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南子》思想概述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它的作者中至少有道家和儒家两派学者。全书从《老子》《庄子》中采撷的思想最多,又反复称引《诗》《易》等儒家经典。从法家学说中采取了循名责实、以法治国、因时变法等思想,又以阴阳五行说为骨架构成世界图式,吸取墨家思想较少,但在一些篇章中也有反映。因此,各篇观点不完全一致,有时同一篇中也有自相矛盾的说法。《修务训》《泰族训》有明显的儒家倾向,《原道训》《假真训》《道应训》等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典型篇章,而《主术训》《氾论训》《人间训》《精神训》等篇中,道、法、儒各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一般认为《淮南子》属杂家著作,原因就在于此。但是,道家思想在全书中占主要地位也是事实。《要略》篇概括全书的主旨说:“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叁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这正是道家的基本精神。


1.png

高诱《叙》中也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虚守静,出入经道”,“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淮南子》的作者认为:“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淮南子·要略》)就兼采众家学说而建立的庞大思想体系而言,《淮南子》是杂家著作,与《品氏奉敢》具有同一特点。就其体系的主导倾向而言,《淮南子》以道家为基础,反映了汉初的时代精神,与《吕氏春秋》不同。就融合百家的成果而言,《淮南子》比《吕氏春秋》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趋于严密。
《淮南子》书中固然有许多的内容只是采撷前人思想,但在一系列问题上写出了新意。《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从道出发,把先秦道家关于道化生万物的思想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穷究天地剖判、宇宙演化,对宇宙形成过程提出了系统看法。
《天文训》提出,原始的道是混沌无形状态,经历了“虚霩”“宇宙”印“元气”几个发展阶段。之后,元气”向轻阻和重浊两个方向分化形成天地,开始了有形发展过程,又形成日、月、四时、星辰、风雨雷霆、雾露霜雪、飞禽走兽。
《精神训》的宇宙形成论从未有天地阶段开始,经过万物形成阶段,多直讲到人类形成。它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人是天给予的精气和地给予的骨骸结合形成的。《俶真训》借用《庄子·齐物论》的命题,吸取取其逻辑思维程序,把“有”解释为现实存在的万物,把“无”解释为有形物体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把“未始有有无”解释为现实世界之前的时期又把“有始”解释为万物萌生阶段,把“未始有有始”解释为万物萌生以前的阶段,又把“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解释为天地初开阶段。


2.png

《淮南子》的宇宙形成论是与神学目的论对立的。它用阴阳学说说明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宇宙演化看成自然发展过程排除了鬼神的作用。但又用“同气相感”说明天象运行与社会治乱有关,认为天象能预示人间祸福,人事能影响天象。
《淮南子》的形神观比前人有明显的发展。它提出形、神、气为生命三要素的学说。《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形体)是生命的基础,神(精神)是生命活动的支配者,气(也称为“气志”“血气”)是为生命输送能量的无形的流动体。三者具备,人才能有体力、视力、听力,才能识别黑白、分辩美丑是非。形、神、气相互依赖,三种要素配合适宜则生命旺盛,一种因素失调则三者皆伤。“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矣。”(《淮南子,精神训》)精神对整个生命活动具有主导作用,精神消耗过度,整个生命就会受到损害。

《原道训》比喻说:“火逾然(燃)而消逾亟。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用烛火之喻说明形神关系,成为后来无神论者说明形神关系常用的比喻。形、神又可相对独立:“形伤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苑(病枯)而神壮;神伤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形体伤残而精神饱满的现象和精神枯竭而形体尚有活力的现象。《淮南子》讲养生而不追求长生,认为使形、神各自的功能都发挥到尽头,然后同时消亡,就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人的精神“受于天”,形体“禀于地”(《淮南子·精神训》),天是清阳之气,地是重浊之气,所以精神和形体都本于元气。人死是“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否认人死为鬼的迷信。在形神关系上,认为“五藏”不定,则“血气”动荡;“血气”动荡,则“精神”不能守。“五藏”决定“血气”,“血气”决定“精神”,倾向于认为精神依赖形体。但精神“受于天”、形体“禀于地”的说法没有摆脱形神二元论。既然形神是来源于不同的二物,就存在着分离的可能,当形体死亡之时,精神就有可能单独存在。《精神训》承认有所谓形有摩(死亡)而神未尝化”的情况存在。这种“未尝化”的精神虽然是气,但无论如何是承认了精神可以脱离形体而存在。
《淮南子》的认识论是有创见的。它承认客观规律和客观真理,提倡不断积累知识技能,具体研究了认识方法,表现出较强的辩证因素和理性主义。从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角度提出,事物的性质具有多样性,只要全面认识事物的性质,用其所宜,任何事物都有可贵可用之处,因此说“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物无贵贱”“物无不贵”(《淮南子·齐俗训》)。它又提出,任何事物有其主要性质,认识事物性质应当抓住主要性质。不能因为孔子曾困于陈蔡就认为他提倡的六艺无用,不能因为有“医不自治”的现象就认为医不能治病,不能因为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的特殊现象而否定冬寒热的趋势,不能因为植物有冬生夏死的个别现象就否定冬死夏生的主流。


3.png
以次要性质否定主要性质的思想方法,被批评为“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的“两末端仪”(《淮南子·修务训》)。它又从事物的联系出发,要人们注意认识相反事物的依存和转化。《人间训》说“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二者是依存而又转化的。转化的条件有“性”(个人品质)和“命”(环境遭遇)两方面。《俶真训》强调“命”起决定作用,说“世治则愚者不能独乱,世乱则智者不能独治”。《人间训》强调“性”的决定作用,说“积爱成福,积怨成祸”,是一种非鬼神的报应说。《淮南子》很重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强调要由“昭昭”(现象)而入于“冥冥”(本质)。它举例说:“琴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运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使有声者乃无声者也;能致千里者乃不动者也。”(《淮南子·泰族训》)二十五弦各有其声,三十辐条条转运,这是事物的现象。“琴不鸣”而成曲,“轴不运”而致千里,这是事物的本质。从外在的多样的现象进而认识内在的稳定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主要依靠心(即思维)的作用。心能够“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淮南子·人间训》)。有这样一个故事:九方堙为秦穆公相马,回报说找到了一匹黄色的公马,派人去看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秦穆公对这个连毛色和公母都弄错了的九方堙大为失望。伯乐却因此更加佩服九方堙相马本领高超。他说:“若堙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准南子·道应训》)因为公母和毛色对于鉴别良马并不重要,所以选择良马时可以不考虑,这里包含着认识事物时可以舍弃非本质现象的思想。
4.p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形养神才能养生
杂糅百家思想,《淮南子》是怎样一部奇书?
中国武当道教协会 --> 道家养生心得---[二、道家养生典论]
淮南子:人为天地精
顺应自然的道家养神
《淮南子》的道论:《淮南子·原道训》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