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心——菩提茶道之“寂”境
2010年08月06日 《菩提心》,日本研究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寂”,即枯淡闲寂之意。它是茶道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禅茶一味”的灵魂之所在。

枯淡闲寂之情是禅宗对自然界的本质感受和领悟。它所表现的情感既不是那种神圣的崇高,也不是那种奇异的神秘;既不是对生命的慨叹,也不是“触物生情”似的伤感。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境,是宁静、幽远、朦胧、恬美的体验,是大自然本身的和谐。

禅宗的“物我两忘”与枯淡闲寂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要求禅者对自然,对人生有一种达观清澈的悟性,不执着于一物的心境,不迷感于一念的感知。正是基于这种空寂的体悟,日本的禅师们才创造出诸如“只手之声”、“如何不湿衣,直取海底石”等貌似玄秘,实则大彻大悟的公案。只有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将色视为空,把空还原为色,才会从一只手听到两个巴掌声,不湿衣即可取出海底之石。人若真正体悟到了枯淡闲寂的蕴涵,才会有“石压笋叙出,岸悬花倒生”的化境,唯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独具慧眼地领悟到“枯木倚寒岩”,“话尽山云海月情”的美感。

茶通禅理。茶道认为,“知已去欲,凝神沉思”之后达到的心满意足的幽闲境界就是“寂”。那么,这种“心满意足”的境界是什么呢?村田株光曾引用两句汉诗来解释它:“前林深雪里,昨夜树枝开。”

白雪皑皑,朔风萧萧,在一般人眼里无异于生的桎梏,死的沉寂。然而在禅僧看来,那深雪里孕育着生命的乳汁,那朔风里流动着复苏的生机,转眼间就会迎来一个争奇斗妍的春天。没有伤感,没有悲叹,“于不知处得全机”,“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茶道“寂”的真正含义。

日本茶人中长期流传着一段有关宗旦以禅论茶,以茶喻禅的故事:据说某日,一位禅僧到宗旦的茶室去参禅品茶,采了一枝百色的山茶花让门人转送主人,以示敬意。不料门人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花瓣摔得满地皆是。宗旦闻讯,不慌不忙地收拾了一番。待禅僧被请入茶室时,一眼便看见茶桌上花瓶里插着一枝光秃秃的树枝,而花瓶下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白色的落英。品茶时,禅僧默默无言,他仿佛看见这片片花瓣比原来自己采摘时更加充满了生气。从这里,他体悟到这就是没有伤感的枯淡,这就是物我两忘的闲寂。

夹山和尚(805--881)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

谁能无心领受这碗茶,便真正明了何谓禅茶一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修身悟性为茶道
茶心妙机
茶本无情物,为何却有心
??茶道有24品,喝茶有18种境界!您知多少?
茶道有24品,喝茶有18种境界!您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