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赏石审美,审的可不仅仅是美

◆ ◆ 

古代赏石审美

审的可不仅仅是美


中国历来有赏石爱石的传统,古典园林建筑有“立石”,书斋清供则有“供石”,赏石是文人雅士经久不衰的一种风尚,寄寓了国人特有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儒家美学、道学美学和禅宗美学对我国传统的观赏石审美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由此也形成了传统的观赏石审美有三大特色:以石比德、以小悟大和以丑为美。

《云林石谱》与儒家美学
宋代杜给的《云林石谱》一书由孔传所作的序中说:“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虽一拳之多,而蕴千岩之秀……圣人尝曰,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可见,是把观赏石看作自然界中山体的缩微,以“仁者”之心来赏析的。这与儒家美学的“善即是美”和“尽善尽美”相契合。《云林石谱》在序中还表白了爱石、藏石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认为像支遁好马、卫懿公好鹤、王羲之好鹅,虽然所爱各不相同,但这些爱好没有什么依据,并不如爱石那样可取。

《素园石谱》与道禅美学

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收载大量的名石和名人题咏。作者在凡例中说:“石有形有神,今所图止形耳。至其神妙处,大有飞舞变幻之态,令人神游其间,是在玄赏者自得之。”这其实道出了在赏石审美过程中物我相忘而相融的一种美感状态。我们特别注意到林有麟在《索园石石谱》自序中的一句话“莞尔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语境界”。译成白话就是”微笑不语,却胜过过人间歌唱与器乐之声的境界”的意思。这“莞尔不言”与禅宗的佛祖“拈花不语”何其相似!对这种神游其际,“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的审美境界,林有麟很明确地说“石尤近于禅”。可见道家和禅宗美学对《素园石谱》影响之深。

君子佩玉  与石比德
以石比德是将儒家美学“善即是美”的人格美的追求,比附于石的一种审美意趣。荀子在《法行》篇中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粟而理,知也;坚刚不屈,义也……”是说玉之美在于与人的“仁”、“知”、“义”等品备相似,是人的“仁”“知”、“义”在玉中得到了比附,得到了寄托。
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首咏“海上石笋”的诗,其最后一句“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以石的孤且直表达了对自身的人格感悟,至于传为佳话的“米芾拜石”也是缘于以石比德。以石比德不但表现在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石,反过来石也会因与名人高士的关联而被赋予人格的魅力。

卧游山水  以小悟大
传统的观赏石审美,是文人赏石,赏自然山水再现之石,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寄情于赏石之中,苏东坡有赏石诗曰:“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于盆景中,日与山海对”,将百里之势,浓缩于一石之间。苏东坡曾见一异石,九峰玲就取名为“壶中九华”。
明代学者潘象安感此而题诗云:“片石苍山色,山势奇。虽然在屋里,自有白云知”,苏东坡的命题与潘象安的题诗,都是以小悟大之意。这在历代的咏石诗文中,如杜甫《题新定八松院小石》诗中的“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如白居易《太湖石》诗中的“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等,比比皆是。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小悟大并不是特指山形造型石或有山形画面的图纹石而言的,以小悟大是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审美意境的感悟。


师法造化   以丑为美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佳处”。郑板桥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对其弟子朱青雷写了一段关于画石以丑为美的话:“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之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弟子朱青雷索予画不得,当以是寄之。青雷袖中倘有元章之石,当弃弗顾矣”
郑板桥之所以赞同苏东坡“石文而丑”,而对米芾的”瘦、皱、漏、透”要“当弃之”呢?是因为米所谓的相石四法不能包含奇石的“千态万状”。由此看来,郑板桥极为赞同的“丑”有艺术创作中避免雷同的意义,所以以丑为美,可以理解为以奇为美,以非同一般为美。

石性沉静淡泊,不哗众取宠,坚硬顽强,宁碎不弯,胸怀锦绣,不言自重;国人拜石,皆因以石比德,师法造化,追求自然;可以说,赏石蕴含国人的审美观、宇宙观,石头所具有的优秀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当我们面对亿万年成就的观赏之石和短暂无常的人生时,若能将顺其自然的石与我们自身的心相融,感悟到古人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得古人赏石之妙意,也就有了一种古典的审美境界了。

·END·




新型底座开售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国传统观赏石审美思想(转)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美学价值
赏石之真、善、美
论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中“儒”的渊源
比德、中和、文质,茶具为表,儒学为里,明代茶具讲究不少
观赏石入门教程(六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