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说的“道”是什么

老子所说的“道”可谓无人不知,人人都言“道”,人人都向往合于道的生活,但“道”究竟是什么,本文就带领大家深入到《道德经》原文当中来一探究竟吧。

《道德经》中对道直接的描述有20章。

一,道的第一个特征是无名,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看不见,不能形容。

《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注:可道之路,名称,指事造型,非常常见。 不知道为什么,也叫不上名字。 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都是正确的范围,不是老子说的常道。 能叫的不是老子说的道的名字。

另外,在第14章中,对道路―无形的特征进行说明。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路是看不见的,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耳朵,眼睛,身体不知道,不能再问了,不能混淆。 欲情无垢,物必成。 情欲有邪气,看不见它的形状。 故曰、无状、无物之象、不得而决。

(1)、道无形无象。

(2),模糊,不清晰,道路有形,似乎含有细腻的精华,这种精华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所以道不系与一物,无所不通,万物由之以生。

二、道是化生万物的根本。

第一章提到:“无,名天地的开始”。 是的,是万物之母。 所以,我总是想看看那个奇妙的,没有。 经常有。 我想看那个特征。 这两者同名,同名的玄。 玄之与玄、众妙之门”

在王弼看来,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正因为无形无象所以万物由之而始,也正因为道中恍兮惚兮似乎有象形精,所以万物由之以成。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也。万物常有之时,观其物之终也。始与母或者有与无也,同出于玄。因为玄不可得而名,所以称为玄之又玄。

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就是道,换言之,道贯穿于万物的开始与生成阶段。总结生成意义上的道的含义:

(1),原本宇宙什么也没有,也就是说有“无”,有“无”而产生了“有”。

故“有”“无”同生,并生共存,对立统一(同出于玄)。

(2),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道路。 不是天地万物的开始,而是万物的母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道的运行。万物生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是物之道,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是人之道。

(3)道过程之有无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有无,有无。 第十一章:“自以为有利,不以为用。 ”说明只能带来便利,但带来便利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生发作用。 老子还说:“行不行,没有本事,投无敌,没有兵”。 在出兵战争中看不到他的行列、胳膊、兵刃,但是不用战斗就能屈服人。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能的作用,也是道的作用。

3、道的运行具有规律性。

《道德经》 16第16章中的“虚极、守静笃; 并行万物,我参观。 丈夫有了技艺,各自回到了根部。 归根结底叫做静,静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不觉地胡作非为。 知常容,容为公,公为全,全为天,天为道,道为长,身为几乎没有。 ’他说

致虚,物之极焉;守静,是物之正也。万物并生,吾将以虚空的观点来观万物之复,凡有起于虚,动始于静,所以万物虽然都动而作为,但最后都归于虚静,这也是复归于大自然,复归于大自然就能得性命之常了,而性命之常本来就是全的,不偏不彰的,不炎不寒的。不知常则有分,行为上就会有失道的要求。能知常,则能包通万物,则能做到公平,则可以同乎天也,与天合德。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注意到越想得到某些东西,比如高薪工作、爱情等,反而越得不到,往往没有很努力得到的东西,却意外地降临在我们身边。过度的用力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有”,然而“有”背后的“无”是老子更加重视的,毕竟,“有”自“无”来,所以相对于求名利之物,不如反过来守好自己清静明亮的心,反而更容易成功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讲的“道”究竟是什么?
老子说的“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是什么意思?
道是一和大
《道德经》的“道”为何难解?原因很吊诡:我们都太“不”着相了
呓解《道德经》之:“性命双修”(推荐收藏)
第五集 究竟何为道(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