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

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24 8:57: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1
  孔子的人学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与人格完善问题的学问。孔子的人学思想是继承殷周以来神人关系、天人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一层面而言,孔子的这一思想实质上就是实践性的人学。我们对“仁”的把握,应该从对待“仁”的态度,“仁”的价值内涵,"仁"的表现方式以及"仁"的实践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和梳理.这四个方面都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内部外部活动相联系的,都是由"人"这一价值主体体现和实现的。
  "仁"的学说,构成了孔子人学乃至整个儒家人学思想的价值核心,它既是一种道德原则,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同时还是一种理想境界和价值目标,在孔子"仁"的思想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命运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而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一)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缔造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起,神和人,天和人之间就发生了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时的神人关系,天人关系还不是很明确,最起码,很多神话都记载了神造人的故事.<<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拱,乃引绳亘于泥中,举以为人.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虚构了人类的产生,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又如<<山海经 海内经>>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子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 :"鲧幸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瞑目.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诞生了.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所体现的天人关系,神人关系,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孔子的人学思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应过漫漫的长夜."无疑说,孔子的"仁"之学说,之实践,就是其中被唤醒的仁慈力量.
  (二)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孔子为我们规定的最高道德标准.那么,什么叫"仁"呢?"仁"字从西周以来早已有了.<<尚书金腾>>说:"予仁若考."<<国语晋语>>说:"爱亲之谓仁."爱亲也就是亲亲。《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说:“亲亲,仁也。”这些都是“仁”的故训。孔子并不反对亲亲,但是他却对“仁”的含义作了发展,据他解释,“仁”就是“爱人”(《颜渊》)这就不局限于“爱亲”了。子录曾问过孔子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老安少怀的抱负。大大超出了家族的范围,使老少都各得其所,这就是“爱人”思想的体现。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很广。也就是说,反应“仁”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但“孝悌”却是其“仁”学和“人”学思想的基本。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要想实现“仁”,首先应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对“仁”的态度上说。要想对别人“仁”,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应从父母兄弟做起。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得到听从,依然恭敬而不冒犯他们,虽然忧愁但却不埋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些都说明孔子是非常重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但要达到这一标准,是很难的他自己也承认,“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 搞好和父母兄弟的关系之后,就要和他人,和社会搞好关系了。统治者要理解人民的疾苦,对人民实之以“仁政”。
  “民之于仁民,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仁”和“民”的关系的最好例证。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然要和许多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孔子讲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统治者是离不开人民的。自古道:“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论语》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反映孔子和弟子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又从侧面反映了很多社会生活,以及他们之间交往,和别人交往、接触时的情景。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仁”是在“人”中实行的,离开了“人”,也就无所谓“仁”了。
  所谓仁者爱人,也就是对别人的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要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仁者爱人是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石。《论语颜渊》:攀迟问仁。子曰爱人以爱人释仁,是孔子关于任的核心说法。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确定了爱的主体——人的地位。就是说,要爱人必须首先确立自身的人性地位。否则,就没有资格爱人,也就没有权力被人所爱,所以孔子说:仁者,人也。第二,强调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既然,你我彼此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那么相互间的尊重就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也只有爱人,尊重人。才能被爱和被尊重。确立自身的同时也在确立他人,确立他人也是确立自身。这种对人的发现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说是孔子全部哲学的基石。
  人与自我的关系,也是孔子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中庸》说:“忠恕违 道不远。”《孟子》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他们一致认为忠恕是达到“仁”的途径。消极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积极方面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方面都是从己出发,以己之所好,推及人之所好;以己之所恶,推及人之所恶。这种推己及人的办法,就是恕道。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从人生哲学方面考察,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命题。“克己复礼”并不是要把个体存在的人拉回到已经逝去的历史的周礼规范中去。“复礼”也不是象许多人简单认为的那样,是要恢复周礼,而是强调个体对整体法则的身体力行,不断实践的意思,“己”是个体、感性,自然“礼”是整体、理性、社会。“己”是个体内在的感性生命,“礼”是确定个体人在现实社会中位置及其行为的外在规范和法则。个体感性如果没有整体理性的规范将是不可能的,荒唐的。因此,锻炼规范个体,由个体对个体的理解,尊重,并进而达到全社会的和谐一致,是个体获得真正生命,感性获得存在价值的最理想归宿,也就是人生抵达最高境界“仁”的唯一途径,这些是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说明“仁”不能离开人。
  以上从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分析了作为“仁”的价值主体“人”对“仁”的影响以及作用。“仁”是人执行的内容,人是“仁”依赖的主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三)
  “仁”的价值内涵和表现方式都是非常广泛的。前面谈到的孝悌之外还有很多内容。“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可见仁又包括恭敬、忠、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他又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仁者必有勇。”(《究问》)可见仁又包括了各种道德,而且他认为是立身做人,为政治国,一切行为的指南,所以叫做“道。”就是说像“道路”一样,人人所必由。《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这里孔子所讲的“仁”具有哲学上所说的世界观的意义。他既是指导人们的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又是改造世界观的原则。
  “仁”的实践价值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董仲舒和朱熹的发展,“仁”成为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圣人、贤人。
  “仁”的价值内涵,表现方式以及实践价值,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人”来实现的,通过了“仁”,人们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对自己的忠、恕,都是和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分不开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求仁得仁,”“择善而从,”都说明人们对“仁”的渴望和追求。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把“仁”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简直是“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把“仁”的事业看得十分神圣,把为“仁”而杀身的举动,看得如此壮烈,由此可见,“仁”又是孔子为人们提出的崇高目标和远大理想,孔子要求人们应该为之奋斗终身。而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人格是有本质区别的。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
  很显然,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在道德上,人格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简单地说,就是以为君子是聪明智慧的,他们的人格是伟大高尚的,而小人则是愚昧无知的,他们的人格是低贱的.
  孔子的人学中,是赞扬君子,而贬斥小人的,他认为小人:"色厉而内荏"是非常可怕的,只有君子,才能实现"仁",从而发扬"仁".
  "仁"的学识是儒家思想的内在原动力之一,是儒家人学思想中永远的价值源头,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影响至远至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人性、人格—孔子人学思想初探
论语17.4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第十七·4》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朱东:不懂道与术的区别,就不可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名人名言警句大全
费县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