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列宁在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19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随着俄国革命运动的扩展和深入,俄国革命道路问题在革命队伍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马克思主义路线与错误路线之间展开了斗争。除普列汉诺夫之外,列宁也逐渐成为正确路线的主要代表。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原姓乌里扬诺夫。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倾向于革命,在求学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893年列宁来到彼得堡,参加了工人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后来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人之一。

在1903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出现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列宁是布尔什维克派的主要代表。

在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列宁也介绍、捍卫、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段时期,列宁先后批判过自由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主义,下面分别谈一下列宁在这三次理论斗争中的哲学思想。

(一)捍卫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反对民粹主义的唯心史观

当时的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宣扬主观社会学,反对唯物史观,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是杰出人物的活动而不是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人民群众,不是先进阶级。他还提出“社会学的根本任务是阐明那些使人的本性的这种或那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条件”。这不过是历史上的英雄史观和抽象人性论的混合物。

列宁在反驳其谬误后旗帜鲜明地捍卫唯物史观,提出了著名论断:“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对唯物史观一种精炼的表述。

列宁还指出这决不是否认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相反,“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但历史不是人的活动的机械的总和,人的活动总是受社会条件及其规律制约的。还有,杰出个人的活动同人民群众的活动比较起来起不了决定作用。

因此,杰出个人的活动必须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必须与人民群众的活动相一致,否则是会失败的。俄国革命的出路只有一条,即“从资产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列宁还指出,唯物史观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个假设,“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这一观点有力地说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列宁还对“社会形态”这一概念作了比较完整的发挥。人们过去习惯于把“社会形态”理解为社会经济结构,把社会形态等同于社会经济形态,列宁则把社会经济形态理解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而把社会形态理解为包括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形态,他说:“马克思并不以这个骨骼为满足……虽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是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

对社会形态的这一理解有助于反驳那些把唯物史观等同于经济唯物主义的指责。米海洛夫斯基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等同于黑格尔的三段式,说什么马克思用正反合公式来“证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虽然马克思唯物主义地改造和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至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论证是在大量社会实际材料和深入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作了这种证明之后马克思才说人类发展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列宁认为恩格斯曾这样反驳过杜林,这一反驳完全适用于米海洛夫斯基。

列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举例“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由以长成的那个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是黑格尔主义表达方式的遗迹罢了”。这就取消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列宁后来在《哲学笔记》中改造并肯定了这一规律,实际上是纠正了这一失误。

(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是俄国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代表,他们强调俄国存在一种“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用马克思著作中关于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的言论,而回避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阶级对立,企图把这种发展引向资产阶级的胜利。

列宁把这种强调“客观必然性”而抹杀其阶级内容,把客观性和阶级立场对立起来的思想倾向称作“客观主义”。他指出:“唯物主义者不会满足于肯定'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而会指出存在着一定的阶级,这些阶级决定着当前制度的内容,而且使生产者除了自己起来斗争就不可能有别的出路。”又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这里所说党性是他后来所说的哲学党性的一方面含义,即社会意识的阶级性,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列宁看来,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人对社会事件作出一定判断时,不可能是纯客观的,而是有阶级立场的。

“合法马克思主义”标榜的客观主义,实际是资产阶级立场的遮羞布。马克思主义公开宣布自己的党性,这种党性同客观性不仅是不冲突的,而且正是它的客观性的主观保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三)阐明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批判经济主义对自发性的崇拜

19世纪末在俄国工人运动内出现的经济派把唯物史观歪曲成庸俗经济决定论,崇拜经济斗争的自发性,认为不能把政治革命当作首要任务,“各个阶级的经济利益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所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对它的阶级发展和解放斗争也应当有首要的意义”。

这种观点对刚建立起来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一种思想阻力,必须加以破除。列宁认为这是对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关系的错误理解,“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

这就是说,政治革命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问题,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党领导的政治革命,跟着自发的工人运动跑,企图通过经济斗争来解决经济利益问题,这只能走向改良主义的工联主义,而不可能产生出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只能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不但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且通晓人类优秀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杰出知识分子来创立。列宁主张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向工人群众“灌输”,这种灌输当然不是强加,而是结合实际斗争宣传、运用、发挥,使广大工人群众自觉接受和运用,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因此,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又说:“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这些话充分说明了革命理论和主观能动性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实践的发展
哲学是革命的武器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三篇【精华版】
恩格斯的三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的论述析要
阿兰·巴迪欧:我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