转了,就算今后发了财,充其量也就是个土财主,老话讲书中自有黄金屋,要想让后人能够出人头地,就只有送后人读书。”全家人觉得杨氏说得在理,就听从了她的意见。送后人读书,可到哪里读呢?求人不如求己,全家人决定自办书馆,教后人识文业儒。

书馆又立在哪里好呢?那时的人对风水是很讲究的,他们请风水先生相中了一个叫“京差堂”(注:京差即钦差)的地方。“京差堂”这个地方虽然地处远离村庄的荒山野岭,但却是一块风水宝地。风水先生认为:“京差堂”背靠九龙山龙脉的天子山旁。左有曾让村族在明朝中叶,一门呈“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之显的先贤信福公墓葬紫草山凤形福地;右有当地民谣所言的龙椅堂上坐,文案批奏章”山气腾腾,发富绵远的九龙山龙脉。龙脉上有村后龙山上的鲤鱼岭结气处所显“鲤鱼跳龙门”的龙形贵象。自然的神奇造化和异候的暗合,意味着京差堂是个“鲤鱼跳龙门”的福地,在此立书馆,能让后人沾此灵气厚积而发,能“鱼跃龙门,过而为龙”,人才涌现。于是他们就在这个风水宝地办起了书馆,并以“金钗”二字借代清朝的官帽顶子,希望书馆能够多培养人才,于是改“京差堂”为“金钗堂”,取书馆名为“金钗堂书馆”。

随后,杨氏夫人与祚嶷公父子便访聘能师,对孙曾授业学儒,经过精心培育,其孙曾们大多成名成器。后因金钗堂地荒野,有熊虎出没,为安全起见而将书馆迁回到大石江村旁,继而建起了“文书房”和“武书房”(注:“文书房”和“武书房”旧址在今村文化中心和食品站所在地),并置定“学田”激励后人读书。夫人杨氏和丈夫蒋祚嶷对子孙管教严格,教育有方,其后人也个个上进,以致俊才迭现。自道光年间起,杨氏夫人的孙曾三辈中考中举人、廪生、贡生、庠生的达20多人。其中:蒋成瑚,授监生议叙八品衔,乡进士;蒋成琛,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丁酉科举人(武举);蒋成珍,武生;蒋成璪,清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举人(文举),任广东丰顺、龙川县知县;蒋成瑜,邑庠生,运同衔;蒋成瑗、蒋康锦、蒋康镇、蒋康録均为邑庠生;蒋康炳,军功六品;蒋康钊,议叙六品、军工六品;蒋康镕,吏员;蒋康钟,议叙六品;蒋康鋡,庠生;蒋永潗,府廪生;蒋永温,府廪生出贡;蒋永济,私塾名师;蒋永宜,邑庠生;蒋永寓,邑庠生,清光绪考入广西理化学校;蒋永宸,邑庠生;蒋永守,附生,民国二至十年任第一届县议事会议员。这些获得“顶子”的孙曾多有建树,或为官、或从教、或立军功,呈现出了“六家火炉的顶子”之显。

蒋府“六家火炉”家族能够在短期内,从贫寒白手起家到拥有众多的良田、广阔的山场,物阜粮丰,迅速崛起,俊才迭现。这让杨氏夫人的娘家杨府后人感到诧异。这个命相为扫把星,命理可能克夫再嫁,乖背破家的姑姑在嫁给蒋府祚嶷公以后,不但没有给蒋府带来厄运和灾难,相反蒋府祚嶷公自娶了他们的姑姑反而越来越兴旺带来的是福运。当年杨府因忌讳“见则起灾祸”的晦气,而拒绝女儿为父亲祝寿,由此而让杨府与蒋府断绝了亲情,数十年都没有来往。杨府后人觉得当年的那种做法,太对不起这位姑姑了,心里非常愧疚,为方便上门陪礼道谦而又能让姑姑接受,杨府后人又请来一位称为神算的算命先生,并授意算命先生到蒋府给杨老孺人算命,说:铁扫帚命相中的扫把星有“外扫”和“内扫”之分。“外扫”是把家财向外面扫,越扫越穷;“内扫”是把外财向家里扫,结果是越扫越富。姑姑的生辰是个“内扫”不是灾星而是一位福星。杨府后人通过这番运作,借此主动到蒋府向姑姑道歉,请姑姑原谅。毕竟血脉亲情,夫人杨氏也没有计较过去,在杨府后人恳求下,她便坐上轿子,带着已作了知县的孙子蒋成璪一起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娘家,这样蒋、杨两家才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亲情往来。夫人杨氏在九十大寿时,其后孙为她举办了隆重的祝寿仪式,杨府全家出动置备礼品,前来给姑姑杨氏祝寿,并送来了一块金字寿匾,上书“芝圃长春”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寿匾中的“芝圃”是传说中仙家栽培灵芝仙草的园地。“芝圃长春”其意是说杨府的姑姑杨氏给蒋府“六家火炉”家族带来的福运就象仙家栽培灵芝仙草的园地一样,永远茂盛,以此来赞美夫人杨氏的懿德远播及祝福蒋府“六家火炉”家族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家风永传。

如图:庆贺杨氏老孺人九十大寿的“芝圃长春”金字寿匾

杨氏老孺人这位“扫把星”嫁到蒋府后不向命运屈服,白手起家,相夫治内,克勤克俭,慎奉穷则思变,鼓励子孙勉学,经她与祚嶷公数十年的艰辛创业,家族事业迅速崛起,其孙曾三辈先后有二十余人通过科举而成名,出现了“六家火炉的顶子”这一盛况,其德行深受后世赞誉。她给蒋府“六家火炉”家族所扫来的福运,其陈迹尚有可见。今大石江村前有一条称之为寿道的石板大路,相传是其六个孙子为祖母九十大寿的献礼,这条进村的大路自登科桥起至十亩大丘止,长达数里,全由青石板铺成,给村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六个孙子为表达对祚嶷公考妣的致顺致孝之情,为妥其灵栖其神而在村中建有六合宗祠。祠内立有祭田、学田、春祀、秋尝、竭诚致敬、报本追远等族规。其教育后人谨奉为官之道、治家之礼的朱子之训“忠孝廉节”为家风家规的四个大字仍耀然于宗祠内墙之上。至今六家火炉”旧时在村中所立的“乐安吉第”门楼残存及其宗祠正梁上悬挂着的古香古色、光耀门楣的“文魁”牌匾,仍然见证着那个时期的辉煌。

如图:文魁府邸厢房花板木雕

(5)任侠仗义的蒋成瑚

蒋成瑚,大石江村人,监生议叙八品。据《全县志》民国版第四册乡望第798页记载:“蒋成瑚,万乡大石江村人,事父母孝,教子有方,任侠仗义,常修桥筑路,施衣絮棺木,醵资为会,以计久远。”“乡人有洪国松者,被盗仇杀全家,火焚其居,众虽知冤而不为公讼捕,成瑚振擘任侦察事,尽获诸盗,为之昭雪,乡人义之。”蒋成瑚周济贫困,不吝己财,为长远之计,他发动地方殷实富户集资成“会”。当时满稼村前大顶桥和墨笔桥都有“桥会”,山溪源有“路会”,负责管桥、架桥、修路,又在墨笔村成立“水絮会”,每年冬季照例定期分发每个贫困孤老、残疾人水絮(单薄的棉胎)一床,让其度过寒冬。这些事迹,都是蒋成瑚倡首办成,这在旧社会里确实起到实惠作用,一直沿袭到解放,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才停止。

(6)刚直廉洁的蒋成璪

蒋成璪,大石江村人,清甲午科举人。他在广东丰顺任知县时,当地不法商人与官府勾结,走私和海盗活动猖獗,并经常发生海盗杀人越货的凶案,以前历任知县都没能消除盗匪之患。蒋成璪初到丰顺,当地商户就推举一商贾送来一根包装精良的花竹,想试一下水看这位新知县是不是爱财。据说当地人视花竹为至宝,而蒋成璪却对这位送礼的商人说:“这种东西没有什么稀奇的,俺家花竹有万千,山上到处都是。”“凡是丰顺县有的东西俺老家都有。”蒋成璪对这位商贾所说是话中有话。其委婉拒贿的事在当地传开后,一些已备好礼品的人也都打消了送礼的念头。蒋成璪有智有谋,文武双全,经常随身携带一把一百五十多斤的大刀,舞得呼呼生风,初到丰顺县,他就做了一件大事——铲除海盗。官府在围剿海盗时,他亲自出马抓住了海盗的头目并将其点了天灯,以此震慑。自此,丰顺县才始得平安。蒋成璪力大无穷,处事果断,敢作敢为的事传开后,当地老百姓给这位新知县取了一个“蛮老爷”的雅号。后来朝廷又调他到了广东龙川县当知县,因治理有功,准备再升迁到潮州府为官,因其女婿利用他的名望进行经纪,蒋成璪怕因此而影响到自己的名声便辞官告老还乡。蒋成璪的名望在《全县志》民国版乡望中这样记载:“蒋成璪,万乡大石江人,清举人,大挑一等,出宰广东丰顺、龙川等县。刚直廉洁,所至有声,多力善射,能于百步外,夜射炷香不爽”(注:“不爽,不走失,不差误之义)。

如图:蒋成清甲午科举人,曾任广东省丰顺县、龙川县知县。图为他在大西江村的文魁府邸。

(7)康僊一门“四理俱全”

蒋康僊大石江村人,生于同治元年(1862年),恩贡生,书香世家,家财殷实,育有永璟(号玉章)、永璚(号玉该)、永珞(号彩庭)、永瑰(号玉屏)四子。其四子幼时皆业儒。后因清末废除了科举,求取功名无望,蒋康僊就为四子寻访名师,传授“四理”术业。其长子蒋永璟学习“义理”。“义理”即研究《周易》的学问。蒋永璟学以致用,事从课理《周易》的学问,四处讲解《周易》复卦,并用八卦推算人事的预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研究《周易》的哲学思想。其次子蒋永璚学习地理。在古代,地理泛指今人之风水。古代有行风水职能的司员,称为地理家或地师,民间俗称地理先生。蒋永璚对地理风水学有所成,精通姓名学,风水学,四柱梅花易奇门、金锁玉关、八宅风水、三合风水、天星风水、玄空风水、杨公风水、姓名学、建筑学、尤其擅长奇门预测命运和重大事件、各类命名起名改名、阴阳宅风水对人生命运的调理和补救等风水知识,并兼具卜卦看相择日等技艺。他为人择日挑地看风水,寻求阳宅布局气场或阴宅寻龙点穴均按风水学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来进行寻龙、捉穴、察砂、觅水、定向,察寻吉气,趋吉避煞,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在当地颇有名气。其季子蒋永珞学习医理。蒋永珞尊师重道,专心致志,苦学医术。他的恩师悉心向这位徒弟传授医理,并将清代名医郑寿全所著的《医理真传》传与给了蒋永珞。蒋永学成回到家里后,便在家里和村领旨头下开药铺,他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病患者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他尤以治疗天花、水痘及各种疑难杂症见长。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又好,后来成了当地的中医名家。红七军过境宿营大石江村时,他曾为红军看过病。他的儿子蒋郯林、孙子蒋渭清、曾孙蒋昌钊和蒋昌烈承继医道,四世行医,堪称中医世家。其四子蒋永瑰学习命理。命理就是批解命的理论,源于周易,俗称算命术,也叫八字算命。古人认为人出生时间所在时间的天体运行,也就是所属阴阳五行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命,他走过的每一刻所属的阴阳五行,就是他的结合起来就是他的一生。命理先生就是根据干支历、阴阳五行神煞等理论即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在每一时间的五行变化,来推测他的命运,如事业、婚姻、财运、学业、健康等,这就是八字预测蒋永瑰算命算得准,常有外地人请他去帮助推算命运的好坏,前途的吉凶。曾有升乡人请他去办学,授课带徒。他后因看破红尘,到金宝鼎的佛殿出家当了和尚,事佛终生。

如图:给红军伤病员看病的大石江村益寿堂的老中医蒋永珞

蒋康僊的四个儿子专心“四理”术业,学有所成,蜚声乡里。其一门四子传承传统文化,热心为乡亲们提供课理复卦、堪舆相地、救死扶伤、八字预测的服务,在当地被传为美谈,乡民们赞誉他们所从事的“义理”、“地理”、“医理”、“命理”术业,为“四理俱全”。

(8)普安“祖师”

蒋普安,名蒋世宜,普安是他的号,大石江村人,万全乡中心学校董事,曾被万全乡的读书人赞誉为“祖师”。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王恢在他的《王恢自传》中记载了这件事。蒋普安在1933年协助王恢办万全乡中心学校时,精打细算,“董其事,无间晴雨,每天带钣团早去晚归,监工、会计,一手包办,涓滴归公,非会议未偿公家一口饭、支公家一分钱。学校就是在他的艰辛操劳之下办起来的。其一人任校董事,十年无闲言。”乡人称其勤俭可贵,赞其为“万全之宝”。蒋普安和王恢曾请大石江村的书法家蒋跃在学校礼堂的高墙上书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蒋普安以此人生八德道德纲纪,要求学生每天对照自省,藉以济世弘道,励志淑人,挽回近世人心。

(五)村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1)修筑黄石坝

黄石坝是全州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她建于明初,已有600多年历史,至今仍灌溉着千顷良田,发挥着很大的效益,福泽于子孙后代。民国9年全县(民国时期全州称全县)知事彭清范曾亲临现场进行勘察,并以县府名义发布《布告》,对黄石坝予以保护。该《布告》现仍以碑记的形式保留在大石江村的蒋氏总祠堂之内。

如图:全州县知事彭清范发布的保护黄石坝的布告,现存于大石江村的八房宗祠。

黄石坝筑于湘江支流炎井河之上,为大西江镇大石江村蒋姓先民所建。堰渠之水直下可通流到早禾田村,绕村过干江沿石板大路灌溉着大片田垌,干旱时节村民架枧引流可至磨头桥村。黄石坝时代久远,沟渠流径之长,灌溉面积之广,在当时号称万一乡第一坝。

蒋氏先祖潜江公从全州石岗迁入青瑶峒,初居城门口,次迁老屋场,再迁大石江。其迁徙途径都与水源有关。由于当时一些好的水源地头已被先到的邻村所占据。城门口山坳中有一泉水涌出,但秋冬干涸,受季节所限。次迁老屋场,筑“新屋坝”,开渠引西溪(古木洞之水)拓荒,先后开垦了老屋场、大坞塘、水流井、槽田里等处农田。但由于西溪水源因中途渗入地下河,农田灌溉受制于天。其先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最后定居于大石江。那是因为大石江的地形是一坦平壤,且土地肥沃,便于开垦千顷良田。但也存在一个水利瓶颈制约的问题,大石江村原本有西溪从西至东穿村而过,由于以往的瑶民在灭黄鼠狼时挖坏了水坝和河床,江水全部渗入了地下暗河,使得下游干涸。再是大石江地势较高,尽管村前有炎井河,却无法引水灌溉。于是其先民便发挥聪明才智,在远距大石江3000多米的炎井河上游拦河截流,开筑了这利在千秋的黄石坝,引炎井河之水进行灌溉,从而解除了水利的瓶颈制约。

如图:大石江村先祖于明初时修建的黄石坝。黄石坝是全州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成使大西江所处的平坦肥沃之地得以开化,让当时大片的原始荒野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饶乐土。

黄石坝由坝首、阴枧(暗渠)、明渠三大部分及附属设施构成。坝址在满稼村旁殿门前的炎井河上游,此处远距大石江3000多米,水位高、流量大,水势平稳,是拦河筑坝的最佳选择。黄石坝科技含量最高的是“江从渠上过,渠自江下流。”的穿江阴枧工程。明渠中途流经梓溪村旁时,有高过明渠2米多的梓溪源小河横流阻挡而无法通过。由于梓溪源小河水源使用权为邻村所有,先民只得费巨资从江底连接沟渠,开一地道用石板筑成阴枧,俾小江之水由上过去,堰沟之水自下通流。在当时没有任何测绘技术和水泥构筑的条件下,阴枧历经六百多年的洪水横流冲刷,仍然完好,从中可见前人的聪明智慧。

黄石坝堰渠上开有“和气坝”和“窗子坝”。从梓溪村到黄石坝坝首段,水渠下面有邻村梓溪村的水田,梓溪村原在黑水塘段修有坝塘,但由于水势湍急,其坝址常被洪水冲垮,毁坏农田。于是梓溪村的田主来大石江村与族老商量,大石江村族老宽宏大量,从黄石坝水渠让出十分之一的水量无偿给梓溪村的水田灌溉,族老们的做法利于与邻村搞好团结,受到赞誉,因此这个黄石坝又名为"和气坝"。堰渠流至东江庙,先辈在此处开设了个分洪闸口。这个分洪闸如同起调节作用的一扇窗户,能够防洪排涝,调节流量,故取名为“窗子坝”。

为方便村族吃水和洗衣,先辈在进村的堰渠边还专门修建了半边丘、小沟门前、八字门头等多处供挑水和洗衣的埠头,埠头全部用青石条和石板构筑,非常牢固且使用方便。

黄石坝的建成使大石江所处的平坦肥沃之地得以开化,让当时大片的原始荒野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饶乐土,并进而促进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如图:黄石坝渠水上下通流,至今仍灌溉着千顷良田,福泽于子孙后代。

     自此,当地的农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百姓安居乐业,逐渐出现富户,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明朝中期当地崇尚科举,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大石江这个当时仅有数十人的小村,就因受黄石坝之福泽,经济殷实,崇文识礼,而迅速崛起,呈现“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之显。

(2)永历皇帝在大石江村发布抗清圣旨

大石江村后有个山头名叫领旨头,地名因南明永历皇帝曾在此向蒋锡周发布抗清圣旨而来。明末清初,因改朝换代,大石江村蒋姓一族因此事为忠于明王朝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石江村的蒋锡周系明代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举人,曾任江西玉山县知县。他的祖辈因世受明王朝的恩泽,明亡后,他没有降清,而是誓言精忠报效明王朝,他随明军南下到全州,追随南明永历帝进行反清复明,永历皇帝曾在全州县城和西延大山里对蒋锡周等人进行加官晋爵,封了一个不小的官。永历皇帝在全州县城“筑台拜将”和在西延(今资源县)为明朝旧臣官晋爵的这段历史:全州白宝岭《唐氏族谱》记载,他们村有位80岁的老人叫唐起莘,老人写于清初的《自记》载:“衡州桂王(永历帝)奔据全(州)城,称帝大南门渔家洲,对江筑台拜将。”西延晓洞人蒋崧(清嘉庆戊寅年恩科文举人)总纂的《西延轶志》也记载:“桂王,名由榔,偕伪臣(注:清官方言南明为伪)周鼎瀚等逃居晓洞。”蒋崧还在《女娲祠观桂王臣周鼎翰题额》一文中,这样记录了永历帝朱由榔在天湖周边地区的活动情况:“福、桂、唐乃图恢复事,旅众集,螳当,偏隅,营蜗寄。昔闻周诸人,潜挟由榔至,鼓篁,动孑遗,滥札,粥(应为“鬻”)名器。定国武冈来,取道三军,次营垒,犁为田,父老犹能记。”其意是说:清初,明朝藩王中的福王、桂王、唐王企图反清复明,他们召集明朝旧臣及军队余部,欲螳臂当车,偏隅一方,营蜗寄居。昔日,听闻周瀚等旧臣,挟永历帝朱由榔到他们那个地方潜伏下来。永历帝率领大家行宫廷鼓吹乐之仪,建造大型的简易住所,鼓动明朝旧臣反清复明,滥发圣旨,重任官员,卖官晋爵,招兵募饷。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李定国率军从武冈过来,为三军开辟道路,安营扎寨屯兵如此,当地的父老前辈们还能够记得起这件事!

蒋锡周还曾带领大西江境内的乡民在大石江村的领旨头(今大石江粮所所在地)跪受永历帝发布的抗清圣旨。据史料记载,南明与满清军队曾在全州经大石江过八十山这条通往新宁、武冈的军事间道上战事来回穿梭,永历帝也先后两次进入大石江。一次是1647年四月中旬,永历帝迁行宫从全州过大西江的八十山进入湖南武冈州;另一次是同年八月,刘承胤欲挟持永历帝降清,永历帝和少数朝臣带着宫眷匆忙逃出武冈城从间道过八十山进入大石江。永历帝过大石江时曾在村后的山头向旧臣蒋锡周发布圣旨,命其组成除奸队,并授其生杀大权,负责在天湖至八十山军防口一带清除异己,确保这条军事间道的畅通与安全。今大石江村旁有个叫“消人塘”的地方,据说就是因蒋锡周曾在这里处置了很多降清的汉人和满清的探子而得名。

南明抗清失败后,清廷曾派军队追杀蒋锡周至周家之下的田垌。他无路可逃时,持木工用的木马陷入泮田(以后这块田就叫“木马丘”),结果无法跳出而被抓获,清军就地将他进行“五马分尸”。后来家人将他被分解的尸体分别葬于五处,故当地有蒋锡周“一人葬五坟”之说。大西江境内各村的青壮年也在追随蒋锡周参加永历帝组织的反清复明斗争中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大石江村的家谱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男丁人口锐减。据全州白宝岭的唐起莘老人,写于清初的《自记》真实地反映了大石江一带当时的惨境:“万乡尤甚,十室九空。”清廷还御用文人将蒋锡周这个抗清除奸的英雄,丑化为蜈蚣精投胎,嗜杀人吸血的恶魔。此后,大石江村因受蒋锡周参加反清复明的影响,村中人长时间内不为清廷所用,造成了人才断层。村里人为纪念蒋锡周在国亡家破之时,守节拒降,毅然接受永历帝发布抗清圣旨,精忠报效大明王朝,惨遭清军“五马分尸”这件壮怀惨烈的历史事件,就称村后那个山头为“领旨头”。

(3)兵祸匪患,吊羊勒赎

大西江因处湘桂二省四县交界之地,境内的古湘桂军事要道上有扼守广西北大门的重要关隘八十里山关,且背倚深山腹地,进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朝代更替或社会动乱,便致烽火狼烟不断,匪寇狼奔豕突,战事频繁,搅得乡梓不宁,乡民深受灾殃。地处山间盆地肥沃中心地带的大石江村损害尤甚明末清初,抗清烽火曾在全州燃烧15年之久,南明与满清军队曾在全州过大西江八十山这条通往新宁、武冈的军事间道上战事来回穿梭,“虎狼肆毒”,东突西窜,败兵劫掠,大石江一带损失惨重,人丁锐减。清末长毛过境、会党之乱及民国时期的乱世狼烟,各路军阀如走马灯似的过境当地,境内土匪横生,散兵游勇,兵祸匪患,纷至沓来,形成了兵匪不分的混乱局面,兵匪所到之处,打家劫舍,绑票勒赎,掠夺财物,甚至强奸妇女、杀人放火之事,时有发生。如1921年的时候,大西江境内的股匪如野蜂扎堆一样地出现。当时常在大西江一带抢劫勒赎的股匪匪首有陈省精、吴润一、刘剑光、刘国光、洪建、李昆、蒋德称、潘桂叶、唐连元、雷林等,其中势力最大的股匪是陈省精,他拉生勒赎,恶焰日炽。赣军军官周贯虹占据全州时曾招抚陈匪至全州县城,军匪勾结,肆无忌惮,商民苦之,陈匪后来又返回到了西延。其中股匪刘剑光、刘国光从全州逸走新宁途中,沿路“绑票”抢劫,民情惊恐

现举两例。据大石江村的蒋祖标老人回忆:1921年农历二月,走锤子兵时,他的曾祖母胡氏(蒋大诚的夫人)和大诚公的孙子蒋昌迂被“胡子”(土匪)“吊羊”,说要二千大洋便可放人。二千大洋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字,那时五个大洋可买一条大水牛,二千大洋就可买四百条大水牛,要筹集这笔赎金是不容易的。大诚公为了救夫人和孙子,设法筹钱。当时家里没有那么多现大洋,就把会龙铺井仔冲的庄房卖掉,勉强凑足一千大洋,便派儿子蒋义林去八角寨仅赎回孙子。大诚公家本来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因被“胡子”多次劫掠,也被搞得坛干水尽了,一时也拿不出钱来赎回胡氏,等到东借西凑再次凑足一千大洋已是一年以后的事了。大诚公再次派儿子蒋彩林上八寨角寻母时,“胡子”已经撕票了,找到的只是一堆白骨。面对白骨,蒋彩林用破指滴血的原始方法来进行验尸,他咬破指头把自己的血滴在白骨上,看到作为儿子的血被母亲的白骨吸收后,他才确认这是自己母亲的尸骨。蒋彩林强忍悲痛,收集好母亲的尸骨背回家里,并安葬在大石江马槽子旁边的石枧岭上。

大石江村的蒋咸葵也回忆说:当时他的曾祖母邓氏(康僊公的夫人)被土匪吊了羊,土匪开价勒索赎金一千大洋,康僊公的儿子们为救母亲邓氏,卖掉了二座大正房子和一些田产,设法凑齐一千大洋的赎金,才把母亲邓氏赎回。大西江境内连续的兵祸匪患,使得大石江村的大户富户自此由兴盛而转衰落。

(4)日军入侵及抗日除奸

1944年农历7月24日,日本鬼子(敌五十八师团搜索队)从陆家后面的野猫界翻过来,进入大西江。当时,国军93军刚从綦江抵全州驻防。93军派了一个搜索营在大西江驻防。当天,搜索营与日本鬼子发生了暂短的接触就撤退了。农历7月25日,第二支日本鬼子(敌四十师团)自湖南新宁县过八十山侵入大西江;当天下午,第三支日本鬼子(敌五十八师团主力)自东安经谏禄到达了大西江境内的鹿鸣村、峡口村。后两次入侵大西江的日本鬼子,人都很多。国军93军军长陈牧农获知日军从侧翼大西江境内重兵压境,害怕被日本鬼子包了饺子,遂命九十三军放弃黄沙河防御阵地,并令仓促销毁弹药,不战而退往兴安大溶江,致使日本鬼子迅速占领军事重镇全州,让桂林门户洞开,民怨沸腾。后来,陈牧农被国民党逮捕,被蒋介石电令执行枪决

日本鬼子占据大西江全境后,先驻扎在良田村,成立了司令部,后搬到大石江村,冬天成立了日伪“维持总会”,峡口村的大汉奸唐帮樟充任总会会长。“维持总会”设在蒋卿安家里(今大西江供销社大楼后面)。大石江村街上的蒋昌柏家里住着“野寇班长”。唐帮樟协助鬼子在各村驻地相继建立了“维持分会”。日本鬼子在大石江村中心(老市场旁)的两棵并排的古柏树顶上扎设了一个瞭望台。日本鬼子还在大石江村办起了经济合作社,经理部设在老市场旁边的蒋品端家里,鬼子在合作社里使用不值一文的“储备银行”伪钞,来与老百姓进行买卖交易,对老百姓变相地进行抢劫。

大西江境内是全州沦陷最早最久受害最大的乡镇,日本鬼子自侵入大西江,到次年退出,为期将近1年。日本鬼子为筹备对桂柳的作战物资,在境内大肆抢劫、抓夫,各村无一不遭蹂躏。日本鬼子所到之处,穷凶极恶,实行烧杀、掠抢、奸淫、抓夫,连畜禽也无一幸免。日本鬼子奸淫妇女,那是灭绝人性的。万一乡(大西江境内旧称)的一名妇女被日本鬼子奸污后,还被用木棍插入阴道致其痛死。鬼子对妇女公开强奸、轮奸后,还强迫挑夫奸污,鬼子就围观以此取乐。如果挑夫不干,就杀挑夫,对这样的奇耻大辱,老百姓恨之入骨。

“日本鬼子政策”对老人最恶毒。鬼子规定,挑夫挑担子按年纪大小来定,年纪越大挑得越重,年轻的反而挑得少,老人挑不动了或走得慢了就打,实在走不动了就杀掉。

日本鬼子杀人手段极其残忍。有枪杀、砍头、破肚、抛刀、活埋、火烧、冰冻慢慢致死等残忍手法。

如图:大石江村民居墙面上的两个堵洞,就是日本鬼子为防止抗日自卫队袭击而于当年挖开的机枪眼。

1944年冬,有两个国军的探子,湖南人,他俩装扮成卖煮酒饼药的贩子,到大石江村刺探军情。唐帮樟带着日本鬼子把他俩抓住,进行了五花大绑。残杀手段绝伦的日本鬼子和汉奸唐帮樟找来两个厥粑桶和两个大簸箕,在簸箕中间剪了一个圆孔,套在“探子”的脖颈上,再将两个“探子”的手脚捆成形如两个粽子,放入厥粑桶内,把簸箕盖在厥粑桶上,让“探子”的头露在桶上面。然后日本鬼子和汉奸唐帮樟往厥粑桶内倒入冰冷刺骨的水,把两个“探子”放到露天,让凛冽寒风吹刮,桶水结冰,残忍地把两个“探子”活活地冻死了。

1944年农历8月左右,日本鬼子对被迫还乡的平民发放良民证。得到了良民证的平民也无自由可言。尤其是在日本鬼子开拔时,这些“良民”很多被抓为挑夫,仅大石江村就被抓夫10多人,这些挑夫在中途被日本鬼子杀害。

1944年初秋的一天夜里,大石江村的蒋玉该悄悄地回家打开谷仓,想拿点谷子出来,送给在古木洞大山里躲鬼子的家人吃,结果被驻扎在他家里的鬼子发现了,鬼子用枪把子(枪托)打断了他的几条肋骨,后来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而亡。

蒋玉该的儿子蒋世安和蒋世寅为报仇雪恨,砍来野漆树给驻扎在他们家的鬼子烧火烤,让鬼子全身生了漆疮,搞得鬼子坐卧不安,烦躁难熬,一直被折腾了六七天。

1945年农历4月7日,日军在大石江村给天皇举行“庆寿活动”。日本鬼子要“维持会”派人去写标语并张贴。“维持会”的人知道蒋世安读过初中,有文化,就派了他的工。蒋世安年轻气盛,平日就比较清高,脾气又大,加上他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打成重伤,正好卧床不起,就更加痛恨鬼子。他当着日本鬼子的面就拒绝了为庆祝“天皇寿诞”服务的事。鬼子恼羞成怒,举起枪把子就往蒋世安的头上砸过去。村里的蒋世住(蒋咸和的父亲)当时也在场,他舍身出手用力把蒋世安推开,鬼子的枪把子砸空了,蒋世安趁机象打飞脚一样就逃跑了,这时鬼子更加恼火,举起枪把子就向蒋世住的头上砸去,蒋世住头一偏没有砸着,鬼子第二次又用枪把子来砸蒋世住的头,可怜的蒋世住脑袋被鬼子打破了瓜,鲜血流满一地,当场昏死过去。

日本鬼子入侵后,当地的唐帮樟甘当汉奸走狗,横行乡里。他借日本鬼子淫威,为虎作伥,鱼肉百姓,无恶不作,民众对他恨之入骨。

峡口村的唐伯凤家财殷实。唐帮樟想图其家财,便向日本鬼子诬陷唐伯凤暗通自卫队,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唐伯凤一家全部抓起来关到大石江村,并在白天将唐伯凤及长子枪杀于大石江村后的下领旨头(今大西江镇政府礼堂所在地),并刈下头颅示众。当晚,唐帮樟利用日本鬼子将唐伯凤的家小残杀于大石江村旁的四房坪。男人被砍头、女人被破肚、连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都不放过,进行了抛刀。这次残杀了唐伯凤一家9口,手段残忍之极,惨不忍睹,乡民切齿痛恨。

峡口村有个名叫唐毕芳的人家,从永岁坦口迁往峡口村定居。他省吃俭用,勤劳持家,逐渐富裕起来。唐帮樟以为唐毕芳是外来户,为夺其财产,也向日本鬼子诬告说唐毕芳暗通自卫队,结果唐毕芳被日本鬼子抓住,五花大绑到沙子坪进行活埋。路上,日本鬼子和唐帮樟对唐毕芳边走边打,百般凌辱。日本鬼子将唐毕芳带到挖掘的土坑前,狠刺了几刀,然后推进土坑进行活埋。由于唐毕芳穿了很厚的棉衣,路上曾被日本鬼子打倒在水田里,湿透了的棉衣很难被刺刀戳穿,这样才没有被鬼子的刺刀伤着要害。晚上,唐毕芳撑开松散的坟土爬了出来,躲逃到他在大石江村的老表蒋建斋家里。蒋建斋连夜将血肉模糊的唐毕芳送往东边大山,交给了在李溪源的抗日自卫队,参加抗日。

在山河破碎之时,大西江境内相继成立了自卫队组织,隶属于蒋余荪任总司令的九十三军挺进队(当地人俗称自卫队)。他们与民众同仇敌忾,奋起抗击,开展了多次抗日除奸斗争。

1945年春,王家村的王铭是自卫队的队长,他打听到有鬼子从大石江村到寺门前村、徐家村一带打捞,便带领自卫队埋伏在当地的大青山,当日本鬼子走到蔡家巷子时,自卫队在这里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杀死了五、六个日本鬼子。后来日军收拾鬼子的尸体,抬到大石江村田边大门前的坪地里(即供销社的老盐仓库,现江湖酒楼边)进行焚尸。当时蒋永瑰家的房子被飞虎队的飞机炸坏了,鬼子焚尸时就地取材拆除蒋永瑰家房子的木料当作了焚尸的燃料。

1945年农历6月,日本鬼子到古木洞大山里打捞,杀死了大石江村蒋咸诉的父亲,自卫队知道这件事后,当天在古木洞闸门前打了个伏击,打死了5个日本鬼子。

江梅村的江雨林,他家里有几亩田和一个“庄屋”。他对日本鬼子在当地实行烧杀、掠抢、奸淫、抓夫的暴行非常痛恨。就支持自卫队的队长江梅村的梅印打鬼子并接济自卫队钱粮。这件事让维持会的汉奸知道了,就报告给了驻扎在大石江村的日本人野寇班长,汉奸说:江雨林的儿子江昌康认江梅村的梅印为寄爷,并支持梅印抗日。1944年冬天的一天,野寇班长带着一帮日本鬼子到江梅村抓住江雨林,把他吊在房梁上“扯号筒”,然后用“方桐树”将江雨林活活冲死。梅印为报国仇家恨,他派人打听到鬼子从大石江村出发到外面打捞的消息,就带领自卫队先后在歌渡源的盘山路、城隍桥的城隍庙、沙子坪的五谷殿,打了三次伏击,打死鬼子16人,缴获机枪和步枪一批。

1945年农历4月7日(公历4月29日)是日本天皇寿诞,驻地日军在大石江村的下三房公堂给天皇举行“庆寿活动”。唐帮樟为了阿谀奉承日本鬼子,特意从全州县城挑选了戏剧团到大石江村的下三房公堂演出,以此迎合庆祝“天皇寿诞”。自卫队得知这一消息,认为这一天,日本鬼子的警惕性会相对松懈,想借这个机会刺杀日军军官和汉奸唐帮樟。“天皇寿诞”当天,唐帮樟等维持会汉奸配合日本鬼子在大石江村的墙上张贴了很多“日中亲善”、“共存共荣”、“日华同生共死”、“日华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等标语。事先自卫队设法做通了戏剧团和大石江村蒋卿安、蒋普安、蒋成局、蒋深林等富贾乡绅的思想工作,请他们配合抗日除奸。晚上,自卫队队员混在戏剧团内进入下三房公堂。戏剧团为麻痹日本鬼子和汉奸,演出的是“日中友好合作”、“大东亚共荣”之类的戏。来公堂看戏的有数百人,坐在前几排的是驻扎在大西江境内的日本鬼子军官和唐帮樟等汉奸,后面坐着的是被日本鬼子和汉奸强迫来看戏的老百姓。演出前,汉奸唐帮樟上台讲庆祝“天皇寿诞”活动演出开始,请大家拍巴掌(鼓掌)欢迎,结果只有坐在前面的日本鬼子和汉奸鼓掌,后面的老百姓都没有响应,民众都不给他面子,唐帮樟很恼火。

平日,日本鬼子的警惕性是没有那么高的,当晚可能是当官的来看演出,日本鬼子加强了警戒。他们在大石江村外各路口、村口及三房公堂周围都架起好多挺机关枪,警戒森严。村里的蒋卿安、蒋普安、蒋成局、蒋深林等富贾乡绅看到这一情况,就跟自卫队商量,如果刺杀活动进行,肯定要殃及老百姓,整个大石江村也可能会被毁于一旦。自卫队考虑到老百姓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怕伤及无辜,最后只得放弃了这次暗杀行动。

多行不义的唐帮樟后来被广西第八区(桂林地区)行政专员陈恩元和第八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兼九十三军挺进队总司令蒋余荪设计引诱出走,并被智擒处决。此事大快人心。

1945年春,美国飞虎队派了6架飞机对驻扎在大石江村的日本鬼子进行了轰炸,炸毁了很多民房。如,蒋永瑰、蒋世宋、蒋世真家的房子都被炸毁,起火烧掉了,蒋玉该、蒋彩庭家的房子也被大火殃及。

日军撤走后,秋末、冬初,大西江境内日甚,天行瘟疫,出现乡民馑疫惨状。

(5)红七军过境及宿营大石江村(单列于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略)

(六)村落中的掌故轶事

(1)柳宗元与大石江状元山等有关地名的传说

大石江村旁有状元山、状元亭、鲤鱼跳龙门、凤凰望北斗、佛山等文雅的地名,相传这些地名与柳宗元有关。当地老人常谈起柳宗元客居全州青瑶峒(今全州大西江境域古称)的故事。老人们说:柳宗元曾住在大西江渡船头钴鉧潭的龙尾巴小丘,因柳宗元在那一带住过和行游过,古人为纪念柳宗元这位柳大人就把那一带的地名冠以一个“柳”字,如渡船头一带原来的地名叫做柳洲村,镰刀湾古渡原来叫做柳船渡,丁家门前江中的水潭叫做柳爷潭。

故事还说到柳宗元游记中写到的钴鉧潭和小石潭,就是大西江境内的钴鉧潭和烂田里的龙爪小石潭柳宗元被贬之前,已是唐代颇具影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由于他热心教育事业,热情教导青年,与青年学子交往密切。他虽被贬永州后客居大西江的钴鉧潭,但从游者仍然不少。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也写到了学子们南来向柳宗元拜师求学的事,“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柳宗元还经常陪同从游者及弟子到大石江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行游,开化民智。旧时的人认为,柳宗元行游过的这些地方会文运昌盛,便给这些地方取了一些文雅的地名。如大石江村旁的状元山、状元亭、鲤鱼跳龙门、凤凰望北斗、佛山、沙子坪和曹家的文昌阁、峡口的箕山、渡船头的放生池等地名

柳宗元客居钴鉧潭的相关史料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而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底,从京城长安贬谪到湖南永州,身份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为体制编外人员。当时柳宗元是举家南迁,随行的有他的母亲、女儿和娘、从弟宗直、表弟卢遵和家仆等,因他是被流放的“罪人”,而受到当地官员冷落,只得借住在永州城南的龙兴寺,与和尚为邻。期间他的母亲因病过世、女儿染病夭折、又屡次“为天火所迫”,柳宗元只得离开永州龙兴寺这个伤心之地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九月二十八日,柳宗元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始得宴游西山,便为此地的美景所深深地吸引,使身编夷人,名列囚籍一度消沉的他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慰藉。西山后的第八天,他又得钴鉧潭。随后他便在冉溪旁购得钴鉧潭小丘,带着随从、仆人在此安居,直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始召公至京师”而离开,后到柳州赴任(《送贾山人南游序》)。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在永州城南的龙兴寺居住时间不足三年,在山野间的钴鉧潭小丘居住时间近六年。

全州曾属湖广永州府,到了明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八月才改隶广西桂林府。明史载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 壬申(1394年8月)分全州及灌县往属于广西桂林府”(明《太祖实录》卷234)。唐朝时永州“管县四:零陵,祁阳,湘源(全州的前置),灌阳。”(《元和郡县图志》),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全州还是永州的辖县。《新唐书·柳宗元传记载: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徐霞客在他的《楚游日记》(十四)也载:“全州有钴鉧潭,亦子厚所命。”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号。徐霞客在《楚游日记》明确地告诉我们,全州的钴鉧潭是由柳宗元命名的。柳宗元在他的“永州八记”《钴鉧潭记》中也写到了钴鉧潭。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其所载的西山、钴鉧潭、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等景点,与大西江青瑶峒内的大云山、灌鉧潭、龙尾巴石丘、龙爪石潭、筲箕、五谷殿石渠、三渡江、龟山等景点的方位、地貌特征及景观亦完全吻合。

“永州八记”的《石涧记》中还说到今全州县大石江村古称石城村的这个景点。文中有“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从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来分析,文中的这个石城村与今天的大石江村的古称相吻合。远在唐朝至元朝时期,地处青瑶峒盆地中心地带的石城村就是一座夷人古城,“夷狄”在青瑶峒的一些生活遗迹至今尚存。柳宗元他客居在“夷狄”居住的地方,他称石城村外的小石山为小石城山,并写有《小石城山记》。今大石江村旁尚有为纪念柳宗元与弟子曾在这一带行游而取名的状元山、鲤鱼跳龙门等体现昌盛文风的地名,以及古代“夷狄”为护卫石城村而设的“城门口”这个古城防地名。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所描述的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等“八愚”园林群景,在今天的大西江渡船头的钴鉧潭周围尚存其生活遗址痕迹。

(2)杨再兴建立小王国的故事传说

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杨再兴在当地建立小王国而被南宋朝廷用“桐油配火烧,荡平天子岭”的平瑶神话故事。杨再兴(1104-约1155年),湖南新宁盆溪人,南宋武冈军瑶人首领(农民起义领袖)。故事说的是青瑶峒“大巫坛”“狗王墓”之后的九龙山山脉之下有一山脊不停地上涨,瑶民对这一异相甚是惊愕。于是瑶人首领杨再兴便召集九十团峒的瑶民头领来破解异相,他们根据青瑶峒众源归一(指山地水源都集中于“地闭”的峡口),龙蟠“九龙山”,方正“金字岭”,“九龙山”如帝王坐堂威态的自然神奇和“山脉”不断上涨的“异候”,认为青瑶峒“山停水聚,半阴半阳,方成太极”,是“天开地闭”的“龙脉”集结处,将天降大任,出真命天子。于是九十团峒的瑶民头领将不停上涨的山脊称之为“天子岭”。随后,九十团峒的瑶民们“顺应天意”在各峒源相继爆发起义,拥立杨再兴为王。相传杨再兴的王宫行营就设在大石江村,今村里尚有“真龙桥”“帝龙桥”、“护龙桥”,村旁尚有“城门口”,村外尚有“九龙山”、“天子岭”等很不一般的地名。

老人们讲到:大石江村后的狗王坪一带是杨再兴的练兵场,杨再兴能够撒豆成兵,拥兵达数万之众,独霸一方,鼎盛之时,王国疆域横跨桂北和湘西南,杨再兴的小王国严重威胁着南宋的统治。后来南宋朝廷为除心头大患,便派重兵围剿,用“桐油配火烧,荡灭天子岭”的战术平定了这次瑶人暴动,灭了杨再兴的小王国。故事讲得似乎神乎其神。说这“天子岭”是朝廷的心头之患,便派平瑶将军李道要挖掉此山,毁去龙脉灵气。可这天子岭确实也神怪,白天挖掉的山脊,晚上见露水就涨高,且越挖越涨,这可激怒了这位平瑶将军,便想大开杀戒。苍天为了避免生灵涂炭,玉皇大帝于是派了一只神鸟——“天子鸟”(云雀,也称“叫天子”)来到青瑶峒,整日围绕平瑶将军李道的营账不断哀叫颤鸣:“千把锄头万把锹,比不上桐油配火烧。”平瑶将军李道心领神会,便令官兵先将“天子岭”烧得寸草不留,然后用熬制沸滚的桐油浇淋“天子岭”的山顶,这才灭绝了“天子岭”不断上涨的灵气。由于“天子岭”的灵气被灭,没有神灵相助,杨再兴的军队便是兵败如山倒,最后平瑶将军李道将杨再兴、杨正拱、杨正修父子三人擒获,平瑶将军李道把杨再兴的二个儿子进行了千刀万刮,把杨再兴押送到南宋朝廷所在地的临安问斩。随后,朝廷大军对追随杨再兴造反的数万的瑶兵进行驱离,自此瑶民们被逼逃离家园,远徙他方。南宋朝廷还在斩杀杨再兴的第二年,“为抚治徭民”,在与全州青瑶峒一山之隔的杨再兴的家乡新设“新宁县”,取其“新近平定以致安宁”之意。后来,南宋皇帝还派大臣到青瑶峒内掘了瑶民的祖宗狗王夫妇的墓,毁了瑶民的祖庙狗王庙,还用铜钉将青瑶峒内所有的龙脉钉死,以免再出真命天子。

(3)西溪断流,青瑶峒十二姓瑶人被逼逃离原始家园

相传在元大德年间,曾被平瑶将军李道用“桐油配火烧”烧得寸草不生的天子岭,又被山下的紫竹长过了界,天子山又恢复了生气,过去的那只天子鸟又飞回来欢快地唱着“紫竹生过界,天子仍就在。”信奉巫教和道教的瑶人忍受不住官府的压迫和剥削,又拿出免交租税的《评皇券牒》,开始抗交皇粮国税。那个时候,又发生了自然灾害,青瑶峒因为坝毁江河断流,水田无水耕种,瑶人交不起粮,出现官逼民反,结果被官府再次进剿,瑶民被逼再次又离开自己的家园。说到瑶民这次被官府进剿,被逼逃离家园的起因,当地有个“干江断流”的神话故事。从前流经大石江村里的这条江叫西溪,西溪发源于古木峒的兆源,这条西溪原来水量很大,一年四季溪水长流不断,灌溉着数千亩良田,后来出现了上游溪水长流,而下游经常干涸,变成了一条“干江”。其中原因说是被一个白胡子的仙家搞了鬼。故事讲到:在村后枧头上这个地方有座桥叫做仙人桥,桥边住着一个要饭的白胡子老人,是个仙家。白胡子老人,穿得很破烂,一身很脏,常被人看不起。村里有两个姑娘在江边放鸭子,经常有鸭子被偷,她俩就认为是这个白胡子老人偷的,并天天骂这个白胡子老人为“叫化子”,要赶他走。白胡子老人告诉姑娘,鸭子是被黄鼠狼偷吃了,她俩就是不相信。有一天又丢失了好几只鸭子,她俩又怪罪于老人,对老人又打又骂,还把老人追赶到了江上游的蕃瓜凸(当地读音为“豹”)水坝,不许老人再回来,结果惹怒了老人。老人就说你们要赶走我,我就让你们没有饭吃,于是他用要饭的打狗棍往江边一戳,就钻出来了很多黄鼠狼,老人将棍子又一挥,黄鼠狼就全部钻进入了水坝和江岸。两个放鸭子的姑娘知道冤枉了老人,想向老人道谦时,却发现这个白胡子老人化作一朵白云飘走了。后来她俩回村里把看到的怪事告诉了老前辈们,前辈们就发动大家来水坝附近挖黄鼠狼,这水坝是用杉木打桩堵坝拦水的,这样一挖,结果把水坝和江底挖坏了,江水全部渗入了地下暗河,使得下游成了干涸的大“干江”。自此大石江村所在的这个青瑶峒内最大的一个田峒,由于无水耕种,瑶人交不起粮,出现官逼民反,结果被官府进剿,自此十二姓瑶人被逼逃离了他们的原始家园青瑶峒。

(七)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傩鬼头还愿。大石江村蒋姓一族至今保留着“傩鬼头还愿”的习俗。据老人们说:梅潭老祖宗原来所立的庙内主位神坛上供奉的庙王就是灵宝天尊(灵王菩萨),这尊菩萨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傩鬼头还愿”的习俗也是从梅潭老祖宗那里就传下来了。当时的老祖宗希望通过举行“傩鬼头还愿”这种祭礼仪式,为蒋氏后裔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大石江村蒋姓一族承袭先祖的做法尊灵宝天尊为庙王,供奉于归崇庙神坛主位,并于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族人用八抬大轿抬着这尊菩萨到村里走街入巷,迎接到村里的八房宗祠举行“傩鬼头还愿”的祭礼活动。

如图:大石江村举行傩鬼头还愿仪式。

“傩鬼头还愿”祭礼是大石江本地民间的俗称,通常称为傩戏,也有称之为“傩愿神戏”。它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巫傩歌舞戏剧它以攘鬼和酬神为基本内容,通过师公同鬼神打交道的必备程序,请天界八方神灵下凡为人间解脱苦难,驱赶邪魔,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全州文化部门对大石江“傩鬼头还愿”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并以“师公舞”的名义向上级文化申报,现已批准为全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图:村族在宗祠祭祀祖先。

“傩鬼头还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最早可追溯到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的先民崇拜鬼神,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便对祖先“亡灵”进行祭祀。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鬼头还愿”就源于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全州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祖”,酬神祭鬼更加盛行。这种酬神祭鬼活动由师公演唱祭奠词曲,形成定格。唐宋时,宗教仪式流行,造神活动日增,祭神词曲得到大发展。至元明之际,“傩鬼头还愿”开始出现,但没有专门的戏曲艺人参加,主要是由师公扮演,是师公在进行法事时在厅堂于夜间演出,剧目较少,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清至民国“傩鬼头还愿”在万乡大西江一带达到鼎盛时期。据“傩鬼头还愿”师公班主蒋昌培讲:他的开教祖师是王法通,他爷爷蒋世元师从大西江邓家村的伍法溶师公,他家从他爷爷蒋世元、父亲蒋咸煦到他自己,已是祖孙三代从事师公职业。他现在是“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傩鬼头还愿”很有艺术特色。它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傩鬼头还愿”用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增加了威摄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

如图:村八房宗祠内举行的傩鬼头还愿活动热闹非凡。

“傩鬼头还愿”祭礼仪式庞杂而神秘。它与冲傩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它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迷信的乡民遇上一病两痛、三灾六难,以为是鬼神作祟,便请求神灵庇护,并许下傩愿。一旦到了“傩鬼头还愿”的时候,还要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的用品。“傩鬼头还愿”的师公戏班是边做法事,边演戏。“傩鬼头还愿”戏一般在村里的祠堂或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观众,时空虚拟。傩鬼头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他们既能唱、又能舞,还会“判卦”、“绘符”、“念咒”等法事技能。“傩鬼头还愿”戏班多以“坛门”组合,艺人一般以作法事开始,以唱《盘洞》戏为结束。大西江一带的“傩鬼头还愿”演出,要经过发功曹、扎寨、请神、安位、出土地、点兵起界、姜女团圆、勾愿送神等八大法事,有关剧目就穿插其中演出,法事与演出形同一体。

“傩鬼头还愿”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演员多是师公出身,剧目又多是宗教色彩,其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诀”,以及柳巾、师刀、师棍等特种道具的运用等。

如图:全州大西江的鬼仔戏。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六位护驾指挥护卫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至桂林就藩,后来六位参将奉命戍守大西江青瑶洞。鬼仔戏自此而传入当地,至今已历600多年。现已列入全州县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是蒋咸烈和李武槐。

“傩鬼头还愿”戏的演出剧目不多,内容也较为简单,大都与宗教和驱疫纳福有关。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请神的需要出发,如《扮先锋》,是请先锋神女来投信的;《扮开山》是请开山神逢山开路的;《扮监牲》是请监牲郎君监督祭礼时宰杀牲口的;《开洞》是请金角将军打开桃源三洞,请出傩面具等。二是从娱神娱人的需要出发,也扮演一些与请神法事无关的剧目。

“傩鬼头还愿”的剧目可分三类:一类是正本戏,多属师公作法事必须唱的,如《搬开山》、《仙姑送子》,《发功曹》等。这类剧目宗教色彩浓,情节简单,戴面具演出,多唱巫腔。二是傩堂小戏,在傩坛和高台均能演出。如《造云楼》等。这类剧目宗教色彩淡一些,世俗及娱乐成分较重,常在法事程序中的“唱戏”部分演出,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唱腔有一定的板式变化。三是一些称为“外台戏”的娱乐戏。这类剧目戏曲化程度较高。剧目一般唱多白少,但也有一些白口戏。演出时以地方方言为主,生动朴实。

师公班主蒋昌培师傅特别说到了大西江境内“傩鬼头还愿”的祭礼仪式。当地的乡民们对于驱鬼逐疫、祈福禳灾、保佑平安、助国救民的“落鬼头还愿”祭礼非常信奉。其中传承得最好,仪式最隆重的是大石江村。大石江村每一年要举行一次小型“落鬼头还愿”祭礼活动。每三年要举行一次大型“落鬼头还愿”祭礼活动。“落鬼头还愿”的祭礼时间定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祭礼要进行三天三夜。

如图:《南阳关》一戏中,隋朝第一科的武状元伍云召之妻贾氏。她十分贤惠,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大石江村的“落鬼头还愿”祭礼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一般的祭礼分为“开坛”、“开洞”、“闭坛”三个阶段,而大石江村的祭礼是村里的蒋姓族人先从归崇庙迎请庙王到村族的八房宗祠,“开坛”、“开洞”、“闭坛”这三个阶段的祭礼是在八房宗祠进行的,这样就多了一个“迎请庙王”的程序。大石江村的神庙叫归崇庙,该村曾三迁其庙,大石江村的始迁祖潜江公初居城门口,次迁老屋场,最先建的是清塘庙,定居大石江之后迁庙于沙田庙,据说当时庙堂内时常有野鸟哀鸣,族人认为惊扰神灵,于是将庙再迁到村头与伍家交界的地方,族人认为这是神灵安妥之地,故取名“归崇庙”。相传,在搬迁神庙时,一风水先生曾劝说,别将神庙建于村后,不然会座着风水,村里就难出大人才。但先贤们认为出不出大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有这灵宝天尊护着村族能够人丁兴旺,地方安宁。这就是大石江村先贤宁要村族平安也不要官的“纱帽顶子(按:指官帽)你不要,村后修个归崇庙”的风水故事传说。归崇庙内供奉的主神是灵王。据说这个灵王就是上清灵宝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又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即灵宝大法师,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居“三清“的第二位。据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载:“诸天尊及诸天龙鬼神尽来集会,受吾约束。”其意是说:他威信高,能够召集所有的神鬼来开会,所有的神鬼都受他约束,都得听他的。灵宝天尊由元始天王的赤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手捧玉如意。由太元圣母体内降生以后,暂住在三十五天之上的禹余天上清真境内的蕊珠阙七映紫霞房中。日夜吸纳玉晨精气、庆云紫烟,凝神集气,幻化成型,然后转世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胎于洪氏,育形为人的肉体。其母怀胎三千七百年,方才将他诞生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峰下。到年长之后,开始参悟道真,一心追求至道。他坐在七宝笃林下,苦思百日,而后遇到元始天尊降临,授予他灵宝大乘之法妙经十部,灵宝天尊遂修成得道。

如图:《尉迟恭降唐瓦岗寨》一戏中的尉迟恭,他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后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

灵宝天尊的妙经中有《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和《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凡间的百姓特别信奉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的这二部经,并常受持念诵。

受持念诵《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可解灾厄,能够保平安。其经文是“尔时,天尊在禅黎国土,与大道真仙,万万大千神。诸天尊及诸天龙鬼神尽来集会,受吾约束。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年灾月厄、游城赤鼠之厄、天罗地网之厄、命穷算尽之厄、疾病缠绵之厄、落水波涛之厄、虎狼阮蛇之厄、水火盗贼、刀兵生产之厄、山林树木社稷之厄、土石桥梁之厄、毒药咒诅之厄。惟愿今对玉皇天尊、大道真圣忏悔,解禳、度脱身中灾厄。一一解散,勿为留难。敕诸天神王,并降圣力道力,承斯经力恩力,卫护弟子。受持念诵此经以后,解禳阳九百六之灾,三衰八难、九横五苦之厄。如求如愿,所履平安,出入行藏,所求利益,所愿遂心。于是众等,闻说此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念诵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不息,能够拔众生脱离迷途,超出三界,解脱生死,免受轮回之苦,能消一切罪,可致“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其经文是尔时,救苦天尊,遍满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我本太无中,拔领无边际。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初发玄元始,以通详感机。救一切罪,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皆承大道力,以伏诸魔精。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天上混无分。天炁归一身,皆成自然人。自然有别体,本在空洞中,空洞迹非迹,遍体皆虚空。第一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在大洞经。归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道言: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行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经)。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火翳成清署,剑树化为骞。上登朱陵府,下人开光门(。超度三界难,径上元始天。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瞻仰尊颜,而作颂曰:天尊说经教,接引於浮生。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朗诵罪福句,万遍心垢清。尔时,飞天神王,及诸天仙众,说是诵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由于灵宝天尊潜力无边,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因此大石江村蒋姓一族承袭先祖的做法尊灵宝天尊为庙王,供奉于庙中神坛主位,并每年敬以“傩鬼头还愿”的祭礼。

大石江村举行“傩鬼头还愿”小型祭礼活动的内容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这三天时间里,村民们自发地带着纸、香、公鸡等祭品到归崇庙祭祀庙王诸菩萨,祭祀完毕进行午宴祀事。

大型祭礼活动则是从正月初十这一天的早晨开始,村里的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前往归崇庙请庙王诸神。请神队伍由村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前面引领,并由年轻人抬上八抬大轿,请上师公和吹鼓手,一路唢呐吹奏,敲着锣鼓,鞭炮喧天,大家兴高采烈地去村外的归崇庙迎请庙王诸神。

迎请队伍进入归崇庙内后,先由穿着玄衣朱裳的师公蒋昌培跳神做法事,进行降像、傩四季功曹、傩香花玉女、傩献香童子、降庙王及夫人、傩茶酒二师、傩土地诸神。降像傩神之后,再由师公跳神做完法事,然后用八抬大轿抬着庙王,捧着诸神庄重地出庙,又一路唢呐吹奏,敲打锣鼓,鞭炮喧天。迎神的路上,队伍每过一户人家的门口,主人都会点燃鞭炮敬之以礼。当天上午,迎神队伍热热闹闹地将庙王和诸神接进大石江村的总祠八房宗祠。

当天下午二点钟举行开坛仪式。首先是大堂请圣,由师公班主演唱开坛歌舞,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崇敬,把要请的神灵统统请来,希求得到神的保护。大堂请圣要遍请三清、玉皇、五岳、老君、宝山、家仙、土地、庙王、社王等。接着进行收枷祭叩、迎宾下马、劝酒、助宗师兵、开旗接驾、傩鬼头等仪式。完成以上仪式,时间已近深夜,然后就是安息九九,停兵驻扎。

正月十一早晨,便进行早朝。活动内容有净坛解晦、开旗接驾、求签谢罪、傩开山先锋、灵王下马(即傩庙王及夫人)、傩岳山土地,活动仪式至此已近中午,然后是进行午宴祀事。

下午举行的活动内容有三朝合会、大堂庆贺、助本王兵、傩扒船鬼头、造楼,然后进行晚宴祀事。晚上开展的活动仪式的有打梅山、行三消(有云消、山消、水消,也就是唱调演戏,进行还愿。)活动延续至深夜,然后就是安息九九,停兵驻扎。

正月十二早晨,再进行早朝。活动内容有净坛解晦、开旗接驾、二朝庆贺、助点梅山兵,仪式至此又近中午,然后是进行午宴祀事。

下午进行三朝庆贺、助本王兵、表愿,然后进行晚宴祀事。晚上开展的活动有捉拿酸酒酿酝(即捉拿在人间作恶的恶魔鬼怪这些坏人)、点兵起界(即打扫屋子,各主家请师公“跳神”,并到各家各户扫邪气),做完以上法事,已是三更半夜,参加活动的全村男女老少大家在吃完半夜饭之后,便进行阳表和阴表,请师公施法祈保一年中无灾无难,平安无事;壮年夫妇无子,要请师公“冲傩”,许愿还愿,以求生子;生了病要请师公扎“茅人”“冲消灾傩”,以求病愈;家里逢凶事,要请师公“开红山”,化凶为吉;老人生日要请师“冲寿傩”,祈求高寿;“干贵”小孩的人家(及小孩少、多病),在孩子12岁前,要请师公“打十二太保”、“跳家关”、“保光煞”,以保小孩过关,不遭灾生病,易长成人。阴表就是还阴债(还阴愿)。做完以上活动,接下来就是闭坛,也就是举行送圣(神)活动,由师公演唱歌舞,送神归位,即送走傩鬼头时请来的三清、玉皇、五岳、老君、宝山、家仙、土地、庙王、社王等。送完诸圣,灵宝天尊便押着疫鬼上船,表示送走瘟疫,得到了平安。最后师公戏班送灵宝天尊归鸿门圣位,即送庙王灵宝天尊回到归崇庙进行安位。做完以上法事,天已开亮,这时“傩鬼头还愿”的仪式便圆满结束。

(2)古老而神秘的立尸祭文化

广西桂北全州县大西江境内古称青瑶峒。当地的大石江村至今仍传承着先秦时期的“立尸祭”礼俗,俗称“傩鬼头祭祖先”。据全州“立尸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西江镇大石江村的蒋昌培师傅介绍:这种立尸祭礼俗是以活人扮演先祖或死者神灵并代其接受祭祀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式,慎终追远、追养继孝的俗世宗教,它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祖先灵魂的信仰和崇拜,既古老而又神秘。目前,这种至纯至孝、崇拜祖先的立尸祭礼俗不仅在当地得到复兴,还走出了广西,远播到湘西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深受民间百姓喜爱。

立尸祭源于古代的尸祭

据《礼记·礼器》记载,夏代就有立尸而祭,“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坐尸”,以上文献说明夏商周时期“尸祭”就已存在,但这里的“尸”,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尸体”之“尸”。尸,甲骨文作,像一手垂放在膝盖上而坐的人形。古代祭祀祖先,要用“尸”。“尸”指的是代替被祭者接受祭祀的活人。根据《仪礼》记载,虞祭及其之后的卒哭礼、将死者灵魂转移到祖庙的袝祭礼、人死一周年的小祥祭、人死两周年的大祥祭、与大祥间隔一月之丧服期满的禫祭都要由“尸”来代替死者接受祭祀。在其他的按四时节令为先人举行的常祭中以及以祖先配祭天地神灵时,都要立尸祭祀。魏书·高允传》记载:“古者祭必立尸,序其昭穆,使亡者有凭,致食飨之礼。”朱熹亦云:“古人祭祀无不用尸,非惟祭祀家先用尸,祭外神亦用尸。”可见,让活人代替被祭祀的祖先、神明享用拜祭和供奉的这种立尸而祭的礼俗在先秦时期已成为丧祭常规。

是指神象,也就是灵魂的象征物。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亲人的精气与神明永存于天地之间,有着佑善惩恶的能力;子女对亲人的思念也不会因阴阳两界相隔而阻断。亲人去世后因其躯体虽然已经土葬而不可再见,但其灵魂并没有死,其魂气只是涣散飘浮而无所依托,如何给尽快去世的亲人安魂。郑玄在安魂之祭的《士虞礼》注中曾这样描述说:“虞,安也。骨肉归于土,精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朝葬,日中而虞,不忍一日离。”可知虞祭是安定死者精气,以免其彷徨飘泊的祭祀。虞祭的时间就在葬日当天的中午,因为孝子一天也不忍心离开亲人的魂神,可见古人思念离世亲人的心理极为迫切。《仪礼集编》有朱子曰:“古人于祭祀必立之尸,因祖考遗体以凝聚祖考之气,气与质合则散者庶乎复聚,此教之至也。”宋代理学家程灏说:“古人祭祀用尸,极有深意,不可不深思。盖人之魂气既散,孝子求神而祭,无尸则不飨,无主则不依。故《易》于《涣》、《萃》,皆言‘王假有庙’,即涣散之时事也。魂气必求其类而依之。人与人既为类,骨肉又为一家之类。”朱子和程灏在上述都讲到了尸祭的重要,并认为是一个类似心理治疗的过程。献祭者,当他的亲人死去时,他的情感也如同程灏讲的魂气一样,无所依托。我们常可以看见有亲人去世的人神情恍惚,茶饭无味,不知身在何处,也就是所谓的分离状态。为什么会有此分离状态呢?是因为负责统合的自我功能失去作用了,个体的精神活动呈现为散在的、各自为政为情形。要让这些散在的状态重新聚合起来,必须有一个对象让他的情感去依托,专注其上,由此回到统合的状态。所以郑玄对《仪礼·士虞礼》所载“祝迎尸,一人衰绖,奉篚,哭从尸”这样注说:“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可见,立尸以祭,目的在于树立一个能让“慎终”之心有所寄托的“具体形象”即“尸”,借以寄托敬诚追养之心。而“尸”的意义还不仅仅在此,更在于使整个宗族的“追远”之心有所系,《礼记·坊记》载:“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通典·礼八·立尸义》云:“尸,神象也。祭所以有尸者,鬼神无形,因尸以节醉饱,孝子之心也。”可见,立尸而祭在于祭祀需要“尸”这个具体的对象,以实现生者与死者顺利沟通的愿望,这比对着牌位或想象的对象祭祀更能凝集祭祀者的情感,更好地表达献祭者的诚敬孝心。

立尸祭这种礼俗除了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及“万物有灵”的民间风俗有所关联外,还与周代构建社会的封建秩序有关。周代用“尸”来作为接受祭祀的对象,这是出于当时的礼仪设计考量。周代统治者制定礼仪的根本考量是以孝为基础,通过祖先崇拜的仪式来践行,这是建构周代社会秩序的起点和根本。正如《礼记》所言:祭祖的意义在于“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亲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祭统》言:“庙中者,竟(境)内之象也”,宗庙祭祀的场面实景实际是广阔社会生活的缩影。《国语.楚语》亦云:“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因而,“祭者,教之本也”。周朝统治者已将立尸祭这种祭祀祖祢‘事死者如事生’的礼义规范当作整饬社会秩序,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根本,这种礼俗深深地影响着其后中国文化的走向。

古代立尸制礼俗复杂而又神秘。据《礼仪》中的《士虞礼》、《少牢馈食礼》和《特牲馈食礼》等相关史料记载,古代“尸祭”的程序有筮日筮尸、宿戒尸、检查器、阴厌、迎尸、妥尸、尸九饭、酳尸、旅酬、馂礼、阳厌等礼仪。立尸祭礼仪作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手段和工具在夏商周三代相当盛行,但自秦汉以后立尸祭礼仪则从社会上层彻底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像事”,倒是民间尚有立尸祭礼仪继续传播,时至今日仍有孑遗。

立尸制在广西桂北全州一带的传承

广西桂北全州县大西江青瑶峒民间的立尸祭礼俗是以“傩鬼头祭祖先”仪节形式出现的,它与巫术活动结合在一起,当地的师公头戴“鬼头”,以此代“尸”扮演接受祭祀的祖先,接受后人供奉拜祭。其在神人沟通的形式上与先秦时期的立尸祭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他们在神人沟通的逻辑上是一样的。在祭祀中他们都将“尸”当作是先人灵魂的形象化身,都要借助于“尸”这个具体的对象,让祖先崇拜信仰仪式的意义通过身体的真正互动,跟祖先、神、鬼达成沟通,通过供奉、拜祭以表达敬意,正如《礼记·郊特牲》所云:“尸,神象也。”全州的“傩鬼头”立尸祭祀活动的尸与巫互为关联。当地的巫师(今广西民间称师公)承继了立尸祭祀依尸降神的特点,而拥有了神灵凭附的本领。对于尸与巫二者之间的关系,宋代俞琰在《书斋夜话》谈到:“今之巫者言神附其体,盖犹古之尸。”先秦立尸“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除了私人的“尸”由孙担任之外,尚有公“尸”。如《毛传孔疏》引《白虎通》云:“王者祭宗庙,以卿为尸”,“与私人的‘尸’必取于同姓嫡孙不同,公‘尸’要用卿或异姓的人,或有以巫师充当。因为古代有许多客卿都是知礼明祭之人,换句话说,就是操纵这种行业的专门人才 ———巫师。”看来,巫师与古之“尸”确实有很密切的关系,神灵附体是其共同特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考证了巫尸同体的问题:“《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凭)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考证了巫与尸的关系:“先祖是皇,神保是飨”,“神保”者,降神之巫也。《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洪兴祖注:“说者曰‘灵保、神巫也’”。钱先生得出巫之“‘神保、神、尸'一指而三名, 一身而二任”,也就是民间所讲的又做巫师又做神鬼(亦称又做师公又做鬼)。

先秦时期的立尸祭出现在社会的上层,而全州大西江青瑶峒民间的立尸祭是出现在社会的下层即民间,在信仰仪式中所体现的是民众对祖先的灵魂崇拜及民众对信仰本身的理解,受到当地的具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全州民间盛行“安家堂祭祖先”活动,当地的师公在“安家堂”仪式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傩鬼头”,师公头戴“鬼头”面具象征祖先接受祭拜,享用供奉,形象地建构出信仰仪式具体的沟通。这种借用“鬼头”面具表达的仪式又与全州大西江的傩文化联系在一起,当地的傩文化活动包括傩仪、傩舞和傩戏三种,傩仪程序相对简单,由请神、侑神(娱神)、送神三部分组成。傩仪在发展过程中,除不断吸纳或依附宗教、民俗、巫术和多种原始崇拜等文化因子外,还与古代的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相结合,孕育出了仪式舞蹈——傩舞和仪式戏剧——傩戏。

师公在举行立尸祭仪式中常常要使用到“鬼头”。所谓“鬼头”就是面具,“鬼头”是当地梅山道师公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俗称为“相”。因多是用木制雕刻彩绘而成,又称“鬼脸壳”“鬼头壳壳”等。“鬼头”按神灵人物的品格职能,可分为三大类:文神面具(如三元、三界公、土地公、社王、金轮、银轮、灵娘、白马三娘等)、武神面具(如莫一大王、雷王、四帅、甘王、镇武等)、丑面具(如功曹、差鬼及各种精怪等)。

图:大西江村村民恭请庙王在村内街巷驱疫降福、禳灾降祥。

全州傩鬼头立尸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是大西江镇大石江的蒋昌培师傅。他说:目前大西江镇内有不少师公班,一个师公班由六七人组成,以一个师公头为主,仪式活动一般也是全体出动,然后依次表演,师公头主持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全州师公主持的酬神还愿、祈福禳灾的祭祀仪式中表演的跳还愿仍流传在全州县大西江的各个村庄。当村里人家遇灾难或非正常死亡事件,需请师公在家堂前搭神台还愿以求消灾化难。师公为取悦于人,以简单的民间传说故事人物和情节,掺杂一些教派中传承的手诀及步法,编排成一套独有的表演套路,逐步形成一种民俗性的集吹打、说唱、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以师公为主,借各种鬼神或人物身份、或男扮女装、或戴“鬼头”面具作舞。“鬼头”面具有开山庙王先锋旦角丑角等72面,均施以油漆彩绘。师公自称其舞蹈的基本步法为九坎脚大致是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跳一踮所构成的八卦方位图。作舞时,师公要在法事中用十指掐各种诀子。据说祖师共传授有50多个诀子。师公舞的伴奏为吹打乐,以唢呐为主奏旋律乐器、配以小堂鼓、小锣、小钹和凸锣,个别时候加上牛角号,牛角号有铜制或纯牛角制两种,吹起可声传数里。师公舞的吹打乐曲介于古代寺院宗教乐曲与迎宾礼仪乐曲之间,大致分为四类:祈福类、祭祀类、禳鬼类、丧葬卜占类。

全州大西江的师公们被认为是“祭司、巫师、萨满三者兼而有之的宗教职能者。”他们承担的主要业务包括:超度亡灵、安设家堂祭祀祖先、收惊、看风水等。大西江境内盛行儒释道文化,昔日有“三里一庵,五里一庙”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佛殿、庵堂、寺庙达六、七十座之多,师公们的这套特殊的知识体系因当地具体的文化环境而与当地的儒释道文化进行了融合。而近十几年来,富裕起来的全州乡民开始恢复源于古代祖先崇拜的传统的祭祀文化,昔日各村及各家各户被毁的祠堂和家堂逐步得到修缮,让立尸祭的礼俗得到复兴。因为在农村这套祭祀祖先的礼俗,对于农村现代的生活还是非常有价值,很多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而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无疑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对立尸祭礼俗的认知有了正面的影响。立尸祭礼俗的仪式中很多内容都是在宣传孝道,如全州农村的“安家堂祭祖先”仪式对家族会产生一种无可替代的凝聚力,而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和信仰又能给民众生活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如图:大西江村儒道巷内的“诗书执礼”民居,寓意要后人尊儒重教,知书达礼。

在全州农村中几乎每个村子都立有众多的家堂,村中的总祠堂立有总家堂,各支各房立有子家堂,各家各户又立有孙家堂,总家堂中供奉着村族的先祖,子家堂中供奉着各支各房的祖先,孙家堂中供奉着各家各户的祖先。村中的这些众多的家堂是村族和家人的重要祭祀空间。村族活动和家人活动或客人到主人家时,在第一时间就要在家堂前祭拜,以示诚敬。全州农村的家堂安置在堂屋正中,它是一个大型的上下两层的神龛。上层供奉着祖先、神灵,下层供奉着土地公和龙神。据蒋昌培师傅说:土地公是管六畜的,供奉它可旺六畜;龙神是管太平的,供奉它可保地方平安。一般而言在家堂上供奉的除了自家先祖历代位、本家师主阴曹法官,大西江的家堂上还供奉着南海救苦救难观音大士、东厨司命府君、赵公元帅财神老爷、伏魔大帝关圣帝君。有的家堂供的更多,三官、文昌等诸路神仙都囊括其中。

农村的家堂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神龛,“安家堂祭祖先”是极其诚敬严肃的事,家堂的设置、迁移必须要有师公参与,举行立尸祭祀仪式,请祖先出来就位。“安家堂祭祖先”的仪式复杂而神秘,村族的总家堂和各支各房的家堂的祭祀仪式一般要进行三天三夜,各家各户的家堂的祭祀仪式一般要进行一天一夜。仪式包括:请祖先、请圣、起鼓立寨、下马、劝酒、迁坛、庆贺、助宗祖兵、傩鬼头、出宝山兵、送圣、安香火(将三代祖先安置在神龛香火台上层,将土地公和龙神安放在神龛香火台下层),根据师公的修为时间有所增减。师公们到达后,首先布置坛场,悬挂神仙,摆放神位。然后现场制作相关物品,折纸钱、钱箱、金银锭、制作“花坛”、书写联语。在“傩鬼头祭祖先”仪式中,师公拿出了九个面具,当地称之为“鬼头”,这些面具在仪式中分别代表三对祖先夫妇,即亡故的祖先夫妇一次往上推三代。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代表诸神。还有一个应邀参加的土地公。

如图:大西江村的神道

从祭祀仪式来看,实际上全州的安家堂立尸祭祀祖先的礼俗是一种典型的形象模拟巫术。在上述仪式完成后,祖先神仙都就位,兵马也已经备好以后,就要请祖先和神仙、土地来享受祭祀了。到此时才算是立尸祭正祭仪式的开始,仪式中,当地的师公代“尸”——头戴“鬼头”面具被当作是先人灵魂的形象化身,正如《礼记·郊特牲》所云:“尸,神象也”。当地民众尚古,认为人由魂和魄组成,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郊特牲》),灵魂并没有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相反还能够保佑后代的福祉平安。所以他们把死去的先人等同于神灵,而师公头戴“鬼头”面具代“尸”则是祖先神灵凭附的对象,在祭祀中,头戴“鬼头”面具的“尸”(师公)暂时性地扮演了先人的角色,生人则把对亡灵的希望和感情倾注在“尸”的身上。仪式中,“尸”(头戴“鬼头”的师公),每次换上相应的服装,分别代表这些受享的祖先和神灵。祖先、神和土地降临与否通过打卦得知。一个师公穿普通的师公服装,担任主持,引领整个仪式。另外一两个师公代“尸”分别穿着表示不同身份的祖先或神的服装,带上“鬼头”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祭仪中,“尸”是祭祀的中心人物,主持祭祀的执事(师公)和祭祀的主人都围绕“尸”而行动。装扮离世祖先的“尸”正是虚拟的祖先,仪式在虚拟情境下进行。在主持的引导下,“尸”要像祖先活着时一样接受孝子们的孝顺行为;孝子们也要像侍奉活着的祖先一样侍奉“尸”。因此,仪式的整个过程,各种细节中,都在构拟一种宛若主客体都实际存在的沟通方式。这个沟通方式也非常有趣,“尸”首先会说一些有趣的段子,戏谑一番,然后跟主持仪式的师公沟通,最后“尸”坐在家堂前方接受子孙的供奉。当地的“傩鬼头”立尸祭按礼俗要迎请三代“尸”(祖先),如各家各户的祭祀第一代请的是高祖,第二代请的是曾祖,第三代请是祖父,每请一代祖先,都要由裔孙中的最长者给“尸”(祖先)陪酒。子孙(仅限男性)分三次供奉“尸”(祖先),分别奉上各种肉、羹、九饭、茶、点心、水果,等待“尸”(祖先)享用完毕。“尸”(祖先)会给予子孙一些祝福,说一些吉利话。子孙也会祈求“尸”(祖先)保佑。然后主持仪式的师公将“尸”(祖先)送走。这样,整个祭祀过程,一直都贯穿有后人的祭拜、供奉,在“傩鬼头”仪节中祭拜成了与“尸”“实实在在”的沟通,通过祭拜迎请三代祖先夫妇从“家堂”中走下来,“出现”在后人的面前。在请神仪式和送神仪式中,民众也常常接触到“抽象”的神和祖先,而“傩鬼头”却是生动的,自己的祖先就“傩”在其上。请祖先的过程也是清晰可见的,虽然师公的知识体系复杂而玄妙,但整个过程是一直可以观赏和参与的。比如,师公通过打卦请祖先时,祖先降临与否通过打卦得知,而主家的太公一直请不来,后来发现,原来太公以前是坐轿子的,而不是骑马的,所以师公用骑马的诀就请不到太公,而换了坐轿子的诀才顺利地请到太公。因为太公确实当年是从事文职工作的,此时家人也觉得非常有趣。面对“尸”这个具体对象的祖先,后人祭拜、供奉也更生动,仪式中“尸”接受子孙供奉的各种肉、羹、九饭、茶水、水果、点心,就如同受祭祀的先人吃过了供奉的祭品、喝足了酒一样,一定会满意,“尸”还会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并且能为子孙带来福气和好运。“尸”离开以后,主人和家族中人按照尊卑齿序分享“尸”之“馂”(尸吃剩下的食物), 就如同分享到了先人神灵的恩赐一样。这样的仪式表演的设置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展示了后人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和信仰的敬诚之心,使得祭祀更加生动、立体,也使得神人的沟通更加真实。

对于祭祖者的心理状态: 《白虎通义》云:“祭所以有尸者何? 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降自阼阶,仰视榱桷,俯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可写泄,故座尸而食之。损毁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孔颖达疏《礼记·曲礼上》时说:“丧人之魂魄既散,孝子求神而祭,无主则不依,无尸则不飨。”《礼记·中庸》“敬其所尊, 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礼记·祭义》亦云:“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慢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汽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由此可见,整个祭祀的过程和仪式,可以说是祭者与被祭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事死如事生”,立尸而祭使祭祀的“尸”(祖先)就在眼前,而“尸”这个具体对象的存在无疑能够很好地诠释了儒家“祭神如神在”的精髓。

全州“傩鬼头祭祖先”这种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的立尸祭神秘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的审美价值,现已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以其丰富的伦理和政治内涵突显出特有的文化韵味,在今天其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中的历史营养和合理内核仍可值得吸收并予以大力弘扬。从表面来看,傩鬼头立尸祭是世俗功利的表现,但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它的深刻内涵——慎终追远、追养继孝、和谐有序。立尸祭礼俗一方面具有慎终追远、追养继孝的伦理内涵;另一方面,立尸祭礼俗具有和谐有序的政治内涵。对于社会组织的细胞——宗族而言,立尸祭礼俗还具有收族的作用。立尸祭礼俗是由宗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因而其作用也自然是一种群体性的作用,正如《礼记·大传》在解释“人道亲亲”时所云“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立尸祭祖礼俗崇尚的祖先崇拜,可以凭借一个共同祖先的情感纽带而将宗族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以此弘扬合亲尊祖、衍德崇宗的传统美德,恢复乡村的传统文化,协调社会关系教化民众,维护乡土秩序,从而保障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行。

(3)僧道设坛祭神

大西江境内盛行儒释道文化。昔日有“三里一庵、五里一庙”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佛殿、庵堂、寺庙达六、七十座之多。各佛殿、庵堂、寺庙内供奉着圣、佛、仙,这种儒、释(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的传统文化称为儒释道文化。境内这些佛堂神殿中,尤以大石江村关帝殿的“僧道设坛祭神”为盛,村民笃信至极。关帝殿是乡民祈神酬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所在。殿内活动内容是“僧道設坛祭神”,即佛教文化(僧)与道教文化(太平清醮)在这里发生碰撞并和谐融合。殿门之上书有“众善同缘”四个大字,它是佛教《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精华浓缩。其意就是规劝众人,一切坏事都不应该做,一切好事都应该认真做,大家应当经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种种妄念。

如图:关帝殿鸟瞰图

道教文化中的“太平清醮”这种中华民族古老祭祀仪式在这里得到传承。太平清醮是一种保平安的“平安醮”,俗名“打醮”或“清醮会”。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提到“醮诸神,礼太乙”,是说举行盛大的典礼,祭祀诸神,敬奉最高的神明——太乙。而《隋書》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醮”就是祭神的意思。我村“关帝殿”的打醮祭祀娱神民俗活动神秘而又精彩。殿内塑有观音、如来佛、弥陀佛、关帝等神佛。乡民在神佛前选出拜神的代表,称“首士”。“首士”在打醮的大部分仪式中代表乡民待奉神明。其主要有:发奏上表开搭阁棚、进火用斋灶、取水净坛、扬幡、迎神登坛、启坛建醮、开台例戏、启人缘榜、超幽散醮、送神回位等仪式。以醮祭言,乡民以影响较大的“关帝殿”为中心,普请境内各种仙、佛、俗神。常请的有观音、如来佛、弥陀佛、关帝、城隍、土地等。仪式中常先迎神,即将境内诸庙神像或象征物请进“关帝殿”神棚内安置,然后按醮仪依次进行。清醮会一般要举办三到五天时间,这期间,各种仪式纷呈,通宵达旦的戏剧表演,法师演法,道众诵经,醮主则依时上香,代表乡民向神明祈祷。

如图:关帝殿神龛

由于太平清醮以清宁地方,消灾祈祥为目的,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观赏性。每有清醮会举行,便会吸引这一方周围近百里的人成群结队的来上香,看热闹。就是平日的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也云集于此,素身斋戒,顶礼膜拜,笃信至极,热闹非凡。

如图:关帝殿内景

如图:村民在关帝殿“僧道坛祭神”。

(4)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

时至今日,大石江村等地其传承的传统文化如老酒醇香,既传统而又别于桂北其他乡村。笔者记下了其中的一些精萃。

当地的善孝、祭祀文化沉积较厚重。他们为祭祀先祖,除在宗祠春秋两祭、清明、中元、封岁等传统节日祭祀祖先的基础上,还特设了“七七灯祭”、 大年初二“拜新年”等慎终追远,以孝为先的特定风俗。

①“封岁”。大石江人过年,大年三十要先“封岁”。所谓“封岁”(也称分岁、坟岁、拜年坟),就是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封岁”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之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封岁”的祭祀仪式相当隆重。大年三十上午开始,下午达到高潮。当天家族中的男男女女带上米饭、鱼肉、纸钱、纸花、香烛、鞭炮、酒水、公鸡等祭品,来到已故长辈和先祖的墓地。先将墓地周围的杂草锄除,给祖坟添土,并挑选一位最有出息的晚辈在先祖的坟顶上插上摇钱树。接着按程序举行祭祀仪式:家中年长者在先祖坟头压上纸钱,再在墓碑前点上香烛,供上米饭、鱼肉等祭品,宰杀公鸡并将“血食”淋洒在纸钱上和墓地石碑前,然后焚烧纸钱。烧过纸钱后,由年长者告诉先祖们,今天是大年三十,亲人们请他们回家过年来了。并由这位年长者向祖先汇报一年来晚辈们的得失。有的家里娶了媳妇,有的添了子孙,有的子女考上了大学,有的升职,有的发财,这时都要向祖先表达谢意;有的家里不顺不睦,有的多灾多难,也要祈求祖上庇祐来年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接下来亲人们就在先祖坟前按辈份大小依次行礼跪拜、磕头许愿,祈求先人英灵保佑。最后是燃放鞭炮与长辈和先祖们一起辞旧迎新,请他们回家过年。

②七七灯祭。当地人自其家中亲人去世入土为安的当天起,每到黄昏,其后人就要去亲人坟前点灯,一直要点七七四十九天。旧俗有“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的讲法。灯作为光明的象征,按道教科仪所说:生者为新逝者点祭灯,可为“阴者拨度亡魂、照彻幽暗、使罪魂苦魄,都随慧光接引,皈依正道,超升渺渺仙源。”据当地老人讲,“人死如灯灭”,生者为去逝的长辈点祭灯是为了教育后人不要忘记前人的养育之恩,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有光明相伴,能过上好的日子。

③大年初二“拜新年”。桂北的拜年习俗是“初一仔初二郎”——后人给健在的长辈拜年。而当地的大年初二,这一天是给去世的长辈拜年的,这是前人定下的雷打不动的规矩。当天早晨,大人在家堂之前,面对祖先牌位虔诚地给祖先拜年之后,村中就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亲朋好友之间互不串家走动,偶尔相见也互不“拜年”。只有上一年某家有亲人去世,亲戚才来“孝家”拜年。不然,主人家当年如发生不如意的事,都会怪罪于你,甚至断绝来往。对新逝者“拜新年”最讲究的是敬献“宴笼”(即冥柜)。孝家及前来“拜新年”的每位亲戚都要向上年故去的亲人敬献一担“宴笼”。“宴笼”敬献越多,表示对新逝的亲人越敬重。“宴笼”一般用白纸或报纸折叠而成,上边贴上红纸,写上“阳间”某人何时因何事敬送“阴间”某人收讫。“宴笼”内装满卷成圆筒的纸钱和元宝。纸钱制作也很讲究,一定要亲人自己用木锤敲打钱凿制成,这样体现后人心诚,先人才会受用。

 “拜新年”的仪式也很隆重,后人在新逝的亲人灵前,历数其养育的恩情。五亲六眷前来上祭品,行跪拜礼,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孝家”便请亲戚们聚餐,以示感谢。这一风俗世代相传,是为了教育后人要敬祖先尽孝道,视亲人虽死犹生,音容宛在,品德尚存,不忘前人的养育之恩。

(5)感恩回报的传统节日

当地还传承着给牛过生日和尝新节这两个古老淳朴而又热闹的感恩节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农耕文化的缩影。

①牛生日。相传耕牛是天牛星为吃人间杂草,业耕耘,解除民间疾苦,由此得罪了玉皇大帝,而于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被下凡到人间的。老百姓为了感谢它, 就将天牛星下凡这一天定为牛的生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农夫禁犁锄粪田。”给耕牛好好休息一天。

当地有“四月八,吃乌饭”的习俗,这也与敬牛有关。据说耕牛吃乌饭之后,可不受蚊虫叮咬,还可长力气,于是每到四月初七,当地人便从山上采撷做乌饭的嫩枝叶,洗净,煮汁,用汁水浸泡糯米一夜,放于“蒸子“蒸出乌饭。第二天人们用乌饭、水酒、鸡蛋“招待”耕牛。在这一天里,牛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待遇。

②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是当地农村根据“天子乃以犬尝稻”这一定制而举行的隆重节日。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进行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盛一碗新米饭,夹上鱼肉,把狗叫到神瓮前,让狗先尝。第一碗新米饭给狗吃,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因为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这是当地流传的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古的时候,天神发怒,洪水滔天,万物绝种。为了拯救万民,神农要他的白狗到天上去偷谷种。白狗飘洋过海,找到了天神的晒谷坪。它机灵地在谷堆上打了一个滚,让身上沾满谷种,不料被天神发现了。天神派出天兵天将追杀,将白狗打入天河。狗拼死回到人间,但身上的谷粒都在天河里被水冲掉了,只有翘在水面的狗尾巴上还粘有几颗谷种。神农将这几粒谷种撒向大地,才有今天的五谷稻米。为了感谢狗的恩德,神农定下每年收获新谷的第一碗新米饭要给狗尝的规矩。这些仪式结束后,全家人才按老幼次序围坐在桌边,等最年长的尊长尝了第一口后,大家才依次动筷尝新。

如今,这些古朴的传统文化,仍在当地鲜活地保存着,延续着,传承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老酒醇香

(八)村落的总体保护和开发现状

大石江村域面积310万平方米,村庄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户籍人口1800多人,常住人口3100多人。村集体年收入4.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600元。村民传统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红薯、百香果,且养殖禾花鱼。全新(全州至新宁)三级公路自南而北穿村而过,村东村西还有古道和乡级公路相通。村旁有镇汽车站,县城到大石江有公交车相通,村民乘车便利。村主街开有宾馆和饭店,为旅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石江村的村庄内部干净整洁,大多数人家种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美化环境。村中各个相连的公共巷道和路道干净整洁,排水系统畅通。村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各家各户的门口均设有垃圾桶,村口还设有公共垃圾箱,垃圾统一收集在村口垃圾焚烧池处理。污水处理厂也在规划筹建之中。村中主街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多数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该村原使用水源为村后的两口老古井和黄石坝堰渠之水,水质纯净。如今镇里建起了自来水引水工程,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民讲究文明用水,村畔西溪和村前的渠水穿流而过,清澈透明。溪渠旁专门修建了桥头边、半边丘、小沟门前、八字门头等多处供挑水和洗衣的埠头,埠头全部用青石条和石板构筑,非常牢固且使用方便。村民的厕所均采取分户,基本采用水冲厕所,污染小,环保卫生,符合生态环境要求。村旁建有小学、卫生院和敬老院。镇机关幼儿园也在村旁筹建。

如图:大西江村的歌舞队表演节目《越来越好》。

2015年3月落成的村文化活动中心,融村老年学校、老年协会、幸福园、公共服务中心、计生协会等社会功能性组织于一体,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和谐、健康、娱乐、休闲的平台。村里有龙灯队、腰鼓队、渔鼓队、歌舞队等娱乐队伍,村民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

如图:大西江村的龙灯队喜庆丰收。

大石江村建村历史悠久,古村落格局保存比较完整,文化沉积厚重,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瑶族文化遗址和耕读文化的沉积及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等人文景观,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古村落作者修改稿之四:历史悠悠大西江(一)瑶人古村的历史沧桑

传统村落作者修改稿之四:历史悠悠大西江(二)大西江村桂联堂第的厚重沉积

探秘(31)桂北土匪寨之: 军火库上的寨山岭日军为何攻不克?

第240期:官话(古代经典笑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家庭记忆50年:忘不了的老故事,回不去的旧时光
茅山符咒制煞秘笈
百用符咒大全古书籍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7-【杂言】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25-【杂言】
人各有志----诸葛瑾、亮、诞三兄弟分别投靠吴蜀魏三国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