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迷雾重重的高梁河之战,你有没有想过,赵光义也许并非辽人所伤

北宋是一个让人唏嘘的朝代,它本有希望超越汉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伟大的朝代,却因为燕云十六州的缺失,导致这一切只能是镜花水月。

燕云十六州不仅仅有长城这个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生死线,更有一望无垠广袤肥美的草场。

前一段云南大象北迁引发热议,因为全球温度开始回暖,降水线北移,喜爱温热潮湿气候的大象自然也就不需要偏居最南端,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了。

这一现象看起来很普通,但如果放在历史上,研究王朝兴衰更替,则是大有文章。

全球温度下降,又称小冰期,会导致降水稀少,降水线南移,北方大片土地沦为荒漠;与之相反则是全球温度上升,随着降水线的北移,一些荒漠又会重新变为耕地和草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小冰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我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都处于温暖期,这时候长城以北的土地,因为丰沛的降水而物产富足,游牧民族也没有必要以命相搏,南下劫掠为生。中原王朝自然相对安全稳定。

仔细研究历史气候表我们会发现,第三次暖期在公元600年到1000年,恰恰结束于宋太宗赵光义在位之时。

换句话说,这时候的燕云十六州雨水充沛,是天然的马场,占据这里的辽国可以培育大量优质的战马,而北宋则不得不时刻笼罩在契丹骑兵的阴影之下。

啰嗦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明燕云十六州对于宋辽两国的重要性,从赵匡胤到赵光义,做梦都想把这片土地从契丹手中夺回来,谁能完成这一功绩,中原王朝的命运将会就此改写,其本人也将功盖秦皇汉武,为后世所敬仰。

赵光义是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的,胜利就在眼前,成功唾手可得,然而却因为一场迷雾重重的失败功亏一篑,这次失败还为他留下了严重的伤势和心理阴影,甚至完全改变了他的处事方式和治国治军理念,为北宋的衰落埋下了种子。

这一战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梁河之战

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太宗赵光义率大军一举平定北汉,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宋军未经任何休整,竟然直接北上攻辽,准备趁其不备,一举拿回燕云十六州。赵光义这是要和辽国玩对赌,直接梭哈了。

高梁河之战

这次军事行动开始阶段相当成功,辽人猝不及防,幽州被团团围住。别说不知道幽州是哪里,就是我们现在伟大的首都北京。

在当时那也是辽国人苦心经营的南部重镇,号称辽国南京,重要性可想而知。听闻幽州被围,辽景宗耶律贤急红了眼,急忙派大军增援,最后在高粱河(北京西直门外)一带大败宋军。

赵光义股部中箭,落荒而逃,乘驴车一直跑到了河北涿州才保得性命。

也因此,赵光义获封高粱河车神的称号,此役让宋军开国的精锐部队损失惨痛,丧失了最好的一次收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是中国历史的一次重要的转折。

当然,以上是正史的记录,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总是感到有些迷惑,这件事最令人费解的在于,当时宋军十余万大军,辽军只有五六万,宋人占尽优势,还有皇帝亲自坐镇。怎么忽然就呈现溃败之势,而且十多万人还把堂堂天子给丢了,让皇帝一个人跑了近一百公里。

这么神奇的一幕,中国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一个万众瞩目的存在在十几万人眼皮下凭空消失,怎么看都透着不合理。

而且此事的疑点远远不止这一个,我们再来说几个。

第一:宋朝总是给人孱弱的印象,但是北宋初期可完全并非如此,北宋初年的军队那是从五代十国的血与火中历练出来的,军队的战斗力极其强悍。

看看当时宋军的战绩就知道了,三个月灭后蜀;三个月灭南唐;六个月灭南汉。所有看似强悍的割据政权在北宋铁骑面前都如摧枯拉朽一般灭亡。

只有一个北汉苦苦支撑,靠的还是太原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背后契丹人的支援。

那么宋朝人怕契丹人么?还真不怕,当年赵匡胤征讨北汉时,契丹大军来援,结果被何继筠率一千多人在石岭关设伏,将契丹人打的大败亏输,此后再也没敢来管过北汉。

这么强悍的宋军怎么会在围攻幽州占尽优势之际,忽然被契丹人打垮了呢?怎么看都有些诡异。

第二:赵光义不知兵,这个基本是大家的共识了。赵匡胤领兵打仗之时,赵光义总是留在国内处理政事,很少参与军事决策。这个缺陷赵光义本人也清楚。

因此在讨伐北汉时,赵光义虽然御驾亲征,但也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前线将领们的军事决策。可是高梁河之战后,赵光义仿佛变了一个人。

在随后的雍熙北伐等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赵光义极其热衷军事指挥,摇身一变成了微操大师,开始给各路将领下达细致入微的指令,并且谁不听令就“抽”谁,绝无例外。

这还不算,赵光义研究出了各种作战阵型,并且亲授锦囊要求大家不打折扣地执行。最夸张的当属其一手研发的“平戎万全阵”,此阵据说由14万人组成,各兵种齐全,互相照应,毫无破绽。

可问题是,你摆个这等大阵在那里,敌人绕过去不跟你打怎么办?因此,历史上从未有过此阵实战的记录,只是存在与各种文献中,成为了一个神话传说。

赵光义这样一个战争的外行,为什么一定要指挥内行,宁愿吃败仗也不让前线将领自由发挥呢?他是不是在怕什么,在防范什么?这成了一个谜。

第三:赵光义的性情在此战前后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的他,在当开封府尹时宽仁博爱,待人友善,深得民心。

登基后,赵光义对自己的嫂子,赵匡胤的皇后宋太后说出了:共保富贵,无忧也这样的话语。他也确实没有对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芳、赵德昭等人有何举动。

高梁河之战后,一切都不同了。

先是逼死了太祖长子赵德昭、然后赵德芳又莫名其妙的吃肥肉病死,后来又用谋反的罪名废了弟弟赵廷美,将所有的皇位潜在威胁全部都解除掉。


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疑点似乎又是指向了高梁河之战。


说的这里,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宋史和辽史两方面的记载,互相印证,来重新复盘这场迷雾重重的战争。也许能从中,找到另一个完全不同,又更加接近真相的答案。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高梁河之战的过程,现在大家熟知的说法其实来自于辽史,据辽史记载,首先是耶律沙率领南府军进攻宋军,但是很不幸被教做人。就在这个时候,耶律休哥率领五院军星夜兼程赶到,会同耶律斜轸的六院军一起,一鼓作气进攻宋军,并战而胜之。宋太宗也负伤逃遁。

“(耶律)沙与战于高梁河,稍却,遇耶律休哥及斜轸等邀击,败宋军,宋主宵遁。”

但事实是怎么样的呢?辽史的记录是否可信,从不同史料中都有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至少耶律休哥并非是一到战场就参战,而是已经到了有些日子了。

这段时间耶律休哥在做什么呢?就做一件事,忽悠

他让辽军白天每人举两面战旗,晚上则每人举两支火炬四处招摇,为的就是让宋军误以为辽军援军人多势众,引起宋军的恐慌。

这样做起作用了么?当然有效,而且效果颇佳。宋太宗有些慌乱,他看不清辽人的虚实,为了保证安全,命令围城部队向自己靠拢,先保证中军的安全。

这一点在辽宋两方的记载是一致的,《耶律学古传》中:

会援军至,围遂解。学古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居民大呼,声震天地,旋有高梁河之捷”。

分析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看出了猫腻所在,没错,辽国攻守两派人马的口径都不一致。攻方辽国双子星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认为是自己半路出击,一举击溃宋军,幽州的守军耶律学古等则认为是宋军撤兵解围后,双方才在高粱河进行的决战。

孰对孰错?很明显,守方的说法更符合逻辑,也跟宋人的记载出入更小,同时也能印证其他史料中关于耶律休哥已经到了有些日子的记载。

那么更大的疑问出现了,守城的部队都撤回了赵光义的身边,十几万大军守护下的皇帝,究竟有多点背,才能被对方射中大腿,而且单人匹马落荒而逃,最关键是还没有一个人看见。

是辽军的弓箭带激光制导?还是赵光义自带隐身属性?似乎怎么都解释不通这件事。

再说了,我们前文已经分析过当时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不敢说在辽国之上,至少完全不逊,而且此时人数还占优。不然耶律休哥也没有不要大费周章的故布疑阵,直接上来打就行了,搞那么多幺蛾子做什么。

那么,宋军到底怎么了?高梁河之战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些人压根不知道,有些人知道不敢说,但是有些人还就真的敢说出来。

这个人叫做王铚,他有一本极有名气的笔记小说《默记》。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敢说,绝不为君王讳。而且大部分说法都有理有据,并不是信口开河的乱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价他:“銍熟于掌故,所言可据者多矣”。

关于高梁河之战当晚发生的事,《默记》中这样记载:

“我师以平晋不赏,又使之平幽,遂军变。太宗与所亲厚夜遁”。

轻飘飘一句话,却完美的解释了一切的疑点,让整件事情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因为赵光义对宋军攻克北汉太原城的大功毫不封赏,又驱使将士攻打幽州,最终激发兵变,导致了自己受伤,并且和身边亲信连夜逃遁躲避可能的下一步追杀。

站在这样一个解释上,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整件事。

从五代开始,军队中就一直有着赏军的习气,有功要赏,甚至无功也要赏。不给钱就哗变,就叛上,什么都敢做。

为了犒赏军队,平定后蜀后王全斌放纵士兵劫掠百姓,从而引起蜀川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折腾了好多年都没能彻底平定。

四川王小波起义

北汉赵匡胤打了很多年,士兵死伤无数。平定北汉在北宋初绝对是一等一的功劳,比打下后蜀要大得多,然而谁也没想到,铁公鸡赵光义愣是一分钱没发,这自然就引起了士兵们极大的不满。

如果赵匡胤还在世,凭借自己军中的威望兴许还能镇压,赵光义这个面白无须的小儿那可就差远了。军队是个实力说话的地方,威不能压众,德不能服人,这主帅的位置还坐得稳么?

更何况,不发赏就算了,居然还要继续攻打幽州,那可是跟契丹人作战,脑袋要别到裤腰带上过日子的,不给钱谁给你卖命啊。

正因此,军队中积攒了极深的怨气。

要不要发泄?何时发泄?如何发泄呢?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时机和理由。

赵光义得位不正,平日里大家是敢怒不敢言。但如果要撕破脸,这就是最好的攻击目标,赵德昭不是随军参战么?这是正儿八经的太祖长子,更为合理的皇位继承人,而且宽厚待人,拥戴赵德昭取代赵光义,于情于理都没毛病。

何时发难呢?耶律休哥给了这些密谋者一个好契机,他的故布疑阵让宋军人心惶惶,军心更加不稳,士气消沉。大家对赵光义的不满到了一个顶点,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于是在高粱河那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一部分士兵悄然发难,赵光义猝不及防被自己人射中大腿两箭,在亲军的拼死护卫下,他险而又险的冲出包围,落荒而逃。

叛军也许根本没想杀赵光义,只打算生擒他,逼他让位于赵德昭,眼看计划失败,也只能迅速逃走,以防赵光义秋后算账。

这种推断更符合当时的情况,试想,如果赵光义是被敌军所伤,应当是退到附近其他宋军大营,赶紧医治才对,怎么可能反常的一个人逃跑,而且谁都不告诉。

很明显,他不清楚情况,不知道究竟谁叛变谁没叛变,一旦贸然联系其他将领,很有可能变成自投罗网,所以干脆抛下军队跑的越远越好。

这样子,整件事情就彻底理顺了。赵光义遭遇了兵变,仅以身免,群龙无首的宋军一阵慌乱,随后大败于辽军。高粱河一战给赵光义带来了沉重的心理阴影,他不再相信身边人,也不再相信军队。

回到开封后,当月就整死了赵德昭,并非是因为赵德昭为士兵请命,请太宗皇帝发攻克北汉的赏钱,而是因为当时那些叛军,打的口号,拥戴的人物就是赵德昭,这样的人又怎么还能留在身边呢。

后来的赵光义,对军队控制的细致入微,极力压制武将的地位,下狠手除掉所有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人,这种种行径,都跟高粱河的那个夜晚息息相关。

后记:一次可能改变宋朝国运和历史的天赐良机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此后的北宋,始终没有能够拿回燕云十六州,北宋最终的灭亡,也和燕云十六州不在自己手中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在这里,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一声叹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梁河之战始末(上)
血战高梁河:北宋十余万禁军精锐,为何败给数万辽兵?
宋太宗成名之战:十五万禁军精锐,为何被辽国打得惨败?
高梁河战败后,看宋军“满城战役”是如何用智商战胜辽军!
宋太宗高梁河之战失败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宋辽高粱河大战:骑兵对步兵压倒性的胜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