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外话石·学术圆桌(二)—— 画中石

石头,亿万年前形成于地球表面,一种看似平常,简简单单的矿物质凝结物。

中国人喜欢把它们称作:顽石。

然而,正是这些存在于山间路旁、河海之滨,形状各异,嶙峋粗糙的石头,成为了文人士大夫歌咏、书画、收藏的对象,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赏石文化。

疏风漏月 太湖石
上海博物馆 藏

赏石有两大类,一是庭院石,另一为文房石。
古人将石头从自然中采来,只稍作加工,基本保留石头的自然风貌,即陈于庭院、置于几案,然后或对石而坐,或以手摩挲……
那种感觉,穿越时空、承接天地,虽有万语千言,却又无声胜有声。
真是“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是上博今年恢复开馆后迎来的首个特展。

共展出精美的文房供石和仿石清供78件,以及上博旧藏清代“小方壶”供石1件,与赏石主题相关的馆藏绘画5件。

展览临近尾声之时,上博特别举行了“石外话石·学术圆桌”音频节目,邀请北京和上海的三位专家隔空连线,共话与石头有关的话题,一抒中国人的石头情节。


朱良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代表作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南画十六观》《中国美学十五讲》等。


施 远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工艺美术研究。著有《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清竹刻》等专著,并主持策划了上海博物馆“高斋隽友——胡克敏捐赠文房供石展”、“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等展览。


孙丹妍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书画研究。著有《尺牍溯源及几通明代书画家信札考辨》《陈洪绶画<南华山馆图册>考》《陈洪绶与晚明曲家》等论文,并主持策划“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2017)。




第二集

画 中 石    

山水画、赏石文化、石谱



主讲人: 施远、朱良志、孙丹妍
时 长: 31分
语 言: 中文
标 签: 山水画、赏石文化、陈洪绶、石谱






中国画中的“画中石”传统

施: 在我们这次石头展里专门陈列了5件书画作品,有一幅是和我们展览的缘起有关的。当时王一平书记他捐赠小方壶石的时候,同时也把当年吴湖帆先生专门为这方石头画的一幅画也一起捐赠给上博了。那么吴湖帆大师的这幅作品也在这个展览中间同时展出,和石头的原作放在一起。另外又从馆藏的书画里面挑选了4件明清时候的名家作品。因为受展览场地的限制,我们没法展出尺幅比较大的画,比如说立轴、手卷,只能选了几开小的册页和扇面。那么孙老师能不能从绘画研究的角度来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几幅绘画?
写小方壶石像轴
近代 吴湖帆
纵62.5厘米 横39.8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孙: 好。那么首先我想先说一下石头在中国画里的“画中石”的传统。其实石头在中国画里边,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因素。你想(在)人物画和花鸟画,它是作为背景出现,那么在山水画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山水画,它主要无非就是表现两个东西——就是树、石。山水画它是在晚唐的时候趋于成熟的,那么在山水画成熟之前,它的一个名称,按照南朝的梁元帝的说法,它就叫作“山水松石格”。其实山水画的一个雏形就是画松树和石头,所以这个石头在中国画里面,它是一个表现得源远流长的一个因素,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当然了这个石头指的是一个大自然当中的石头。如果说到赏石,其实表现的时代也很早。据我所知的卷轴画里边比较早的就是我们上博收藏的孙位《高逸图》。孙位《高逸图》它画的是竹林七贤。它是一个人物画,孙位是晚唐时代的人物。那么作为几个人物之间的背景的几块石头,在晚唐的时代,已经是被表现得非常成熟了。他是用非常成熟的水墨山水画的技法来表现的这几块石头。

高逸图卷(局部)
唐 孙位
纵 45.2厘米  横 168.7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那么从画家表现的形态来看,这个石头应该就是太湖石。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中国人对太湖石的喜爱。据我粗浅的了解,应该是在唐朝就有。因为当时的几个名人,牛僧孺、李德裕,包括白居易,他们都是非常喜欢太湖石的。白居易还写了一篇赏石文化里边很著名的一个文章叫《太湖石记》。说明在唐代,中国人对太湖石已经有了这种非常强烈的喜好,也有赏玩,所以它表现在晚唐的画家的作品里,也已经出现了很完备很成熟的表现了。

到了宋代,宋代应该是赏石的一个高峰期。米芾苏东坡都玩石头,最大的一个玩家就是宋徽宗。他在御花园里造艮岳,他就搜集天下名石,由此也有了“花石纲”的这个事件。那么我们知道宋徽宗他还画过一幅《祥龙石图》。我不知道这个石头它是属于什么类型,可能也是太湖石。他也是为石头造了一个像,那么这也是一个中国画的历史里边一块非常著名的石头。

祥龙石图(局部)
北宋 赵佶
纵53.8厘米,横12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有许多团扇的作品。在宋代的团扇表现宫廷的园林里边,它有许多是表现太湖石的。那么我就想是不是有可能……因为太湖石的玩赏在宋代是徽宗特别热衷和癖好的,那么可能就是出现太湖石的这一批团扇,它的时代可能就在徽宗朝的前后。但因为团扇它鉴定年代比较困难,所以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依据。

到了明代之后,画石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也可能是因为明代文人赏石的风气越来越盛了。那么像我们熟知的,尤其是在晚明,像孙克弘、陈洪绶、蓝瑛、吴彬、米万钟(米芾的后人),他也是以爱石、癖石而出名的。他们一大批画家在晚明就是画了许多以赏石为主题的画。可以说以赏石为主题的画作,在晚明是一个很突出地出现的时期。


供石展里的书画

孙: 这次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我们展览里边展出了陈洪绶的关于赏石的一开册页。这开册页其实是一套,一套一共有4开。这个4开是陈洪绶晚年画的。那是画给谁的呢?他是画给绍兴的张氏家族。张氏家族是一个绍兴的名门,他们当中最有名的一个人就是张岱,他就是晚明最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可以说张氏是簪缨世家,那么他们到了张岱这一代的时候,已经不做官了,然后各种的玩物丧志,那么其中就有玩石头的。

题石
明 陈洪绶
上海博物馆藏

陈洪绶的这开册页是画给张岱的一个堂弟,这个人叫作张陛,他当时在绍兴的南门外还有一个别墅,叫作南华山馆。陈洪绶这四开册页画的就是南华山馆里边的实景,都能找到的。从陈洪绶的画里来看,张陛他也是一个喜欢石头的人。陈洪绶的四开画里边,至少有两开是以赏石为主要的表现主题的。其中有一开我们在展厅里展出的是一个在那种高的嶙峋的这种很瘦劲的石笋上题字。这开册页陈洪绶是没有名款的,那么根据册页后面,陈洪绶的好朋友叫唐九经的题跋。他有一句诗叫作“曾记章侯题柱联”,“柱”就是这个石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册页上题字的人应该就是陈洪绶自己,那么在他旁边观看的这个人可能就是园林的主人,就是张陛。所以陈洪绶的这开册页,其实在绘画之外,它其实也是记录了一个当时的文人一次赏石的一个活动,所以也很有意思。

莲花方丈
明 陈洪绶
上海博物馆藏

另外有一开也是这套册页里边的,也是南华山馆里边的。陈洪绶画了南华山馆里当时最著名的一个园林的景致,它叫作“莲花方丈”。因为张陛也是当时的名门公子,他当时南华山馆里的座上客都是当时的名流,像曹溶、施闰章、钱谦益、毛奇龄、龚鼎孳,都是他的座上客。

南华山馆今天已经没有了。从这些人留下来的诗文里,绝大多数在山庄里聚会的时候都提到了“莲花方丈”。这个“莲花方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小池塘,池塘周围就是很典型的用陈洪绶的笔法画的一圈太湖石。可以看得很清楚,是太湖石那种玲珑剔透的。然后池塘的中央,它是一个石头凿出来的一个莲花的形状,仿佛一朵石莲就开在池塘里。然后有一条小路通到旁边的一个小的像水榭一样的小亭子里,在这个里边他可以去观赏水中的石莲,同时也观赏这一圈的太湖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陈洪绶也等于是记录下了这么一个赏石文人的场景。其实文人画里边的石头应该还是很多的,举不胜举的。那么文人画是朱老师研究的强项,我们也请朱老师来谈一谈这个文人画里边的赏石。


文人画中的石头

朱: 谢谢孙老师!孙老师刚才讲画中的石头,从那么早的源流中间梳理起来。实际上因为我对这方面有一点点了解,因为在研究一些作品的时候涉及到一些问题,我就感觉到还是这一句话,中国人对石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化作为山水画,石头作为山的一个基础元件,它必然地在山水中间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石头被中国文化中间赋予特别的意义,而且石头本身它有一种特别的纹理,可以基于自己的独特的一个体验,所以受到画家们的注意。

我觉得刚才就像孙老师讲,尤其是到明代这一块,以前当然是像宋徽宗他也画很多石头。然后比如说的是《听琴图》,它还有画石头盆景的。元代像倪瓒他们都喜欢画石头,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实际上我觉得是受吴门画派的影响,那么石头实际上成了文人,艺术中间的常设。不仅是家里面的陈设,作园林的陈设,也变成画中的一个主体。(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一些画家,而且非常有特色。

比如说文徵明,孙老师是最有研究。我觉得文徵明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艺术家,那么儒雅而平和,那么富有学问。他的作品中间实际上是像微风徐徐,但是说的道理可不是很浅的。他对人生的体验是非常细腻的,更要多于真情,把这样的东西移到一个对世界的感知中间。上海博物馆藏的(他)88岁时候画的《真赏斋图》。真赏斋是大收藏家华夏的一个斋名。华夏那是名震一方的大收藏家。唐寅、祝枝山、王宠都跟这一位收藏家(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他80岁的时候曾经应华夏的邀请画过一个真赏斋,现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那么上海博物馆(这幅)他(是)第二次画。实际上他活了90岁,晚年的时候是80岁以后两次画大的,而且这两幅画画得都是非常好。这两幅画看起来好像整体的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它的体验我觉得是有不同的,非常犀利。中间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它周围的环境。他实际上画了一个园子,那么茅屋中间一个主人接待一个来往的客人,在一起喝茶,岸上有书卷。就是“一缕茶烟扬鬓丝”那种感觉。

真赏斋图卷
明 文徵明
宽36厘米 长10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样特殊的一种氛围中间,它强调了两种东西,一个是这个文徵明最擅长的什么呢?就是古松。那种蚯虬的,那种特别的有力量感的这样一个古松。包括苏立文,就讲他是在中国历史上画松石画得最好的之一。另外一个就是石头。它几乎是一个假山的世界,它周围环列的是各种不同的假山,有一点点像狮子林了。就是一个被石头所拥抱的一个世界。所以凸现出来老树枯藤,假山上的苔痕砺砺,一片山静而日常。他表现的是人心的深远的安宁感。所以文徵明这种艺术中间,他对石和松有他自己的特别的一些解读。

可能是苏州当时的园林之风也非常浓盛,他自己也参与了。有拙政园三十一开的册页中间,大量的是跟假山有关系的。那么今天拙政园的建设中间,有一些参考了文徵明的图案,但是也还是有些东西不能复原。那么文徵明对于人和世界这种契合的关系体会非常深。山静日常啊,中国古代这样一种风气,他画这样一个假山,画这样一种氛围,他强调是人心灵的安静和这种无目的的生活态度。刚才孙老师讲陈洪绶的作品,陈洪绶实际上是一个画石专家,他的水平绝不在吴彬和米万钟他们之下的。陈洪绶画石头有他特殊的爱好。他留下的作品中间,一直到40多岁以后的大量的作品,几乎是一个石化的世界。周亮工就讲,陈洪绶实际上是一个“石化之人”,把一切的东西就凝固了。他用铁石的眼光,就像古希腊中间一个女生(神)叫美杜莎,被她眼睛一看了以后,你就凝固成石头了。那么陈洪绶似乎就像被他眼睛看过一样。它画面中呈现的东西,尤其是晚年,越来越多的石头。他的家庭陈设,比如说案台整个是个大石头。比如说像大量的茶几,都是用石质的。我们在《蕉林酌酒图》,你就感觉到它一切的东西都是石头的。只有还有一些青铜器,背后有大片的芭蕉。
蕉林酌酒图
明 陈洪绶
纵156.2厘米,横107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荣宝斋藏的一幅《品茶图》,这应该是他晚年的一部作品。那么他品茶来了一个客人,客人坐在一个石岸的对面,拿着一把琴,琴还没有展开。然后岸台上有一杯茶,旁边是有一个童子,再有一个茶炉。茶炉的火熊熊地燃烧。火(茶)炉的背后是大片的假山。假山作云烟状,和石案,和它前面的世界裹成一体。《品茶图》所荡漾出的那种千古不变的感觉真是非常特别。

陈洪绶是一个特别善于造境的艺术家。他做出了很多东西,一定是惊心动魄的。包括《眷秋图》,它虽然是仿造唐代的一幅《眷秋图》,但是他画的有他自己独有的体会。他有些地方,人物中间有一些地方是他的弟子——严湛有几笔,但大量整体的氛围是他自己(所画)。这王季迁所藏的东西。眷秋,就是秋天在唐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仪式。那么就打秋风,对吧?拿着很多果子,然后到外面去,然后一批朋友在一起,旁边有几个女子陪着拿着一些果。但是也有花瓶,花瓶里面插着,寒梅和红叶,然后到郊外亭子中间去。整个世界它大大高高的青铜被烟化了,像云烟一样,大片的石头和青铜连到一起,也像云烟化一样。石为云根,石头是云彩的根,那种固定的石,就是飘渺的云。

我觉得中国古代绘画中间的石头,研究是一篇大文章。就我们讲人文的,所谓人文就是我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外在大的叙述。你交给我叙述,不是跟某某保持一致,我说出我自己那种东西。“寒华徒自荣”就像陶渊明讲的,寒华就是花的意思,一朵萧瑟的小花,野花或者菊花。“徒”白白地,“自荣”自开着花。“寒华徒自荣”,一朵菊花在秋末中间它一直在开放,不需要你给它什么名目,然后它照样地开放。这种文人意识所带来的这种非从属的境界,实际上我们今天讲人文这样一个东西,我们从艺术中间读人的这种独立意识的东西,我觉得是非常重要。中国文明的言传有两种,实际上这种东西是对那种权力文明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就像有白天也有晚上。那月光下的婆娑,实际上能给人带来了一种不仅休息,也给人安宁。


山水画与赏石文化

孙: 对,其实中国画里边的石头,我感觉是这样。它在宋元,包括明代早期吴门之前,它主要的还是描绘石头的形态。它主要的是想把这个石头的形态用比较切合的方法来表现出来。不管是孙位(《高逸图》)里边的石头,还是宋徽宗的祥龙石,文徵明的石头,它主要的目的还是在表现石头的形态和质感上。

那么到了晚明,它其实不仅要表现石头的奇怪这种状态,更重要的是这个画家是希望把自己的人格,或者自己的审美投射到石头上去,尤其是陈洪绶。我从绘画上来讲的话,他的这种从造型也好,他的笔墨也好,他是特别适用于来表现中国人所欣赏的那种石头的审美特质的。譬如说它的造型很怪异,但是它这个怪不是怪诞,它这个怪是高古。

这个又和石头,我们欣赏它的这种凝练时间的这么一种气质是相关的。那么陈洪绶他的笔墨,尤其是他的线条,他很奇怪,他有很多的石头画是用线条来表现的。照道理来说,这个石头应该是用皴法来表现才更像,但是他用这个线条来表现,不但很像,而且很契合。这就是因为陈洪绶他的线条,他特别有一种凝练的、凝固的这种气质。高古的这种东西在他的线条里,所以他才能把他的石头表现的不但像,而且非常有个性。所以其他的画家画的石头可能就像一块石头。那么到了晚明我们就是很容易辨别出这个石头是陈洪绶画的,那么这个石头是八大山人画的。就是这个石头在文人画当中,它被赋予了更多的画家的个性。我觉得也是中国画里,中国画家,对赏石的一种审美的贡献。

施: 中国的画家都喜欢画石头。我做一个比较粗浅的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画石头呢?因为画石头的时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它是最放松的,它是最自由的。因为石头这个形态,它本身就不是那么一个很固定形态的一个东西。

孙: 对,无常形的。

施: 石无常形。以前说“画鬼神易,画犬马难”。因为犬马大家很熟悉,鬼神大家没见过。这个石头它要么像鬼,要么像神。要么是“丑石如鬼”,像鬼魅一样,或者说有一种仙气,有一种神灵的状态,就所谓灵石。因为石头这个东西,它其实就是有一种如鬼如神的那种状态。它可以给人很多自由的遐想,因此在你拿起笔来描绘石头的时候,你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气质,自己的一些线条用笔——过去是要“写”是吧,文人画讲写——个人的那种气质也好,个人那种秉性也好,它可以自由地发挥。包括审美上的一些偏好,以石头作为主题的时候,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宣泄。

我这个地方就想起一个笑话。说以前有个人学画画,一开始要学画美女,画美女画得不像,画不出来就改成张飞。然后画张飞也不行,就改成一块石头。就说明这个石头里面,其实它既包含美女的成分,它也包含张飞的成分。也就是说它雄奇和秀丽的,优美的东西,它都含在里面了,对吧?因为它是从美女变成张飞再变成石头的,用西方的说,从优美到崇高,然后最后成了一块石头。它里面的可能性是无穷的无限的,而且它的表达也是非常的自由的,奔放的,应该说是最契合艺术的这种精神,就是一种自由的自我的一种展现。

然后它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载体。你的自我的表达和你要表达对象之间完全是沟通无碍的一种状态。所以大家都喜欢画石头,包括刚刚拿起笔来,技法不是很成熟的人,你让他去画块石头,他也会觉得自己比较放松,十拿九稳。

孙: 石头它又有形象,它这个形象又没有一定的之规,所以他要画石头,你说有形象的,它比树要容易,你说没形象了,它又比画云水要容易,因为云水它需要笔力。石头它有一定的形象,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好的表现自我的一个载体。

施: 另外我觉得中国画里面,山水画完全成熟的时间和我们中国的赏石文化的成熟的时间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在五代到北宋这个时间。五代到北宋这个时间,山水画成熟了,我们的赏石文化,无论是园林石的欣赏,还是对案头供石的欣赏,都已经定型了,并且已经形成标准了。时间和空间,包括那些人群,都是高度重叠的。

孙: 对,你看孙位里边的那两块石头,确实它已经很成熟了。

施: 他就是那个时候,晚唐五代的时候。诗文里面的赏石文化,也是在中唐之后到晚唐都完全成熟了。案头供石是从李后祖的砚山开始,正式登上了文人的书案。这些都是在时间上面是比较接近的。这里面内在的,我觉得,文化心理和审美机制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说它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投射到石头的欣赏上了,有的是表现在园林的构造上了,有些就表现在绘画的创作上。

孙: 这倒是一个很新颖的跨学科的……

施: 而且我们山水画的成熟最先是从表现石头上开始。

孙: 对啊,它只有把石头和树这两个因素它画得成熟了,它有技法去契合它的形象了,把它合起来再扩大一下,那就是山水。所以它最早成熟的是石头。

施: 也可以这么说。就是说当艺术家找到了表现真正的石头的技法的时候,从荆浩那个时候开始,荆浩关仝他们是表现石头山,用皴法。斧劈呀,马牙皴,是吧?当艺术家找到了表现石头的技法的时候,人们再去看真正的石头的时候,能够看出更多的东西。

孙: 对,有可能。而且它表现的方法也多了。

施: 当艺术家还没找到转换,还没能够把真实的对象转换成艺术语言的时候,其实一般的欣赏者面对真实的对象,也看不到那么多东西。就说艺术家其实也是指引着人们的眼睛去看世界的。

孙: 对的,这个很有道理,这是新课题。

施: 所以我们中国的山水画的成熟发展和中国赏石文化的成熟发展……

孙: 这说明中国的文化它其实都是相通的,你说它山水也不完全就是为了表现山水,它也是从要投射人的审美开始的,山水诗开始的。其实石头和山水画还有一个很通的,它都是要像白居易写的一样,它叫“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它都是要人们没有办法在真山真水里的时候。山水它就是卧游。你一块赏石,它就是小中见大,就从小的一个石头来看一个大的气象,这个方面它其实也是相通的。

施: 实际上欣赏山水画、创作山水画和玩石头的那是一拨人。

孙: (笑)对,很可能就是一拨人。

施: 包括你说晚明的石头画的这些兴盛,其实和当时的玩石赏石的风气……

孙: 也是相通的。


石谱与画

施: 你不是刚刚还在我们馆藏里面,找到一卷孙克弘画的《云林石谱》。

孙: 对,这个倒是我也没想到。也是为了这个展览的说明去找的。大多数人知道孙克弘他其实是个花鸟画家,云间人嘛,松江人,上海人。他是个画花鸟的。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喜欢石头的画家。我忘了是哪个人记载的,说孙克弘他但凡看到谁家里有好的石头,他一定要去看的。所以他是一个很喜欢石头,也有石头爱好之癖的这么一个画家。我们馆里呢,我发现一卷孙克弘画的《云林石谱》。其实他画的是什么呢?因为《云林石谱》,这个“云林”也不是倪云林。是宋代的一个叫杜绾的一个人写的最早的一本就是石谱,就是介绍。但是它这本东西,它是比较倾向于自然科学的。

施: 类似于博物学的著录。

孙: 对,它很科学地介绍石头的性质、产地、性状这么一本东西。但是孙克弘的这卷《云林石谱》,他自己在画卷前面题的是云林石谱。但他画的都是砚山(“砚”同“研”),有苍雪斋的砚山,宝晋斋的砚山。这两个砚山应该都是米芾的藏品。那么米芾是从李后主那边得到的。他就是画了这些砚山,然后把云林石谱里边关于这些材质的话就抄录在旁边。他这个砚山上,也把前人的在石头上的题字,一些题注,全都抄下来,所以他其实是记录砚山的这么一卷东西,然后他在后面也题写了一段《宣和石谱》。

我们知道孙克弘他是松江人,他在松江有一个后辈叫林有麟,就是写《素园石谱》的。就晚明很有名的一本石谱——《素园石谱》。但《素园石谱》和《云林石谱》有一个区别,就是《素园石谱》是带画的。我看了一下《素园石谱》里边,对于这些流传有序的,有名的奇石的图形。包括像宝晋斋砚山、苍雪斋砚山,它这个图形完全就是从孙克弘这里搬来的。所以孙克弘他画的一个以赏石为主题的一种画的类型,我感觉它是影响了晚明的很多的后来的画家。包括米万钟他也画过很多这种类似于石谱的画。包括吴彬的他的《十面灵璧图》就是米万钟的。所以我觉得孙克弘他也是引领了一个晚明的画石的传统风气,他开了一个风气之先。我觉得这张画以前也没有展出过,我觉得这个倒是一个很有趣的题材。可惜这次展览没有能够把它展出一下,

朱: 这还挺珍贵的。我们看林有麟的《素园石谱》中间很多石头的(画)。是他自己画的呢,还是有些取自于哪里呢?刚才听孙老师讲的,有可能是取自于孙克弘,那就特别的重要了。

孙: 他的这卷石谱前面,他自己写了叫“映雪斋传玩”。那“映雪斋”就是孙克弘的斋名嘛。他说他“传玩”,但是又没有记录。这几个砚山他也没有收藏过,所以我觉得晚明的这些人画石,他可能也是为了……他没有办法收藏到真的这些宝贵的东西,所以他就只能用绘画的形式把它画下来。这个也是一种把玩的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玩不到真的石头,但是他画出来。我觉得也是这种带画的石谱,在晚明得以流传的一个原因。因为晚明的文人他喜欢玩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珍贵的石头也就这几件,不可能人人都有,那么我玩不到石头,我看看画谱、石谱也是好的。所以我觉得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石头的画留下来的原因。他们欣赏的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一个形式来欣赏而已。

施: 他自己也参与到这种创作中间去了。他和买一张现成的石头画,或者买一本石谱还不一样,他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和他非常喜欢的对象发生了某种互动。

孙: 对。刚才提到的米万钟的石头,他的情况当时我写过一篇文章。他们在海外展出的收藏家,后来出了一本书,叫《岩壑奇姿》对吧?我当时感觉到米万钟,吴彬给他画了(画),每一面米万钟都有一段话,而且亲自的书写。后来有包括董其昌,有大量的人就是有一些题跋。整个的就是一个晚明的艺术家的一个大的聚会,就通过一个石头。然后吴彬的这样一个创作,然后米万钟的这样一个对十面石的解读,包括邢侗,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还有朝中人,书法家很多题跋。那个东西很非常珍贵。也就是说刚才就讲孙克弘、陈洪绶、米万钟、吴彬,你可以感觉到晚明的时候对石头已经风靡到什么样的程度了。一方面它跟当时的收藏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明代中期以后,物质材料越来越丰富,可能这方面收藏也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也跟以前不一样。那么随着后来明代灭亡以后,很多东西都沦落了,但是清代初年中间(有)继承。我觉得以石头凝固起来的晚明的艺术史,还是挺有意思的。

寒碧山庄十二峰图卷(局部)
清 王学浩
清 上海博物馆藏

孙: 对。孙克弘这张画其实挺稀奇的。其实我们馆里还有一卷也挺好的,但是这次也是因为场地的原因没有展出。那幅画是王学浩画的,叫《寒碧山庄十二峰图》。寒碧山庄,这个园子原来叫东园。

朱: 在苏州的啊……

孙: 对,苏州的。它原来是明代有一个叫徐泰时的人的园子。徐泰时其实是个建筑学家,他曾经去修过皇宫里的慈宁宫。那么然后他就是造了这个园子,当时叫东园。那么后来的东园明末荒废了之后,到了清代以后是一个叫刘恕的收藏家去买来了。这个刘恕,除了喜欢收藏书画,他还喜欢石头。他非常喜欢园林的赏石。他花了大约四五年的时间去造园子,因为他在这个园子里种了许多竹子和白皮松,所以就起名叫寒碧山庄。除了他的书画收藏,他这个园子里的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收藏了12块形象各异的园林的赏石。那是很大的,就放在他的园子里。那么他又很喜欢这个石头。然后他就请了当时算是挺有名的一个画家叫王学浩住在他的寒碧山庄里,帮他把这12块石头全部画下来,然后画下来之后,他再请当时的这个人去题名。然后后面又请了当时许多的朋友去写诗题跋,流传了这么一卷东西下来,叫作《寒碧山庄十二峰图》。

留园(昔寒碧山庄)

这个寒碧山庄到刘恕之后,就是晚清的时候也荒废了。后来到晚清的时候是一个姓盛的一个人买下来了。然后这个姓盛的买主,他的儿子就是盛宣怀。他们父子两代又花了很多时间去修缮园子,就把寒碧山庄改了名叫留园。那就是今天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留园。留园也是以赏石而闻名的。那么除了刘恕收藏的十二峰图,留园其实更有名的是其中的另外两块石头,一个叫瑞云峰,一个叫冠云峰。那么据说这两块石头是当年宋徽宗的花石纲,他还没有运出去。从苏州还没有开始运到汴梁的时候,北宋就亡了。所以这两块石头是当年花石纲的遗物,现在也在留园里。那么这两块东西和王学浩画的十二峰现在在留园里还是有的。所以这个就很有趣,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拿着这个画去对照一下。这个画家画得还是比较形象的。

图文版权:上海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中晚期绘画中的奇石:在士人笔下,成就了奇峭之美
赏析丨玉堂柱石图
陈洪绶 杂画(册页八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册页里有三两个古人,有四五棵古树,营造出一幅幅散逸的风貌
“古代赏石第一人”米芾二三事,他的千古第一奇石现在何处?
图文教程:写意花鸟中山石造型和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