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燕王扫北

基本内容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河北省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燕王扫北,把河北一带的人都杀死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北平(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和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

历史渊源

山东河北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区,尤其是告西北重魏德州成了主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柄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引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之称此事为“建来之变”,民间俗称“燕王扫北”。
山东德州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很重要。这是北上北京的咽喉要地,也是当时明朝国都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德州因属山东河北的交接处,又是运河交通和陆路交通枢纽,朱元璋称帝后,就在德州设卫建仓,修筑砖城,精心经营。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长孙朱允文即位当皇帝,引起了他的诸位叔叔不满。尤其是具有文才武略并正有战功的四叔朱棣,早已是对皇位垂涎已久。侄子希冀通过消藩消除和剪灭叔叔的势力,叔叔却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变。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及省,就变成了朱棣叔侄大战的棋盘。
起初,朱允文派老将耿炳文讨伐燕王,经过一两个回合,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作为拥有天下的皇帝,求胜心切,改派年轻气盛但少勇寡谋的李景隆任大将军,率50万大军讨伐燕王。李景隆将交通便利的德州作为北伐基地,征战的粮草和军队,从四面八方纷纷向德州集中。经过简单的集训,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出发北进了。李景隆的部队和燕王的军队在北京附近一交手,就败下阵来了。李景隆丢下军队,带领亲信跑回德州。黄子澄是李景隆的推荐者,害怕前线失败的消息被皇帝知道会受到处罚,竟然掩盖失败的事实,说是因天气寒冷,暂时退兵休整,以图来年春天再战。结果,打了败仗的李景隆,不仅没受到处分,反而加封太子太师并得到了大批赏赐。但是,李景隆在领教了燕军的厉害后,他与黄子澄肯定也明白这场战争打赢是很难的。不得不做长期打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守住德州这块阵地和设在德州的皇仓,在没有大山大川作天险的德州,只能是人为地构筑工事做守城的打算。修建十二连城的计划就这样被提上了议程。[1]

原因

燕王为什么要对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呢?史书上说:“惠帝(即建文帝)承太祖(朱元璋)遗威余烈,因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服,成祖(即燕王)奋起方隅冒不以争天下”。可见当时百姓在思想上倾向建文帝,而不倾向燕王。其实燕王在发动“靖难”战争之前早就看出这一问题了。当僧道衍密劝燕王发动战争时,燕王曾忧虑地说:“民心向彼,奈何!”(《明通鉴卷十一》)。不出燕王所料,当他发动“靖难”战争后,各地官民对他进行了顽强抵抗。据《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接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惨无人道地屠杀百姓,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另外战争期间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河北人口急剧减少。史书上记载“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当时景状之惨,可想而知。[2]

经过

建文二年(1400)春天,德州十二连城开始修建,它南起现在的北营、张庄,北至哨马营,西倚运河,东至长庄王家道口,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2.5公里。从南至北依次为:鲍家城、夏家城、干家城、河家营城、肖家城、顾家城、翟家城、白贺城、钱家城、哨马城、边家城、陈家城。因为十二连城是驻兵打仗的军事堡垒。故老百姓口语相传中,就称其为“十二连营”。
十二连城大部分刚刚建好,甚至有的才建了一半,二次北征的膏梁竖子李景隆,率60万人军右台沟河一带被燕军打得一败涂地。李景隆单骑跑回德州。燕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德州城下。还没有完全建好的德州十二连城,也就仓促间应用于战斗。建文二年(1400)四月三十日,燕王开始进攻德州。德州的朝廷军队凭借十二连城,与燕军展开了生死搏斗。虽然史书对这场战争记载不详,但从后来此处不断出土的铜炮和铜火统来看,战争应该说也是十分惨烈的。因为连城是土筑的,城墙下又有取士的壕沟,战亡士兵的尸体和武器就随着城墙的坍塌被自然掩埋在德沟内。可惜,德州保卫战才打了几天,燕军就迅速占了上风,李景隆也放弃德州逃奔济南。五月初九日,德州被燕军攻破,得粮100万担,大大壮大了燕军的实力。后来,盛藤、铁铉收复德州,并仍以德州作为抵抗燕军的基地。建文四午(1402)正月,燕军再次占领德州。
拉锯式的争夺战,使德州这个名字与靖难之役一样响亮。但德州在朱家叔侄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不知死去了多少儿女,这里的土地荒芜了,家园化为了灰烬,就连这刚刚建成的十二连城,也只剩下成片的断壁残垣。五个月后,朱棣打败自己的侄子后,终于登上了帝位,成为盖世的明君英主。朱棣登基后,在德州设立左卫,修建行宫,加大对德州的移民力度,疏通运河,扩建仓和扩大州学等发展德州的举措,使德州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重新恢复了元气,并很快成为鲁北和冀南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但是经过这次惨烈的战争,鲁西北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留下了许多悲惨的故事和传说。[1]

事件结果

“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公元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乱军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的经济。永乐初年,山西民申处山等上言:“请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于是便在山西洪洞县建立一个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洪洞县里老槐树”的说法。[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德州:明代的“十二连城”
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为何不走正定,却偏要选择人烟稀少的天津
靖难之役:朱棣何时决定直捣南京
明朝的皇帝6
德州村巷的明代故事
一场阴差阳错的胜利:靖难之役开始前,没人猜到朱棣会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