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太极拳内功与养生



太极爱好者
必关注


微信最权威太极百科
每有十位太极爱好者

——就有九位关注我们

关注本账号

进入太极论坛!

和众多网友互动交流!


谈谈太极拳内功与养生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人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习练者按照名师的指导修炼太极内功,身体内部将会逐渐形成一种既绵软而又沉重的奇特“内劲”,甚至在放松的运动状态下,体内亦会产生膨胀感或热胀感,这就是内劲在运行。与人推手时,这种“内劲”就会让你步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绝佳境界。陈式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先生与对手较技时,发力于无形,能在三五秒内完胜对手。他之所以出手不凡,就是因为他有深厚的内功功底做后盾。如果没有内功相助,就是再好的外在形式,也难以发挥它应有的威力。正如武术谚语所说,打太极拳要的是“一功二胆三技巧”。否则的话,“拳无内功一场空”。


许多初始习练太极拳内功的人都会感到困惑,总认为自己特别笨。其实这并不是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许在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你必须明白,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以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确是培养和激发内功功力的重要途径,必须以一贯之。如果只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再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太极拳内功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纵使学练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也只不过是太极拳套路的外在形式,仅仅是活动活动筋骨而已,却始终无法品尝到太极拳内功的奇特韵味。
据笔者观察,在习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大多数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功夫就可以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捶炼。所谓身心锤炼,是把拳架套路拆开揉碎,把内功之术融入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之中。
流行的太极拳练法,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作为特定阶段的内容,诸如太极起式、云手和提手上式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应该如何练。而习练太极拳内功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必须把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揉在一起习练。这就要求习练者,必须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摆空架子的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招中有术,术由招出”的意会境界,便能体会与感悟太极拳阴阳相合的奥妙。
“术”与“招”相融合的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进而从心所欲的祛僵硬而求柔靭,祛招法而求内功劲法,祛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何为太极拳“内劲”?那就是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屈伸圆活、劲不外露,神凝气沉、功蕴于内:发时深沉浑厚,排山倒海;收时接劲化卸,悄然无息。

二、太极拳与养生
太极拳从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通过习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增强御侮自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健康水平,以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潜能干好工作,充分享受人生最大的乐趣。
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认定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瘀血,改善消化作用和新陈代谢过程。
太极拳的架势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运动。特别适宜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的人经常习练,是一项易于普及的群众性健身运动,是一项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是在传统“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其特点是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学好太极拳,就要掌握好意识、呼吸与动作的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神”,内外统一。“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习练太极拳,体内体外皆须“放松”,使“气道通畅”,总以放松、沉气为主,配合呼吸,遂行开合等等。因此,在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拳后才会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身体微有汗出,促进了肌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项目都应具有一定的强度,且能较长时间的持续,才能对人体的循环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增进人体健康。

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有一种被中医称为“上盛下衰”的生理病理状况。何为“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出现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症状。乍一看,患者也是红光满面,并无病容。然而,他的气血虚亏,腿脚发软,行动不便,走路时间一长,易导致足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痛、浑身乏力。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肝肾易亏,犹如根枯而叶黄。浇水灌肥应从根本着手,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之秘诀。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和药品外,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正是人体吸收能量和气血循环运行化为精血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部位。旷日持久地习练太极拳,可增强小腹、腰和裆部及下肢的运动机能,正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循环最基本的重要环节。腰脊和腿部功能增强了,血脉自然流畅,精神旺盛,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诸症。在习练太极拳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还特别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中枢神经的抑制与兴奋相结合,有利于平衡心态。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太极思维为引导,以人类自身意念、气机为统驭,以松沉圆活,螺旋缠绕,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体现养生与技击的最大效能。只有真正彻悟太极内功之深层奥义,且加以勤练,方可“登堂入室”,方可显收祛疾疗伤,益寿延年之奇效。




文/方奎明


太极爱好者必关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关注本账号

关注“本账号”,进入太极论坛。与大家互动交流!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的养生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内家拳脊髓炁化功(下)
太极拳自然训练法
陈氏太极丹田内转功法
怎样学好练好混元内功——拿住丹田练内功、呼吸往来是关键  忆冯公志强师经典教学理念之五 博武国际武术网
浅谈习练混元内功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