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峄山刻石》的临摹要领,赶紧收藏起来!

《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的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

正面、左侧的碑文为:“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背面的碑文为:“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这些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二、艺术特点

〈峄山刻石》为李斯所书,此碑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人,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符合黄金分割的法则。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秦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成的,受《石鼓文》、《秦公钟〉的影响较大,形取长方。峄山碑构图整齐,婉转通畅,成为篆书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代表。但秦篆规矩森严,缺少变化,过分追求对称和均衡,而失去艺术趣味,清人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力求变法,方圆兼施,结体多变,才使篆书出了新意。我们学习小篆书,可从峄山碑入手,先求严谨规矩,等掌握书写方法之后,可临习清人的流派撰述,方能随运变化,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技法概要

(一)用笔

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和行、草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都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起笔必须回锋,藏锋逆入,要欲下先上,欲左先右,这样笔画才显得含蓄有力,为中锋用笔做好准备;行笔顺起笔之势,中间顺风而下,不能偏软,而且必须控制笔势,使之既平铺纸上又随腕肘起伏而行,不能死按硬拖,要使每一笔都有流动而不是僵直的感觉;收笔顺势轻按作收,使之齐圆,谓之“护尾”。“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才显得首尾圆和,含蓄饱满。楷书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挑八种,而小篆的笔画只有横、竖及各种变化的弧三种。但小篆的弧变化多样,形态复杂,书写难度亦大,是初学篆书的一大难点,但只要我们认识了它们的特点,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多临习,勤实践,就会很快掌握各种弧的写法。

(二)结体

峄山碑的结体以长方为主,形取纵势,修长流美,小篆结字多取上紧下松之势,重心偏上,上收下放,上短下长。小篆的结构要求横平竖直,对称均衡,疏密相间,和谐自然,应该注意:左右对称、左右均衡、上下均等、大小不等、不填满而均衡。

四、临习提要

〈峄山碑》的临习应从以下三方面去把握:(1)要把握总体风格。《峄山碑》笔画粗细相近,结体均平,人们称之为玉箸篆(“箸”指筷子),是小篆的典范。其风格瘦劲挺健,形体方正,临者可认真体会。(2)用笔上注意四点。第一,要注意横平竖直,特别是主笔必须平直,这样结体才稳;第二,要注意中锋运笔,亦不要硬折,笔到力到,力送至顶端;第三,接笔要自然和谐;第四,笔顺要正确,按笔顺写篆,才能首尾圆和。(3)小篆形体以正方或长方为好,应注意上紧下松,上收下展,方觉瘦劲圆健,优美耐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秦朝官方文字 —— 小篆
小篆
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
引用 【我临邓石如篆书】
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