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8)

我的中医人生(11)

作者:李惠


今天是接着昨天的条文研读的;
 

第21条《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通过查找注解得知这里的“微寒”就是脉微、恶寒。为什么把这个微寒解释成脉微、恶寒,而不解释成微恶寒呢,这主要是以方测证,以药测证。

该方中用了附子,那一定存在着肾阳虚,表阳不固这样的病变,这样的病机。既然肾阳虚,就应当有脉微,脉微是里阳虚的表现,里阳不足,肾阳不足,自然它表阳就不固。表阳不足,温煦失司,这种恶寒就属于里阳虚的一种病证。


所以在这里把“微寒”解释成脉微、恶寒。脉微是里阳虚,恶寒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所以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来温肾阳,固表阳。《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两个方子常用于治疗心肾阳虚而导致的各种疾病,比方说冠心病,常常夜间发作,受寒冷发作,那就是心肾阳虚的一种表现,单纯的心阳虚的,用《桂枝去芍药汤》。如果兼有年龄大,肾阳虚的,就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冠心病心阳虚,遇寒就发,夜间发作,很有疗效。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仍然有身疼痛,如果脉浮,表示表邪未解,现在是脉沉,脉沉
提示病在里。 脉迟通常情况下是主阳虚,但是在这个条文里是主营血不足。为什么会这么解释是根据原文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所以这里脉沉主病在里,脉迟主营气不足,主血
少,因此这个肌肤的疼痛,就是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有的书说“虚则痛”,还有的书说“失养则痛”,意思都是一样的。关于疼痛的病机,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疼”,我们在这里又引进了“虚则痛,失养则痛,不荣则痛。”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65天(91)


2017.02.16作者 林佳明


男性,三十二岁,反复失眠四年,背后烘热感,心烦,焦虑明显,前期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现在失眠,难入睡,过度关注背后的烘热感,四肢麻木,脸上布满磕嗒,嘴唇发黑,舌淡,暗,心阳不运,淤血阻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血腑逐瘀汤,晚上做八步功,十点半睡觉,早上无论多累,起来走路,坚持一个月。

我的中医人生(14)


符英 2017年02月16日


因学习伤寒条文,近几日把需要探讨的条文看了一次,看到以前的笔记,感觉有点微妙:不仅因为现在的想法和以前的不同或者更细致,而且因为对有些条文有了新的理解。如伤寒第7条,念书时仅在阳阴处标志表里;上月再看该条文,对表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恶寒发热多见于表证,时间短,归属八纲里的阳病,而仅恶寒多见于里证,久病体虚,无力与邪交争,归属阴病;昨夜复看该条文,又看到了清代一位医家认为此条文中阴指营阴,阳指卫阳,这一观点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温故知新,点滴积累,每一次和上一次有所不同,就是进步。

我的中医人生(14)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6日 

陆某,女,72岁 耳鸣2个月,无恶寒发热等太阳证,无心烦喜呕等少阳证,无腰痛、关节疼痛,饮食正常,二便正常。

腹诊:腹壁松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以脐上、脐下搏动明显。考虑为太阴病。拟方:理中汤证加桂枝去芍汤证。桂枝20g 生姜15g 大枣10g 甘草10g 干姜15g 白术15g 茯苓20g 制附片6g先煎。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制附片辛温通阳、散寒除满。根据腹诊,患者脐上悸动,考虑为肾虚水气上冲之象,予桂枝温肾降冲、通阳化气。心下悸,是水邪凌心,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甘草合桂枝温通心阳,生姜合桂枝辛温发散,大枣佐甘草补中州,益中气。两方合用可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宣通阳气。 

伤寒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伤寒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汤主之。

我的中医人生(14)


周志阳2017-02-16


今日进行伤寒论第六,七条条文讨论。第六条,讲了温病的定义,与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鉴别要点,以及失治误治后疾病的传变。其中与太阳中风,伤寒的鉴别要点是温病渴而不恶寒,中风与伤寒重点在恶寒,其实本质在于津液的盛衰与否。温病的渴正是由于温病为温热病邪,伤精耗液所致。若失治误治,则传变为他经病。


第七条,本质上讲的是阴阳的辩证问题,发与阳或发于阴若产生的症状,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体阴阳的变化。而病愈的七日愈或者六日愈用的是生成数,这个数字是以水火辨阴阳,但这并非讲这个病一定是这个日期痊愈,而是表示一种阴阳的状态,是指在这个状态下,这个疾病会痊愈。比如七为阳,是指在这个阳的状态下,发于阳的病会痊愈。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65天(6)


2017.02.16星期四  作者  王伟健


今天背诵的条文可真长,力不从心了!134条说到了“结胸”证的来由。对照13日的患者,老人应该为“痞”证。今天自述知道饿了,大便也轻松了很多,不便秘了,成型,夜尿二次。舌苔还是白厚,嘱其再服三天“右归丸”。
上午主内姊妹告知,服用葛根汤以后头痛好了很多,但是不想吃饭了。虽知姊妹身体素虚,还是没想到传经这么快。也有可能本来就要传经了而遇上了,嘱服小柴胡和之。


晚上在微信群分享了手针的第一针“手百会”。这一针可以提神醒脑,头痛头晕,甚至一切头上的病症。给儿子用了自制的强效“鼻炎散”,到现在儿子还在流清涕,希望儿子早点恢复正常!

我的中医人生(14)


陈小芳  2017年02月16日


今日学习了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与温病,若需鉴别是否为温病,其中不恶寒较为重要。有发热、口渴等太阳表证的表现,至于不恶寒,有同仁认为并非不怕风寒,只是恶寒程度较轻。亦有同仁认为,风热为邪,故温病并不恶寒。若有发热、自汗出,身重等,可为风温。

风温为邪,风伤于上,阳受风气,卫气不固故自汗出,脉浮;卫受风温而气昏,故身重,多眠睡,语音难出。

其中,读风温为病时脑海里出现了“暑湿感冒”的概念,一样有汗出、发热、身重、多眠睡,但暑湿感冒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于夏月,且常有汗出热不解、心烦、脉浮数舌红绛等,有湿、热并重的表现。而风温的自汗出,脉阴阳俱浮等属风邪犯卫的表现。又有风温有发热、口渴、汗出、脉浮数的表现,与阳明证类似,伤寒181条讲到阳明属太阳误汗、误下后亡津液,胃中干,大便难的症候,属里实。可鉴别。

我的中医人生(14)


李仁昌  2017年2月16日


黄某某,女,50岁


背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半年,加重3日,背部无疼痛,无胸闷气紧,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林师辩以“太阳病 葛根汤证”,遂拟方:桂枝15g、甘草10g、白芍15g、生姜15g、葛根30g、防风10g、姜黄10g、鸡血藤30g。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鸡血藤补血行血,通经活络。


庞xx,男,53岁


以突然眼睑闭合不全3天来诊,患者3天前骑摩托车后突然出现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口眼向左歪斜,伴面肌麻木、额纹消失,迎风流泪,不能鼓腮。门诊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林师辩以“面瘫,风邪入络”,治以祛风通络为法,投以牵正散合桂枝汤加减,拟方:僵蚕10g、白附子10g、天麻15g、防风10g、川芎15g、桂枝20g、生姜15g、赤芍15g、大枣10g、炙甘草10g、鸡血藤20g。执3剂,日一剂,水煎服。鸡血藤舒筋活络,兼有补气活血之效。


鸡血藤,本地盛产药物,传统功效具有补血行血,通经活络。在以上两则医案中,前者用于项背强,后者用于面瘫,效果皆可。虽治法相异,仍同时加用鸡血藤行气宣痹,而不拘泥于传统的补血活血之功效。

我的中医人生(14)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6日
      

接着说昨天说的那个病人,院领导从经络辩证入手,属手太阴肺经,辩为肺气虚。病人每晚后背发热、汗出,右手上臂内侧见暗红色皮疹,舌淡红,苔白稍腻,脉弱,我觉得从六经入手,可以考虑桂枝汤证。可能你会觉得桂枝汤不是脉浮缓吗,但是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证,脉浮缓,但是治疗营卫不和的杂病,就可以见其它的脉象。


现摘录胡希恕老中医的病案如下:


贺某,男,8岁,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日:感冒发热1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耶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这个病历脉象就是虚的。


且伤寒论第54条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发热自汗出有定时,这是卫气不和所致。本病就是发热自汗出有定时,所以我觉得可以尝试使用桂枝汤。

作者:支彬

【原文】太陽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温病:广义伤寒之一。


*灼热:形容身热很高,如同烧灼。


*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症,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


*鼾(hān):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失溲(sōu):《仓公传》:“使人不得前后溲。”又“难于大小溲。”这里的失溲,含有大小便自遗的意思。


*被火:误用火法治疗。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


*瘛疭(chì zònɡ):手足抽搐痉挛。


*若火熏之:形容肤色发黄而晦暗,如烟火熏灼的一般。
*逆:治疗上的错误。

太陽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玻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本条讲太陽温病的审症要点,与误用汗、下、火法的变症。

老师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有新的伤寒论的音频,明天下载收听,感恩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虚感冒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杂谈
误诊误治
马云翔先生谈:附子在温热病中的临床应用
《温热逢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