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做出好学问吗?

图片来源:《肖申克的救赎》》




不仅仅是学术

微信公众号:学术那些事儿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首发

  编辑:吴伟

 
 
    
学者要甘于清贫、淡泊名利,诸如此类的话我们从小听到大。这类话语的核心意思似乎是说,轻视乃至无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取得学术成就的重要前提,换句话说,一个学者如果俗了,那他的学问肯定高明不到哪去。
    
反对这类观点的人也不少,他们基本的论点是,不能欺负学者,让学者白干活,要让他们有尊严有地位,没有后顾之忧。不过这是在对分配制度提出要求,提这种要求的人多半还是希望学者本身依旧淡泊名利,希望在他们淡泊名利的同时,国家、社会能让他们名利兼收,这是他们应得的。但如果他们主动、积极追求名利,味道就变了。
    
还有人说,人品和学问是两码事,人品坏不妨碍学问好。这种论点和我们的讨论有关,但比较宽泛。我们的问题更为具体,谈的不是泛泛意义上的人品,而是对名利这种外部资源的在乎程度。
    
认为学者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做出好学问,这种观点确实蕴含着一定的真理。这里涉及的是价值排序问题,即,对一个学者来说,什么价值来说是最重要的。淡泊名利的言下之意是,学者把学术的价值放在最高地位,全身心投入学术,对其他价值不屑一顾。这种价值排序本身当然有助于学术研究。
    
反过来,如果学者汲汲于名利,那当名利的逻辑与学术的逻辑冲突时,他多半会舍学术而抱名利也。这种冲突我们现在越来越熟悉:项目、论文、帽子是名利的敲门砖,而要申到项目、发出论文、戴上帽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一些取巧热门因此也没有太大学术含量的学问——最重要的研究往往不容易被时代所接受,往往试错成本极大,因此以投入—产出的逻辑来考虑,做这种学问是糟糕的决策。
    
但一个人就不能既在乎名利,又在乎学问,并且最终还把学问放到更高位置吗?逻辑上可以,但心理上很难。这就像很少有人能既做好学官,又做好学问。现实往往是,真做学问的人一开始就不会去做官,做官的一开始就不打算真做学问。这两类事业要求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是相互冲突的,能两者兼顾的人少之又少。
    
(这里也许有必要区分“名”和“利”。“名”如果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声誉,而是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评价,那它几乎是一个完全正面的东西,在乎这种意义上的“名”意味着这个学者“还要脸”。
    
不过,在乎名利对学术也有促进作用,毕竟,学者要靠学术成就去获得名利,对名利的关注能够促使学者严格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逼迫自己保持高产出。当学术生态比较健康时,求名求利的学者做的多半也是比较有意义的学问,只有做出这种学问,他才能在学界获得名利。当然如前所述,如果某位学者永远把学术研究当成追求名利的手段,那他很难做出第一流的学问。
    
我们可以说,汲汲于名利的品格有助于塑造勤奋的二流学者。与之相反,淡泊名利的学者最后往往既没得到名利,也没做出什么学问来。
    
淡泊名利意味着以名利为诱导的一系列制度压力对你不起作用了。不靠对名利的在乎程度,以及由此而来的体制压力,单纯凭着自己对学术的热爱,很难保持研究强度和产出水平,而多半会停留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闲适状态。最后以副教授身份退休,学生都夸这人学问好、上课认真,就是不爱写东西。其实真让他写也未必能写出什么东西来。读读书、上上课、聊聊天和系统研究、写出东西来是两码事,强度完全不一样。
    
总之,淡泊名利的品格与好学问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在比较健康的学术共同体内,汲汲于名利和做好学问冲突不大,甚至还能相互促进,而在比较糟糕的学术共同体内,学者如果满脑子名利,那他肯定在做假学问、坏学问,在毫无学术贡献的同时进一步败坏学界风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蔡元培:鲁迅,上班可不来,高薪照拿!为什么?谈辛德勇之事
看了那么多学术秘籍,为什么还是做不好学问?
札记:学而为己,术而为人;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青年学者张晖之死(4)
511李婧芸:学术自由被何所限
科学网-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