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练法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练法

作者:华山一剑  时间:2008-4-20 9:03: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5
  思维导练法是指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探索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组句构段的规律以及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旨在在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开辟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从“目标”的角度看,思维导练法是一种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凭借,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法。
  从“方法”的角度看,思维导练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手段积极开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致力于思维流向、流程的点拨,学生致力于思维活动的展开。
  从“内容”的角度看,思维导练法原则上是以课文中无处不在的思维因素为内容的。从思维的高度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排列,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字的逻辑组合,内在的思维空间是极其广阔的。
  从“结构”的角度看,思维导练法既非某种具体的、可以直接操作的教学手段,也非某个概括的、带有操作指向性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着眼于凭借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类型。
  一、思维导练法的基本特征
  思维导练法是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一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化和实际应用。它突出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凭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特质,使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教学个性。
  1、训练凭借的的逻辑性。
  思维导练法立足于课文本身的逻辑因素,将训练的焦点集中在文题与正文、段落与段落、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上。其训练内容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这是思维导练法逻辑性特征的一层含义;从思维训练的层面上看,体现了逻辑性的又一层含义。首先,训练内容的逻辑性必然要求在设计训练思路时,不能人为地割裂其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就使得训练内容与训练思路在逻辑上取得一致;其次,任何一种训练思路的展开,必然要求其从整体出发,拓展到部分,然后又回到整体上来。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显然,就训练凭借而言,无论是横向展开的训练内容,还是纵向展开的训练思路,都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这是思维导练法的首要特征。
  2、训练方法的迁移性。
  训练凭借的逻辑性为方法的迁移性提供了出发点和保证,这是因为,只有逻辑化的知识才能在新的阅读情境中实现迁移,训练凭借的逻辑化水平越高,向新的阅读情境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方法的迁移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的概括过程。因此,有训练凭借的逻辑性这一首要特征出发,必然会演绎出训练方法的迁移性这一后继中介特征。思维导练法中,思维的训练与方法的迁移是有机统一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分析、综合等思维训练,就不可能联系上下文法迁移到对关键句的理解上;反过来说,如果学生能联系上下文法成功地迁移到理解关键句这一新的阅读情境中,实际上就是运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学习。因此,在思维导练法中,训练方法的迁移性是训练凭借逻辑性之后的一个重要特征。
  3、训练环节的复合型。
  思维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方法的迁移同样存在一个依次提高的梯度,因此,思维导练法在训练环节的安排上,必然是一种复合型的结构。一个训练环节的生成,先是在充分挖掘教材思维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几项互相关联的训练内容,然后根据训练内容设计具体的训练方法,教师在学生训练的反馈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迁移指导,最后达到这一环节的训练目标。若干个这样的训练环节组合成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这就是动态的复合性。再从结构角度来看,一个训练环节通常是由训练目标、训练凭借和训练步骤三要素构成的。训练目标主要以训练凭借的逻辑因素为依据而确定,并制约和影响着训练步骤的实施;训练凭借则是为训练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对训练凭借的选择和重组必须围绕训练目标;训练步骤是实现训练目标的桥梁,它同时受到目标和凭借的双重制约。若干个这样的训练环节组合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结构,这就是静态的复合性。总之,训练环节复合性是由训练凭借的逻辑性和训练方法的迁移性所决定的,它以教材的逻辑因素为凭借,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终极,让学生在若干个训练环节的思路实践中,提高学习语文的本领。
  二、思维导练法的教学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导练法是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基点的教学手段。教师的首要责任与作用在于一个“导”字,学生的首要任务在于一个“练”字。即教师以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现状为凭借,充分挖掘思维训练的内容,积极创设思维训练的情境,巧妙点拨思维活动的行程,学生则在语言文字的思维操作过程中,大幅度地提高思维能力。
  1、挖掘训练凭借。
  这里所说的训练凭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教材中所蕴含的可以作为思维训练对象的文字凭借;二是指学生阅读过程中,最容易激发出思维火花的思维凭借,前者为导火线,后者为引爆点,两者的有机、完美的配合,就会在学生的思维场中引发出一场场大裂变,就可能循环往复地推动思维递次发展。
  文字凭借教材中无处不在,如何挖掘不再赘述,在此专门剖析一下思维凭借如何去寻找。学生思维的引爆点是由学生已有知识与未掌握的知识、却想要知道的愿望之间构成的矛盾与冲突。这“矛盾与冲突”在学生思维场中常以“潜在、静止、活跃”三中状态出现。
  当这种“矛盾与冲突”呈潜在状态时,学生就会忽略它的存在,甚至视而不见,在思维活动中,就会出现“盲点”,“盲点”越多,带来的负效应就越大,甚至会从根本上遏制思维的展开;而一旦能抓住“盲点”,唤醒沉睡的“矛盾与冲突”,就能产生不可低估的正效应。如《雷雨》,文字理解无难处,情节发展不复杂,矛盾冲突未激烈,故而对现在的高中学生吸引力不大。可文章中就有一个阅读 “盲点”。节选的这一幕中,“哦、哼、嗯”三叹词共出现30余处,这三叹词均为多音词,读音不同,表意也不同,其正确的读音,恰是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盲点”,甚至连某些课文朗读录音带中,也有多处误读。要正确地判定这30余处叹词的读音,又取决于对当事人此时思想情感、心理状态乃至性格特征的正确分析与把握。教学中如能抓住、把准这些叹词的读音区组织教学,“点盲复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诱导学生的思维超正确的方面运动。
  当这种“矛盾与冲突”呈静止状态时,学生只注意表象,而忽略本质;只承认存在,而不思其源,思维中就会出现 “冷点”,冷点越多,思维则越处于冷冻状态,其灵敏度、深刻度就大打折扣,被动阅读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阿Q正传》的教学,在介绍主人公时,学生往往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停留在好笑、有趣上。在指导阅读时,就可抓住这个冷点,“激冷为热”,因势利导。课堂上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具体表现,然后分析其用此法来麻醉自我的背景及原因,最后综合,给“精神胜利法”下定义,这样由表及里、由冷转热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由“肤浅”“深刻”向发展,思维就得到最有效的调动与培育。
  当这种“矛盾与冲突”呈活跃状态时,就对什么都感兴趣,却分不清何主何次,思维的“热点”互相牵制又互相干扰,使思维处于失控状,无法有序、有节地展开,发生什么都想知道,结果什么都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时,学生提出诸如周瑜之计为何能见效,蒋干为什么要盗信而返,曹操如此奸诈之人为何也会轻易上当之类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既无法回避又不能肢解课文一一析来。这时可“聚热为线”,以周瑜假造的那封信为众热之“交点”,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剖析此信是如何巧妙地一步步将曹操、蒋干引入死胡同的。学生在对全文的分析、综合、概括中逐渐明白信中所出之言,不是呼应了前面的情节,为事实所证实,就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将为情节发展所证实,难怪连曹操如此狡诈之人也不由得不上当,足见周瑜之“足智”、蒋干之“善谋”、曹操之“多疑”。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学生思维轨迹而展开教学,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学生思维就会实现有目的的高效运作。
  抓盲点——点盲复明;抓冷点——激冷为热;抓交点——聚热为线:这是从学生身上充分挖掘思维训练凭借的三种基本方法。
  2、设计训练项目
  有了思维训练的凭借和目标,接下去就是设计好具体的训练项目。
  ⑴ 、训练点的支撑点。一个思维训练项目,通常是由训练点和支撑点两部分组成的。“支撑点”是指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和形式,它是思维的载体;“训练点”是指学生进行思维的阵地和过程,它是思维的结果。
  ⑵ 、中心点和辅助点。思维导练法训练的项目往往是综合体,其中包含若干个训练分支。在这些训练点上,通常只有,也只能以一个为主,这就是所谓的中心点,在进行训练时中心点总会牵涉、波及到一些逻辑上相关的、思维过程中相互依存的内容,这些如不恰当地解决就会影响中心点的训练效果,这些为完成中心点的训练而服务、奠基的相关训练项目就是辅助点。
  ⑶ 、安排训练环节。如何将若干个单一的训练项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期发挥训练项目的的整体效应,这就有一个训练环节的安排问题。
  A、首先要设计好一条贯穿始终的训练思路。一条好的训练思路,既要能够将全部训练项目有机地串联起来,又要能够使全部训练项目有效地发挥个体的作用进而产生综合效应。而作为训练思路本身,也应纳入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范畴。
  常用的思维导练法的训练思路有:
  a、以课题本身或与课文的逻辑联系为训练思路。
  b、以若干能统摄全文的关键性词语的逻辑联系为训练思路。
  c、以若干能概括全文要点的中心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训练思路。
  d、以重点段落或主要情节与其他段落、情节之间的联系为训练思路。
  e、以课文本身的线索、顺序、写作手法、结构特点等为训练思路。
  B、要设计好一个张弛有度、起伏有致的训练环节,应考虑以下几对关系:
  a、导入与小结。导入的作用要放在激发学生训练兴趣,有序有目的地展开思维上,小结的作用则放在强化的拓展训练效果上。
  b、过渡与转换。在两个训练项目之间的间隙上,老师应通过设问、板书、练习等多种手段使之圆满地得以衔接。
  c、分散与集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应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是为了训练思维的广度,集中则训练思维的深度;分散为追求思维的多样性,集中则力求思维的正确性。
  d、静思与动练。整个训练过程既应有充裕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默读、静思、笔练,又应尽可能地让各类学生在朗读、问答、讨论中充分展开思维,使动与静得到合理搭配。
  总之,思维导练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训练设计,在设计中,既要考虑训练素材之间的逻辑性,又要注意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既要注意项目之间的连锁性,又要探究环节之间的结构性,进而使思维导练法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特征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扩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要想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就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5
写作训练:写三篇不如写三遍(罗代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