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CS或AMI心电的识别与交流

急诊室是常与AMI打交道的科室,第一时间发现与做出正确的处理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所以作为一名急诊医师必须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 的决策,而不至于处理被动、甚至慌忙手脚,但是及早地处理关键是及早第一时间的识别判断尤为重要,而此时心肌酶往往还没出结果,那么临床急诊心电学对 ACS或AMI第一时间的识别尤其凸显其重要性,争取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尊重!


第一、重视ST改变及心肌梗塞相关冠脉:

1、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右冠闭塞:

下壁右冠血供约占80%,而回旋支约占20%,右冠病变时,ST向量指向右,于是 STIII↑>STII↑,STI、STavL↓≥1mm。如伴有STv1↑提示右冠近端病变及可能有右室心梗,请此时务必加做右心导联心电图,请 千万不要上硝酸甘油,而是适当补液扩容,以免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甚至休克的发生。STavR↓提示右冠近端病变。

2、急性下壁心梗——回旋支闭塞: 

回旋支闭塞时,ST向量指向左,于是STII↑> STIII↑,STI、STavL↑≥1mm。回旋支闭avL塞,引起侧壁心肌损伤,avL导联ST段抬高,V1、V2导联ST段↓提示回旋支闭塞伴左室 后壁梗塞,请务必加做后壁导联心电图。

3、右室梗死——右冠近端闭塞:

右室梗死大多是右冠闭塞所致,小部分右室前壁梗死可以是左前降支闭塞的结 果。右室梗死最敏感的心电图标志是STV4R↑≥1mm伴直立T波(AMI后12小时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V1导联↑常伴有II、III、avF导联 ST↑(STIII>STII)也是右室梗死的重要指标。此时同前面1讲过的注意事项。

4、前降支闭塞:

V1、V2和V3导联ST↑,V1、avL导联、avR导联ST向量向上。
前降支近端闭塞:V1、V2和V3导联ST↑及avL导联ST↑伴有avF导联ST↓≥1mm。
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分支后闭塞:V1、V2和V3导联ST↑无下壁导联ST↓或下移<1mm。
前降支近端闭塞伴有前侧壁心梗:V1、V2和V3导联ST↑伴新的RBBB或(和)V1导联Q波。
前降支闭塞尤其主干的闭塞影响左室泵血,可致泵休克,尽快溶栓或急诊PCI是关键。

5、后壁梗死的诊断:

V1、V2和V3导联ST↓,伴有T波高尖,请务必加做后壁导联心电图。目前更强调V7-V9导联J点后60ms处ST段抬高≥1mm≥1个导联是后壁损伤的指标。有人提出后壁导联ST段抬高≥0.5-1mm≥1个导联是后壁损伤的指标。

依据ST改变确定STEMI罪犯血管。

第二:拇指法则

这对于急诊室医师方便而快速识别ACS或AMI非常重要:
正常人绝大多数V1导联T波是倒置的,如果出现直立,则可能是急性心肌缺血或损伤的心电图表现,这是一种简单而又快速识别ACS或AMI的一种方法,称之为拇指法则。

一般有以下5种情况:

1、ST段抬高伴有J点抬高。

2、ST段上斜形抬高伴宽大的T波。

3、ST段上斜形抬高,但J点不抬高,V1、V2T波直立的。

4、ST段显著上斜形抬高,但J点不明显,伴有宽大的直立的T波。

5、对称倒置的冠状T,可能有透壁心梗。

TVI直立为心前导联T波渐进性失衡的一种表现。

1、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具有渐进性。

2、正常心电图V1导联T波是倒置的或平坦的,但在左室肥大、LBBB时TV1直立是正常的。

3、TV1直立是冠心病的明显标记,可能是回旋支和(或)右冠病变。

4、如TVI>TV5、TV6,高度提示前壁和(或)侧壁心梗可能。

5、TV1直立,尤其是新出现的TV1直立或T波高大,是AMI的重要信号。

6、V1导联双相T波(有时可伴有T波高大),并不是T波的非特异性改变,而是前降支近端病变的高度特异性指标,此时最好尽快实施急诊PCI。

第三、几点重要提示:

1、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时,STavR/STv1≥1,常提示左主干闭塞,必须尽快急诊PCI。

2、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时,约2/3患者没有VI导联ST段抬高,故STv6/STv1≥1高度提示左主干病变。

3、V2-V5导联的S波升支出现切迹,持续时限≥0.05s,称为Cabrera征;I、avL、V5、V6导联的R波升支出现切迹,称为Chapman征;均提示合并前壁心肌梗塞。

4、V1、V2导联出现rS型,此r可能为胚胎r,临床意义等同病理Q。

 

体表心电图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石,其价值在于不仅可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还能指导急诊PCI。体表心电图迄今仍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常用诊断方法,具有无创,简单,重复等优点,短时间内即可作出诊断。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可对70~80%的AMI作出早期诊断。因此,熟悉、掌握并及时更新AMI相关心电学知识,尤其是AMI图形特点及ECG诊断AMI的新标准,是早期识别和诊断AMI的重要前提。借此机会,简要复习一下体表心电图诊断AMI的相关心电学知识。


一、需熟悉和掌握AMI新的分类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AMI早期根据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其临床意义为对治疗有指导作用。STEMI反映冠脉有血栓性闭塞,应采用溶栓治疗,而NSTEMI反映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造成冠脉不完全性闭塞,应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溶栓治疗无益。

二、需熟悉和掌握心电图诊断AMI的新标准

1、进展性AMI:①ST段抬高≥0.2 mV (V1~V3导联),ST段抬高≥0.1 mV(aVR以外的其他导联);②出现于2个或2个以上导联。

2、确立的AMI:①Q波时间≥30 ms深度 ≥ 0.1 mV;②出现于2个或2个以上导联。

三、体表心电图诊断AMI时的注意事项
15%的AMI在第1次描记心电图时无改变,25%改变不典型。

可能由于:

1、梗死面积过小,<左室心肌3%。

2、梗死部位特殊:左回旋支闭塞50%病例常规12 导联心电图无改变,单纯后壁心梗、右室心梗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无明显改变。

3、描记时间过早。

4、描记时间不当:发病12~24小时前后,由超急期转为急性期,ST段可降至基线,而病理性Q波尚未出现,可出现一过性伪正常。

因此要求:

1、应多次反复系列描记,不能因为1~2次心电图描记正常而排除诊断,注意一过性伪正常化。

2、增加描记导联,除常规12导联外,应描记18导联,加描V3R~V5R、V7~V9导联,可使ST段抬高检出率增加12%。

3、细致观察和前后对比,如有Q波进行性加宽或加深,ST段进行性抬高等,即使不明显,也有诊断价值。

4、应熟悉AMI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时与血清标志结合进行分析。

比如:

1、V1、V2导联rS波之前出现的小q波,如能排除右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多提示前间壁心梗。

2.、V3~V6导联出现Q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诊断标准,但出现以下特点:QV3> Qv4或Qv4>Qv5>Qv6,多提示前壁心梗。

3、进展性Q波:发病开始Q波微小,但逐渐加宽和(或)逐渐加深,称为进展性Q波,高度提示心梗(但必须将电极位置固定)。

4、病理性Q波区:Q波虽未能达到病理性Q波的标准,但上下一个肋间或左右轻度偏移均能描记出Q波,反映病理性Q波区的存在,提示心梗。

5、胸前导联R波逆向递增:如RV3> Rv4或Rv4>Rv5,提示前壁心梗。

6、急性胸痛患者R波振幅进行性降低,提示心梗存在(应排除操作影响)。

7、V4~V6导联R波起始部位出现 >0.5 mm的负向波,其与病理性Q波有同等诊断价值。

四、需熟悉和掌握特殊部位AMI的心电图特征

1.右室梗死: 右室梗死常与下壁心肌梗死同时存在,单纯右室游离壁心肌梗死很少见。

心电图特征:

(1)下壁心肌梗死的ECG改变。

(2)V3R~V6RST段抬高≥0.05mV。此为右室梗死最重要的征象,其中以V4R最有意义,敏感性约90%,特异性约80%。因此对下壁心肌梗死的病人及时加做右胸导联,在AMI较长时间后V3R~V6RST段不抬高并不能除外右室梗死,应结合其他指标如ST-T的动态演变、R波的改变等进行判断。

(3)V3R、V4R导联R波的消失:其中以V3R更有意义,因为V3R在正常情况下总是呈 rS型,而V4R有约10%的正常人无起始的r波。

(4) V1导联可能有ST段抬高,有时V2一V3亦可出现ST段的抬高。

2、心房梗死:心房梗死并不罕见,但因其表现较隐蔽且临床重视不够导致临床诊断率低。心房梗死常与心室梗死同时存在。

其ECG表现为:

(1)PR段的移位:I导联PR段抬高或压低>0.05mV,Ⅱ、Ⅲ导联PR段压低>0.12mV应考虑心房梗死,其中I导联PR段抬高最有价值。

(2)P波形态的动态改变:P波增宽及形态畸型,表现为M型、W型、不规则型或切迹。

(3)伴发持续时间较长的房性心律失常:房早、房速、房扑、房颤。

(4)相对应的心室梗死的ECG:右房对应右室梗死,左房对应左室侧壁梗死。

3、后壁AMI:后壁AMI由于在12导联ECG上没有ST段的抬高及病理性Q波而容易被忽略,下列改变有助诊断。

(1)V1、V2导联上R波逐渐增高、增宽,从rS型演变为RS或Rs型,R>0.040秒. R/S>1。

(2)V2、V3导联ST段压低≥0.2mV。

(3)V7~V9导联出现ST段弓背向上的抬高和病理性Q波.病理性Q波以时间增宽意义更大。

五、需熟悉和掌握ECG定位梗死相关血管及预后的新概念

1、近侧左前降支心梗 左前降支第一穿隔支近侧闭塞:心电图V1~V6、I及aVL导联均出现ST段抬高。由于希-浦系受影响,会出现新的束支阻滞,以左前分支和右束支阻滞最多见,左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或莫氏二型房室阻滞也可出现。除非及时有效的再灌注,否则可发生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30天病死率为19.6%,1年病死率为25.6%。

2、中段左前降支心梗 左前降支第一穿隔支远侧、大对角支近侧闭塞:心电图V1~V6、I及aVL导联出现ST段抬高,无传导阻滞。心肌坏死局限于前侧段和前尖段,室间隔近侧不受损。如果发生心源性休克,可能是心肌原有损害或有心外原因如大出血等。泵衰竭可能发生,室壁瘤伴心尖部血栓形成也常见。患者30天病死率为9.2%,1年病死率为12.4%。

3、远侧左前降支心梗 左前降支大对角支远侧闭塞:心电图仅V1~V4导联ST段抬高,不并发心源性休克,泵衰竭也很少发生,心尖室壁运动消失,可并发血栓形成。患者30天病死率为6.8%,1年病死率为10.2%。

4、左前降支对角支闭塞心梗,也属于远侧左前降支心梗,仅I、 aVL、V5及V6导联出现ST段抬高,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泵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30天病死率为4.5%,1年病死率为6.7%。

5、小面积下壁心梗,通常是右冠状动脉的远侧分支(后侧支、后降支)闭塞,也可能是左回旋支(左优势型)分支闭塞:仅Ⅱ、Ⅲ及aVF导联出现ST段抬高,并发症少见。患者30天病死率4.5%,1年病死率6.7%。

6、中、大面积下壁心梗(后壁、侧壁及右室), 右冠状动脉近侧或左回旋支闭塞,心电图Ⅱ、Ⅲ及aVF导联出现ST段抬高,此外,还可出现以下1项或3项改变:① V1、V3R~V4R导联ST段抬高;② V5和V6导联ST段抬高;③ V1和V2导联R/S>1。由于大面积右室梗死,患者可出现右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并经常出现心动过缓、莫氏一型房室阻滞。30天病死率为6.4%,1年病死率为8.4%。

(一)下壁Ⅱ、Ⅲ、aVF出现ST段抬高,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约占80 ~90%,或回旋支(LCX)约占10%~20%,下列指标可供两者鉴别参考:

(1) STaVL:STaVL↓→RCA; STaVL不↓或↑→LCX;I、 aVL的ST↓是Ⅱ、Ⅲ、aVFST段抬高的镜像映像,旋支梗死产生高侧壁I、aVLST段的抬高会与之互相抵消。

(2) STIII↑/STⅡ↑>1→RCA(若加STvl↑、STv2正常,RCA近端100%); STⅢ↑/STⅡ↑<1→LCX;

 (3)STv3↓/STⅢ↑1.2 → LCX(STV2-3有明显的压低);旋支梗死常导致V7~9的ST段抬高可产生V1~3 ST段镜像压低。

(4)12导以外导联,STV4R ↑→RCA;STV 7-9↑ RV1异常↑→LCX;

(二)前壁/前间壁/前侧壁出现心肌梗死图形:梗死相关血管多为左前降支,少部分左主干。 STV1-4↑时STavR↑→左主干;STaVR≥STv1↑→左主干(常伴Ⅰ、Ⅱ、V5-6 sT↓),敏感性80 ~90%,特异性80%; STavR十STv1↑→LAD近端,敏感性43%,特异性95%;avR捕获右室流出道和IVS底部即心脏右上部的电活动,左主干→IVS底部缺血。

(三)前壁心肌梗死:aVLST段抬高→阻塞在LAD的近端。当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列改变提示阻死在LAD第一间隔支的开口处。(1)侧壁导联原有的Q波消失,敏感性30%,特异性84%。(2)STv5 ↓,敏感性17%;特异性98%。(3)新出现RBBB,敏感性14%;特异性100。(5) STavR↑,敏感性43%;特异性95 。

(四)高侧壁心肌梗死改变,梗死相关血管CX的第一钝缘支或LAD的对角支。STV2↑→LAD; STV2↓→LCX;
上述各指标对梗死相关血管的定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应注意不是所有的心肌梗死的ECG都能满足AMI的定位标准同时由于冠状动脉的变异性也使得EC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六、诊断急性心梗的新指标

1、诊断后壁急性心梗(AMI)的新指标: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后壁导联(V7~V9)诊断后壁心肌梗死。如仍沿用ST段抬高>1 mm的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无明显提高(由49%提高到58%,P=0.06);若以ST段抬高0.5~0.95 mm≥1个导联作为后壁AMI的诊断指标,则诊断敏感性可由49%提高到94%(P=0.001)。

2、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定位诊断价值:胸前导联ST段压低≥1 mm≥6个导联,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6.6%。如果ST段压低在V2~V3导联最明显,提示左回旋支闭塞(敏感性70%,特异性96%),此时应加测后壁导联。识别此种情况十分重要,因为其虽然表现为ST段压低,但溶栓治疗可能获益。如果胸前导联普遍压低,而以V4~V6导联压低最明显,特别是伴有T波直立而非倒置,则提示为左前降支次全阻塞引起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进一步演变可出现左束支阻滞、坏死型Q波和R波振幅降低。

3、根据胸前导联ST段抬高的形态预测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状态:
在一组第一次发生前壁AMI的73例患者中,研究者将患者溶栓前V3导联ST段抬高的形态为上凹型、直线型和上凸型。与平均肌酸激酶(CK)峰值和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平均值对比,上凹型CK峰值最低,左室功能保持最好,直线型次之,上凸型最差(P<0.05)。

4、强调aVR和-aVR导联的诊断价值:新近,一些学者强调aVR和-aVR导联(aVR导联的倒影)对 AMI和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心绞痛发作时,Ⅰ、Ⅱ、V4~V6导联ST段压低而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左主干病变或3支病变。前侧壁AMI伴aVR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梗死面积大,CK峰值增高显著,充血性心衰发生率高。下壁AMI伴aVR导联ST段压低 (-aVR导联ST段抬高),不论V1导联ST段是否压低,均属于高危亚型,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前壁AMI伴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左前降支第一穿隔支近侧闭塞,特异性95%,敏感性43%。

临床上急诊就诊患者中急性胸痛的患者比例不低,最常见的处理是首先做心电图以除外ACS或AMI,然后是做其他辅助检查,关于心电图是 否是ACS或AMI的表现,本文说的已经很全面了,在这里推荐一本书——胡大一教授主编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供大家参考,下载地址本圈子已提供。

关于这个话题,主要针对基层无介入条件的医院。
个人有几点体会:
1 胸痛就诊的患者,高度怀疑ACS的时候,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很有可能患者就真的时候心电图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要求我们要及时复查,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做了一个图就完事大吉。
2 心电图有相应的表现,如果准备溶栓,一定要在溶栓前再复查一个心电图,除外冠脉痉挛。
3 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千万不要忘记先做心电图。
4 对于ST段抬高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有无其他疾患,如急性心包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早期复级综合症、胆囊结石、高钾血症、肺栓塞、Brugada综合征等疾患。

总之,既要重视心电图,又不能完全依赖心电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届“读图争锋赛”第二场实录1?网聚医学的力量,源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心电在线丨假性心肌梗死的陷阱(一)
急性心肌缺血事件的心电图警告
怎么通过十二导联心电图评估后壁STEMI?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进展-2011最新课件
【心系列十四】卢喜烈教授 急性冠脉综合征:危急值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