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谈一谈我的点滴认识及做法。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信心,增强学生动手欲望。
学生在参加某项活动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积极参与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在进行实际操作中,动作迟钝,速度较慢,或出现错误时,同学会取笑,老师会批评,缺乏动手的信心;二是实践操作得不到老师及时正确的评价,动手积极性受挫伤。因此,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生实践操作后,教师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进行正确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对操作能力较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应肯定其敢于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二、教师应提供动手内容,挖掘动手源泉
由于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接触社会不够广泛,体验生活的机会较少,因而实践操作的内容也就要更加缺少。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内容和材料,挖掘动手的源泉。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具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7时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去7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在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
4)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5)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3、注意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仅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更不能提高动手能力。
(三)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
在利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学具拼成一个三角形模型,一个四边形模型,然后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通过对实物进行的感知体验,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则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会特别高,非常认真的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审美价值,并促进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学具的操作应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当中去,学具的使用不能脱离教学,否则会变成单一、机械、无目的性的操作,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其厌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山东省莒南县第四实验小学    王怀梅
编辑:张丽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说课 张齐华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浅谈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论文
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