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头脑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我们头脑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从李泽厚“理性”概念说开去
题图为
李泽厚
先生
2月25日(星期六)晚上八时,在一位美国哲学博士主持的论坛群中,我以《我们头脑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从李泽厚“理性”概念说开去》为题,做了一场分享式的讲座。本文是专门为此准备的讲稿(非讲座实录)。
博士是中国人,我们在语言沟通上没有任何障碍。前几天在梳理讲座内容和逻辑的时候,她也给了许多富建设性的意见,让我受益良多。特此致谢!
从理性的一般到李泽厚的概念
1、对理性概念的一般理解
要给“理性”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经常挂在嘴边的概念下一个准确定义,真心不容易。不同的学者和学派给出的定义,我读到过且可以找到资料佐证的,就有十几种之多。
例如《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的定义:理性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精神机能,可分广狭二义:就狭义说,即专门作为一个认识论的范畴,理性指人的高级认识能力或阶段,同'感性’认识能力或阶段相对;就广义说,理性泛指人的健全的理智、健全的思想和知识,与迷信、愚昧无知相对立。”
更通俗地说,理性一般是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继而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智能。理性使人通过概念与具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一般地,理性最主要的三种呈现方式:
——概念(抽象):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判断(语言):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
——推理(逻辑):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下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
最具理性特征和理性精神的是数学。(数学不是发现,而是发明。)
而科学几乎就是理性的代名词。(例如物理)
音乐就一定是感性的吗?
2、李泽厚先生给出的概念
“何谓'理性’?理性乃是在以制造-使用工具的群体生产、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中,最先以肢体动作、手势语言而后以发声语言,最后形成以概念为基本单位的'思维’,将适应于生存-生活而在实践活动中可重复、可模仿、可修改变易的秩序(order)、形式(form)保存下来,不断在使用中巩固、更新、发展,并使其自身可以延伸、开拓,此之谓理性。”
“可见,理性远不只是概念、语言和思维,而是包括在人的自觉意识中的肢体动作、视觉感知等等因文化渗入而产生不同于动物和机器的一切智能(intelligence),其中包括某些直觉。”(见于“关于'理性内构’”之“几个要点”,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P221。)
其中,他补充的“一切智能”和“包括某些直觉”的说法,我认为极其重要。因之,几乎可以解释我的许多困惑,例如在工作中常常遇见的,一些并没有读多少书的老板,他们仍然取得了经营企业的成功。
如果以前你问我,李泽厚先生有没有专著、专文、专篇(章节)来具体阐述“理性”概念,我肯定会回答你:“没有”。但是,自从我“聚集”了“理性”二字,我几乎发现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恢宏巨著中,“理性”贯穿了始终,到处都有“理性”二字。(鲁迅:“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把“吃人”二字改成“理性”两个字,这个描述就刚刚好。)
如何理解李泽厚的“理性”概念的丰富内涵?
A. 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B. 理性的来源(起点):制造-使用工具(李称之为“工具理性”);
C. 理性的历史——先是直立行走,然后是手,然后是语言。“历史建理性”,是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解答了康德“先验”的来源问题;
D.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生而为人,先是群体、集体的人,然后才是个体的人;人是主体,人与人之间则是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E. 理性的内容——秩序、形式、规律。理性一定有非语言的内容和因素,例如默会知识;
F. 理性的发展——理性几乎是活的,有灵性的,它自己可以延伸开拓,独立发展。理性的发展是朝着两个相对的方向:理性的内化和理性的外化;
G. 理性向非理性的延长、拓展,“一切智能”和“某些直觉”——直觉(也就是自由直观)。
理性内涵与外延的李泽厚诠释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特别用了“诠释”一词——诠释学作为哲学,它一定是实践哲学,更是一种方法论,就像现象学一样。
我接触到李泽厚的“积淀说”比较早,在读大学期间。最初,我一直以为这是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包括“内化”“外化”等术语、词汇。后来,很久以后,我才惊讶地发现,它们都不是心理学概念,而现在逐渐被心理学所接受。
所以,“积淀说”是不是李泽厚的原创,我不无法下定论,我只是希望他用的研究方法是诠释学。
1、中西理性概念的简单比较
(1)西方理性概念的流变
在西方的文献中,“理性”概念大体上有三种意思:
一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理性)或宇宙秩序(宇宙理性),或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准则,是先天存在的,有时又称“客观理性”,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客观规律。
二是指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如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理性认识”,它与“感性认识”或“非理性”(本能、无意识、潜意识)相对。
三是指人的一种属性或能力,如追求善和美德,能使用归纳或演绎等符合逻辑的方法来认识世界等。也可称为“人性”,与“神性”相对。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哲学家们形成了相当系统的理性概念。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470年)是第一个提出“逻各斯”(Logos)概念的人。
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中世纪时期(托马斯·阿奎那)-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启蒙运动时期(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经验论与唯理论、康德哲学——实践理性)。
然后一直到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内容是:不是主体被动反映客体,而是主体主动构造客体,即先有概念(范畴、范式),然后才能“看见”物体。在其心目中,“理性”的地位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理解“理性”:
——理性的特征:柏拉图把理性视为人类理智的创造性;洛克将其视为发现和应用规则的能力,霍布斯与边沁则将它视为功利的计算。
——理性的类型:康德有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分;斯密有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韦伯有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分;霍克海默有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之分,等等。
——理性的应用:可分为经济理性、市场理性、军事理性、运动理性,以及我后面要说到的“管理理性”等等。
(2)儒学四期——宋明理学中的“理”
对自先秦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有涉足一点点,虽心向往之,但望而却步。原因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
“余非谓西洋哲学之必胜于中国,然吾国古书大率繁散而无纪,残缺而不完,虽有真理,不易寻绎,以视西洋哲学之系统灿然,步伐严整者,其形式上之孰优孰劣,固自不可掩也。”“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学,势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学。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决也。”(《王国维文集》第3卷,第5、71页)
这样一来,我个人认为,纵使我们这些业余哲学爱好者再怎么对哲学、思想史非常热爱和痴迷,也不要试图越俎代庖,去做专业哲学家该做的工作。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哲学思维来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而把专业的哲学问题交给大学教授和专门研究者。
如果一定要说几句的话,我比较认同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的以下论述:(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理性的概念》,《文史哲》,2014年第2期)
——“虽然以'理性’一词表示的哲学术语相对晚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哲学完全缺乏与'理性’相关的观念。宽泛而言,中国哲学中的理性既涉及以思维(不同于想象、直观、感知)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机能,与rationality相联系的理性,也表现为合理的知、行方式,或者说,体现于以合理的方式展开的知与行以及由此形成的结果。”
——“要而言之,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于'思’的理性,首先与'心’相涉,心之'思’既展开为具体的活动,又以理、义、道等为其内容。从思维的趋向看,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理性,更多地呈现辩证的性质。与之相联系,在这种理性形态中,认知意义上对事(物)与理的把握以及评价意义上对价值的判断和确认,构成了彼此相关的两个方面。
——中国步入近代以来,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理性的理解最具代表性。“梁漱溟虽然不是唯一关注理性者,但却是对理性观念给予独特诠释的哲学家。梁漱溟对'理性’的诠释,可以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观念在近代的回响。”
此话题不再进一步展开,深入细化。这里,我想请大家留意到“儒学三期”和“儒学四期”之说,尤其是它们的差异:
1)“儒学三期”说:(提出者:牟宗三)
以心性论作为“道统”,来概括和理解儒学,认为这才是儒学的“神髓”“命脉”。
第一期:孔、孟,原典儒学;
第二期:宋明理学;
第三期:现代新儒学(李泽厚称之为“现代宋明理学”),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以及杜维明等人。
2)“儒学四期”说:(提出者:李泽厚)
第一期:原典儒学(孔、孟、荀),主题是“礼乐论”,基本范畴是礼、仁、忠、恕、敬、义、诚等等。当时个人尚未从原始群体中真正分化出来,但它奠定了“生为贵”“天生百物人为贵”的中国人本主义的根基。
第二期:儒学(汉)的主题是“天人论”,基本范畴是阴阳、五行、感应、相类等等,极大开拓了人的外在视野和生存途径。但个人却屈从、困促在这人造系统的封闭图式中。
第三期:儒学(宋明理学)主题是“心性论”,基本范畴是理、气、心、性、天理人欲、道心人心等等,极大地高扬了人的伦理本体,但个人臣伏在内心律令的束缚统制下,忽视了人的自然。
第四期:儒学主题,在李泽厚看来,则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其基本范畴是自然人化、人自然化、积淀、情感、文化心理结构、两种道德、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等等。个人将第一次成为多元发展、充分实现自己的自由人。
2、李泽厚的理性内构、凝聚、融化
李泽厚并不是先有了“理性”概念,然后才展开观点论证和内容阐述。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给的概念,去理解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三大哲学领域:
理性的内构(认识论——以美启真——自由直观);
理性的凝聚(伦理学——以美储善);
理性的融化(美学——审美结构)。(李泽厚的比喻:就象食盐融入水中一样,你看不到,但能够感受得到。)
(1)理性的内构——认识论
其实,李泽厚思想到晚年有一些微妙变化,例如把“理性内化”改为“理性内构”。
“理性内化”和“理性内构”都属于李先生“积淀说”的理论范畴。关于“积淀”,李先生曾经有很充分、完整的论述:
“'积淀’二字具有沉积、巩固、融解、同化、溶化、渗入、浓缩、集中、积累、转化等涵义。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说,积淀是指把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为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它是通过'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总而言之,积淀是指所有由理性转化为感性,由社会转化为个体,由历史转化为心理的人性建构过程。
我个人理解,“内化”有变化、融化、消化、消解的意思,一般用于描述单向的流变较多;而“内构”一定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还有建造、建构、重构的意思,且一定是情境化、过程性的。
李泽厚晚年在论著、文章中涉及认识论已经比较少了,或者换句话说,他重视伦理学超过了认识论。为什么呢?沿用李先生的说法,是认识论将由各门具体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所替代。我也深也为然,因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寻求,当属于伦理学的学科领域。
如果说康德哲学要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李泽厚则要解决“人类如何可能?”的问题,进而回答了“什么是人性?”“何谓命运的哲学?”等问题。
其实,这里首先有一个大前提:人是从哪里来的?一般有两种常见的回答:一是上帝造人,人由天国乐园堕落而来,不断救赎自己,经最后审判而能重返天堂;二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人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或者认为人是由动物基因突变而来,因此人类社会只是动物界的继续。
李泽厚的回答:是人类本身创造了自己。即认为人类文明(civilization)、文化(culture)都是历史的产物,有一个历史形成、发展的进程。
(2)理性的凝聚——伦理学
(3)理性的融化——美学
(理性的凝聚和融化,都不再展开。)
个人认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缺乏理性精神。
——以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为例: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伽利略时期的西方产生,而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传统科学,却始终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没有能自发地产生出近代科学?”
李约瑟认为,必须从东西方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以及思想体系多个方面去分析。就后者而言,李约瑟又突出强调了“有机的自然观”与“机械的自然观”的对立。
具体地说,在西方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机械的自然观”,其主要内容为:第一、主体与客体的明确分离,即确认有一个不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外部世界的存在;第二、确认外部世界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可以借助由定量到定性的研究方法去认识它们。
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有机的自然观”,它突出强调:第一、自身的小我应被消溶到整个大宇宙之中,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也即道家所说的“道”;第二、为了获得对“道”的认识,需要的并非是外向的探索,而是内向的“悟性”,也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即具有“整体性”和“不可言状”的特点。前者认为借助于“悟性”,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宇宙全体的绝对认知,后者则就是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
回到我的老本行——管理理性
1、吃不透的管理学——“管理丛林”
离开高校进入企业后,虽然我非人力资源管理科班出身,却从事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十数年,读过许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专著、学术论文和商业期刊文章。开始多是国外译著,后来国内的编著和文章才逐渐多了起来。其实,实话实说,这些所谓的专业书籍、文章,对我的工作和思考帮助并不大,而启发我深度思考并能用于工作实务的,多是心理学书籍。最初,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后来,我又开始从事管理咨询工作,这种现象几乎完整地再现了一次,而这个阶段对我极富启发的是哲学。我把放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李泽厚著作又重新捡起,巧的是,这时,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李泽厚,新著迭出。
我的专业跳跃度较大,从国际贸易(学生、老师),到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管理者、咨询师),因为有了多年的管理历练(经验),再回头去看管理理论,我非常不满意了。真的就是“丛林”(孔茨之语),而且是“黑暗丛林”(我的用语)。几乎所有管理理论都跑不出碎片化、知识和技巧(所谓工具)的堆砌,没能抓住人性本质,不具有本体论意义。
现代管理——现代科学管理始于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到20世纪60年代,孔茨指出:管理学已经进入“丛林”时代。
伴随着管理理论的推陈出新,时髦的名词和概念纷至沓来,但耳濡目染中甚至精心钻研后,仍不得其要领,现实生活中更是许许多多的管理者被管理事务困扰得痛苦不堪。
面对浩如烟海的管理理论(其实是知识),多如牛毛的管理工具(其实是技艺),我们更需要掌握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方法,更需要形成一种管理思维模式——管理理性,集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于一体,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功效。
然而,管理学研究远远落后于时代,他们迷恋于经典文献和对既有事物的总结,无法指导企业实践。管理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归纳总结,眼睛向后看,试图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不变的规律;而企业实践者倾向于向前看,关注不确定的未来,关注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抓住机会,赚钱。
但是,很有可能,不确定的世界中唯一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管理现象界根本没有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规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基于所谓实证研究的管理学很可能是黄粱一梦、刻舟求剑。
怎么办?管理理性到底是不是存在呢?
我个人是相信管理理性存在的,而且它应当是我观察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这涉及如何定义“理性”“管理理性”,例如李泽厚就认为,一些默会知识(没有语言,更没有文本,也称为“隐性知识”),也是属于理性的范畴,而我们的管理理论完全没有这方面内容、本质的揭示。
作为显性知识的纯粹理性,它具有确定性。反之,作为隐性知识的实践智慧,则只有非确定性。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以青年人的接受能力为例,说明这种知识与智慧的差别。
他说:“青年人可以通晓几何学和数学,并在这方面卓有成就,但他们却不能达到实践智慧,其原因在于,这种实践智慧不仅涉及普遍的事物,而且也涉及特殊的事物。人要熟悉特殊事物,必须通过经验,而青年人所缺乏的,正是经验,因为取得经验则需较长时间。”
我知道群中有不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友,我们学外贸,就是读商学院。商学院在本质上应该更像法学院、军事学院和设计学院,而非医学院和工程学院,更不是理学院、工学院。所以,在我的咨询实践中,我比较多地教会管理者使用诸如“设计思维”这种“建构”类的决策和管理方法。
2、咨询师箴言:建构你自己的管理理性
企业决策者——老板们,你们活跃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产业第一线和管理的最前沿,一定要具有超前思考、超前行动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有百分之三四十以上的概率,就可以考虑去做了,否则,创业、创新的机会可能就不在你们手里了。
另外,创业者也会很焦虑(比较普遍),容易患上“新事物狂热症”,即使这些“新事物”最后被证明只是泡沫一场而已,你们也不得不快速行动,生怕错失机会。我作为一名资深咨询师,非常理解!
我相信,商业规律和社会规律完全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最先是个别的创业者主观构想出来的,后来经过大量的群体活动确认后,证明是可行的,是对的。真正的创新,都是不走寻常路,都是对既有模式的颠覆和违背。
你们很难在管理教科书中找到既定的理论和最优答案。
所以,你们需要经过一段不能太短时间的“积淀”,建构起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管理理性——基于证据(例如西医属于循证医学,中医属于经验医学)、假设检验、谨慎判断、中道表达、兼收并蓄、包容开放,还应当包括一些“非理性”(指直觉、本能、无意识、潜意识等,有别于反理性)。
结语
我们头脑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装”——从被动灌输到主动选择。
从李泽厚的三句教:“历史建理性、经验变先验、心理成本体”,透视我们中国人的头脑里到底都装得有些什么呢?——“心理成本体”,这是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文化心理结构”:
“实用理性”(可以从杜威的实用主义角度理解);
“乐感文化”(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化);
“儒道互补”“儒法互用”;
“一个世界”“两种道德”;
“感性神秘”“理性神秘”;
……
我自己的补充:
从“苟活意识”转换到“奋起立命”。
设想的一种讲座结尾方式:
整个过程都是在讲“理性”,本身的内容也确实比较理性。这里,请允许我用一个故事——一种感性的方式来结束吧。因为我也认为理性是有极限的,是有局限性的,我也不认为理性是人生的唯一和全部。
因为苟活,所以才有实用理性——一切为了生存,为了苟活。
对理性的追问就是对真理的追求,这个过程是躲不过去的,超越不了的,我们始终需要补上这一课。其实,这就是思想启蒙。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有言简意宏的四句名言,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李泽厚先生的注释是:“'立心’者,建立心理本体也;'立命’者,关乎人类命运也;'继绝学’者,承续中外传统也;'开太平’者,为人性建设,内圣外王。'开万世之太平’,而情感本体之必需也。”
请原谅我的学浅才疏、孤陋寡闻、少见多怪,在我个人看来,如果说康德-黑格尔把理性推到了一个极致,那么,李泽厚就是大大扩展了理性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感情(情本体)推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高度。
“理性”与“感性”的中间,便是“人性”。
2023年2月23日第一稿
2023年2月26日修改稿
于广州番禺南浦岛
又:本文还得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向阳副教授的点拨,文中也采纳了他文章的一些观点。特此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德哲学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李泽厚:我的认识论的几个要点
研究中国哲学,李泽厚始终走着“自己的路”
苟东锋:“生生”与“名名”——论中国哲学的“底本”
陈来:论李泽厚的情本体哲学
作为生命之“情”:中国人的“情本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