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从何处来?在山海之间看一场水墨大展




客从何处来,

在山海之间看一场水墨大展


文丨李天琪 
图片提供 |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
版式设计 | 乐天
(图文未经《Hi艺术》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宋代诗人陈轩如此描绘福建福州古都烟雨迷蒙、形如水墨的绝景。而与福建依山傍海、峰岭耸峙的自然环境同样别具一格的,还有闽籍画家独特的造型方式,所谓“闽人善线”,描述的正是福建中国画在白描艺术上非凡成就。

经过历史的淬炼,福建画家在当代水墨领域也有不俗表现,2020年9月12日-10月31日,厦门宝龙艺术中心举办“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客从何处来”,邀请了28位来自福建本土、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共展出175件作品,这不仅是一次对中国画传统底蕴的追根问脉,也是对水墨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发展可能性的积极探索。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客从何处来”展览现场

厦门宝龙,让传统与当代交汇



2019年7月,继青岛、上海两个宝龙美术馆,上海、杭州两个宝龙艺术中心之后,从厦门起家的宝龙地产将文化艺术产业的落脚点回归厦门,建立了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开幕至今已举办数十场展览。

在艺术全球化的时代,宝龙文化始终致力于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搭建交汇和展示的平台。走过艰难的疫情时期,宝龙文化联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举办“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客从何处来”,聚焦当代中国画领域,范迪安、徐里担任展览学术顾问,王来文担任学术主持,朱小钧担任策展人,特别邀请38位艺术家参展,在当代水墨面貌多元的大背景下,从福建出发,探索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中国水墨发展。



展览现场




“客”为何人?



对于“客从何处来”这个标题,策展人朱小钧说“客”并非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追问“客从何处来”,其实是追问“我们是谁”“我们的根从哪里来”。


朱 小 钧
“客从何处来”策展人


“首先,对于离乡多年再回故乡的人来说,我们本身就是客人;其次,即使是生活在本土的艺术家,尽管认为家乡很熟悉,但他们的‘根’很可能并不在这里。追溯家史,每个人其实都是‘客’”,朱小钧说。

在策划这个展览之初,展方曾考虑把艺术家圈定在“福建籍”,但即便是限定在福建这一个省份,也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方言特色和文化认同。

朱小钧坦言,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中,用地域区分特色和风格或许显得有些过时,但他在这次展览实践中发现闽籍的艺术家常常会用相对繁复的笔墨程式表现福建的山水或人文景观,“画面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下了多少功夫,比如繁复的颜色、层层叠叠的关系和相对复杂的构图,很难说这是福建艺术家的整体特色,但至少我在这次展览中的28位闽籍艺术家身上观察到一种极为认真严谨的态度。”

而关于水墨的传统与当代,朱小钧认为传统是从前的当代,当代也是未来的传统,所以二者并不存在割裂关系。“‘80后’‘90后’的生长环境、知识结构和创作方法,和上一代人相比一定有变化,这些变化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不再恪守于做一个传统香火的继承人。”



展览开幕式现场




三大主题,三种色彩



朱小钧选取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形容不同文章风格的专有名词——“远奥”“精约”“新奇”将展览细分为三大主题,对“客从何处来”作出新的分解。



展览三大主题“远奥”“精约”“新奇”




“远奥”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独特的山海景观和人文滋养,使得在这片土地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对“根从何处来”的理解,更加接近于“与古为徒”的本心。他们把对传统的醒会,以“比物取象,目击道存”的形式,统一到当下的创作之中。

“远奥”展览现场

林容生 《时空的季节》 145×360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徐里 《黄山秋色》 136×68cm 纸本水墨 2019

梁明 《云山烟树图》 180×97cm 纸本设色 2020



“精约”
“精约”是精炼与简约。用传统的笔墨和媒介,再造当代的风貌,呼应对时代的理解,写就作者心中的日月山河与时代精神。

“精约”展览现场

方政和 《珂罗幻像·五马图之好头赤》 180×97cm 纸本设色 2020

党震 《黄山写生》 244×63cm 纸本设色 2019

王牧羽 《牧羽水法之芥子园溪涧涟漪法》 138×69cm 纸本水墨 2020




“新奇”
承继传统,开拓创新,其实都朝向于一个方向:为中国画。所谓求“新”求“奇”,是为拓展中国画的内涵与外延。

“新奇”展览现场

陈子 《往事之39》 150×105cm 纸本设色 2012

刘琦  《八大山人——且伴松鹿青崖间》192×17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黄俊伟 《乱云》 60×150cm 绢本综合材料  2020




“80后”艺术家的水墨观



尽管“水墨”二字常与传统相连,但当代艺术界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水墨画家,此次参展的38位艺术家中也不乏“80后”甚至“85后”,这也是此次展览希望传递的信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探索中国当代水墨的新面貌。他们的作品有何特色?艺术家对于当代水墨又有着怎样的理解?



魏 久 捷
艺术家


艺术家魏久捷以龙入画的三件绢本作品放在宝龙艺术中心展出似乎格外应景,在《无人之境·江山》中,经典名作《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景象被置于龙爪之下,消解了传统山水的崇高感,形成了一种新的意境。



魏久捷《无人之境.江山》 155×205cm 绢本设色 2019



三件作品均来自艺术家去年底在東京画廊+BTAP举办的个展“灵纪元”。除了绘龙,魏久捷还创作了其他灵兽,但它们的神性跟传统图腾的神性有所区别。“所谓画如其人,画面是艺术家内在的外现,神性被蕴含在一种情绪、气场和精神能量里”,魏久捷说。

魏久捷自幼学习中国画,美院毕业后便走上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他说每当自己面对诸如“传统水墨如何表达当代性”这样的提问时,就会觉得无奈。“当代性是一个全球化的‘当下’概念,而传统水墨背后的文化和意境与当代性属于不同的时代范畴,二者之间是时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格局转换之间的关系。艺术家的思考领域可以是综合性的,比如宗教、哲学、历史、科学等等。所有的领域都在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我所做的,就是用我会的,去表达我能感知的。”



魏久捷《无人之境.云隐》 73×142cm 绢本设色 2019

魏久捷《云音图》 51×37cm 纸本水墨 2020





陈 端
艺术家


生于1982年的陈端是位土生土长的福建艺术家,“或许是福建山海相依的地理特点,让闽人的性格中既有山地社会踏实坚毅、敢于奋斗的部分,也有海洋文化包容开放、求新求变的气质,而这些特点很典型地体现在闽人的绘画风格中”,陈端说。

陈端此次参展的几件作品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山中有房、色彩明丽。艺术家尝试将现代建筑和青绿山水这两种看似不太兼容的题材结合起来,虽然是画传统山水出身,但陈端非常关心当代人的生活状态。



陈端《虫蚀—时间痕迹》56×86cm 纸本设色 2020

陈端 《南山流云》 56×89cm 纸本设色  2020



“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我们生活在当下,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世界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我的山水画中虽然没有画人,但画中每个空间和角落其实都是有人的痕迹存在的,有人的踪迹、有生活的气息。”放置在山水里的都市空间,其实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隐喻,而色彩上的明快美好,则凝聚着儿童般的纯真视角。

作为一个“80后”艺术家,陈端认为自己和许多同龄的艺术家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困惑与思考。一方面,这一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相关素养,较难达到前代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家的水平;另一方面,他们吸收的资讯、受到的教育和训练很多来自于西方,这些博杂的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年轻艺术家们对于笔墨的理解和修为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

谈及传统水墨的当代性,陈端说:“传统水墨在这个时代是有着非常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本民族特色最为鲜明的艺术形式之一,当代水墨艺术家无论怎样拓展创作领域与表现方式,或许都应该坚守住中国画的一些审美底线和艺术特质。”



陈端 《丽日》57×86cm 纸本设色 2020

陈端 《晚风》 42×53cm 纸本设色 2020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曾一语道尽沧桑。在全球化人口极速流动的今天,何人不曾是“客”?地理上也好,艺术上也罢,我们的故乡究竟在何处?正如朱小钧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在水墨氤氲中,我们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





 Hi艺术 




 猛 击 右 上 角「 查 看 公 众 号 」关 注 我 们 

 官 方 微 信 ID   h i a r t 3 0 8 3 0 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艺术家翁志承的个人形象宣传片于8月5日正式开拍!
“大美墨韵2015--15名家年展”《林容生篇》
林容生老师带我们看东西方的风景
黄华三水墨人物欣赏-2
墨里乾坤 ——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变革路径
品读 | 田黎明——平淡中追寻的朦胧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