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国学”到底怎么学?

“国学”到底怎么学?

 

    时下,关于国学问题再掀波澜。支持者认为,学习国学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孔孟的儒、老庄的道、六祖慧能的禅,还有孙子的兵法,韩非子的法术势,鬼谷子的谋略,黄帝的养生之道等等。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能使学习者在接受熏陶的同时,还能开发人的潜质、完善人的品格,树立民族自信心、爱心、自豪感。并能增加人的智慧,让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理想去生活。既能弘扬民族精神,又能防止过快的西化给中华民族带来不良影响。反对者则认为,“亲亲尊尊长长“几乎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全部内容,“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固化的“儒家伦理”决定了中国的固化的政治体制,也同时决定了中国的几乎永远固化的巨大“部落”(假亲族)型的(动物性)“社会”,这其实也即是中国所谓“国家”名称的来历,它与全人类现代的哲学宪政型的平等、民主、自由的社会相差不啻十万八千里。认为“儒家伦理”不具有任何“真理”基础。这是因为,全人类的“伦理”的最伟大的真理,就是无条件的“人人平等”,也正是这个真理,构成了全人类现代“宪政”的最根本的哲学基础。因此儒家的伦理道德非但不能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和独立人格,反而会培养出没有独立人格的奴才来。认为在世界人类历史之中,能够与西方的摩西、耶稣、柏拉图以及东方的佛陀在人类文明“道德”的意义上齐名的中国古人,只有伟大的老子,甚至墨子也比孔丘更合乎条件。因此,主张国学要学,但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扬弃”的态度。

    我完全支持后一种学习国学的态度。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政治走向和民族发展方向的大问题。说白了,这是一个靠感情治国,还是靠法制治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还是不平等的大问题。所以必须旗帜严明,是非抉择。不能与非正义苟同。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共享,学习什么文化,怎样学习文化,构成了一个多元的文化社会。一个社会,除了政治,还有经济,和更广泛的自由文化。要想培养真正的文化自觉和独立人格,绝不是国学一学所能解决的。而是多元的、自由的文化才能解决的。所以,学习国学,一定要明白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否则,很容易让人回到尊儒复古的老路上去。

    那么,国学到底怎么学,学什么,这是学习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厦门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历史上,维系文化关系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时至今日,看起来,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还是很传统的。也因为是侨乡的缘故,他感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程度也就更直接。思想开放程度恐怕没地方可比。因此,就地区和国学而言,我认为他是中西文化结合最好的典型。堪称全国标本。我到国学馆——“筼筜书院”去过多次,这个地方肩负着两岸和世界华人国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互派专家讲学的任务,书院未建之前,厦门一直延续着这种交流活动。文化上一直传承和维系着“同宗、同源、同根、同文”的国学理念 。直观上,现在是孩子们在这里诵经,但实际上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有“交流”,必然要带进来外来文化思想对国学的认识,因此,这种渐进的国学,一定也是与时俱进的国学。十月初,我去了近代的“红顶商人”陈嘉庚的故居“集美学村”和他的墓地“鳌园”。他们都在厦门市的集美区。从集美中学的建筑和鳌园的50米浮雕长廊,就能亲身感受到中西文化结合的魅力。学校,有闽南建筑的红砖、马背、“燕尾脊”,也有欧式的高大的廊柱。用尼克松的话说就是:他建了“世界上最美的学校。”而鳌园的浮雕全部是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五千年文明,被它经典地浓缩了在两侧共100米的浮雕中。让人深刻感受到一个有几十种产业,叱咤欧亚商界的商业巨子的中国心。这个人,堪称文化自觉和人格独立的楷模。到这里走一趟,假如你是有心人,一定会明白,国学应该怎么学。

    说实话,我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是心怀敬畏之心的,且从来不敢怠慢过。读的是中文系,但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也没能把国学学懂弄通,还在不断地反复地读那几部经书子集。这也是没什么好办法的事情。因为不是专业专修,想追求一个文化底蕴说得过去,也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说,中国古代的文化像《诗经》、《汉乐府诗》那样通俗易懂的文字实在少而又少。大多数文字都是艰涩难读,玄奥神秘、世界无二的。如果,让小孩子诵经,我不知道他能明白多少,但我一定知道他不明白有多少。我上大学的时候,教我们的古汉语老师是河北大学毕业的,那时候刚工作两年,教学经验不能与于丹相提并论。上课被我问得张口结舌,后来就变得很滑稽,一进教室,先逗闷子,问我来了没有。如果我没去,他就说,他放心了。其实,这成了班里的笑话,我根本无意于把他问倒,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想弄清楚不容易。我曾经在儿子小的时候教他背诵《三字经》、《明贤集》、唐诗宋词,其中很多都背得下,等上学的时候,也就只剩下几首唐诗了。相反,《格林童话》、《365个故事》却讲得很十分传神。

    按照传统的国学学习方法,一定得从《大学》学起。这是因为宋朝大儒程伊川曾经在《大学》的开始留下了这样的话:“大,孔氏之遺書,而初入德之也。於今可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孟次之。者必由是而焉,庶乎其不差矣。”意思是說:大學是孔子留傳下來的書,是初學者進修德行的門徑,到如今還能夠看出古人作學問先後次序的,全靠這本書的存在;至於論語和孟子,研讀的順序應在其後。學習的人必須從這本書學起,那就差不多,不會有錯了。可问题是无论是《大学》、《中庸》、《道德经》,《论语》、《易经》还是汉乐府诗、唐诗、宋词。这些经典的中国文化,真是没一样是文盲学得了的。文化低的也学不了,说好听的是博大精深,说难听的就是故弄玄虚,不够通俗易懂。所以,不易普及。正是这个原因,中国自古就是泱泱文化大国,又是文盲大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得其要义尚可,要弄懂就很难,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国学,是精英文化。永远走不出象牙塔,为老百姓所学所用。我举两个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其一:《大学》:“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本。其本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是《大学》中比较容易理解的句子。但如果不解释,准确的理解也是不容易的。大意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国平天下,从來沒有这样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一目了然。看着挺节约的几个字,闹清楚,就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否则,就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举一个复杂的,也是很著名的。《论语》: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也。’子曰:‘事後素。’曰:‘後乎。’子曰:‘起予者也,始可言《》已矣。’”说实话,想弄懂这一段话,不懂其中的典故,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他要多复杂就有多复杂。不信看我分析。巧笑倩兮三句是詩,前二句在《詩經衛風碩人篇》的第二章,后一句众说不一,馬融(字季长,东汉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是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他曾遍注诸经,有弟子千余人,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他早年曾跟随隐居于终南山的挚恂学习,相传曾在仙游寺旁的石室中读书。)以为此句为(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巧笑倩兮,指巧好的一笑,脸颊便展露美的笑容。兮,是语气助詞。美目盼兮,美目一转动,黑白分明,十分灵活。素以為絢兮,素,是指面颊美目。絢,是指笑倩盼动的神态。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繪事,是绘画之事。素,是繒或絹之类的丝织品,普通是白色,可以用来绘画,如吼世画家所用的画纸。禮後,就是礼在忠信之后。氏(扬岘(一八一七—一八九六),字见山,一字季仇,号庸斋,晚号藐翁、紫*翁、迟鸿残叟等。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咸丰乙卯(一八五五)举人,历参曾国藩、李鸿章幕。后曾官常州、松江府知府,杨氏于文艺我识见,为人也少官场中人的势利与迂腐,曾给予吴昌硕以很在的影响。杨岘一生好隶书,对东汉碑碣多有探求,晚年书多以《礼器碑》为本旨)引《禮器》之文:“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之人学不到礼。所以,禮後,就是礼在忠信之后。予,我的意思,,是子夏之名,意思是孔子说子夏能明白我的意思,我可与他谈论《詩经》了。字面的意思弄清楚了,可里面还有没清楚的地方,比如,那个美质美态的女子到底是谁?诗经《碩人》这首诗,是为卫庄夫人而作。据诗序說,“賢美,但惑於嬖妾,而疏人閔之,故有此詩。”到这里,大概其弄清楚了。深究恐怕半天也还是弄不清楚。可以说,中国的古文就这么难学。比中国更早的古希腊,人家也有论战,也有和我们很相近的文化哲学,《理想国》就是人人能看懂的大白话。看诗经,也好像那时的中国老百姓也是说白话的。可留下来的文字怎么就这么让老百姓看着这么费劲呢?我想只有一个原因:文人卖弄,无典不成书。因此形成了典籍所累的文字了。牵强一点说,也有刻字费劲,要节约偷懒的可能性,能省则省,加剧了这种趋势。所以,人家已经开始讨论国家、制度、社会、法律、民主这些哲学问题,我们却在之乎者也谈“孝、悌、慈、爱忠、恕、敬、畏。”怎么能让家长制得以传承、统治者怎么高兴云云。我们的渊博确实是作为中国人什么也不干,弄一辈子也弄不明白的艰深文化。

    国学到底应该怎么学,学什么,这是个很重要的话题。到现在为止,就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国学的概念或者叫范围的。流行的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国学大师章太炎则是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在《国学讲演录》里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在《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可见目的很明确,就是做学问用的。另一种是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国粹学报》第19期撰文《国学讲习记》里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因为,在两种观点中,前一种观点相对具体,没有包括音乐和建筑等艺术,这让我有些耿耿感到偏狭,退而求其下,我就只有同意邓实的观点。不管怎么学国学,落脚点他是对的。就是要经世致用。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办国学讲习班,一个口号又拉动了一大片产业,因此出版业和形形色色打着国学旗号的商业组织一哄而起。大家都想在国学上捞上几桶金。因此出现了所谓:“可供全球数万用户同时使用,较之相对静态的单机版,具有跨越时空的无可比拟的动态优越性。收录有上起先秦、下至清末两千多年的历代典籍4000余种,总字数逾10亿,近10万卷,基本涵盖了文史研究领域所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且目前仍以每年1~2亿字的速度扩充数据库内容。”的广告词。面对如此浩瀚的国学资源,不知道看官怎样读?读一篇尚要豁出半天的功夫,那么,这样的万卷书,洋洋大观又能从哪里读起呢?

    国学,要学,那是我们的根文化、母文化,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中国的灵魂。那将是不可收拾的民族悲剧。但是,如果当成一种文化提出来,再像做产业一样搞下去,在商业运作下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不好,非但不能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和独立人格”,反而会培养一批呆子、奴才和一帮见利忘义的发国学财的富翁来。所以,我觉得国学可以学,但要由文化教育部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精粹教程。去糟粕,取精华,这样既可以普及国学,让大众安心接受国学教育,同时也减少浪费,少走弯路,收到较快、较好的效果。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特此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
国学与管理能融合吗?
【共读】《论语》学而第八章
略论国学的当代价值
儒家和国学
儒 、 道 、 佛的文化本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