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机背后是文化

8月30日,教育部、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学校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然而,禁止谈何容易,管理何其为难。相对于其他群体,青少年更加频繁地使用手机,并更充分地利用手机的各项功能,手机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代青少年文化是围绕着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而加以选择和建构的,青少年更喜欢具有多重身份的后现代人格,从而使青少年亚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碎片性、异质性、短暂性和个人主义等近乎后现代的特征。

网络空间的无深度感、暂时性、分裂性和全球化特征,促使在其基础上生成和传播的青少年亚文化,程度不同地体现出无厘头、狂欢、无聊、围观、起哄等现象,但程度不同的“抵抗”却依然是青少年亚文化实践的氧气。

掌握了新媒体技术的青少年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他们自身的诸如自拍文化、恶搞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类型。他们甚至还通过技术壁垒构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高墙”,抵御成人世界对他们文化的规制。沉溺于网络文化以及以狂欢式的文化消费来抵抗“父母文化”,是当代青少年亚文化的突出表现。“玩耍”成为他们接触媒介的一个主要特征,突出了游戏与发泄。其实质是后现代的消费文化,以解构传统和权威为目标,更多反映了青少年崇尚公平、重视参与的行动取向,凸显了当代青少年强烈的主体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困惑与迷茫。

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之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火爆,是因为在物质相对充盈的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看重对个性化趣味和美的追求,触媒习惯呈现碎片化趋势。而当下短视频的“个性、好玩”等特点刚好满足了这代人不喜欢随大流、追求个性化的特点。他们在赏玩、创造和传播中彰显个性,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放松。这种参与出自社交需求,一方面证明自己是跟得上潮流的社会人,另一方面也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营造轻松和谐的交际氛围。

当代青少年生活、成长在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大环境之中,他们追求刺激、新鲜、个性的心理不断被激活。他们在日常主要会讨论微博热搜排行榜上的八卦、娱乐话题,讨论朋友圈里的话题。多元文化冲击之下,一些青少年价值空虚、方向迷失。

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及其思想行为方式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青少年一代成长起来后,他们的文化特质将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做一些具体的事,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而不只是禁止他们把手机带进课堂。眼睛的近视需要防控,精神的“近视”亟待修正。(18.9.2《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恶搞:一种消费主义文化病
网络亚文化
解读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兼析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要点(王宏维)(录音)
剖析非主流 | 可能吧
陈振中 张成林 | 符号消费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亚文化的建构
抗“疫”情时期每日一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