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词如何演变
看词如何演变
    
  

许 晖

    原来,很多词的古今用法竟然如此不同。让国学行家带领你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一次看完200则词条当初如何诞生,又如何演变成今日的用法,既长见识,又长知识。原来,汉语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按图索骥”的“图”是什么图
    “按图索骥”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按照图去寻找良马,比喻办事拘泥教条而不知变通,或者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就能很方便地找到。那么,这张“图”最早是指什么图呢?为什么可以拿着它去寻找良马?
    《汉书·梅福传》中收录了梅福给汉成帝的上书,其中写道:“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伯”通“霸”。“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就是“按图索骥”这个成语的原始形式,说得明明白白,这张图就是“伯乐之图”。伯乐著有《相马经》,至少在汉代人们还能够看到这部书,而且一定是图文并茂的,所以才会有“伯乐之图”的俗语传世。“骐骥”指千里马,但“骐”是有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千里马,而“骥”是“冀之北土,马之所生”的千里马。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艺林伐山》卷七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骏’也。”
    颡(sǎng),额头;隆颡,隆起的额头;蛈(tiě)日,当为“蛈目”之误,鼓起的眼睛;麴(qū),酒曲;累麴,叠起来的酒曲。伯乐的儿子见到大蟾蜍就以为是马,拘泥于其父《马经》的情状至为可笑。杨慎说这就叫“按图索骏”,“骏”是良马的泛称,比如周穆王有著名的“天子八骏”。
    可惜伯乐的《相马经》早已失传,今人欲“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矣!
“八面来风”来的是哪八种风
    “八面来风”比喻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是一个褒义词,比如有的报纸或杂志会设“八面来风”的栏目,刊登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以示善于接纳之意。这个习用语是从古时的“八风”而来。“八风”说法不一,本文仅以《淮南子》和《史记》为据,介绍“八风”的由来、命名及其有趣的含义。
    《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此“八风”从条风到广莫风,是按照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的顺时针方向排列的。
    每一种风吹来的时候,人间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顺应风势。
    “条风至,则出轻系,去稽留。”轻系,罪轻的囚犯;稽留,牢狱之名。
    “明庶风至,则正封疆,修田畴。”封疆,田界的标记。
    “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侯。”币帛,出使诸侯时馈赠的礼物。
    “景风至,则爵有位,赏有功。”
    “凉风至,则报地德,祀四郊。”地德,大地的恩泽。
    “阊阖风至,则收悬垂,琴瑟不张。”悬垂,垂挂的各种乐器。
    “不周风至,则修宫室,缮边城。”
    “广莫风至,则闭关梁,决刑罚。”关梁,戍守或设卡征税的关口和桥梁。
    《史记·律书》则有更详细的解释:“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广莫风居北方。广莫者,言阳气在下,阴莫阳广大也,故曰广莫。”“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凉风居西南维,主地。地者,沈夺万物气也。”“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者,藏也。言阳气道万物,阖黄泉也。”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八风”之说。今人但知“八面来风”,却早已不知道到底是哪八种风了。而且风从八面吹来,神气的人迎着八面来风,当然也就是“八面威风”了。
“板荡识诚臣”的“板荡”指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有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前两句诗广为人知,尤其是“疾风知劲草”一句,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俗语;而“板荡识诚臣”,“板荡”对应“疾风”,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板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思呢?
    原来,“板荡”一词出自《诗经》中的两首诗,一首叫《板》,一首叫《荡》。
    《板》一诗,《毛诗序》说是“凡伯刺厉王也”,凡伯作此诗以讽刺暴虐无道的周厉王。开篇第一句就是“上帝板板”,《毛传》:“板板,反也。”孔颖达解释说:“《释训》云:‘板板,僻也。’邪僻即反戾之义,故为反也。”上帝暗喻周厉王,“上帝板板”,这是说周厉王行事昏乱,既违背天道,又违背先王之道。如今四川话中有“先人板板”的詈词,通常的解释是祖宗的棺材板儿或牌位,转义为祖宗十八代,用以辱骂别人或自嘲。但我很怀疑这个詈词是从“上帝板板”而来,只不过将上帝置换为日常生活中的祖宗,用祖宗行事悖理来辱骂别人或自嘲。
    《荡》一诗,《毛诗序》说:“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穆公作此诗以讽刺周厉王。开篇第一句就是“荡荡上帝”,郑玄说:“荡荡,法度废坏之貌。”
    因为《板》和《荡》两首诗都是讽刺周厉王的,因此后人就将“板”、“荡”连用,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南朝刘宋时代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中吟咏道:“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将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比作西周末年的厉、幽二帝,板荡与崩乱对举,都是形容当时社会的乱象。“板荡”一词从此定型,成为一个特定的汉语词汇,但今人大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出自《诗经》两诗之所以然了。
“爆竹”原来真是烧竹子
    中国人在春节期间放鞭炮辞旧迎新,是世界各地迎新年时最为独特的一项。鞭炮又叫爆仗或炮仗,不过这是宋代火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的称谓,最早的时候叫“爆竹”,现在虽然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但还是沿用着这个古老的称谓。
  “爆竹”其名出自南朝学者宗懔(lǐn)所著《荆楚岁时记》一书,其中记载当时习俗:“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山臊”又叫“山魈”,是西方山中一种似人的怪物,身高只有一尺多,不怕人,相反,“犯之令人寒热”。据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记载:“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pò)而出,臊皆惊惮。”原来,山臊和恶鬼最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和火光,于是人们就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的早晨“爆竹”。
不过“爆竹”还有更早的起源。唐代徐坚所撰的类书《初学记》中载:“俗爆竹、燃草起于庭燎。”“庭燎”是古时照明的火炬。周代有司烜(huǐ)氏的官职,“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郑玄注解道:“坟,大也。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庭燎以芦苇为干,用布缠裹,再用油脂浇灌,就可以点燃了。《诗经》中有一首名为《庭燎》的诗,其中就有“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的著名诗句。
  “爆竹”起源如此之早,但唐人诗中却很少见。张说《岳州守岁》:“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刘禹锡《畬田行》则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之句。另外,来鹄有《早春》一诗:“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可知唐代也将“爆竹”唤作“爆竿”,竹子的主干称“竿”,故有此同义称谓。
    宋代之后,“爆竹”的称谓方才开始大规模使用,最著名的诗篇当然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过这时的“爆竹”一定不是烧竹子,而是烧火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麴尘
马赋
李长吉诗《马诗二十三首》楷书全文,马多伯乐少。
《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12道一行异得民心均
乾隆三十六景定景诗之二十一“试马埭”赏析
三个神奇的成语,同时具有褒义和贬义,在成语里并不多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