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驱车西出漳州,沿漳华路219省道往华安方向,溯九龙江北溪而上,左拐583县道过西坑村,我随电视摄制组再次来到仙字潭。

仙字潭在华安县汰溪。华安原名华崶,1928年建县前属龙溪县,设县丞驻扎。汰溪属华安桃源保。桃源保由桃源洞得名,大致包括俗称汰内的范围,北距华崶六十余里,东南距龙溪县治四十余里。

《龙溪县志》卷二云:“汰溪在二十五都,西汇大江,达桃源洞。”大江即九龙江北溪,自北而南,纵贯龙溪、华安两县全境。汰溪乃北溪支流,汰溪之上为石蠔山。《龙溪县志》卷二又云:“石蠔山在城北四十里,高入云表,顶有粘蠔石,相传昔时海水所浸。其下小山累累,天宝从此发脉”。可见,汰溪山顶尚遗蠔贝类,又有桃源洞,古代先民可以在此聚居。

如今,仙字潭周边汰溪河道大半河床露出水面,人可涉足其上;小半边水深流急,欲达北岸须费一番周折,我们只得驻足隔溪北望。北岸山势平缓,草木苍郁;半山腰如雷劈刀削一般,崖壁裸露陡峭,瘦石嶙峋直上直下。

  百年前,要来仙字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黄仲琴记述了民国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到仙字潭的经过:他到汰内听乡民说起仙字潭后,“当夜寄宿于汰溪以南之文浦山(村名,蔡姓聚族而居,始自元季)。越日黎明,偕导者乘村人常乘狭且长之梭船,船夫四人,二撑竿,二在前后推挽之。自文浦山下驶,啮浅沙,渡飞瀑,越石梁,蛮荒风景,如读非洲游记。七里许,至潭滨,潭乃汰溪之一部分,以是处水较深,别名之为潭也。潭水作浓绿色,上临峭壁,多蔓藤萝,间生短竹。山禽翔集,潭北有天然之石级,巨石蒙苔,作赭黑色,迎人面错立如屏,文刻其上,即乡人称为仙字者也。”

在南岸,若非知情人指示,很难发现北岸临溪崖壁上的石刻。石刻依稀可见,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不甚分明。我们借助摄像机,把石刻拉到眼前,特征清晰可见。

石刻象图画又象文字,是何意思无解,却感觉别具一格,精彩异常,难怪民间传为神仙笔迹,称为“仙字”、“仙书”、“天书”、“仙篆”等。

混沌未开的蒙昧时代,中国先民劳作辛勤,艰难困苦,为表达对自然、生活等认知和情感,结绳记事认事,在竹木条上刻契痕迹,甚至把形状摹仿下来,象形表意,字是画,画是字,字画同源而生。至于说伏羲画卦、苍颉造字开中华书画之先河,只是美丽的神话传说。

我感觉,不管图画或文字,如果作图画看,以饱满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应物象形,一个个人物如坐如立,似舞似斗,若行若跑,抽象简洁,气韵生动,神形兼具,栩栩如生。

如果作文字看,中国汉字形状方正、字体规整的特征明显,独体字符合人类最本能的描绘图案的象形造字方法,合体字当有会意的成分,尚不知是否含指事、形声法则,字体较之甲骨文、金文要原始许多,应当是先民记事图形符号无疑。

中国远古摩崖石刻多有发现,多为扑簌迷离,不为人识,令人难解,凭添诸多中国历史文化魅力。宋代文言纪实小说集《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二·铭记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大致是:

“泉州之南有山焉,其山峻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测,周十余亩。中有蛟螭,尝为人患。”“元和五年(810)一夕,闻山南有雷震暴兴,震数百里,若山崩之状,一郡惊惧。”“明旦往视之,其山摧堕石壁数百仞殆尽,俱填其潭,水溢流,注满四野。蛟螭之血,遍若玄黄。而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势甚古,郡中士庶无能知者。”“郡守因之名其地为石铭里,盖因字为铭,且识其异也。”“后有客于泉者,能传其字,持至东洛?。”韩愈“见而识之。其文曰:'诏示黑水之鲤鱼,天公卑杀牛人,壬癸神书急急。’然则详究其义,似上帝责蛟螭之词,令戮其害也。其字则蝌蚪篆书,故泉人无有识者矣。”

清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八·记遗上记载:唐开元(713-741)中漳泉二州分疆界不均,互讼于台制,使不能断,数年终莫之决。于是州官焚香告于天地山川,以祈神应。俄,雷雨大至,霹雳一声,崖壁中裂,所竞之地拓为一迳,高千尺、深五里。因为古道中有古篆六行二十四字,皆广数尺,虽约此为界,人终莫识。贞元(785-805)初流人李协辨之曰:“漳泉两州,分地太平,永安龙溪,山高气清,千年不惑,万古作程。”所云永安、龙溪者两郡首乡名也。

上述记载与仙字潭几分相似,以致一些硏究者生拉硬拽、对号入座说是华安仙字潭的记录。我以存疑的态度认为可能是记载仙字潭,但过于肯定则显武断,有些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甚至以讹传讹,有失严谨。

黄仲琴拓本

真正开启仙字潭科学研究先河者,当属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前述1915年8月,黄仲琴深入实地调查,经多方求证,时隔20年后到1935年才将调查情况和研究论文《汰溪古文》在《岭南大学学报》四卷二期上发表,从文字学、民族学、民俗学等角度阐述,得出“汰溪古文形有类似科斗者,与近人法国牧师费亚所述苗文有相同之处,疑即古代蓝雷民族所用,为爨字或苗文之一种”的结论。

黄仲琴打开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之门,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实地调查后做了全面介绍。1961年5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认定仙字潭摩崖是少数民族遗存的图像文字,即采用了黄仲琴之文字说。

改革开放后,仙字潭研究发展迅速。1988年7月,福建省、漳州市有关单位联合举办“漳州地区摩崖石刻学术讨论会”;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在注重实地调查基础上,广征史料,角度更为多元,领域更为广阔,论文、专著等成果不断出现;中国岩画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也高度关注仙字潭,新兴“图画说”,与传统“文字说”形成激烈的学派争鸣。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字潭摩崖石刻断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周。有关机构认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是新石器至商周时代古闽越人民的重要遗迹。石刻集中凿刻在汰溪北岸的崖望上,1957年调查发现6处13组50多个文化符号,其中一处为汉字题刻,2004年又在原有石刻上游发现2处5组10个文化符号。石刻似字但又有别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字,似画但又过于抽象变形,内容现仍无法确认,有待进一步考证。它是我国东南沿海史前石刻最重要的代表作。


图 文:齐荣龙   

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国风光(4711)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绍兴游(柯岩——摩崖题刻)
溪谷岩崖峙水幽,图符仙字问谁留 ‖ 仙字潭摩崖石刻
走读壶源溪 | “螺潭石刻”补证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谁人遗墨“仙字潭”
桃源洞摩崖石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