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信业的未来与去电信化的思考

摘要:首先讲述了“去电信化”的主要缘由,其后重点阐述了“去电信化”的主要趋势与难点。接下来,论述了量收剪刀差持续扩大的趋势和主要应对思路,并简要讲述了IP化和互联网的挑战与思考。最后,简要预测了电信业可能的未来发展态势。

一、为什么要“去电信化”

(一)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转型势在必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以来,电信业赖以生存的各个方面都在经受空前严峻的挑战。

(1)大量互联网新业务的出现,使得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话音业务和有限的增值业务不断贬值和被边缘化

(2)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大量新型终端的出现,在带来巨大的网络流量和信令压力的同时,的确引领了信息通信业务的发展方向,也使得运营商的传统主导性和重要性逐渐降低。

(3)产业链的重点和利润向上层业务和终端转移。 以苹果、 谷歌为代表的新型、 轻型运营商凭借技术、 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大举进入电信服务业,并获取了大部分利润。

在面临外部挑战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开始面临增长乏力的发展困境,不但固话语音业务大幅度下滑,而且固网宽带、 移动互联网这两个被视为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面临着增量不增收或增量减收、量收剪刀差持续扩大的被动尴尬局面。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形势格外严重。 美国思科视觉网络指数(VNI)预测,未来五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年增长率将为 80% ,而过去 10 年移动技术的发展轨迹显示频谱效率年增长率仅为 20% ;在缺乏突破性技术的前提下,未来几年的频谱效率增长率大致不变,而运营商收入年增长将仅有 10% 。 频谱效率年增速是流量年增速的 25% ,收入年增速是流量年增速的 12%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电信业唯有转型才有出路,否则,将面临死路一条。

(二)转型与“去电信化”改造

电信业的转型涉及百年形成的基因的改良与转变,绝不是一蹴 而就的,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2008 年,笔者提出电信业要“去电信化”才可能顺利实施转型的观点。 要成功实现这么大行业和企业的历史性转型,单靠小修小改小变是无济于事的,必须首先实现“去电信化(De- Telecom) ”改造。 除体制和机制外,还需要从观念和理念上实施一系列深刻的转变,摆脱上百年来从观念到实践的种种禁锢,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实现成功的转型。需要注意,这里的所谓“去电信化”不是抛弃电信的一切,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扬弃”,在保留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抛弃过时的、 过份的、 不必要的累赘和禁锢,轻装上阵,才能顺利实现转型。转型的核心是要做减法,而这历来是最困难的。然而,最大的成功也往往只有在成功的减法后才有可能,乔布斯回苹果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减法,将 300 个产品减少为 30 个,从而才有可能集中有限资源做出精品,取得成功。

(三)为什么要“去电信化”

(1)外部环境日益恶化。 当前电信业不仅要面对日益无理性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设备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以及 IT 和有线电视业的挑战,而且更重要的是面临日益严峻的互联网业务运营商(OTT)的挑战,这种挑战才是深层次的、触及灵魂的。

(2)业务主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00 多年来运营商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地位已发生根本性动摇,日趋边缘化、免费化。 而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业务将网络资源消耗殆尽,却不能为运营商自 身带来相应的收入和回报。

(3) 如前面所述,资本市场持续不看好电信企业,电信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地位日趋低值化。

(4)电信业引以自豪的“电信级”既意味着高质量、高可靠,同时也意味着高复杂、高成本和高浪费。例如:电路交换机的 2000 多个功能仅用了不到 1% ,我们当初努力开发的 100 多种智能业务只用了主叫号码识别和呼叫转移两项;传输电路的实际平均业务量是总带宽的 1/30;路由器网管的告警只有 0.01% 是有意义的;厂家开发的设备和板卡约 70% 是没人用的;运营商的几十万种套餐中,有 50% 的套餐是零用户, 80% 的套餐使用者不到 10 人,浪费了大量昂贵的 IT 资源;作为软交换和 IMS 核心的号称简单 IP 信令的 SIP 信令,为了所谓后向兼容,增加了 100 多个 RFC 规范要求,使得 Simple(简单)变成了 Stupid(愚蠢)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5) 流量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剪刀差正在日益扩大,未来几年二者的差距可能达到 10 倍以上,企业难以长期维系。

(6)商业模式落后。 传统电信单纯前向收费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冲击下基本失效,新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

(7)创新乏力。 电信运营商正面临体制僵化、 包袱沉重、 技术理念落后、 核心开发能力缺失、 创新乏力的被动尴尬局面。 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屡战屡败,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成功案例。 沃达丰在 2000 年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后三次尝试的失败就是典型案例。 第一次,沃达丰自己开发了一个产品,没有成功;第二次以合作的形式开发了第二个产品,也没成功;接着兼并了一家公司开发新产品 ,还是没有成功。

综上所述,运营商只有“去电信化”,转变观念,消除臃肿,实施技术、 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全面转型,未来才有希望 。

二 、“去电信化 ”的趋势与难点

(一)“去电信化 ”的趋势表现

(1)更新观念 。 电信运营业要从贵族化 、 资金密集型 、高门槛的垄断行业,走向开放 、竞争性的行业;运营商要从一贯的产业链主导控制方,向平民化的产业链参与者转变 。

(2)拓宽视野 。 运营商要从封闭的 、 以本地网为基础的传统电话公司 ,向开放的 、全网集约运营与本地化服务相结合的全业务公司转变; 要从经营传统电信服务向大通信 、大行业 、大融合的大视野转变 。

(3)开拓经营新领域 。 行业由电信(Telecom)向信息服务(Information) 、 信息娱乐服务(Infotainment)延伸,需要实现向两种规律(电信和传媒) 、 两个平台(流量经营平台和传媒平台) 、两次销售(流量价值上的二次开发和销售)的新经营理念转变 。 当然这将涉及本身传统基因的改良和优化 、 外部基因的引人以及合作模式的创新 。 要注意的是转型是 A →A + ,而不是 A →B。 即只有充分利用电信资源和渠道基础上的创新才有可能有较高的成功概率, 纯粹开发同质化的互联网应用很难有机会。

(4)业务应用互联网化和流量 IP 化。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以互联网业务应用为主体的非话业务已远远超越话音,网络流量已基本实现 IP 化,传统电话流量在运营 商骨干网中所占的比例已降到 1% 。

(5)网络架构扁平化、分布化。 现有复杂分层的电信网存在大量的层面、 设备、 接口与协议,想彻底弄清楚不容易。 不用别人来搞,自己就把自己搞死了。

(6)业务平台的融合化和水平集成化。 运营商网络上现有数千个垂直集成的、封闭的大小业务平台,难以快速提供全网统一的业务,融入互联网世界。 为此,需要一个或数个水平集成的、低门槛的融合业务平台。

(7)网络设备的低成本化。 摩尔定律揭示了两个方向:高性能与低成本。 电信业重前者,而 IT 行业更重后者。 20 年来以存储器为代表的 IT 成本降了 4 个量级(平均每年降 58% );路由器降了接近 4 个量级(年均 50% );传送和移动等传统电信设备仅降了约 3 个量级(年均 30% ) 。 其中的原因,除了光器件和软件不遵守摩尔定律外,主要是电信设备的过度复杂性(Over engineering)和封闭架构。 这种高成本路线在垄断时代可以生存,但在互联网时代难以为继。 未来设备发展的大方向是低成本为主,高性能为辅。 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大方向。 当然,低成本不是靠价格战,而是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8)网络硬件的 IT 化、 标准化、 虚拟化、 低值化。遵循摩尔定律低成本路线,实行标准化、 虚拟化和 IT 化,可以有效突破电信设备的成本底线。

(9)网络质量合理化。“电信级”的典型标志是 50 ms 的保护时间以及 99.999% 的可用性,为什么这么做来源不清,而为其付出的代价却很高。 1999 年,我国在标准中将传送网保护时间从 50 ms 放宽到 100 ms,至今未有任何问题。 全球 70% 的 IP 路由的可用性不到 99.99% ,也没有什么问题。 传统上根深蒂固的“电信级”指标已经严重束缚了 电信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10)网络成本最优化。 由追求网元的高性能和全功能,转向注重网元的低成本,追求必要的功能和合理的性能;从关注单个网元成本,转向网络整体角度的成本最优。

(11)网元架构形态转变。 从采用大量单一用途的、软硬件紧耦合的昂贵设备,转向采用软硬件解耦隔离,硬件通用化、IT 化、 虚拟化,软件开放化、 个性化,可编程组网,平滑演进,低成本的软件定义网络(SDN),从而加速网络能力的开放和互联网应用的创新。

(12)业务开发模式变革。 从自己开发为主,逐渐转向专注提供开放的、低门槛的开发平台和环境,汇聚广大开发者共同开发。

(13)商业模式创新。 从单纯的前向收费模式,向更加灵活多样的混合模式转变,创建基于应用环境 、消耗资源 、相应价格三要素的新型商业模式 。 运营商建设智能管道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新商业模式,而不是仅仅是为了流量管控这一浅层次目标 。

(14)组织架构调整 。 对于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和运营而言,应该下定决心,从传统的以地方为主的三层架构向独立的 、垂直一体化的扁平化架构演进 。 需要注意的是应该避免与普通互联网公司进行同质化竞争 。 要依托大网的特点 、资源,同时给予充分的互联网的灵活性 。 沃达丰开发的三个业务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其脱离了大网的优势,与互联网公司业务的同质化所致 。

(二)“去电信化 ”的难点

(1)遗传基因难改 。 电信业百年来形成的基因,已深深印刻在全球数千万电信从业人员的脑海,体现在从观念 、流程到实践的各个方面 。

(2)行业体制和机制难改 。 运营商缺乏风险决策要求,漫长和随机的决策方式,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习惯,难以适应新的新环境 。 例如:电信业制订的标准往往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不仅综合考虑了全球主要标准的要求,而且又有全国各个省份地区的所谓特殊需求,不管这些要求是否有价值 、有必要 。 而所有这些都是要花代价的 。

(3)“去电信化 ”涉及到整个生态链的协同改造 。 “去电信化 ” 并非单一环节或单一公司能有所作为的 。

(4)运营商生存危机意识不强,还没有到非改不可的境地 。 因此笔者认为,“去电信化 ”改造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进展速度将主要取决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和变化 。 但这一步一定要迈,要从 5 ~10 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

三 、 量收剪刀差持续扩大的趋势和应对思路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运营商将面临哪些问题的困扰和纠结?我们可以罗列出一长串清单 。 其中笔者认为,最大的纠结是收入增长幅度低,技术进展缓慢,而流量增长飞快,成本随着流量增长也很快 。 这种量收剪刀差越来越大,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长期维系这种扭曲的状态 。 全球电信业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解决剪刀差不断扩大的问题, 需要应对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 业务收入增幅不大 。 我国电话普及率已达 90% ,居民电信消费占可用总消费收入的比例高达 8% ,提升空间有限 。 到目前为止,新业务中还没有特别新颖的亮点,对收入的贡献有限 。 新的商业模式尚未真正建立 。 在可预见的未来,收入可能增长的幅度不大 。

(2)技术进步的空间有限 。 一是摩尔定律还能延伸六年 。 2007 年 45 nm 工艺开始引人高 K 栅介质工艺后,解决了漏电流引起的功耗问题,使摩尔定律发挥作用至少延伸至 2018 年,但是再往后呢?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仍未可知 。 二是有线带宽已趋近香农定律的极限 。 本世纪以来,光通信容量的年增速已从过去的超摩尔定律的 80% 降到 20% 左右,赶不上互联网流量 40% 的年增速 。 单纤频谱效率已趋近香农定律和非线性极限,必须靠空分复用等新技术,但是此类新技术十年内难以商用 。 三是无线频谱效率也已趋近极限 。 近十年来,无线技术频谱效率的改进速度已从过去的 35% 降到 20% 左右,赶不上移动互联网流量 80% 的增速,单天线频谱效率也已趋近香农定律极限,继续大幅度改进的空间不大 。 四是路由器的容量增速从 15 年前的年增长率 260% 回落到 50% ~70% ,依然高于互联网的 40% ,尚可应对需求,但是容量的扩展性开始遭遇硬件路由表和软件进程数的制约,也同样期待着突破性技术 。

(3)降低成本,控制流量 。 相对而言,降低成本 、控制流量是更加靠谱的应对剪刀差的出路 。 降低成本主要靠新技术,例如硅光子技术就可能大幅度降低光器件的成本和减小其尺寸 。 引入新架构也是重要举措,例如采用异构网就可能再扩容 5 ~10 倍 。 其他可行的措施包括低频段扩展 、 频谱聚合 、 分组化 、资源优化等等 。

(4)实施网络层智能管道 。 靠智能管道实现流量管控,提供差异化业务与服务是运营商可能掌控的重要技术措施,也是实现新商业模式的基础 。

(5)应用层优化 。 靠应用层的众多应用从源头就控制流量和信令的过度消耗,是最有效的措施,可惜运营商对于应用开发者不具有影响力 。 当然,运营商也不应该完全不作为,可以有一些技术优化对策可以采用,降低对于网络流量和信令的过度消耗 。

四 、IP 化和互联网的挑战与思考

(一) IP 承载网是全网最脆弱的层面

(1) IP 层的封闭架构制约转发与控制一体化的体系架构带来了封闭 、 不确定性 、安全性 、扩展性,以及反应慢等弊端;从地址看, IPv4 地址将耗尽,而 IPv6 进展很慢;从扩展性看,路由器容量从 Tb 级提高到数十 Tb 后,硬件和软件能力都开始受限,主要是庞大的路由表和软件进程数制约了性能;从安全性看,这是先天缺失,路由可信性是安全的最大隐患;从可管可控可信任的要求看,也存在先天缺失;从 QoS 看,网络路由不确定,网络质量很难保证,特别是跨域 QoS 更难实施;从可用性看,全球仅 30% 路由的可用性达 99.99% ,平均故障恢复时间为 3 分钟,离电信级的 50 ms 目标相差甚远;最后,封闭复杂的控制机制也导致了高成本,事实上在所有电信设备中路由器的价格是最昂贵的 。

(2) IP 层是网络体系中最单薄的层面在整个网络协议体系中,上层是一大堆协议,底层也是一大堆,而且还在发展,而中间的 IP 层需要与上下层那么多协议打交道,十分复杂,负担很重,是个瓶颈 。 这个瓶颈仅仅在骨干网还好说,如果将 IP 层推广到全网,进入到汇聚和接入网 ,那么全网端到端都成了瓶颈,问题就严重了 ,得不偿失 。

(3) IP 层是网络功耗最大的层面网络设备功耗随网络层次变化,层次越高,功耗越大 。 路由器最耗电,其次是以太网交换机,第三是 SDH 和 OTN ,全光层最省电 。 为了降低全网功耗,应该尽量将功能推向较低层,乃至底层 。 也就是说,能完成同样的功能,宁用低层不用高层,高层比低层复杂得多,且功耗大 、成本高 。 这应该是网络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可惜还不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

(二)互联网的挑战与思考

互联网从开始商用发展到今天, 遇到的一系列挑战与瓶颈,是我们的互联网老祖宗始料不及的,却需要我们来深入地思考和解决 。

(1)商业模式难持续 。 一是“接入收费 + 业务免费 ”的商业模式不能长久维系 。 二是技术进步和业务收入增长无法支撑流量无节制的疯狂增长 。

(2)产业链关系失衡 。 运营商作为网络建设者,收入和利润都很低,甚至入不敷出,而互联网应用商的收入和利润正快速增长,利益向上层转移,底层电信运营商被边缘化 、低值化,积极性受到损伤 。

(3)可管可控可扩可信能力缺失 。 可管可控可扩可信是商用网络的基本特征,而互联网并不具备 。 电信界一直在努力 吸取和改进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成果,建设基于 IP 的下一代网络,并引入各种可管 、 可控 、可信技术,对 IP 网络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管理 。

(4)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 只有在资源分配 、 准入控制和合理调度三个方面都能实施有效控制,才可能实现真正的 QoS,即所谓硬 QoS,否则只能实现所谓软 QoS。 试想连信息传输的路由都不确定,怎么能保证其延时,提供 QoS?本质上互联网是无法确保能支持实时业务的。

(5)路由器架构封闭、复杂、昂贵、耗电。 控制转发一体化导致复杂无序且价格昂贵 (其接口比同样速率的传输接口贵 4 ~5 倍),路由器功耗增长速度快于设备容量增长速度,远高于低层设备。

(6)安全性差。 网络对用户透明,但用户对网络不透明,造成网络犯罪成本低,防范和执法成本高。而缺乏路由鉴别机制导致的路由信息和路由行为的可信性问题是路由安全的最大隐患。

(7)地址的空间限制以及真实性验证问题 。 IPv4 地址已接近耗尽,而向 IPv6 过渡的复杂性 、 时间跨度和风险都令人望而却步,造成进展很慢 。

(8)三层的普适性挑战 。 三层功能的强大 、 灵活性 、标准化使其应用不断向边缘延伸 。 但三层又是最单薄的,是互联网体系架构的瓶颈 。 首先,巨大的流量增长已使核心层没有必要再在 IP 包级别上实施费力不讨好的不必要处理,而在 MPLS 层 、OTN 层乃至将来的全光层处理效率更高 、 性能更好 、 功耗更低 。 其次,三层向边缘的延伸也不是越远越好,其复杂性 、必要性和成本将成为最终制约 。

(9)网络与网元体系架构的变革 。 当前诸多技术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体系架构 。 现有封闭无序的网络体系架构和封闭的网元架构注定了 网络行为 (路由 、流量 、传输性能)的不确定,而一个行为不确定的网络难以支持 QoS、 扩展性、 安全性、 可管可控可信任等要求。 为此,必须对体系结构进行变革。 例如:身份与位置的分离、核心与边缘的分离,以及控制与转发的分离等。

(10)移动互联网与 IP 层的匹配问题。 网业分离的互联网业务设计理念使得业务的开发门槛很低。然而,基于 IP 承载层设计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与基于集中调度的移动网是天然不匹配的,基于 IP 层平等理念的业务应用开发导致了大量网络容量和信令资源的浪费,但互联网和移动网这两边谁也动不了。 现在的一些办法治标不治本,只能延缓网络容量的危机。

五、关于电信业未来的思考

(一)电信业不会轻易衰亡电信业的市场需求、 公用事业属性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地位,以及多年来的市场化磨练,决定了电信运营商不会轻易衰亡。 过去这么多年来各种颠覆性业务和技术(VoIP、P2P、IM 、IP 等)都未能从根本上将其颠覆,近五年全球电信行业的财务抗跌性也证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 与运营商命运息息相关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也将经历同样的坎坷,最终还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二)回归或部分回归公用事业特征:微利 +低增长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少数轻型运营商的崛起,将重写行业格局,主导较高利润的上层业务和应用。电信运营商管道化、 边缘化、 低值化趋势难以逆转,但仍将继续主导低层基础电信业务和少数上层应用,回归或部分回归公用事业特征, 即微利 + 低增长。 由此形成新老运营商长期共存的二元化局面。

(三)降低成本和智能管道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向互联网业务的探索和转型不会停止,但除了少量业务和应用外,整体成功的概率很低,多数只能靠降低成本 (减员增效和降低网络成本)和智能管道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依然是拯救电信业的源动力,不过技术的方向要从简单追求先进性转向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升管道价值,解决流量和收入的剪刀差问题。 电信和 IT 行业发展的历史表明,降低成本是战略问题,不是战术,更不是市场策略和权宜之计。

(四)商业模式是关键电信运营商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业务的冲击下基本失效。 运营商需要最终创建基于应用环境、资源消耗和相应价格三要素的新型商业模式,这是电信业能维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五)电信业的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是信息娱乐业电信运营商继续以管道为主,提供综合业务平台,并向信息服务和娱乐领域延伸,即作为电信运营业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是:电信服务—信息服务—信息娱乐业;那将是一个基于视频的、以传媒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泉州率先完成ims试点 电信融合应用厚积薄发
运营商探索定向包月精细化流量经营
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策略研究
“量收剪刀差”46倍该反思些什么?
评论:“量收剪刀差”创历史纪录 运营商该醒醒了!
电信运营商与微信对抗的营销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