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啸 ‖ 米芾对习书者的意义


米芾对习书者的意义
文/李 啸

 
很惬意在这人间最美四月天和大家相约在“米家云山”的山水画卷里,共同参加今天的《云赏米芾》云直播活动。与各位朋友共话米芾对习书者的意义,我想这是已经970岁的米芾永远无法想象的事情。
3月中下旬,我参加了全国第七届兰亭奖的评审工作,每次参加这类全国性的展览评审,发现大量的落选作品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笔法中“笔”与“势”的缺失。通俗地讲,这类作品里的字不是自然“写”出来的,而是刻意“描”出来的、“摹”出来的、“做”出来的。远看像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近看却是一种模式,只有皮相,没有精神,与古人相去甚远,真所谓是“古法不讲”(米芾语)。我认为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书者没有意会到古人的用笔方法,提按绞转、启承转合没有厘清。没有了笔与势的自然生发,下笔便是描字画形,作品怎么可能有气韵,又怎么可能有风神呢?对古法没有了继承能力,什么创新都是空谈。由此我总是联想到一个人,那就是米芾,想到了他的“风樯阵马”,想到了他的“八面出锋”,想到了他的“各各不同”,想到了他的“刷字”……
如今书法界有一种观点:米芾的书法太过技巧化,尤其强调对少数笔画的夸张与刻画,是“小动作”,是习气,不自然,不大气,不可取等等,甚至很多书法培训机构的老师宣称学“米”很难入选国展,误导了很多习书者。我个人觉得米芾对于当下的习书者,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值得学习的。学习米芾书法,可以通过他临习、演绎的“二王”书风,追溯魏晋古法。同时,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通过“集古字”的方法自开生面,走向成功,是习书者的经典样板。此外,我认为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米芾书法尽管书风凸显,但是始终让学习者保持一种对未知生发、变化的可能性。
米芾之所以对习书者具有典型价值和特殊意义,还因为他身上具有的非凡特质。在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米芾,一个有趣的灵魂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米芾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有想法,持偏见,享孤独。有趣,是一个艺术家天生的特质。
米芾性本天真,嗜书如命,常作骇人之状,也时有惊人之语。大家熟知他的“米颠拜石”、“装癫索砚”、“洁癖过度”、“奇装异服”……这些都反映出他的与众不同。他从不迷信权威,公开嘲讽颜鲁公,戏谑趋时附势的“朝书”。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身着唐装、戴着高簷帽、行为怪诞、时常被围观、看到奇石走不动路、见到他人好物件时常动点小心机去巧取豪夺的家伙……在那个时代,米芾是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啊!
众所周知,宋代书法的美学思想以“尚意”为主。欧阳修开启发端,以文人领袖的身份编撰的《集古录》,推动了北宋中期书法兴起。对当时“古法不讲”的现实和“趋时贵书”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出现了“尚意”书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即“苏黄米蔡”四大家。米芾与其他几位代表人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一,他认为学书“贵趣”,学书得趣,他好皆忘,方可入妙境。中年以后,他强调自身趣味而有意夸张临摹对象,实现意与古会,形成了个人风格。他这种有趣味的“意临”、“临创”的实践活动,让他的个性风格得以成熟并渐趋稳定。二是他强化了用笔中的“取势”,受到王献之、颜真卿外拓一脉书风的启发,他以侧锋取妍,外形欹侧多变,内芯留白不均,既潇洒又遒劲,“各各不同”,耐人寻味。三是重视“得笔”,米芾笔法精湛,动作“痛快”,笔墨挥运中有很强的节律,字形不主故常,多姿多变,线条又沉实圆劲,展现出“谓筋骨、脂泽、风神俱全,犹一佳士”般的生动形象与生命气质。“字如其人”,如其貌,如其神,米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米芾有趣,评书也有趣。他评蔡京“不得笔”,蔡卞“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所谓“勒”、“排”、“描”、“画”,都带有讥评的意味。他自诩“刷字”,这个“刷”,却是无比自负的,也是非常“傲娇”的。“刷”,突出了用笔的迅疾、振荡、骏快、自然,技术上是高难的,也是高极的。一个“刷”字,让他横扫千军,卓尔不群。故苏轼尝言“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可见在东坡的眼里,米芾也是一个超一流的专业选手,他是有骄傲资本的。
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人也应该是艺术的化身,要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如同米芾一样,有趣味,善思考,懂审美,会生活。

米芾《箧中帖》,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纵28.4厘米,横3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米芾,一位学习的达人

对于学习者而言,有一种人是非常可怕的,那就是聪明人又肯下笨功夫。米芾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学习的高手,用现在的话讲,他是学习“达人”。
在米芾看来,“集古字”是非常重要的学书方法。他在《海岳名言》中自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这段话看似平常,我却认为十分了得。书法天赋极高的米芾,就是用了“集古字”的笨办法,下了笨功夫,通过深入临古,达到食古、化古,进而“始自成家”、“不知以何为祖”的。“不知以何为祖”是什么?就是个人风格的形成与确立。个人风格如何形成?就是集古字、取诸长,就是融通百家,了无痕迹。因此,米芾可以说是汲古创新的典范,他既重视传统继承又具有创新精神。米芾的创新,是对传统挖掘深入后的一种“水到渠成”,而我们今天很多一蹴而就的所谓“创新”,大都是短命的。
“集古字”也是米芾走向成功的经验。“集古字”的另一面,是要有超人的勤奋。米芾的勤奋,是十分惊人的。他自言“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因之推及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又称“学书以来,写过麻笺十万、流布天下……”,此绝非虚言。其子米友仁回忆说:“父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夜必收藏于小箧,置枕边乃眠……”大家听听,米芾真是一个书痴啊!一个真书痴啊!他对书法的执著,完全是发乎内心的!他痴迷书法,终日与书作伴,他已然是书法的化身。
在米芾看来,学习经典,既要博采众长,又不能绝对迷信权威。他是一个学习的智者,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在不断地挑战权威中超越自我,攀登高峰。他在《自叙帖》中叙述了他学习历代书法名家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由唐人楷书入手,先后学习颜、柳、欧、褚,这些都是书法史上的顶级楷书大家,以他们为师,米芾是高明的。在经历了这种长期“取法乎上”的学习后,他又转益多师,取法段季展、沈传师、罗让,甚至向同时代的周越、苏舜钦、蔡襄等人学习。通过对传统经典和同道的深入学习、借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认知和判断,对学习对象也经历了一个由追慕到超越、褒扬到批评的升华过程。正因为对传统的深入,才有了眼界、认知的自信,米芾不迷信权威,更勇于挑战权威。当然,这种挑战有时也难免带有自我炒作之嫌。他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批评“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对他钟情的褚遂良,虽自称“学之最久”,也有过微词。他对“二王”无比崇敬,但也有批判,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可“神助留为万世法”,王献之的《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子敬天下第一帖也。”米芾对“小王”顶礼膜拜,学其书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他有时又自视甚高,多次说出“回视二王,顿有尘意”的话,甚至狂言: “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米芾真是个狂人,居然说“二王”书法是“恶札”,真是狂的狡黠,狂的自信!
从学书者的角度看,米芾学书的方法,学书的精神和学书的智慧,是非常宝贵的,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米芾《岁丰帖》, 纸本,行书,纵31.7厘米,横33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三、米芾,一条成功的通途

米芾不仅是习书者的榜样,还是一条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通途。
除了米芾的学书方法、学书路径值得我们借鉴之外,米芾的书法对我们而言,首先是他鲜活的技法,可以说米芾是“炫技”的集大成者,是吃透了晋唐书法的典范。学习米芾,是走进晋唐的最佳途径之一。习书者还可以透过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大家对米芾书法的取舍,结合自己的性情和艺术实践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创变。
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米芾书法的核心技法是“二王”的笔法体系,我觉得当下习书者学习“二王”要重视从米芾的真迹、墨迹中体悟鲜活的技法,这也是学习晋人笔法的捷径。因为目前存世的“二王”书迹大都是刻帖,墨迹也多是唐人摹本。而米芾能见到“二王”真迹,并有着精深的研究,他把自己的斋号取名“宝晋斋”,足证他顶礼晋人,膜拜“二王”,他是真正入“二王”堂奥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对“二王”的技法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米芾为后来的习书者开掘出了一条通往魏晋书法的通道,这也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通道。
各位同道,各位朋友,回望今天,我们真是无比幸运的一代。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今天的云直播互动交流方式,是古时的“米芾们”无法想象的。就是放在20年前,我们也无法想象。科技日新月异,印刷技术几可乱真,我们赶上了学习条件最好的时候,今天我们坐拥一台电脑,甚至手拿一部手机,就可以遍临百帖,如对真迹。而老一辈的习书者,很多是因为看不到高清墨迹印刷品,才不得不学刻帖的。我本人在80年代初期,第一次看到米芾《蜀素帖》时欣喜若狂,激动万分,那时还没有复印机,我便连夜将字帖双钩摹下来,难以遏制地一遍一遍去临写。那时候的资料非常匮乏,让我们对法帖倍加珍惜,多年专注于一本字帖,专注挖一口井,却尝到了甜头。如今我们的资源越来越多,资料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习书者的心却定不住了,常常是选帖选花了眼,浅尝辄止,不能专注长久。没有长期重复的技法训练,技术动作就实现不了肢体记忆,技法就无法定型,也就是俗话说的:基本功不扎实!
今天,我们之所以选择学习米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取法的法帖资源非常丰富。米芾大字有《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小字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等等,数量多,墨迹清,书风全,可溯源流,方便学习。米芾法帖这么多,哪里能找的全呢?2012年,中国书坛有一件大事与米芾有关,那就是故宫博物院与镇江丹徒区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米芾书法全集》,煌煌巨著,汇聚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米芾书法作品,33册,130余种,其中墨迹就有66种,完整地再现了米芾各个时期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可以说,这是学习米芾书法最全面的墨迹遗存,它不仅为习书者拓展了学习条件,也拓宽了习书者走向成功的通道。


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或书于元祐二年(1087),纵29.8厘米 横49.6厘米。



米芾,不仅创造了晋唐以后的一个书法高度,还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学习书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书法宝库。作为习书者,我们应该学习好、应用好、传承好。
从米芾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灵魂,学到了一个大书法家的学习精神,还读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多彩人生。
谢谢中国米芾书法公园!
谢谢抱云堂书院!
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集古字、不羲之、真米芾
米芾临王羲之书法,怎一个“牛”字了得!
米南宫贴
从米芾“集古字”看当代书法创作中技法的缺失
学书者要深刻体会米芾书法之特点
浅说米芾临摹书法与临摹米芾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