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沿着马克思开创的道路前进——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近日,集中精力学习了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先后撰写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超越阶级构成,超越阶级斗争,超越阶级社会》两盘文章。从读者留言看,毁誉参半。这说明我的学养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深学笃悟。无论支持还是批评,我都视为鼓励。

在读书过程中,我还在书的边边角角作了一些随感性的批注,算是读书笔记吧。懒得整理成文,就以笔记形式散录于此,依旧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1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共产主义理想,那无疑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如果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述,大抵可说是“人人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2

马克思发现了什么?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可调和,给出了共产主义的前途,给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给出了全人类的解放,这是最具终极关怀性质和历史穿透力的。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也说,他们的学说中有的内容已经过时,但无疑,他们的学说中有的内容永远不会过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便是其中永不过时的精髓。这句话,其实就是人类进步的灯塔。望着这灯塔向前走,便是正确的道路。

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坚实的,逻辑推演是对的,道路也是对的,特别是大的方向没问题,方法论更是几臻至善。那么,没有理由不接受它,没有理由不继续沿着他所开创的道路走下去。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其他思想家以其他路径而获得的种种观点重新连贯起来,是一条更简便更可能的路径,而不必另起炉灶。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种胸怀。我们所要做的,所应做的,是正本清源,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守正创新。

4

社会主义在一国的实现、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出现、在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情况下的实践,是马克思没有预料到的。在不同于经典场景的情况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探索的命题,但目标其实是明确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作为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解决方式而提出的。化解矛盾,是第一位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怎么化解,是第二位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简言之,社会主义是现代经济的解决方式。所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都应围绕更好地促进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避免经济危机、实现共同富裕而展开。

5

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问题在于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何在,核心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追求社会主义?对这些问题要抓住本质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经济的解决方式,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6

消灭私有制,是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而不是消灭每个人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也不代表消灭每一个具体的资本家的所有制,而是整体上实现国家对资本的管控和对所有制的把握,实质上是对社会化大生产的掌控。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即是。

7

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而被消灭,特别是作为统治阶级而被消灭,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资本家、工商业者都要被消灭,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再需要存在并发挥他们的作用。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民营企业家,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的协作方式,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合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民营企业家,不能冀望自己拥有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样的呼风唤雨的地位,而且要承担改善民生、追求共同富裕等社会责任。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阶级也要不带有色眼镜地对待民营企业家。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根深蒂固的专政观念,必须改一改了。这些问题,既需要领导干部懂,也需要民营企业家懂。

9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从经济形态上看,就应是新民主主义,也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本主义建设阶段,这实质上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所应当具有的模样。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这样探索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这样探索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实质上也是这样探索的。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10

从《共产党宣言》得出结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是要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结论就是要超越于阶级斗争、阶级社会之上。超越阶级斗争、超越阶级社会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

有人说,其前提是消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资本家私有制,我说,不意味着具体的消灭,而是制度上的宏观替代。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家也是可以存在的。超越阶级社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体人民的共和国,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矛盾当然有,一定条件下也表现为阶级矛盾,但可以通过建立好的分配制度,使劳资矛盾保持在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具体问题,可以运用法治和制衡的方式解决。

对资本的规范、引导和调节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用法治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更不是运动的手段,一定不能发展为体现为敌我矛盾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这本身就体现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和国家治理能力。

11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价值的新增,而价值的新增就是剩余价值。允许剩余价值,就允许“剥削”,就允许资本和资本家的存在。这是合理的。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之处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努力使劳动获得更多,恰当节制资本家所得,并以此扼制经济危机的发生。同时,还要避免对资本家的积极性、资本的投资欲望的打击。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彻底消灭“剥削”,而是在于促进更公平且更有利于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分配。

12

最终的理想主义不是消灭社会分工,而是在承认社会分工的前提下实现更优的社会架构,实现更好的分工合作,促进合理分配和充裕流动,克服贫富分化和阶层板结。

13

人民立场是对的,但人民立场不能简单理解为工人阶级立场、工农立场、社会底层立场、劳苦大众立场,而当理解为全体人民的立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后,必须有这样的更具全面性、大局观和大胸襟的立场,面向未来远大理想的立场,否则便未曾跳出阶级斗争和阶级社会。

14

给予“全体人民”最高的地位,并不意味着打压工人阶级、工农联盟的政治地位,也不意味着抬高工商业者、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而是推动全体人民的地位平等,推动共同的发展进步,团结更多人、鼓舞更多人,让每个人都找到国家的主人翁的感觉,让国家更加长治久安,工作更加实事求是。

15

社会主义国家中,党和政府既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也便是负有协和责任的,协和劳资矛盾,比之于资本主义国家,更能平衡劳资矛盾。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直接代表,作为执政党执政基础的直接联系人,应当更有力地保障工人权益。工商联之于民营企业,亦然。

16

什么叫改变了颜色?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不是变色。站在工人阶级、工农联盟基础立场上,自然不叫变色,但却未免狭隘。只有彻底站在了资方,代表着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利益并打压劳工利益,才是变色。所谓的变色,只有这一种。社会主义国家所要防范的,也就是这一种。公有制为主体,所要保证的,正是这一点。

17

显然,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或者说至少是站在某一国家之内全体人民的立场上,要比站在某一阶级立场上更全面。代表全人类或全体人民,比代表某一阶级更要值得尊重。尽管有人会说,人都是有阶级立场和阶级局限性的,不是代表这个阶级就是代表那个阶级,只不过自觉与否的问题。然而,我以为,总有人能够跳出这种出身、经历、经济社会地位所造就的局限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毕竟,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于世界,为什么一个人就必须只能站在一部分人的立场而不能站在全人类或全体人民的立场呢?

18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也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因为马克思主义至远大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同时,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特别是方法论,也是能够为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所共同运用的。

19

工人阶级乃至一切劳苦大众,的确应该感谢马克思。他使得他们自觉以一种集体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一种被唤醒的姿态主动争取左右自己的命运。这种运动不管以多大的烈度进行,都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且是前所未有的力量。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七十余年进程,实质上,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付诸现实的曲折探索,是不断冲破教条主义、思想禁锢特别是苏联模式束缚的历史,是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历史传统并获得自信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中,始终面对一些深刻而具体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回答,构成了实践探索的路径,包括:如何认识资本,如何对待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的内在矛盾,或者说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也即不允许存在剥削和压迫而又不得不允许剥削和压迫的存在的矛盾。

以是,应当将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核心是明确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紧迫命题和历史契机。把这一问题搞清楚了,我们的前面会展现一条宽阔的大道。

21

教条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容易犯、最需要警惕的问题。一路走来,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同程度地犯教条主义错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活的灵魂,是一件正确但却又极难准确贯彻的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应当在这方面多贡献自己的智慧。当然,所有的认识都要来自于实践,来自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走过的弯路,不要白走,便是最大的负责。

22

我们现在的理论家常常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观点来零星地诠释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取向,这固然较之于教条主义已经是一种难得的进步,然而,更可贵的难道不是应当结合当下,重新系统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吗?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本有的那种抱负和格局。

23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道扬镳,却是同根同源,却是一脉相承,却是兄弟阋于墙。血液中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是无须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

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同路人。它们只是看起来那么不同,其实都面对着现代经济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24

如今,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世界的整体中割裂出来了,认为马克思主义只适用于对无产阶级的指导,只适用于对社会主义的指导,而忘了马克思主义本身是自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中诞生的,是十月怀胎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分娩的。因而,把资本主义的实践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发展,对立起来了。以为这是截然不同的、势不两立的两种经济社会制度,而不能从对方那里汲取经验、教训、给养。可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资本主义实现自身迭代进步的重要参考书,而且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以种种流派、政党、团体参与于欧美各国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

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找到更多的契合点。

(宿正伯原创 沧海晨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产主义的全面解读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课件)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里的重点内容
孙来斌 ׀ 马克思主义在东方早期传播的历史逻辑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及其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