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对美国常春藤精英教育的反思
url:http://m.gmw.cn/toutiao/2016-04/14/content_19691739.htm,id:19691739

提起“常春藤”你一定会想到美国那些著名的高校,能进那些学校,不仅是美国孩子的梦想,也是许多中国学生,或者说中国家长的梦想。那些进入常春藤盟校的孩子,也都是众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有人这样描述他们:

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

然而,有人发现:“现实与我们的印象大相径庭!”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其中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又在这里拿到博士学位,并当过5年的研究生导师;后来在耶鲁担任过10年教职)之后发现:这是一群“优秀的绵羊”!

“我感觉大多数学生多多少少都是如此。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同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当那层不可一视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同是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大学给予了学生们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的是强大的独立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依赖于抗抑郁或者抗焦虑的药物来帮助自己应对困难和诸多的不适应。有些学生会选择中途休学,或者梦想着休学。”

一位波莫纳学院的学生:“倘若我们这群人是一辆正在高速行驶中的汽车,哪天车轮子要掉下来的话,那肯定会发生在大学这条路上。”

一位正在从斯坦福大学办理转校手续的学生:“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是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代价地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哈佛杂志》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擅长社交的哈佛学子:他们总是在赶场,忙碌着从一场活动赶往下一场,见朋友就如同快餐式的约会;这种交际如同黑夜中在漫漫大海中行驶过的船,只见轮廓,不见实体。这些年轻人擅长广交人脉,但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真实的友情大相径庭。”

纽约时报的主编专栏作家罗斯·多纳特(Ross Douthat):大学的恋爱无非就是各取所需,男女之间存在的炮友关系就是为了最方便满足自己的性爱需求的同时又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投入于职业的发展。

一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 “在大学里,我总是非常的忙碌,而且我喜欢的对象也总是很忙碌。我根本就很难能够维持一段有内涵的恋爱关系。”

斯坦福学生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飘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的鸭掌的疯狂波动。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的个人网站上,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崩溃”的文章,是一位大二学生发泄自己的无用和愧疚,以及常常伴有的“压倒式的孤独感”. 这篇文章得到疯传,至少十几所高校的同学都产生了共鸣。

一位耶鲁大学学生:“你不可能告诉一位耶鲁学生,去找到你的挚爱吧。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去找。我们只对成功充满热情。这就是我们初到耶鲁时候最真实的状态。”

哈佛大学的本科学院前院长:“太多的学生,在头一两年里就如同在跑步机上的循环,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机骤然降临,如美梦初醒一般,对于自己之前所有努力的付出而为了什么感到惶恐?”

一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我讨厌自己的活动;讨厌自己的课程;厌恶高中里所做的一切,而将来的工作将也会是令人厌恶的。我将如此度过余生。”

什么情况?这些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怎么会这样?

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在他的书中写到:

我们当今的名校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地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导致了这些名校生不能从容地去发展一段深刻的感情,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感情是可以化解他们身上这种无时无刻追求成就的压迫感。更糟糕的是,这种被动的压迫并非是建立深刻感情的唯一阻力,比它更具杀伤力的是名校生们内心的恐惧,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担心自己成了一位众人眼中的屈服于压力的弱者,因此他们拒绝示弱。这些名校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群被公认的“斗士”。而他们似乎浑身上下都漾溢着自信。在这种自信正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当迈入了大学之后,竞争更加激烈,而且竞争更加广泛和深厚,学生左顾右盼环视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聪明,更加突显“高处不胜寒” 的处境。此时此刻,他们选择了慎言慎行、,不甘示弱来乔装自己,其实内心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除了因朋友之间关系的脆弱而感到孤单,这些年轻人跟自己也没有建立起来深层的关系。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开始,这些名校生经历过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练”,或许是“魔炼”: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音乐,体育等等),AP 课程,SAT 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夏季课程,体育训练,课业家教,“领导能力”,“为他人服务精神”等等。为了完成这些,为了能够成功“修成正果”,学生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包括对大学的憧憬。这些年轻人,从小到大,为了那个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来思考和探索过。当他们被艾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或者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这样的名校录取之后,不少学生对自己迷茫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不知道下一步又要做些什么?

在过去,一位成绩全A的学生,我们大概能够推测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平衡健康的。但是现在同样成绩全A的学生,他的生活可能存在很大的隐患。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牧师帕特里西娅·卡琳·纽曼(Patricia Karlin-Neumann)曾经披露:“我们的学生,不管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他们总是有办法取得全A的成绩。其实对于他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看清并认识到自己的困境,而不能被争取高分的目标而掩盖了自己的双眼。”

当这些学生在高中毕业之际,已经是身经百战,他们知道如何讨好自己的老师、教练,懂得跟自己父母的朋友调侃(父母的朋友又是一群名校毕业小有成就的社会精英). 在这些历练之下,这些学生在大学之前已经锻炼成一群彬彬有礼、讨人喜欢、亲和帅气,口若悬河八面玲珑的才子佳人。而正是这些外在的形象同时让他们自己内化了,相信自己就是如此的幸福并有成就。

这些优秀的学生在求学期间一直被灌输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态度,只要想做,都能做到的信心,但是最后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从事一些极其类似的事情。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于他们的眼帘,如教会,军队,政治, 教学,甚至是包括基础科学的学术研究,也不再受关注。如果要做个横向对比,我承认现在的年轻人作为一个群体确实让人觉得比几十年前的年轻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参与度,更关心世界的格局发展和变化并愿意为之投入精力去改善。我也承认现在的年轻人更具有创新或者创造的激情。但是就算是这些年轻人能够保持并带着对将来的憧憬或者奋斗目标离开大学,至少在最顶尖的高校出来的学生,他们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实现那些憧憬的时候,往往还是受制于“三架马车”:财富,资历和声誉。

耶鲁的所见所闻在美国的其他高校里也普遍存在。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正常,每个人看起来高度的一致;没有披头士,没有“小混混”,没有艺术学校类型或者是文艺青年, 没有女汉子形象的女同性恋者,或者酷儿,也没有衣着卡西基的黑人学生。极客看起来不再是那么的极客范,时尚的不再那么的时尚。似乎每个人的穿着就是在时刻准备着为了去工作面试。我很想告诉这些学生,你们都很年轻,为什么不闯一闯呢?表面上我们在呼吁“多元化”, 现实是不过就是香草味,只不过是挑出了32种不同口味的香草。我并不是惋惜那个已经消失掉的学生运动的年代,只不过大学曾经被公认是一个尝试和挖掘不同自我的舞台。但是如今的大学生似乎都在向一个方向靠拢,在校期间就已经模仿中上阶层的白领。我之前的一位耶鲁学生曾经写信总结耶鲁,“不论耶鲁的大一新生有多么的多元,耶鲁的毕业届是严重同质化。”

摘自《优秀的绵羊》[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著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 父母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耶鲁教授反思:别把你的孩子送去常青藤,他们只会培养出僵尸
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 [http://313211105.qzone.qq.com]
耶鲁教授揭常春藤学校“富贵病”:自恋 高额学费|常春藤|公立大学
每天静读一本书
美国女生揭名校"低录取率"潜规则:招生广撒网
耶鲁大学教授反思精英教育:光鲜的外表下,是令人窒息的恐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