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未谋面的情感

    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都免不了要对上一眼,见上一面。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第三种情感――素未谋面,但已神交久远。


 

 

 

    记得上初高中那会,通信远不像今日发达,可以轻触屏幕,选择表情,迅速传达。那个时候不要说手机,就是固定电话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奢侈,我记得我家是我在高中的时候才装上了固定电话,平时想要打个电话都是跑到别人家里,还得看别人脸色。当时,能接到一两个好久未能见面的朋友的电话是一件很惊喜的事情。而现在,谁的通讯录上没有百十个联系人,谁的微信扣扣还有不是好几百,可是联系的似乎没有几个。大多时候都是默默的浏览着朋友圈,悄悄的、习惯性地点个赞,至于发送的内容有没有看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写信人的名字和时间,当然还有当时的心情,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挺好玩的。第一次写信的时间应该是在2001的夏天,写给的人是当时在我上的第一所初中时认识的一个朋友——条河乡中学的李利华,那是我在那儿上学的时候认识的一个朋友,你没猜错,是个女孩,好像那时候都在流行传纸条。我们当时好像也是因为传纸条、借东西认识的吧。后来因为我成绩太差,被迫辍学,然后待业在家。偶然的机会,拜我老哥的建议以及父母的期待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不过换到了临镇的另一所中学——芒山一中。非常感谢这所学校和里面的老师,教会了很多,给与了很多。在这所学校里我上学的第一年就认识了直至现在依然联系,并每年都聚会的朋友——永杰、大林、拐拐、孟云霞、陈新芝、刘晓丹、马香玲、刘淑侠、任海风;也是在这所学校里我找到了许多自信、领悟了许多道理;更是在这所学校里我某种程度上改变我的命运,通过复读一年,在2004年考上了我们永城市最好的高中——永城一高(现在的永城市高级中学),而且是以中学学校全校第三名,全镇第九名的成绩考上的。后来上了高中之后,才发现考了那么好的成绩,真的有些运气的成分。当时最美妙的感觉是,回学校领通知书的时候,许多并没有教我课的老师居然主动给我打招呼,鼓励我说“考的不错,以后加油”。当然最幸福的是看到父母幸福的笑。

    不小心偏离了主体,在我的第二所初中,我开始了我的新生活。刚开始的孤单、较劲,还有认识上面那些朋友之后的充实和欢乐。初来乍到,难免会举目无亲、孤单无助,这个时候就想起曾经学校的那些朋友,这时每次经过大门口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个小黑板,上面写了很多名字,研究了一下才知道,上面有名字的人,门口值班室都会有一封等他的信。思考了一会,犹豫了一下,我想是不是也可以给曾经的那些朋友写一封信,虽然辍学的半年早就没了他们的音讯,但是我知道他们肯定还在原来的那所中学,于是自己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给李利华同学写了一封信,一封没有具体班级的信,当怀揣着小小的激动,模仿着别人有口水沾湿邮票并贴上去,完成之后交给门口摆摊的阿姨之后,然后就开始了不知道结果的等待。不知道过了几天,当自己到门口去看小黑板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名字。我知道,属于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来了。我忐忑不安的进去,说明进来的原因,拿到了收件人是自己名字的第一封信。看着熟悉的笔迹,我认真阅读完了信纸上的每一个字,好像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许多的信息,不容自己错过。第一次尝试写信,没有写明具体地址就收到了回复,还联系上了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感觉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然后就是来回的回复,后来还是莫名其妙的断了联系,最后一次见到这位好朋友,是在2008年的高考前一两个月吧,然后就杳无音讯了。初高中的时候还有和好多其他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在老妈把我的好多书本和磁带卖给收破烂人的时候,这些信件还未丢失,放在家里某个角落里,好久没有翻看了。

    写了这些,其实是想说:并不是通讯的手段更高科技了,通讯的方式更加多元了,通讯的速度更加快了,我们就能保持很好的联系和轻易。,太容易获得的情感和东西,好像都是经不起太多的考验。在曾经信息不是很发达的十几年前,我们想知道对方的近况很难,却总是在想方设法联系到想念的朋友。写给朋友的信件要字字斟酌才会下笔,信件寄出去之后,需要几天甚至数十天的等待才能收到回复,当拿到回信的时候,总会有着期待和惦念去看。那时候的情感虽然没有时常见面,却是如此丰满。

    得益于信息的不发达以及不在一个学校的朋友,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朋友的介绍之下与素未谋面、志趣相投的陌生人写信,做笔友。然后,两个人很认真、很严肃的书写着自己对于某本书、某件事的意见和看法。我隐约记得我的第一个笔友,他叫母翠梅,是当时在永城三高的以为初中朋友给推荐的,好像推荐理由是我们两个的笔迹很像,而且都比较喜欢读书。之所以清楚记得这个只通过一次信的笔友是因为他的姓是在比较特别,对于当时阅历尚浅、见识不多的我来说很是稀奇,我一次知道还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姓。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写信也仅止于两三次。但是,通信的时候却感觉是老朋友一样,没有陌生的距离感。写信不多,总会感觉写的文字是带着温度和熟悉。

     最近看的一本书——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让我重温了上面这些旧事和尘封已久的回忆,难得把这些老部件扒拉出来晒晒。严格来说,这其实不算一部作品,因为里面的内容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但是,这些书信的主人公和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让人很是感动和惋惜。

海莲.汉芙,也是本书的署名作者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年出生在美国费城,是一名剧本作家,曾为若干电视剧撰写剧本,一生潦倒,却极爱读书。《查令十字街84号》记录了纽约女作家和一家伦敦旧书店书商德尔.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愿。海莲汉芙酷爱英国文学,但20年前年轻的她却收入有限,无法大量购买书籍,只好反复阅读手上的几本经典著作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一天,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家英国旧书店登的广告,里面有她踏遍纽约的各个角落也没找到的书。于是她设法和书店的老板弗兰克取得了联系,并保持了书信往来双方在通信的二十多年间,因为经济原因,一直未能谋面,直至德尔.弗兰克去世,海莲汉芙才借机去了英国,找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但是为时已晚,两人就这样停留在了书信之间。当然,海莲汉芙对于查令十字街书店的情感并不仅仅是德尔弗兰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困难时期,海莲汉芙对于德尔弗兰克书店员工以及他的家人的慷慨帮助,为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很神奇的情感。书店员工以及德尔弗兰克的家人与海莲汉芙都没见过面,但是持续二十多年的通信,已经让他们成为了的老朋友。这种情缘跨越了距离,他们之间形成的信任,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海莲汉芙对于书本的热爱,也是《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爱书者圣经的原因。

书中两个主人公:海莲.汉芙、德尔.弗兰克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奇妙的情感,素未谋面,却又惺惺相惜,但是对于已经结婚并育有两女的弗兰克一直保持着自己英国甚至的风度和行为规范,两人之间通过书信的交流一直处于好友的状态,但是阅读文字之后,都能感觉到两个之间不仅是朋友或者书商和客户的友谊。还存在着隐约的朦胧的爱恋,但是两人之间却从未提及,有从未说出,这样的情感或许是更让人敬佩。那种素未谋面的情感让人遗憾的同时,也感觉出了这或许也是更完美的结局。

所以,无论是爱人、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有时候并不在于联系有多频繁,相互期待和感念才是很好的维持情谊的良药益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缘情缘《查令十字街84号》
【卷】张伟平短诗三首
找到你的“另一个地球”
相恋20年从没见面,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全世界!
素未谋面
亲爱的,来查令十字街84号坐坐 [原创] - 萤火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