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大学院长: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这是维特根斯坦思考过的第一个哲学问题。

当时只有八九岁的他,向自己问了这个问题,并苦苦思索,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两难性折磨着他,逼迫着他去解开谜团。

据《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的传记作者蒙克所说,正是“那种问题激起的强制倾向把他拽进了哲学”。

可见问题是引发探索和创造的动机、动力,问题才是创新突破之父。

难怪伟大的爱因斯坦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

提不出问题就是思考的停止

现代哲学史上,有着这么一则趣闻:

有一天,罗素跑去问同是剑桥大学哲学教授的摩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摩尔毫不犹豫地说:

“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神情困惑,有一大堆问题要问。”

后来,如摩尔所预料,在《逻辑哲学论》发表后,维特根斯坦成为了哲学界的超新星,风头盖过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哲学家罗素。

后来有人反过来问维特根斯坦:

“罗素先生的哲学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回答道:“因为他再也不问'为什么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哈佛大学这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广为流传!

清华院长:我们为什么没有创新人才?

不久前看过一则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先生的访谈。

访谈内容是:中国人的创造力是如何失去的?

石院长说,中国的儿童在幼儿园里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那真是让人感到惊喜!

但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老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一部分学生处于无问题状态。

这就奇怪了,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学生的论文选题,以及到最后的研究过程当中,看不到像幼儿园一样的状态了!

石院长和老师们都很困惑,这十几年的教育到底是在帮助学生还是在戕害学生?

“至少从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这种热忱,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我们中国的教育不能说做得很好了。”石院长如是说。

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不一而足,但不启发训练学生思考,而是要求记住事实,追求标准答案算原因之一吧。

标准答案培养出来的人,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更别说去解决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丧失了思考能力,无法辨别是非善恶,无法在文化、艺术、思想领域产生任何创见。

常听人说,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满脑子的标准答案!

其实,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那么这就是一个笨问题。

什么是好问题?

畅销书《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说:一个好问题,我们得到的并不是回答,而是引出两个新问题。

世间多少好答案在苦等一个好问题

一个好问题可以解决问题的一半,因为一个好问题能直击问题背后产生的根本原理。

有着创新国度之称的以色列,小孩放学回到家,犹太妈妈问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提出一个老师回答不了的好问题?”

相形之下,中国妈妈一般会问,你今天学到什么?考了几分?听不听话呀?

《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认为,人们应该升级头脑风暴的方式了。具体来说,就是要转移关注点,把关注点从寻找答案转移到提出问题上,这样做可以激发创造力。

一个答案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人们过去对答案渴求变成了现在对问题渴求。 提问才是创新的来源之一!

凯文·凯利相信教育也应该朝“培养人们问问题的能力”这个方向发展。

他说,未来,我们如果想要好的答案去问机器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们要问一个好的问题,这一定要找人来提这个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中国石油秋季招聘模拟卷—思维能力(5)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吗?
《维特根斯坦传》:挣脱一切物质束缚
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 爱问知识人
博士生培养的核心是创造力和哲学思维
哲学的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