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随证移,效从穴转


法随证移 效从穴转

---楼百层临证经验

楼百层,男,浙江省诸暨县人,1913年生。1930年考入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杭州)。1935年毕业后,悬壶桑梓。1947年夏迁至杭州开业。1956年春应聘参加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楼氏涉足医林五十年,致力于针灸研究,兼及内科,尤对各种针刺方法,颇多创见。1980年与浙江省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成功地将其针灸经验输入电脑应用于临床,该成果获得1981年省级优秀科技三等奖。他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历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针灸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浙江省针灸学会主任、全国针灸学会理事及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
重视针刺手法

针灸是一种较高手技的外治法,除辨证求因,准确取穴外,其疗效与手法关系密切。历代针灸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繁多,菁羌混杂。楼氏学宗《内经》、《难经》及元明诸家,注重实践,师古不泥,对各种针刺手法,分析归纳,颇多创见。

1)针刺时基本手法:楼氏强调押、刺手必须配合默契,即在左手食指爪甲切押位的同时,将右手所持针尖轻而不觉地紧贴押手的指甲边缘,随着押手下压之际,右手稍稍用劲,轻轻刺入。这样既可减轻患者进针时的痛感,又可避免损伤血管。

2)进针后补泻手法:楼氏认为,各种针刺补手法,均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运用,对现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楼氏认为,提插补重在调整营卫内外阴阳之气,在取躯干部脏腑体表穴位时,多用此法。其手法是以《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为泻”及明代诸家“急提慢按…泻也;慢提急按……补也”的记载而化裁立法的。具体操作手法是:针下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先浅部后深部,反复重插轻提(急按慢提)为补法;反之,先深部后浅部,反复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为泻法。如曾诊一阳萎患者张XX,男,30 岁,婚后不久,即罹阳萎已三年半余。头晕、多梦,婚前有手淫史。曾经当地长期治疗无效。于1963年3月中旬由其人陪同来杭州浙医一院泌尿科诊治,诊断为阳萎,并介绍来我所行针灸治疗。证属肾气亏虚取关元、命门、肾俞、三阴交,均用提插补法。第一次针后,翌晨已能举阳,针三次后自诉已能随意举阳,仅硬度较差。针满一个疗程10次)后,其勃起情况及硬度均已基本正常,即停针观察。半年后经函讯,针治后性生活已基本正常。楼氏认为,捻转补泻法是以通调经脉气血而立法,多适用于四肢部穴位。其手法是以《神针八法》“其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为立法依据的。具体操作手法是:针刺得气后,运用捻转较重、角度较大者为泻法;反之,捻转较轻,角度较小者为补法。曾治一神经衰弱患者,卞XX,男,28岁。平素情志欠畅,常抑郁寡欢,近受意外刺激致烦矂失眠,心悸不宁,神疲胆怯,善惊易恐,头目眩晕,耳鸣颞胀,纳食不馨,记忆力减退,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心胆气虚,穴取神门、风池、合谷。均用捻转补法。针风池六时,针感应沿两颞侧放射至前额。开始每日针1次,三日后隔日针1次,15次为一疗程。针1次后,头部顿觉轻松。3次后,夜间已能迷糊入睡,但易惊醒。5次后,睡眠时好时坏。至疗程结束时,夜寐已达六小时以上,其余症状完全消失,即停针观察,未见复发。楼氏认为,平补平泻法以诱导邪气外出,导引正气恢复的导气法为立法依据,适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以及机体一时性气血紊乱所致的疾病。其方法是以《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连也”的记载为立法依据的。具体操作手法是:针刺得气后,进行不快不慢,均匀地提插捻针,针感以患者能够忍受的适宜刺激量为度,捻转数分钟后出针。如曾治一患者髙XX。一周前因搬动重物扭伤腰部,致腰部疼痛剧烈,转侧、俯仰均困难,曾在原单位医务室施行针灸治疗无效。因患者10年前曾腰扭伤经楼氏针治两次即愈,故又来我处针治。患者平素体健,腰部疼痛以右侧为甚,局部略肿,肾俞穴压痛明显。病由负重过度,损伤经脉,经气运行失调,气血壅滞于局部所致。取双肾俞双委中。委中穴得气后予动留针(持续保持针感,若针感消失即予运针)。肾俞穴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两侧交替运针,15分钟后出针,患者顿觉腰部特松,可作俯仰活动。翌日按上法继针1次而获痊愈。

至于烧山火与透天凉等针刺复式手法,则是在上述针刺手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体操作方法是: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运行左右捻转手法九次以候气,若觉针下沉紧,再进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可使针下产生热感。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转手法六次以候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这两种手法,同样是以“阴阳立法”, “寒热正治”为目的。如患者吕XX,女,52岁。患右侧肩关节疼痛已逾二年,病起于家务劳累及夜寐露肩受凉。肩臂疼痛逐渐加重,以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上举不能平肩,内收手指仅能触及左锁骨下缘,后伸难抵腰部。每遇寒冷天气疼痛更甚,肩臂终年怕冷,即在夏季,肩、肘部亦需保暖。肩臂动作不利,如穿衣、取物等,略不注意,即感剧痛难忍。曾经中药和针灸治疗,效果不显。局部外观无异常。病由劳累后复感风寒湿邪,稽留经络,致气血受阻所致。故取肩髃、曲池、臑俞、外关、云外云门六外侧约2寸,直对腋横纹)。肩髃、曲池用烧山火手法,其余各穴用捻转泻法,留针15分钟。开始每日针治1次,三次后隔日针1次。针3次后,患者肩痛怕冷等症减轻,8次后,冷痛全除,上举已能至平耳,内收可至左锁骨上端,后伸可达腰部。以后各穴均用捻转泻法,针至15 次而愈。

临床证明,不同的针刺补手法,对不同的疾病各具有特异的治疗作用。

2
注重气至病所

楼氏指出,要提高针刺疗效,除必须掌握正确辨证、取穴和熟练运用针刺补泻手法等环节外,尚应重视针刺感传,掌握“气至病所”。楼氏对于针刺感传,能运用自如,使气至病所,而屡收奇效。如在带教澳大利亚针灸班学员时,患者周某,右小腿外侧疼痛已二年余,近日疼痛加剧,昼夜呻吟不止,经用针灸等治疗无效,特求治于楼老,即予针刺右侧阳陵泉穴,施以埝转泻法,使针感沿小腿外侧下行放散至足踝部,留针10分钟,运用手法2?3次后出针,疼痛消失,欣悦而去。又治患者教某,三月前骤然受寒,致左侧颈项强直连及头部疼痛不已,回顾困难。楼氏取左侧风池穴,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由项部上行放散至额,运针五分钟后出针,患者顿觉舒适,疼痛消失。

楼氏认为,欲掌握针刺感传,气至病所,必须谙熟定位置、针尖方向和针刺深度这三大要领,并在临床中反复实践,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谓定穴位置,是指针刺六位的准确定位。如风池穴的准确位置是:在与耳垂横平的后发际边缘处。针尖方向,是指进针后能使针感传导放射的准确针尖方位。如风池的准确针尖方向是:交叉朝向对侧颧骨下缘。切忌针尖向上---编者按)针刺深度,是指临床实践中的针刺深度。如风池穴,针刺深度为1?1.5寸。若按古代文献所规定的3?4分针刺深度,则不能使针感由后脑、颞颥部向上放射至前額。楼氏指出,上述三大要领,必须彼此互勘。例如针刺已达一定深度,而仍无针感传导者,应考虑到定穴位置和针尖方向有无偏差,以免盲目深刺而致损伤。

3
治宜活法随变

(1)配穴有度,简明扼要:楼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不少俞积累了丰富经验。其辨证配穴的规律,主要是以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采用多经配穴。其处方结构严谨。如用关元、肾俞、三阴交专治泌尿、生殖器疾患;神门、合谷、风池治疗失眠、头痛诸症;胃肠有病,取中脘、足三里;颈项疼痛,用百劳、悬钟。此外,楼氏十分重视经验要穴,所谓“病有以减,穴有抽添,方随证移,效从穴转”,处方中常因一穴之差,其作用就迥然有别。如合谷穴,为大肠手阳明经之原穴,其性能升、能降、能开、能合,为调和气血升降出入之要穴;与曲池穴相配,能治疗胸、肺、臂、头、面部诸疾;与复溜穴相配,为止汗、发汗之要 法;与三阴交相配为妇科调经理血之妙方;与太冲相配,可镇静降压,为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病之验方。

2)针灸兼药,因病而施:楼氏认为,各种治法,均有其擅长及不足。针灸擅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药物长于协调脏腑,扶正祛邪。如哮喘一症,针刺虽能平喘于即刻;难于根治,须施艾灸,或可“断其根株”;黄疸为病,针灸虽有健脾助运之效,但难速奏清热化湿之功,当投茵陈蒿汤出入为法。是以临证之际,或用针,或用灸,或用药,或彼此配合治疗,方能扬长避短,广开治路。

二、医案选

例1 :遗尿

胡X X,男,12岁。

自幼尿床,经治未愈。现每夜尿床2?3次,午睡时亦常遗出。夜寐特深,不易唤醒,既使唤醒起床,促其排尿,亦迷迷糊糊,很少有清醒状态。辨证为肾气不足,气化功能减弱。

处方:关元、肾俞、三阴交。

治疗经过:均用提插补法。开始每天针1次,三日后隔日针1次。第一次针后,即无尿床出现,针至6次,因患儿要求停针而结束治疗。嗣后观察达一年,未见复发。

【按】用关元、肾俞、三阴交等穴,以振奋肾气,温补肾阳,使肾气充盈,肾经功能恢复,则尿床可愈。


例2:慢性腹泻

章X X,女,42岁,工人。

饮食失调而致大便溏泻一年,每日便溏2?3次,挟杂不消化食物残渣。近觉腹胀,倦怠,饮食乏味,舌嫩苔白,脉象濡细。辨证为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治以健脾和胃。

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

治疗经过:均用提插补法。针3次后,大便转干,6次后大便恢复正常,即停针观察。翌春患者因头痛来针,诉针后大便一直正常,未见复发。

【按】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俞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侖穴。本例取脾的背俞穴脾俞,大肠的募穴天枢,再加胃之合穴足三里,三穴纪合伍用,以调整胃肠之气,从而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


例3:习惯性便秘

大便艰涩已愈二年,以前每3?5天一次,近数月来延至7?8日排便1次,伴纳差,腹胀,苔黄脉滑。曾服蜂蜜等润肠通便,均乏显效。病由肠胃气机郁滞,运化传导失司所致。

处方:大肠俞、大横、支沟。

治疗经过:均用提插泻法。每日针治1次,每次针后1小时内能排便少量,但逾时则困难。嘱患者每日定时登厕,以配合针刺治疗。针至10次,大便已基本恢复正常。

【按】本例取大肠俞疏通大肠腑气,大横运脾通便,支沟宣通三焦气机。现代医学认为,造成便秘的原因,多由于大肠运动的减弱,因此,只有运用刺激量轻的提插泻法以促进其肠蠕动,方能导致大便通行。


例4:慢性鼻炎

恭XX,男,30岁,干部,

经常鼻塞已愈四年,尤以左侧鼻孔为甚,不时流出粘稠鼻涕,每日早晨或气候骤寒时喷嚏频作,鼻粘膜呈肿胀红褐色,嗅觉减退。病由肺气失宣,客邪上干,壅于鼻窍所致。

处方:上迎香、通天、风池。

治疗经过:均用捻转泻法。针刺三日后,晨间喷嚏大减,鼻粘膜肿胀及红褐色渐退,6 次后粘性分泌液减少,左侧鼻腔亦觉通气,近虽遇气候骤变寒冷,亦无喷嚏。11次后,两侧鼻腔通气及嗅觉恢复正常,诸症悉除。

【按】上迎香为治疗鼻塞之要穴(位于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之尽处),针刺时可立即引起喷嚏而鼻塞顿通,再合风池、通天诸穴,共奏疏风利窍之功。


例5 :瘘气(甲状腺腺癌)

丁 X X,女,45岁,职员。

两年前因丈夫病故,终日抑郁,情志不畅,后发现右侧颈部有一肿块约3X3cm大小,硬度中等,迄今年许,曾经某医院诊为:甲状腺腺瘤,建议手术摘除。患者惧怕手术,后经其亲友介绍,前来针灸治疗。诊脉弦滑,舌苔薄净。病由情志怫部,气结不化,痰瘀互凝,结于颈部而成。

处方:水突、天鼎、天突。均为患侧。

治疗经过:针刺得气后,每穴运用平补平泻手法1?2分钟后即出针。每日针治1次, 连续1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停针一星期再行第二疗程。本例患者在第一疗程结束时,腺瘤缩小到原来的2/3。至第二疗程结束时,腺瘤已完全消失。

【按】本病取分布于颈部的水突、天鼎、天突等穴,以通调所属经脉之气,使其气血运行通畅,而奏化瘀散结之功。因其虚实辨证并不明显,故以平补平泻法为治。

例6 :癫狂(精神分裂症)

张X X,女,24岁,职员。

平素睡眠不深,两周前因情志不遂,致精神怫郁,连续失眠,烦躁不宁。近四、五日出 现表情淡漠,行动迟钝,终日呆坐,自言自语,不思饮食,不知秽洁。曾经某医院诊为:精神分裂症。因治疗效果不显,故前来针灸治疗。病由所求不遂,思虑太过,气郁生痰,痰迷心窍所致。

处方:神门、间使、肝俞、脾俞。

治疗经过:均用平补平泻法。每穴运针1?2分钟。第1次针后,患者当夜睡眠转好,翌日自言自语减少,至第3次针后,神志转清。以后改为隔日针治1次,共计10次而愈。

【按】本病取肝俞、脾俞疏肝运脾以化痰浊,神门、间使疏通心经与包络经气以开心窍。


例7:痛经

罗X X,女,32岁,研究生。

患者13岁月经初潮,经行正常。至15岁时,每当经行第一天,自觉小腹胀痛及头昏,但不严重,未予重视。以后胀痛逐年加重,从20岁开始,因情绪不畅,除经行腹痛外,于经前 5?6天即出现腰酸,乳胀等。22岁时,因经期饮冷消暑,致上述症状更为严重,腹痛剧 烈时不能走动,常赖止痛药缓解。经色紫黑,量少夹块,血块下后,痛亦渐趋缓解。因药物治疗乏效,特来针灸治疗。患者形体偏瘦,面色胱白,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病由肝气郁滞,寒阻胞宫所致。

处方:归来、中极。

治疗经过:均用平补平泻法。月经周期前一周开始针治,日针1次,至经行停针。第一周期针后,诸症减轻,腹痛仅出现1次,未服止痛药。第二周期针治后,经行通畅,腹痛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第三周期再行针刺。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取归来以温通气血,中极以调理冲任之气,且因患者体质较弱,气血不足,经行量少,症系虚实相兼,故用平补平泻手法。


例8: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范X X,男,40岁,干部。

十年前,因身处战争环境,虽冰天雪地,亦常野餐露宿,涉水过河,以后逐渐出现两側肘、膝关节酸痛,每值气候变化时加剧。现肘、膝关节处冷痛难受,即在炎夏酷暑,关节处亦需覆盖衣被。曾服中西药治疗乏效。病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复因雪地受寒,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受阻,而发为痹症。

处方:曲池、犊鼻、足阳关、阳陵泉、梁丘。

治疗经过:曲池、犊鼻穴用烧山火手法,膝阳关、阳陵泉用捻转泻法,开始针时仅取这四穴,针治2次后,肘、膝关节冷痛减轻,8次后两肘关节冷痛全失。两膝关节冷痛虽继续减轻,但尚难根除,遂于第14次时,停用前四穴,独针梁丘穴,当夜膝关节冷痛即几近消失, 继针2次后,终获痊愈。

【按】本例采用局部取穴,疏通闭滞之经络气血,而使营卫调和,是以风寒湿三气无所依附而痹痛得解。虽然肘关节冷痛仅取曲池一穴而告愈,但对膝关节首取犊鼻、足阳关、阳陵泉等穴,冷痛仅减轻而己,遂改弦易辙,法外求法,独针梁丘穴三次而终收全功。考梁丘 穴系足阳明经的郄穴,“郄”有空隙之意,是诸经经气深聚的部位,本例风寒湿三气入侵较深,非郄穴难胜重任,证诸临床果验。


例9:支气管哮喘

楼X X,男,13岁。

喘嗽多痰,起病于麻疹后,迄今已逾五年。开始每年发作2?3次,近年发作频繁,常遇寒即发,发作时喉间哮鸣,胸部窘迫,甚则张口抬肩,面色青紫。曾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患儿形体消瘦,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脉象细弱。病由痰浊内阻,肺失宣降,故遇风寒则气郁痰壅而哮喘顿作。反复发作,则肺气受损,母病及子,累及于肾,肺背两亏,则病演愈剧。治当求本,法用隔姜灸,以益肺肾之气,顺气豁痰。

处方:①肺俞、灵台。②肾俞。③天突、膻中。

治疗经过:以上三组,顺序轮番使用。均用隔姜灸法。以生姜切片均1分厚,置于施灸穴位,上放艾炷(约半个枣核大)燃烧。每日施用一组穴位,每次每穴灸5?7壮,以9天(即每组穴位轮灸3次)为一疗程。

【按】针灸治疗本病,效果堪称满意。在哮喘发作时,针刺合谷、列缺、定喘(大椎穴旁开0.5?1寸)穴,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15分钟,常可立即使哮喘缓解。在缓解期(常夏季伏天),则灸治上述三组穴位,以“断其根株”。取肺俞培益肺气,肾俞填补肾气,合膻中以顺气,灵台以止喘,天突利咽喉而豁痰,则哮嗤可治。此法尤以儿童疗效为准。本例灸治一疗程后,曾追踪观察五年,疗效巩固,未见复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
针家精要丨陆瘦燕:切诊独重先天 刺法专于热补凉泻
陆瘦燕医案
陆氏针灸治疗耳鸣医案一则
看针灸大师陆瘦燕治疗耳鸣
陆瘦燕、朱汝功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